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精神疾病患者的就诊途径,使精神疾病患乾能得到早期而正确的治疗。方法 采用自制《精神疾病就诊途径调查表》对400例精神疾病患者的就诊途径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 首诊于非精神科中西医46.00%,首选搞迷信活动38.75%,首诊于精神科14.00%,首选其他方式治疗1.25%。大部分器质性精神障碍、神经症、抑郁症首诊于非精神科中西医,小部分精神分裂症首诊于精神科,大部分癔症首选搞迷信活动。首诊于精神科已婚者多,3个月内就诊于精神科以癔症、躁狂症、抑郁症为多,农村患者搞迷信活动多,就诊的决定者是家属。结论 精神疾病患乾有较严重的诊途径偏差,精神专科就诊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就诊途径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调查首诊于我院精神科的患者204例。结果近77.45%的抑郁症患者首诊于非精神科。结论目前抑郁症患者有较严重的就诊行为偏差,专科就诊率较低,建议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在公众和综合性医院的普及工作。  相似文献   

3.
精神疾病就诊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 探讨不同精神疾病就诊途径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自制《精神疾病就诊途径调查表》调查首诊于精神科的病人398例。结果 50%的躁狂症、66%的精神分裂症、近90%的抑郁症和神经症首诊于非精神科。80%不首诊于精神科的理由,视病情为正常现象、性格、思想和情绪问题。1/3的病人患病1年后才来专科就诊。其中多数病人在非精神科机构接受了多种检查和治疗。近10%的抑郁症、神经症和精神分裂症首诊精神科前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首次就诊模式的选择及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11年1—12月就诊于我科门诊或住院的确诊为抑郁症的患者160例,对每位确诊的抑郁症患者进行深入访谈,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分。将160例患者根据发病至就诊的时间分为两组,及时就诊组62例:发病≤3个月到精神科就诊;非及时就诊组98例:发病>3个月到精神科就诊。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就诊意愿、病耻感、家族史、既往史、首次就诊医院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诊综合医院的107例患者,以躯体症状为第一主诉者占86.9%;而首诊精神专科医院的53例患者,以躯体症状为第一主诉者占22.3%。首诊综合医院的107例患者HAMD评分为(21.4±4.8)分,首诊精神专科医院的53例患者HAMD评分为(23.2±5.1)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诊于不同医院的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抑郁诊断的接受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多首诊于非精神科,健康知识、躯体症状、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病耻感、家族史、躯体症状、居住地、既往史等是影响患者就诊模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躯体不适为主要症状的抑郁症(附200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抑郁症发作的核心症状是情感低落、兴趣和(或)愉快感缺乏及意志行为减退,即所谓的"三低"症状。除了这些心理社会性症状,抑郁症患者也可有许多躯体症状,突出的躯体不适掩盖了抑郁症状,相当多的患者因此就诊,故在综合性医院非精神科就诊的患者更多见。本研究对在非精神科就诊并经确诊的200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刘史  马宁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6):695-696
目的:探讨精神疾病就诊途径,以便精神疾病患者能得到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采用自拟调查问卷《精神疾病首次求治途径调查表》对280例患者的就诊途径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结果:首诊综合医院非精神科120例(42.86%),迷信、宗教及游医治疗92例(32.86%),精神专科53例(18.93%),其它形式15例(5.36%)。大部分神经症、抑郁症、器质性精神病首诊于迷信及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少部分求治于精神专科,而精神分裂症求治于迷信、宗教、游医与精神专科基本相等;农村及核心成员文化水平较低者搞迷信、宗教及游医者较多,而城区及核心成员文化程度较高者则到专科医院就诊者多,起病急、症状明显者到精神专科者多,反之则少。结论:精神疾病患者有较严重的就诊途径偏差,精神专科就诊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分析抑郁症病人的首次就诊途径.方法对110例住院抑郁症病人首次发病后的就诊途径、就诊的医院、就诊次数、费用、疗效进行调查.结果首次就诊于综合性医院的患者占82%,就诊于精神病院的占18%.结论抑郁症患者首次就诊于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很少,花费高,疗效差,对抑郁症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精神专科医院门诊抑郁症患者首次就诊情况,探讨影响患者及时就诊和选择首诊医疗机构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本院门诊15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自行设计的《门诊抑郁症患者就诊特点调查问卷》《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HAMD)》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及时就诊组(发病至患者到精神科就诊的时间≤3个月)与非及时就诊组(发病至患者到精神科就诊的时间3个月)患者在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抑郁症家族史、首诊医疗机构选择、病耻感、就诊意愿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及时就诊组与非及时就诊组患者第一主诉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就诊意愿是影响患者及时就诊的主要因素。结论:患者的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抑郁症家族史、首诊医疗机构选择、病耻感、就诊意愿等因素对抑郁症患者能否及时就诊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精神疾病患者求医行为和治疗情况,为精神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随机抽取1988例门诊患者进行现场调查,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婚姻状况不稳定及精神卫生知识缺乏是首诊主动就诊的危险因素.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及躯体形式障碍就诊延误时间中位数分别是113.5d、34.0d、86.5d、309.0d,治疗延误时间中位数分别是6.0月、3.0月、3.0月、5.5月,各类精神疾病首诊机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46.317,P=0.029).非专科识别率17.8%,确诊并给予合理用药率10.5%,89.5%的患者未得到合理用药而转诊精神科.结论 精神疾病患者存在严重的就诊延误及治疗延误,应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和加强培训非专科医务人员,改善患者诊疗行为,提高就诊率、识别率、治疗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80例精神疾病患者初诊前就医状况调查发现,病人患病后曾多方面寻求帮助。其中求助于巫医98例,求助于综合医院47例。自发病至来精神科就诊最短8天,最长1126天,平均134天。对迟迟不来精神科就诊的原因及危险性和今后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胡芳珍  胡洪进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5):338-338,340
