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发现骨髓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以及平滑肌细胞 ,从而为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此外 ,一些研究表明心肌梗死早期伴随有自发性骨髓干细胞的梗死区定向迁移 ,而由于目前已知的多种骨髓干细胞移植方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潜在危险性 ,动员骨髓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成为目前研究的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可导致心肌细胞死亡,而心肌细胞缺乏增殖能力,在心肌损伤发生后不能再生,只能由成纤维细胞填充,最终被瘢痕组织所替代,并逐步发生心室重构形成慢性心力衰竭。当前治疗AMI的方法主要有药物溶栓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相似文献   

3.
骨髓干细胞动员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髓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等,能再生心肌和血管,可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而骨髓干细胞动员疗法又以其无创伤性及不需专门设备,不必在体外分离纯化和扩增等优点而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骨髓干细胞的特性,动员治疗机制及其基础和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尽管目前已成功应用许多措施防止或减少心肌梗死发生 ,然而对于梗死区域的坏死心肌或无功能心肌 ,现有的内外科治疗手段却是很有限的。最近研究应用干细胞移植有可能取代受损心肌细胞并建立新的血管来供应血运。目前 ,用于尝试治疗心肌梗死的干细胞包括 :骨髓干细胞[1] ,骨骼肌干细胞[2 ] 和胚胎干细胞[3] 。其中骨髓干细胞的应用显示了特有的优势。首先 ,某些骨髓干细胞 (bonemarrowstemcell,BMCs)为多潜能细胞 (multipotent) ,具有分化成为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潜能 ;其次 ,骨髓干细胞容易从自体采集 ,避免了胚胎干细胞…  相似文献   

5.
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梗死后导致的心功能障碍和心律失常的细胞学基础是正常心肌细胞的丧失,而代之以纤维瘢痕组织的修复。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心肌再生能力,因而显示出其治疗心肌梗死的巨大潜能。现综述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兴起、移植途径、作用机制、异体移植和免疫反应、细胞疗法和基因治疗相结合、临床实验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骨髓基质干细胞(MSC)具有良好的分化潜能,能分化为心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从而再生心肌和血管,重塑心肌结构,改善心肌收缩功能和室壁顺应性,促进血管再生,建立有效冠脉侧枝循环,提高心脏整体功能,既改善了血供又解决心肌细胞数量减少这一心力衰竭的根本原因;而自体移植不受来源限制,取材方便、创伤小,更新率低而代谢活力高,由其分化来的心肌细胞能与周围受体肌肉细胞进行有效的电机械偶合,容易通过转基因技术获得目标基因并在体内外长期表达,也不存在免疫排斥和基因突变等安全性问题,因此作为心肌梗死(MI)疾病治疗的新途径有着广阔的前景.现就近年来国内外MSC自体移植在治疗MI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心肌梗死的新途径之一,其技术和方法不断发展。诸如建立更好的大型活体实验动物模型;改进对植入细胞的标记追踪技术;进一步研究细胞植入的适宜方式和时间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基因疗法相结合可能得到叠加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多能干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可以通过诱导使其分化为心肌细胞等。目前进行的动物实验和临床Ⅰ期实验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进血管增生以及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的作用,为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心肌梗死的新途径之一,其技术和方法不断发展.诸如建立更好的大型活体实验动物模型;改进对植入细胞的标记追踪技术;进一步研究细胞植入的适宜方式和时间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和基因疗法相结合可能得到叠加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心肌梗死可引起心肌细胞的丢失,进而引起心脏功能的下降,是心力衰竭最主要的病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是一类具有横向分化为各系统器官和组织能力的干细胞,能补充丢失的心肌细胞并通过旁分泌等机制增强心功能,为心肌梗死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极具发展潜力。本文对BM—MSCs的分离培养、诱导因素、移植以及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兔骨髓基质细胞自体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基质细胞(BMS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问题。方法穿刺法抽取新西兰兔双侧股骨骨髓,分离培养BMSCs,5-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后,分别进行5-氮胞苷诱导或与乳鼠心肌细胞共培养,取诱导后21天或共培养21天的细胞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34只新西兰兔均先后经过骨穿抽取骨髓,BMSCs体外培养,开胸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及心肌内注射等操作,按照对其BMSCs的处理方式和心肌内注射的成分不同随机分为3组,A组BMSCs经5-氮胞苷诱导,B组BMSCs未经诱导(A、B两组注射自体细胞悬液),C组(注射生理盐水)。于开胸手术前、手术后1周、1个月采用超声检测左心室功能。手术后1个月取心脏组织行光镜及电镜检查。结果 体外培养的BMSCs无论是在5-氮胞苷诱导还是与心肌细胞共培养的条件下,均有部分细胞表达横纹肌肌动蛋白。与C组相比,术后1个月时A、B两组梗死的范围显著缩小(P<0.01),梗死的心室壁运动幅度以及收缩期室壁增厚率显著提高(P均<0.05)。A、B两组之间上述心功能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病理检查示新生的肌细胞呈岛状或散在分布于梗死区变性坏死的心肌细胞及间质细胞之间。电镜检查显示梗死区有毛细血管新生。结论 自体BMSCs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显著,其疗效可能与BMSCs引起的心肌再生和血管新生有关,诱导的B  相似文献   

12.
