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恒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患者下颌边缘运动轨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定量定性分析恒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患者下颌边缘运动轨迹的特征及其与颅面形态的关系。 方法 选择恒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患者21例作为试验组,20例恒牙列早期个别正常人作对照组,使用K6-I型 下颌运动描记仪描记两组研究对象的下颌边缘运动轨迹,同时拍摄X线头侧位片,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试 验组下颌边缘运动范围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ICP-最大张口线距与前下面高呈正相关,开口度与下颌支 高度及后面高呈正相关;试验组ICP-最大张口线距与前下面高及下前牙牙槽高度呈正相关,开口度与下颌体长度 及下前牙牙槽高度呈正相关。结论 安氏Ⅲ类错患者的下颌边缘运动与颅面形态的关系和个别正常人不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定量定性分析恒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患者下颌边缘运动轨迹的特征及其与颅面形态的关系。方法选择恒牙列早期安氏Ⅲ类错患者21例作为试验组,20例恒牙列早期个别正常人作对照组,使用K6_I型下颌运动描记仪描记两组研究对象的下颌边缘运动轨迹,同时拍摄X线头侧位片,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下颌边缘运动范围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ICP_最大张口线距与前下面高呈正相关,开口度与下颌支高度及后面高呈正相关;试验组ICP_最大张口线距与前下面高及下前牙牙槽高度呈正相关,开口度与下颌体长度及下前牙牙槽高度呈正相关。结论安氏Ⅲ类错患者的下颌边缘运动与颅面形态的关系和个别正常人不同。  相似文献   

3.
下颌后牙区颌骨高度的曲面体层片测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为下颌后牙区牙槽嵴增高术提供临床测量方法及定量指标。方法:对90名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的曲面体层片下颌后牙区不同部位颌骨高度进行了测量。结果:颏孔上缘至牙槽嵴顶高度,有牙侧15.91±1.85mm,无牙侧9.07±2.48mm,平均值相差6.84mm;颏孔区下颌体高度,有牙侧33.64±2.69mm,无牙侧23.65±4.28mm,平均值相差9.99mm;下颌后牙区下颌体高度,有牙侧30.68±2.76mm,无牙侧20.96±4.15mm,平均值相差9.72mm。结论:通过曲面体层片测量颏孔和颏孔后1.0cm颌骨高度,了解下颌后牙区骨量丧失情况,为牙槽嵴增高术提供定量数据,方法简单,位置较恒定。下颌后牙区颌骨垂直吸收7~10mm,可供该区牙槽嵴增高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曲面体层X线摄片测量,对男女两组共46例无牙颌患者下颌角皮质骨厚度与剩余牙槽嵴高度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下颌角皮质厚度与剩余牙槽高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男性组下颌角皮质骨厚度及剩余牙槽嵴高度虽均大于女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该结果提示全身性因素对剩余牙槽嵴吸收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10例下颌后缩的安氏II类I分类错颌患者,进行FR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发现:1FR矫治器对上颌骨生长无明显的抑制效果,对上后牙的前移性生长有抑制作用;2FR可使上前牙舌向倾斜,下前牙向前移位并唇向倾斜,上下前后牙槽高度增加;3FR矫治可使下颌体及下颌支明显增长,面下高增加,下颌生长方向改变为有利于面型改善的生长方向;4FR矫治对软硬组织侧貌均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Bionator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骨性错[牙合]的效果。