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上海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的监测与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海市1986年基本消灭疟疾,1987-1992年纵向监测结果表明本地疟疾带虫发病率巩固在1/万以下,外源病例占疟疾总数的75.4%。媒介能量维持低水平。血检对象以“两热”病人为主,年血检率控制在0.1-0.3%间能有效地发现疟疾病人。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本地区基本消灭疟疾9年来的监测结果。方法:采用传统的疟疾度量调查各项指标。结果:(1)年带虫发病率波动在0.0056‰至0.00033‰间;(2)居民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平均为0.73,居民普查原虫率平均为0.82;(3)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及原虫率分别为413.1和7.06;(4)在994个疫点中,活动性疫点占10.7%。结论:输入病例是疟疾病例的主要来源(93.4%),仍需继续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  相似文献   

3.
70 年代末,云南边境逐步开放,大量流动人口出入国境,边境疟疾回升。9 年观察结果显示,人口流动与疟疾发病关系密切,来自内地的流动人口和山区下河谷生产人员疟疾发病率分别为1.12% 和0.64% 。中国边民与来自缅甸、老挝和越南入境边民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分别为 4.53% 、19.75% 、27.55% 和3.90% 。中国边民出境到缅甸、老挝和越南回归后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分别为8.80% 、32.82% 和3.38% 。微小按蚊是边境地区的主要媒介,平均半通宵密度0.32 只/人·半夜,人工小时捕蚊,平均人房0.25 只/h,牛房 0.89 只/h,户密度平均人房0.06只/户,牛房0.21 只/户。1989~1996 年103 个自然村发生疟疾暴发流行,通过开展边境疟疾联防,疟疾发病出现缓慢下降的趋势。加强对各种流动人群的分类管理措施,才能控制边境疟疾流行。  相似文献   

4.
1990~1993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疟疾高发区采用2.5%溴氰菊酯浸泡蚊帐防治按蚊,结合防治传染源的综合措施,使嗜人按蚊疟区疟疾平均发病率从1990年的0.38%降至1993年的0.1%;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从1990年的2.78%降为1993年的0.76%。结果显示此类疟区用这种抗疟措施具有较好的防制效果。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连续四年溴氰菊酯泡蚊帐防制媒介和控制疟疾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1993年在以嗜人按蚊为主要媒介的疟疾高发区采用2.5%溴氰菊酯浸泡蚊帐防治按蚊,结合防治传染源的综合措施,使嗜人按蚊疟区疟疾平均发率从1990年的0.38%降至1993年的0.1%。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从1990年的2.78%降为1993年的0.76%。结果显示此为疟区用这种抗疟4措施具有较好的防制效果。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边境疟疾流行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70年代末,云南边境逐步开放,大量流动人口出国境,边境疟疾回升。9年观察结果显示,人口流动与疟疾发病关系密切,来自内地的流动人口和山区下河谷生产人员疟疾发病率分别为1.12%和0.64%。中国边民与来自缅甸、老挝和越南入培边民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分别为4.53%、19.75%、27.55%和3.90%。中国边民出境到缅甸、老挝和越南回归后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分别为8.80%、32.82%和3.38%。  相似文献   

7.
评价疟疾联防20年来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传统的疟疾度量调查的各项指标。结果:1疟疾发病率从1975年的59.4‰降至1995年的2.77‰;2.当地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原虫病分别下降96.8%和92.3%。3 恶性疟病人所占比例从16.4%降至0,基本消灭了恶性疟。结论:加强疟疾高发县的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监测的综合防治是降低发病和减少疟疾输入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疟疾联防20年来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传统的疟疾度量调查的各项指标。结果:1疟疾发病率从1975年的59.4降至1995年的2.77,下降95.3%;2当地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和原虫率分别下降96.8%和92.3%;3恶性疟病人所占比例从16.4%降至0,基本消灭了恶性疟。结论:加强疟疾高发县的流动人口疟疾管理与监测和综合防治是降低发病和减少疟疾输入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经过多年的大规模防治,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疟疾发病率已降至很低水平,继续沿用现行的疟疾监测方法,即对所有的发热病人采血镜检,其阳性检出率已非常低。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低疟区临床初诊为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的疟原虫阳性检出率为0.6,感冒病人的阳性检出率为0.1,因此,在低疟区可以放弃对这两类发热病人进行血检,重点血检临床诊断为疟疾和疑似疟疾的病人,以提高血检效率。采用这种简化的疟疾监测措施,可以巩固疟疾防治成果,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经费,而在中度疟区仍应继续对四类发热病人进行血检。  相似文献   

