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视觉诱发电位对眼外伤视功能鉴定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霞  李六一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2):3371-3371
目的:研究图形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VEP)对眼外伤视功能鉴定的价值。方法:对98例眼外伤患分组进行P-VEP检测,并与48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98例眼外伤患与48例正常对照组P-VEP比较,P100波潜伏期及P100波幅差异有显性意义(P<0.05)。眼外伤眼底异常组P100波峰潜伏期较对照组及外伤后眼底正常组明显延迟。眼外伤眼底正常组与对照组比较P100波峰潜伏期及P100波幅差异均无显性意义。结论:P-VEP检测可以对眼外伤致视神经病变及伪盲做出客观、正确的判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高度近视眼进行闪光视网膜电图(flashelectroretinogramF-ERG)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visualevokedpotential,P-VEP)的检测,通过不同屈光度之间比较分析,以探讨F-ERG和P-VEP在全面评价高度近视眼视功能方面的价值。方法:将高度近视眼按不同屈光度分为3组。屈光度-6.0D~-9.5D为高高度近视眼组;屈光度-10.0D~-14.5D为超高度近视眼组;屈光度≥-15.0D为极高度近视眼组。分别检测各组的F-ERG最大混合反应中的a波、b波的潜伏期和振幅,以及P-VEP中的N75,P100的潜伏期和振幅。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F-ERG的a波潜伏期,正常对照组与高高度近视眼组比较其时间基本接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083,P=0.764),而正常对照组和高高度近视眼组分别与超高度近视眼组和极高度近视眼组比较则时间明显延长(t=1.022,t=1.009;t=0.939,t=0.926,P均=0.000)。但后两组之间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013,P=0.957)。a波振幅随着近视眼屈光度的增加,幅度明显降低,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波的潜伏期高度近视眼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超高度近视眼组和极高度近视眼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015,P=0.981)。随着屈光度的增加,振幅也逐渐降低,各组之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高度近视眼进行闪光视网膜电图(flash electroretinogram F-ERG)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的检测,通过不同屈光度之间比较分析,以探讨F-ERG和P-VEP在全面评价高度近视眼视功能方面的价值。方法:将高度近视眼按不同屈光度分为3组。屈光度-6.0D~-9.5D为高高度近视眼组;屈光度-10.0D~-14.5D为超高度近视眼组;屈光度≥-15.0D为极高度近视眼组。分别检测各组的F-ERG最大混合反应中的a波、b波的潜伏期和振幅,以及P-VEP中的N75.P100的潜伏期和振幅。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F-ERG的a波潜伏期,正常对照组与高高度近视眼组比较其时间基本接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083,P=0.764),而正常对照组和高高度近视眼组分别与超高度近视眼组和极高度近视眼组比较则时间明显延长(t=1.022,t=1.009;t=0.939,t=0.926,P均=0.000)。但后两组之间比较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013,P=0.957)。a波振幅随着近视眼屈光度的增加,幅度明显降低,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b波的潜伏期高度近视眼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但超高度近视眼组和极高度近视眼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015,P=0.981)。随着屈光度的增加,振幅也逐渐降低,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01)。P-VEP的N75波和P100波的潜伏期高度近视眼各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时间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但是N75波和P100波在超高度近视眼组和极高度近视眼组之间潜伏期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717,P=0.645;t=0.375.P=0.826)。随着屈光度的增加,各高度近视眼组N75波和P100波振幅逐渐下降(P&;lt;0.05)。结论:F-ERG和P-VEP有助于高度近视眼的临床诊断。作为评价不同程度高度近视眼的视功能的一项观测指标,可为判断高度近视眼预后、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EP)在眼外伤性视神经挫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临床诊断为外伤性视神经挫伤的患者进行VEP测定,并与自体健侧眼或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60例患者中单眼挫伤者56例,双眼挫伤者4例,共64眼,VEP检查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其中有2例3眼VEP波幅明显降低(4%),单纯波幅异常降低者48例40眼(71%),波幅降低伴有峰潜伏期延长者10例12眼(19%)。