方法:对12例患儿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变化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①Bionator矫治器对上颌骨生长无明显的抑制作用;②使用Bionator矫治器可使下颌体及下颌升支长度明显增长,使下颌生长方向有利于软硬组织侧貌面型的改善;③Bionator矫治器可减少安氏Ⅱ类1分类骨性错[牙合]患者的上前牙唇向倾斜,上下前后牙槽高度均增加。结论:Bionator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的骨性错[牙合]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在男、女各30例成人下颌骨体标本上,对下颌前牙区、颏孔区及后牙区牙槽骨的高度及其间距进行了测量和统计学处理.并分别计算了各区牙槽骨高度均值与颏孔下缘至下颌下缘的高度均值间及与下颌体长度均值间的指数。为下颌牙槽嵴增高术提供了参考数据和一种简便估计萎缩下颌牙槽骨未被吸收时的高度以及无牙颌牙槽骨垂直向吸收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下颌两侧非对称性牙槽嵴形态对全口义齿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利用激光三维扫描仪取得下颌无牙颌标准模型牙槽嵴表面形态数据,通过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软件形成下颌全口义齿,标准形态牙槽嵴黏膜,以及4种左右形态非对称的牙槽嵴黏膜三维有限元模型:首先建立标准牙槽嵴(S),其次按下颌牙槽骨不同部位吸收至S的1/4高度为条件,分别形成右侧磨牙区吸收(Rm),右侧后牙区吸收(Rpm),右侧牙槽骨吸收(Rapm)及左侧前牙区和右侧牙槽骨吸收(LaRapm)的黏膜模型.在S条件下义齿左右两侧咬合面的双尖牙区P,第一磨牙区M1及第二磨牙区M2等6个部位分别设定位于牙槽嵴顶及其颊侧的2个加载位置,共计12个加载点,单侧垂直加载9.8N的力,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各条件下义齿最大综合位移.结果:M1加载时各牙槽嵴条件下的义齿最大位移较P和M2加载时的小.各部位加载时LaRapm条件下义齿最大综合位移都较其他牙槽嵴条件下的大.左侧M2加载时的Rapm较Rm和Rpm的大,P加载及右侧M2加载时的Rm、Rpm、Rapm相近,且都大于S.结论:在单侧加载条件下,下颌两侧非对称性牙槽嵴前牙区高度影响全口义齿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儿童期下颌骨髁突受损通常导致错颌畸形和面部生长不协调。本研究目的是评价自体喙突移植重建下颌骨髁突对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患者面部生长发育的远期影响。方法 追踪评估2008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收治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的10名单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儿童患者,其中包括3名男性和7名女性,于5~12岁期间接受了关节间隙成形术、同侧喙突移植髁突重建术和带蒂颞筋膜瓣置入术。术后追踪3~8年,平均4.9年。术后拍摄曲面断层X线片,测定患侧下颌体长度和下颌支高度的生长量并与健侧相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追踪结束时10名患者的最大开口度为32~41 mm,平均35.6 mm。自体喙突移植重建髁突解除强直后下颌支高度和下颌体长度均继续生长,但是依然存在生长不足的现象。与初始数据(术后)相比,患侧下颌支高度(随访结束)增加了25.3%(P<0.05),患侧下颌体长度增加了26.1%(P<0.05)。对比患侧与健侧的下颌骨生长率,患侧下颌支高度增长量与健侧相比少47.1%(P<0.05),患侧下颌体长度的增长量与健侧相比少27.2% (P<0.05)。结论 自体喙突移植重建下颌骨髁突治疗儿童颞下颌关节强直后,患侧下颌骨可继续生长,但依然会存在生长不足的现象。在颞下颌关节强直治疗完成后,相比于健侧,患侧的生长率是减小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牙内倾型深覆he矫治的有效方法。方法总结该类病例的临床表现,正畸矫治器的设计及矫治方法,并对矫治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及配对T检验。