10.
低疟区疟疾监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过多年的大规模防治,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疟疾发病率已降至很低水平,继续铅用现代的疟疾监测方法,即对所有的发热病人采血镜检,基创性检出率已非常低。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低疟区临床被诊为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的疟原虫阳性检出率为万分之0.6,感冒病人的阳性检出为万之分0.1,因此,在低疟区可以放弃对两类发热病人进行血检,重点血检临床诊断为疟疾的疑似疟疾的病人,以提高血检效率。采用这种简化的疟疾监测措施,可以巩固疟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1986年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后,1987~1990年进行了全面和重点监测。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平均阳性率为0.32%,病例呈散在分布。居民疟原虫血检平均带中率为0.07%。外来流动人口抽样监测,4年的疟原虫带虫率分别为0.013%、0.32%、0.14%和0.06%。复查1983~1987年先后发病的疟疾患者296人,原虫阳性率为0。未发现嗜人按蚊;中华按蚊蚊群比和吸血趋性与常年无差异。结果表明本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的成果是巩固的,但仍存在不稳定因素,外源性输入病例逐年增加,外来流动人口中的带虫率高于当地居民,对上海市构成了潜在威胁,当前监测应抓住疟疾现症病人和流动人口管理。  相似文献   

12.
广西微小按蚊分布区基本消灭疟疾后的疟疾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小按蚊为媒介的基本消灭疟疾地区疟疾监测方法及效果。方法 采用寄生虫学、血清学和昆虫学综合方法,在广西10个县的微小按蚊分布区进行疟疾监测,“三热”病人年血检率在2%以上。结果 10个县先后经7年监测,血检率>2%的县7年未查出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血检率>3%的县在监测的第1~2年、血检率>4%的第1年和血检率>5%第2年的年带虫发病率分别为0.00052%、0.00059%、0.00114%和0.00015%,其余各年均为0;血检率>7%的县,年带虫发病率从第1年的0.00130%降至第7年的0.00062%。结论 建立健全监测机构,突出监测重点,落实监测措施,加强监测效果考核,提高监测工作质量,可以巩固基本消灭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13.
广西疟疾监测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广西基本消除和消除疟疾地区疟疾监测措施及其效果,为制订疟疾监测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原学、血清学和昆虫学同步综合监测方法,对监测点发热病人血检疟原虫;小学生取滤纸血用IFAT测定疟疾抗体水平;半通宵(19:00~22:00)室外人诱捕蚊加早晨(5:00~7:00)50床蚊帐内捕蚊观察叮人率。结果监测点3个乡(镇)平均疟疾发病率和血检疟原虫阳性率2005年分别为0.69/万和0.26%,至2007年均下降为0;小学生年平均疟疾抗体阳性率为0.25%;3年间监测点未发生输入疟疾继发病例。结论早期发现和及时根治传染源是控制疟疾传播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4.
湖北嗜人按蚊传播疟疾的阈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湖北嗜人按蚊传播疟疾的阈值和潜势,为当地疟疾监测、预警与防治提供科学的评价指标。方法选取湖北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发病率较高的随州市府河镇严家畈村为调查点,于2001年7~8月现场调查媒介按蚊的叮人率、经产蚊比例、人血指数和吸血趋性,调查人群疟疾发病率、原虫率以及疟疾患者发病至接受治疗的平均间隔期,收集观察期间的平均气温数据。根据基本繁殖率概念计算以媒介按蚊临界叮人率为指标的传播疟疾阈值。结果嗜人按蚊趋吸人血的比例为92.6%(63/68),在人房的构成比为91.5%(97/106),人血指数是中华按蚊的12.5倍(0.50/0.04),媒介能量是中华按蚊的6.5倍(0.9448/0.1449),实际叮人率是其临界叮人率(0.2823)的3.5倍(0.98916/0.2823)。疟疾发病率为0.65%(12/1844),小学生原虫率为0.51%(1/198)。结论湖北省试点嗜人按蚊的实际叮人率需要降低71.5%,当地由嗜人按蚊引起的疟疾传播将被阻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河南省1990~2005年疟疾流行情况,评价疟疾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 方法 收集河南省1990~2005年疟疾流行、防治措施、防治效果及媒介监测、发热病人血检、血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6年间河南省共进行传播休止期治疗80.27万人次,流行季节服药治疗76.43万人次,治疗疟疾现症病人和疑似病人43 891人次。1990~1992年和1996~1999年共用杀虫剂处理蚊帐133.28万顶,保护人群199.93万人次。发热病人血检1 121.61万人次,阳性率为0.10%(11 213/1 121.61),占全部报告病例的29.01%。1990~2000年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34 846人次,阳性率为3.30%(1 149/34 846)。