所有外伤性视神经挫伤与自体健侧眼和正常对照比较,P100波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而P100峰潜伏期仅有12例稍有延长,与正常值比较无明显差异伊〉0.05)。结论 VEP对眼外伤后视神经损伤的检出有较高的敏感性,因此对于眼外伤性视神经挫伤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外伤性视网膜震荡眼视觉电生理[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闪光视网膜电流图(闪光ERG)]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对72例外伤性视网膜震荡患者(均为单眼钝挫伤)的伤眼和对侧健眼进行P-VEP、闪光ERG及OCT检测;外伤性视网膜震荡眼开始治疗后30 d和3个月重复上述检查.结果 外伤性视网膜震荡眼的P-VEP P100波和闪光ERG b波潜伏期、幅值开始治疗后30 d和3个月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健眼的P-VEP P100波和闪光ERG b波潜伏期、幅值与外伤性视网膜震荡眼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图像显示视网膜震荡眼治疗前黄斑区结构基本正常,但63例(87.5%)黄斑厚度已较正常范围增加;开始治疗后30 d 56例厚度恢复正常,3个月59例厚度恢复正常.结论 P-VEP、闪光ERG和OCT可以作为外伤性视网膜震荡眼病情判断、疗效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儿童弱视眼进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nvisualevokedpotential,P-VEP)的检测,探讨弱视的发病机制及P-VEP在儿童弱视眼视功能评估方面的价值。方法对正常组33例(66只眼),弱视组66例(132只眼,2001-01/2004-04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眼科收治)治疗前后行P-VEP检测。结果弱视眼P1波潜伏期犤(118.12±10.14)ms犦较正常眼潜伏期犤(105.23±4.53)ms犦延长,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7.673,P<0.001),振幅降低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弱视眼治疗后有效组不仅视力明显提高,且P1波潜伏期缩短,振幅增加,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视皮质为弱视主要受损部位,P-VEP作为评价弱视眼视功能的一项观测指标,为弱视眼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提示弱视是可治愈的,要“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头痛各中医证型与视觉诱发电位(VEP)的关系。方法76例头痛患者辨证分为痰浊型、瘀血型、肾虚型、肝阳型;对照组为健康人,均进行VEP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痰浊组N65波潜伏期明显缩短,肾虚组N125波潜伏期显著延长,肝阳组既有N65波潜伏期显著缩短,又有N125波潜伏期的显著延长,但血瘀组各波潜伏期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比较,血瘀组P100波幅、N125波幅均显著降低,肝阳组P100波幅、N125波幅均显著增加,而痰浊组、肾虚组各波波幅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头痛不同证型之间的VEP变化有一定规律,可以作为头痛中医辨证分型和中医治疗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慢性意识障碍(DOC)患者意识水平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根据评定结果将38例DOC患者分为植物状态 (VS)组、最小意识状态 (MCS)组及脱离微意识状态(EMCS)组,同时选取19例门诊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上述各组受试者均给予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分及P300检测,比较各组受试者P300波幅及潜伏期差异。 结果 3组患者及对照组两两比较,其P300波幅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300潜伏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P300可作为客观评估DOC患者意识水平的有效手段,P300波幅越大则提示患者意识水平越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所致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特点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患者、52例颅脑外伤不伴癫痫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组分别进行了P300电位测定,采用韦氏成人智力测验修订版测定智商,将三组测定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颅脑外伤所致癫痫患者组与颅脑外伤组事件相关电位成分中N2、P3波潜伏期延长和P3波幅降低,言语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得分均降低均较对照组显著,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均〈0.01);而颅脑外伤伴癫痫组P300电位成分中N2、P3波潜伏期延长和P3波幅降低及言语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得分降低均较颅脑外伤组显著,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均〈0.01)。