结果患者上下颌骨关系明显改善,前牙牙槽高度、后牙牙槽高度、ANB角、上下中切牙轴角及16岁以下患者下颌体长度矫治前后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治疗前牙内倾型深覆he的关键在于升高后牙牙槽高度,降低前牙牙槽高度,改正前牙轴向,促进下颌骨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位点保存术对上颌单颗前牙拔除后邻面牙槽嵴高度早期变化的影响,为种植修复龈乳头美学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需拔除上颌单颗前牙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试验组在拔牙同时进行位点保存术(牙槽窝内植入 Bio-Oss骨粉,表面游离龈移植缝合固定),对照组拔牙后未行其他处理。术后7 d及术后6个月,佩戴个性化数字化放射导板行锥形束CT检查,测量2组近远中邻面牙槽嵴及唇侧中央牙槽嵴高度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近中、远中邻面及唇侧中点的牙槽嵴吸收高度分别为(0.358±0.151)mm、(0.322±0.180)mm、(0.826±0.307)mm,对照组近远中邻面及唇侧中点的牙槽嵴吸收高度分别为(0.653±0.260)mm、(0.667±0.274)mm、(1.510±0.625) mm。统计分析表明,试验组的牙槽嵴吸收高度小于对照组(P<0.05),近中、远中邻面牙槽嵴的吸收高度均小于唇侧(P<0.05)。结论 位点保存术可以减少牙拔除后牙槽嵴高度的吸收,提高种植修复龈乳头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位点保存术对上颌单颗前牙拔除后邻面牙槽嵴高度早期变化的影响,为种植修复龈乳头美学效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需拔除上颌单颗前牙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试验组在拔牙同时进行位点保存术(牙槽窝内植入 Bio-Oss骨粉,表面游离龈移植缝合固定),对照组拔牙后未行其他处理。术后7 d及术后6个月,佩戴个性化数字化放射导板行锥形束CT检查,测量2组近远中邻面牙槽嵴及唇侧中央牙槽嵴高度的变化。结果 试验组近中、远中邻面及唇侧中点的牙槽嵴吸收高度分别为(0.358±0.151)mm、(0.322±0.180)mm、(0.826±0.307)mm,对照组近远中邻面及唇侧中点的牙槽嵴吸收高度分别为(0.653±0.260)mm、(0.667±0.274)mm、(1.510±0.625) mm。统计分析表明,试验组的牙槽嵴吸收高度小于对照组(P<0.05),近中、远中邻面牙槽嵴的吸收高度均小于唇侧(P<0.05)。结论 位点保存术可以减少牙拔除后牙槽嵴高度的吸收,提高种植修复龈乳头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曲面体层X线摄片测量,对男女两组共46例无牙颌患者下颌角皮质骨厚度与剩余牙槽嵴高度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发现,下颌角皮质骨厚度与剩余牙槽嵴高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男女两组均为P<0.01);男性组下颌角皮质骨厚度及剩余牙槽嵴高度虽均大于女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该结果提示全身性因素对剩余牙槽嵴吸收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下颌骨几个变量与第三磨牙阻生的关系,以了解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的发病机理.方法:曲面断层X线片83张,将146侧无缺牙、无多生牙且牙列无明显拥挤者测量下颌第三磨牙倾斜角(θ)、下颌角(a)、下颌骨嵴缘夹角(β)、磨牙后间隙长度(BX)、下颌骨牙槽长度(OB)和第三磨牙牙冠宽度(MD)并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磨牙后间隙长度、下颌骨牙槽长度和第三磨牙牙冠宽度与第三磨牙阻生相关,下颌角和嵴缘夹角角度与阻生牙无关.结论:下颌第三磨牙阻生与下颌骨发育相关,磨牙后间隙的长度、磨牙后间隙长度与第三磨牙牙冠宽度比值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作者对下颌前突手术矫治后上下颌固定期间垂直力对上下前牙临床牙冠长度的影响;手术前后牙及牙槽嵴的高度的变化;根尖吸收量、从上下颌骨基底部到切牙切端距离的变化,以及对颌牙的伸长与下颌骨倾斜度变化的关系和与根尖吸收的相互关系作了测量、研究。研究资料为56例接受下颌枝斜行垂直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无牙颌患者在牙槽嵴骨吸收程度不同的情况下下颌中性区外形的变化,以期寻找恰当的义齿磨光面设计.方法 选择20例无牙颌患者,根据患者上下颌弓关系,分为3组.