目的了解基层专科医院抑郁症患者的就诊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专科医院门诊中抽取100例抑郁症患者,对就诊的方式、病程、非精神科诊治史、医疗费用及自知力等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病程、非精神科诊治行为、医疗费用与躯体症状的发生存在正相关,依从性、主动性与疾病认识呈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患者到基层专科医院就诊的因素与躯体症状、起病形式、自知力等有关。结论抑郁症患者在基层专科医院就诊率低,导致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精神病患者与家属就诊行为及心理状况.方法:完成对110例精神病患者及家属调查,包括人口学资料、非精神病专科就诊情况、延迟至精神科就诊原因、精神科求医途径及原因、精神病未治疗期病程、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状况.结果:非精神科主要求助方式为宗教迷信和非专科医生;精神科就诊方式主要为家属意愿;精神病未治疗期病程平均为(9.04±13.32)月;精神病患者家庭存在严重的功能障碍,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结论:在精神卫生服务方面需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宣传,加强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以改善家属的心理问题和患者疾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精神科患者在非精神专科的就诊情况及当地群众对精神卫生知识的认知程度。方法:自制调查表,对首次来本院就诊的患者或家属进行调查,不包括严重器质性精神病患者及直接入住病房患者。结果:神经症类患者254例占45.04%,精神分裂症160例占28.39%,心境障碍74例占13.12%,精神科门诊仍以这三大病种为主。平均非精神科就诊次数精神分裂症为(2.1±1.3)次,神经症类(6.4±2.3)次。仅有少数(29.7%)患者接受了弱安定剂及小剂量奋乃静、氯丙嗪的治疗。17%的患者承认参加过迷信活动,治疗花费少则四五百元,最多的五千余元。结论:诊断方向基本正确者63.8%,推荐精神科确诊者20.8%,也反应了洛阳地区这些年精神卫生工作的宣传力度与成效。我省精神疾病三级防治网还有待健全,精神卫生服务宣传工作的开展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就诊途径,使精神疾病患者能得到早期而正确的治疗。方法:完成对234例首发患者及家属调查,包括一般情况、非精神病专科就诊情况、延迟至精神科求助原因、精神科就诊途径及原因、精神病未治疗期病程等;以PANSS评估患者就诊时症状的严重程度。结果:非精神科的求助方式主要为社区精神病防治医生、宗教或迷信、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医生、中医药或偏方、普通心理咨询等;到精神科求助的原因主要为患者出现了家属不能接受的行为;延迟至精神科求助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及家属的精神卫生知识比较匮乏;精神病未治疗期病程(DUP)中位数为7个月,短DUP组的阳性症状总分比长DUP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9,P<0.01),短DUP组的阴性症状总分比长DUP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2,P<0.01)。结论:加强社区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建立社区精神疾病防治网络,充分发挥社区精神病防治医生的作用,有利于早期发现及治疗,缩短DUP,对改善疾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首次住院抑郁症患者就诊途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抑郁症是一组常见的精神障碍,据调查我国抑郁症的发病率为3%~5%,估计全国有2600万患者。在这些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相关治疗,大多数患者未认识到此病,有些患者辗转在综合性医院诊治,直接到精神病专科医院就诊者极少。为了解抑郁症患者就诊的途径,我们对160例首次住院的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综合医院精神科抑郁症患者的就诊情况.方法 对118例抑郁症患者按一开始即来精神科就诊者和由外院及我院其他科室转来者分为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自来组病程较转来组显著为短,两组间精神症状不同,两组间SDS、SCL-90因子分显著不同.结论 开展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工作,加强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医务人员的精神专科培训,提高对抑郁症的识别率.  相似文献   

17.
例1:患者,女,50岁,高中,已婚,工人,既往无精神病史。胸闷、气短、乏力、不爱活动、食欲减退、早醒。长达3年反复多次到综合医院就诊。诊断过胃炎、冠心病、更年期综合征。于2007年8月到精神科就诊,诊断为抑郁症,给氟西汀20mg,1次/日口服,8周后症状消失,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180例精神疾病患者初诊前就医状况调查发现,病人患病后曾多方面寻求帮助。其中求助于巫医98例,求助于综合医院47例。自发病至来精神科就诊最短8天,最长1126天,平均134天。对迟迟不来精神科就诊的原因及危害性和今后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抑郁症患者求治途径和方式。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抑郁症患者199例进行调查。结果:有44.7%患者发病初期认为自己是躯体疾病,81.9%首次在综合医院非精神科就诊。从就诊到确诊为抑郁症,平均时间13.78±33.6个月。只有24.1%的患者被诊断为抑郁症后能持有积极心态。结论:应加强对抑郁症的宣传力度,使患者和非精神专科医生正确识别抑郁症,以便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精神分裂症患者就诊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就诊方式。方法 对门诊精神患者用自拟求医行为问卷逐个调查。结果 发现患者开始到首次去精神科门诊平均在起病后3个月以上,包括能及时就医者在内有2/3的患者首选非精神科门诊,且尤以农村患者居多。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后多数尚不能及时到精神科求医,为此加强心理卫生知识与精神医学知识的科普教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