相关分析显示,颅脑外伤伴癫痫组P300潜伏期与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分呈显著负相关(r=-0.33~-0.29,P〈001),波幅则呈显著正相关(r=0.31~0.36,P〈0.01)。结论P300电位是评价颅脑外伤所致癫痫患者认知状况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分析脑干梗死患者眼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oVEMP)的电生理特点,并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进行对比研究,探讨oVEMP对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60例脑干梗死患者(纳入脑干梗死组)分别进行oVEMP和BAEP检测,并将其结果与60例健康志愿者(纳入正常对照组)数据进行对照。 结果正常对照组60例健康志愿者中有2例未引出oVEMP,其余58例健康志愿者均引出可辨析、稳定的N1-P1波形,引出率为96.7%。脑干梗死组共有42例患者引出oVEMP,其双侧N1、P1峰潜伏期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双侧N1-P1波幅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有18例患者未引出oVEMP,其中N1波峰潜伏期延长13例,P1峰潜伏期延长10例,同时出现N1、P1峰潜伏期延长6例,N1-P1波幅降低8例,共计oVEMP异常45例,异常率为75%。脑干梗死组BAEP的Ⅴ波潜伏期[(5.98±0.37)ms]及Ⅲ~Ⅴ波、Ⅰ~Ⅴ波峰间潜伏期[分别为(2.93±0.34)ms和(4.96±0.39)ms]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Ⅴ/Ⅰ波幅比值(0.48±0.10)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其中V波潜伏期延长17例,Ⅲ波潜伏期延长6例,Ⅲ~V波峰间潜伏期延长15例,I~V波峰间潜伏期延长9例,11例Ⅲ-Ⅴ/Ⅰ-Ⅲ峰间潜伏期比值>1,13例Ⅴ/Ⅰ波幅比值<0.5,3例波形分化不良,共计BAEP异常42例,其异常率为70%。oVEMP异常率与BAEP异常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oVEMP与BAEP的检测异常率为91.7%,明显高于BAEP异常率(P<0.05)。 结论oVEMP是检测脑干梗死的可靠电生理方法,与BAEP联用能进一步提高脑干梗死患者的病灶检出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接受左旋多巴治疗后视觉诱发电位(VEP)变化。方法:选择原发性PD患者31例,根据患者意愿,选择同意服用左旋多巴17例为PD-T组,不同意服用左旋多巴14例为PD组,分别行VEP检查,比较N75、P100、N135潜伏期及P100波幅变化。结果:治疗前PD-T组与PD组在N75、P100、N135潜伏期及P100波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D-T组在N75、P100、N135潜伏期缩短,P100波幅升高(P0.05或P0.01)。结论:VEP检查可以用于PD患者的视觉障碍研究;早期PD患者使用小剂量左旋多巴对视觉功能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视觉诱发电位(VEP)诊断视神经挫伤的意义。方法 通过对112例眼球钝挫伤(128眼)病例进行VEP检查。结果 单纯P100波幅降低共70例,占总病例的62.5%,P100波幅降低值与正常值比较有显著意义(P〈0.01),而P100潜伏期(38例延长)与健侧值和正常值比较则无明显差异(P〉0.05)且P100波幅异常程度越明显,预后越差,VEP对视神经损伤程度反应灵敏。结论 VEP是一种客观、定量、定位评定视神经功能的方法,是目前视神经病变最敏感的客观检查方法 ,借此可以对眼外伤视神经损伤程度行进一步确认。  相似文献   

13.
李欢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2):1716-1718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儿童眼外伤手术的意义。方法对该院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的60例眼外伤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预见性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视力恢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对眼外伤患者的预后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德山  高伟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2):1782-1783
目的 探讨头痛各中医证型与视觉诱发电位(VEP)的关系。方法 76例头痛患辨证分为痰浊型、瘀血型、肾虚型、肝阳型;对照组为健康人,均进行VEP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痰浊组N65波潜伏期明显缩短,肾虚组N125波潜伏期显延长,肝阳组既有N65波潜伏期显缩短,有N125波潜伏期的显延长,但血瘀组各波潜伏期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比较,血瘀组P100波幅、N125波幅均显降低,肝阳组P100波幅、N125波幅均显增加,而痰浊组、肾虚组各波波幅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头痛不同证型之间的VEP变化有一定规律,可以作为头痛中医辨证分型和中医治疗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5.