自体骨髓干细胞动员治疗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应用冠状动脉结扎的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给予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于大鼠心肌梗死后1周测外周血CD34 细胞含量,并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心肌梗死区的CD34 细胞浸润情况。于梗死后4周用HE和免疫组化染色及血流动力学监测评价实验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血管密度和心功能。结果心肌梗死后1周,GCSF组大鼠外周血CD34 细胞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肌梗死交界处见CD34 细胞浸润。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GCSF组心肌梗死范围减小,新生血管增多,心功能改善。结论应用GCSF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对大鼠实验性心肌梗死有明确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骨髓源性心肌干细胞(MCSC)移植对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通过单细胞克隆培养技术从雄性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中筛选MCSC。结扎雌性SD大鼠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1周后于梗死区边缘移植MMSC和MCSC。移植后4周,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变化。取心肌组织作冷冻切片,用HE和Masson染色法显示瘢痕区的组织结构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阳性(VEGFR-1^+)微血管,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瘢痕面积和微血管密度。利用原位荧光杂交标记含有Y染色体的MCSC,并检测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的表达。结果筛选的MCSC表达c—kit,心肌早期转录因子Nkx2.5呈低表达。细胞移植后4周,MCSC移植组的左室短轴缩短分数(62.9%±2.2%)和左室射血分数(32.8%±1.1%)高于MMSC移植组(分别为55.7%±1.6%和28.2%±1.6%)和对照组(分别为42.4%±2.1%和23.6%±1.2%);MCSC组心肌梗死面积比率(8.7%±0.7%)低于MMSC组(12.0%±1.1%)和对照组(16.8%±0.9%)。含有Y染色体的MCSC表达cTnT,与受体心肌相续。MCSC移植组的梗死区周围微血管密度[(101.8±6.2)条/mm^2]大于对照组[(68.4±4.9)条/mm^2],与MMSC组[(97.2±3.2)条/m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移植入心肌梗死模型的MCSC能够分化为功能性心肌,明显改善心功能,并诱导血管新生。MCSC的移植治疗效果优于MMSC。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在心肌梗死的缺血心肌微环境中转化为心肌细胞并改善心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结扎兔左前降支 (LAD)制作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 ,骨穿抽取骨髓 ,分离培养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术后 2周进行心肌梗死瘢痕内移植 5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对照组注射培养基。AMI术前、AMI术后 3d及移植后 4周做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 ,移植后 4周从右颈总动脉插管至左心室测左室压力变化 ,随后处死动物模型 ,取左室标本做冰冻切片 ,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检测BrdU鉴定植入细胞并检测Ⅷ因子相关抗原以测量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细胞移植组左室切片中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即植入细胞 ,对照组未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Ⅷ因子阳性内皮细胞计数表明细胞移植组毛细血管密度大于对照组 (P <0 0 5 )。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MSCs移植后 4周左室收缩末期直径 (LVESD)、舒张末期直径 (LVEDD)均小于对照组 (分别为P <0 0 1及P <0 0 5 ) ,小轴缩短率 (ΔD % )、射血分数 (EF)均大于对照组 (均P <0 0 1)。结论 兔缺血心肌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依赖组织微环境转化为心肌细胞修复梗死心肌 ,可能伴有移植区域新生血管形成 ,能显著改善心功能 ,可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我院心内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住院患者2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例.治疗组PCI后经冠状动脉行骨髓干细胞移植,对照组单纯PCI治疗.出院前及移植后定期复查心脏彩超、心肌核素显像(SPECT)及6 min步行试验.结果 ①心脏彩超检查:治疗组术后心功能逐渐好转,随访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50.5±6.6)%提高至(63.9±7.9)%(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PECT: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治疗组心肌灌注显像明显改善.③6 min步行试验:随访6个月,两组较出院前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冠状动脉自体MSCs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安全、有效,可能与MSCs再生心肌、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同种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行性。