1993~1999年调查当地居民71 234人次,带虫率为0.40%(286/71 234)。河南省主要的疟疾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叮人习性分别为0.060 8和0.314 3,媒介能量嗜人按蚊是中华按蚊的22.4倍。1990~2005年全省共报告疟疾病例38 654例,平均年发病率为2.62/10万,其中1992年发病318例,当年发病率为0.37/10万,为历史最低点。70.05%(27 076/38 654)的病例分布在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共存的复合媒介地区。 结论 河南省疟疾防治措施得当,有效控制疟疾发病,但部分地区疫情不稳定,局部暴发点不断出现,疟疾控制工作仍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广西残存嗜人按蚊分布区近10年疟疾发病特点、监测结果及其评价,为疟疾防治后期的监测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0-2009年广西嗜人按蚊分布区15个县(市)当地居民发热患者、外出回归农民工、外来人员的疟疾监测资料,分析疟疾感染率和病例分布,对媒介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检测资料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嗜人按蚊分布区15县共血检常住居民发热患者152.50万人次,病灶点居民5.85万人次,外出回归农民工3.82万人次,外来人口5.45万人次,4类人群血检阳性率依次为0.0079%(120/1 525 031)、0(0/58 502)、0.6902%(264/38 252)和0.1926%(105/54 516);共检出疟疾患者489例,本地感染病例占24.52%(120/489),外出回归感染病例占53.99%(264/489),外来病例占21.47%(105/489).环江县嗜人按蚊占按蚊总数的3.32%(227/6 832),重点人群IFA检测抗体阳性率为0.092%(49/53 112).结论 广西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当地传播病例主要分布在环江、南丹、融水、三江和上思等5县,输入性病例15县均有分布.人群抗体水平与疟疾流行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广西残存嗜人按蚊分布区近10年疟疾发病特点、监测结果及其评价,为疟疾防治后期的监测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0-2009年广西嗜人按蚊分布区15个县(市)当地居民发热患者、外出回归农民工、外来人员的疟疾监测资料,分析疟疾感染率和病例分布,对媒介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检测资料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嗜人按蚊分布区15县共血检常住居民发热患者152.50万人次,病灶点居民5.85万人次,外出回归农民工3.82万人次,外来人口5.45万人次,4类人群血检阳性率依次为0.0079%(120/1 525 031)、0(0/58 502)、0.6902%(264/38 252)和0.1926%(105/54 516);共检出疟疾患者489例,本地感染病例占24.52%(120/489),外出回归感染病例占53.99%(264/489),外来病例占21.47%(105/489).环江县嗜人按蚊占按蚊总数的3.32%(227/6 832),重点人群IFA检测抗体阳性率为0.092%(49/53 112).结论 广西嗜人按蚊分布区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当地传播病例主要分布在环江、南丹、融水、三江和上思等5县,输入性病例15县均有分布.人群抗体水平与疟疾流行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嗜人按蚊传疟作用 ,为嗜人按蚊分布区媒介监测及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在随州市曾都区严家畈村选择 9个自然村应用寄生虫学和昆虫学方法进行调查。估算嗜人按蚊的媒介能量和临界叮人率。 结果  2 0 0 1年 7~ 8月居民带虫发病率 0 .6 5 %。小学生带虫率 0 .5 1% ,荧光抗体阳性率 5 .0 5 %。在观察区搜捕到嗜人、中华、微小 3种按蚊。嗜人按蚊密度及组成在人房内占优势 ,平均叮人率 0 .9892 /人·夜 ,吸人血指数为 0 .5 0 ,媒介能量为0 .94 4 8,是中华按蚊的 6 .5 2倍 ,嗜人按蚊临界叮人率为 0 .2 82 3,而实际叮人率是它的 3.5倍。 结论 嗜人按蚊是当地传播疟疾的主要媒介 ,提示临界叮人率在媒介监测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疟疾监测措施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了1991-1995年江苏省10个发病率<1/万的县(市)疟疾监测措施效果,结果表明疟疾发病率在较低水平上仍持续下降,年平均下降速率为34.93%,中华按蚊媒介能量和疟疾基本繁殖率呈低水平。表明监测措施效果显著。监测结果还提示,在上述疟区血栓对象拟可改为“二热”病人。  相似文献   

20.
收集2009年浙江省疟疾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年发现疟疾225例,年发病率为0.47/10万;"三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0.17/万;输入病例占总病例数的92.45%;共监测到恶性疟51例,较2008年增加19例。浙江省需继续加强监测力度并采取多种疟疾防制措施,以逐步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