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事件相关电位与认知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ERP)对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16例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组ERP的N1,P2,N2,P3潜伏期和P3波幅分别为(83±15)、(155±18)、(242±37)、(359±33)ms和(7±3)μV。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ERP的N2、P3潜伏期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N1、P2潜伏期及P3波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可伴有认知功能的损害,事件相关电位检测为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的评定提供了一种敏感、客观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对听力的影响,以供今后的临床工作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颅脑外伤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健康体检的正常成年人70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听性脑干反应检查。对比两组患者阈值、各波潜伏期和波间期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对比发现,观察组阈值明显较大,各波潜伏期明显较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Ⅲ~Ⅳ波间期、Ⅰ~Ⅴ波间期明显较对照组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Ⅲ波间期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外伤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害,采用听性脑干反应检查有助于识别听力损害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抑郁症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抑郁症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对46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及42例正常健康者(正常对照组)分别进行SSR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并对其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对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抑郁症组患者中SSR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的异常率分别为84.8%(39/46)和89.1%(41/46),两者间异常吻合率为78.3%(36/46)。抑郁症组患者通过SSR测定后发现,其SSR潜伏期和波幅值分别较正常对照组延长和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抑郁症组患者经事件相关电位测定后发现,其N2、P3波潜伏期和P3波幅分别较正常对照组延长和降低,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分析后发现,事件相关电位成分中N2、P3波潜伏期与SSR潜伏期间以及P3波波幅与SSR波幅间均呈正相关(P〈0.01),而N2、P3波潜伏期与SSR波幅间以及P3波波幅与SSR潜伏期间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和事件相关电位P300可作为抑郁症患者的辅助诊断指标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18.
阿尔茨海默病的非匹配负波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非匹配负波可反映大脑皮层早期预处理的指标,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患者非匹配负波(mismatchnegativity,MMN)的变异特征。方法应用美国NicoletSpirit脑诱发电位仪,对34例AD患者和36例健康老人的MMN作了检测。结果AD组波形不规则,MMN-Ⅰ型(延迟型)尤甚。与正常老人组相比,AD组MMN潜伏期延迟(P<0.05),本组患者P300潜伏期虽也有延长,但差异未达显著性(P>0.05)。与正常老人组比较,AD组MMN波幅以及P300波幅均同时降低,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初步认为MMN是反映AD患者认知功能的一种脑电生理检测工具。  相似文献   

19.
背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 TIA)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采用客观评测方法对其高级神经活动认知功能损害进行评估. 目的研究 TIA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 (P300)的变化,探讨 TIA患者的认知损害及可能的机制. 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病例对照研究. 地点和对象在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诊治的 TIA患者 31例( TIA组),其中颈内动脉系统 9例,椎基底动脉系统 22例对照组均为来院体检的健康人 30例. 干预对 TIA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 (MMSE)、听觉 oddball刺激序列 P300检测及神经系统查体. 主要观察指标 MMSE评定分值, P3波潜伏期及 P3波幅测定. 结果 TIA组的 MMSE评分 [(27.13± 2.54)分 ],与对照组 [(29.02± 1.35)分 ]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2.213, P< 0.05). P3波潜伏期 TIA组 [(348.21± 20.33) ms]与对照组 [(330.32± 30.12) ms]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2.732, P < 0.01);椎基底动脉系统 TIA比颈内动脉系统 TIA的 P3波潜伏期延长 [(350.32± 31.21) ms,(339.32± 27.88) m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2.479, P< 0.05); TIA患者的 P3波潜伏期延长与 TIA患者的发作次数呈正相关 (r=0.383,P< 0.01),与 MMSE评分呈负相关 (r=-0.259,P< 0.05). 结论 TIA患者的 P3波潜伏期显著延长,存在早期认知功能的损害. TIA患者的早期认知损害与 TIA发作次数有关.  相似文献   

20.
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事件相关电位与认知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ERP)对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16例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组ERP的N1,P2,N2,P3潜伏期和P3波幅分别为(83&;#177;15)、(155&;#177;18)、(242&;#177;37)、(359&;#177;33)ms和(7&;#177;3)μV。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ERP的N2、P3潜伏期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N1、P2潜伏期及P3波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可伴有认知功能的损害。事件相关电位检测为无症状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的评定提供了一种敏感、客观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