方法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移植组各25只。应用液氮冷冻法制作心肌梗死模型。移植组梗死部位注入经5-氮胞苷(5-aza)诱导和溴氮胞苷标记的大鼠MSCs,对照组梗死部位注入等容量DMEM液。分别于术前1天、术后1周和术后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收缩期峰值速度(Vs)、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指标评价心功能。移植组于术后4周处死,移植心肌行溴氮胞苷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对照组(n=13)和移植组(n=15)相比,术前及术后1周的心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移植组心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移植部位免疫组化可见溴氮胞苷染色阳性细胞。结论经5-aza诱导的MSCs同种移植入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受损心肌后能存活并改善宿主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心肌移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大鼠同种异体骨髓基质细胞 (BMSCs)移植到心肌梗死区后能否存活 ,并进一步增殖、分化以及对宿主心脏的影响。方法 :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 4周后 ,取传两代的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BMSCs ,注射到大鼠心肌梗死区 ,为移植组 ;同时设置注射培养基的对照组。移植 4周后检测受体心脏的血流动力学指标 ,然后取标本 ,检测移植细胞存活、分化和组织的血管新生状况。结果 :移植组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同种异体BMSCs移植入心肌梗死区后能够度过急性炎症期 ,而且不引起明显移植排斥反应 ;位于梗死区的移植细胞主要分化为成纤维细胞 ,部分位于心肌梗死区周围的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 ,并促进了血管新生 ;移植组心肌梗死区及其周围新生血管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 :同种异体BM SCs移植促进心肌梗死后血管新生、改善心功能 ,是用于心肌移植可供选择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干细胞因子(SCF)动员心肌梗死大鼠的骨髓干细胞并观察对心功能的影响及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雄性W istar大鼠40只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分为两组。①动员组:皮下注射rh-CSF和rh-SCF。②对照组: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8 d后通过测定血流动力学观察大鼠心功能变化,通过伊文氏蓝-TTC染色方法观察心肌梗死范围的变化。通过HE染色方法、免疫荧光标记染色和双重免疫荧光标记染色观察心肌梗死范围内心肌纤维化、血管和心肌再生的变化。结果:动员组心肌组织梗死范围内成纤维细胞增生程度轻,新生血管和心肌细胞的特异蛋白染色阳性,与对照组比较,动员组左室收缩压显著增大(P<0.05),舒张末压显著减小(P<0.05),左室压上升/下降变化最大速率显著增快(P<0.05)。动员组的缺血范围和心肌梗死的范围比对照组均有所缩小(P<0.05)。结论:G-CSF和SCF动员骨髓干细胞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大鼠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和单个核细胞 (BMMNCs)经冠状动脉 (冠脉 )移植对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  10例冠心病伴心肌梗死患者 ,通过冠脉转运将BMMNCs植入心肌梗死区 ,术前和术后 6个月分别行99mTc MIBI心肌灌注显像、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  3例患者因心肌梗死罪犯血管狭窄小于 5 0 %未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PCI) ,仅移植干细胞。余 7例患者在梗死相关冠脉开通后注入干细胞。 10例患者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较术前平均增加 10 5 % (4 0 %~ 18% )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较术前平均减少 2 2mm(- 4mm~ 8mm) ,99mTc MIBI显示梗死部位心肌灌注明显改善。术中及术后随访 6~ 12月均无心律失常和其它合并症发生。结论 自体BMSCs和MMNCs经冠脉移植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 ,可以抑制左心室重构 ,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以骨髓干细胞(BMSCs)介导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hHGF)基因转染在兔心肌梗死组织中能否稳定表达.方法:家兔16只,复制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随机分为2组:移植组:BMSCs加hHGF移植,对照组.另外随机选取8只兔作为假手术组.AMI术后3 d,抽取股骨骨髓1.5 ml,分离BMSCs培养.于对数生长期加入5-溴脱氧尿苷孵育24 h,以标记移植细胞.构建pcDNA3.1-hHGF重组表达载体,移植前用脂质体包裹表达载体转染BMSCs,孵育24 h.AMI术后14 d,行自体细胞移植,对照组接受等量的无血清培养基注射,假手术组只开胸,不注射.细胞移植后28 d,检测左心室血流动力学指标;取心肌组织,RT-PCR检测hHGF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心肌组织中HGF的含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肌梗死后28d,对照组左心室功能降低,但BMSCs加hHGF组左心心室功能有改善;RT-PCR结果显示移植组有hHGFmRNA表达,ELISA测定HGF含量移植组高于对照组.结论:AMI组织中HGF含量降低,转染HGF的BMSCs能在AMI组织中生存并能表达分泌HGF,其左心室功能有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