第一组:牙槽嵴轻度吸收患者:第一类无牙颌,上下颌弓关系正常,共6例;第二组:牙槽嵴中度吸收患者:第二类无牙颌,上下颌弓关系正常,共7例;第三组:牙槽嵴重度吸收患者:第三类无牙颌,上下颌弓关系为反(牙合),共7例.通过患者充分主动的肌功能整塑,较准确地形成中性区外形,以此作为义齿磨光面,使用三维牙颌模型激光扫描仪对上下颌模型及磨光面进行三维激光扫描和重建.分别在双侧磨牙区和前磨牙区作垂直于磨光面轴线的垂面,将磨光面及上下颌模型一并切开,得到截面.观察截面形态,并在各截面上测量下颌舌侧磨光面外形曲线拟合直线与(牙合)平面所成的角度.结果从截面形态可见,第一组患者颊舌侧磨光面形态均为凹形;第二组患者颊舌侧磨光面形态均未见明显凹陷,为略凸或直形;第三组患者磨光面形态呈倾斜状.第一、二、三组患者下颌舌侧磨光面外形曲线拟合直线与(牙合)平面所成的角度分别为(80.40±3.51)°、(90.38±2.71)°和(96.59±5.00)°.结论 牙槽嵴骨吸收程度不同,下颌中性区外形有所不同,提示临床上在设计义齿磨光面外形时,应考虑牙槽嵴的吸收程度及上下颌弓关系.  相似文献   

17.
李婧  张卫兵 《口腔医学》2021,41(10):915-918
目的 通过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重建并测量先天性下切牙缺失的骨性Ⅰ类成年女性的颏部形态,探讨下切牙缺失对颏部形态的影响。方法 根据相应的纳入标准,选取113例女性患者治疗前CBCT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60例)与对照组(53例)。对其进行线距、面积、体积测量。 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在颏部与下颌骨发育及面部美学评价上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组下颌骨的综合发育长度、下颌体横向发育、下尖牙之间的牙槽骨发育宽度、颏突上方的牙槽突体积、颏孔前方的下颌骨发育以及下颌联合矢状截面积均弱于对照组,研究组颏前点距面平面距离较远。结论 先天性下切牙缺失对骨性Ⅰ类成年女性颏部的形态与位置存在影响,下前牙段牙槽突横向的发育减弱,并向远端辐射,影响下颌骨整体发育,颏部体积并未发生显著改变。研究组的颏部突度相对增加,面部的美学评价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下颌位置特点.方法 随机抽取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40例,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下颌平面角、SNA角、SNB角、ANB角、上前牙唇向倾斜度、下前牙唇向倾斜度、上下切牙长轴交角、下颌体长度与下颌升支长度之比等指标,与广东籍正常(牙合)人群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下颌平面角男性为(38.98±3.19)°,女性为(38.26±3.26)°;下颌体长度与下颌升支长度之比男性为1.35±0.09,女性为1.43±0.19.与广东正常(牙合)人群相比,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下颌平面角更大,前牙唇向倾斜度较大,上下切牙长轴交角较小,SNB角较小,下颌体长度与下颌升支长度之比较小,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广东籍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下颌向下向后旋转,提示在临床正畸治疗中要减小较大的下颌平面倾斜度,改善下颌基骨与前颅底矢状方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牙内倾型深覆(牙合)矫治的有效方法.方法总结该类病例的临床表现,正畸矫治器的设计及矫治方法,并对矫治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及配对T检验.结果患者上下颌骨关系明显改善,前牙牙槽高度、后牙牙槽高度、ANB角、上下中切牙轴角及16岁以下患者下颌体长度矫治前后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治疗前牙内倾型深覆(牙合)的关键在于升高后牙牙槽高度,降低前牙牙槽高度,改正前牙轴向,促进下颌骨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0.
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是一种良性的骨肿瘤,好发于肢体长骨端.发生于颌面部骨较少。在上、下颁骨主要发生于髁突及喙突,其他部位发生者十分稀少;有报道称下颌正中联合、下颌角部、下颌体及下颌升支内侧均有发生[1],但下颌骨牙槽突内的骨软骨瘤在国内、外文献中均末见报道。1病例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