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庄愉 《医学信息》2005,(1):20-20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联合应用是目前临床比较成功的一种对抗特殊耐药机制的方法。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加是一个全球性的严峻问题,因此药物直接靶向作用和逆转耐药机制显得十分重要。β-内酰胺酶水解β-内酰胺环中的酰胺键,并且阻止活性药物与靶部位青霉素结合蛋白(PBP)的结合。许多革兰氏阴性菌、葡萄球菌、厌氧菌甚至分枝杆菌都可以产生β-内酰胺酶,  相似文献   

2.
多种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是引起β-内酰胺抗生素失活的主要原因。克服这种作用的手段有两个:(1)使用对β-内酰胺酶氢解作用稳定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2)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具有使β-内酰胺酶失活的酶抑制剂联合用药。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他唑巴坦已成功应用于临床。自从Woodward报道了青霉烯核的化学和生物特性以来,  相似文献   

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一直在抗菌药物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细菌对这类抗生素耐药性日益发展,严重影响其疗效。研究表明,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中,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是最重要的机制。临床上分离的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大多数菌株(90%以上)产生β-内酰胺酶,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10-23脱氧核酶对细菌β-内酰胺酶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 方法: 设计并合成针对细菌β-内酰胺酶SHV-5基因的10-23脱氧核酶、反义寡核苷酸和无关对照寡核苷酸,采用电穿孔法将其分别导入表达β-内酰胺酶SHV-5的大肠杆菌中,观察耐药菌在导入脱氧核酶后,在含β-内酰胺类抗菌素培养基中的生长活力及β-内酰胺酶表达量的变化。 结果: 10-23脱氧核酶导入表达blaSHV-5的大肠杆菌后,在含头孢他啶的培养基中大肠杆菌的生长活力明显低于反义寡核苷酸和无关对照DNA转化的大肠杆菌,导入脱氧核酶的大肠杆菌其β-内酰胺酶表达量也明显低于反义寡核苷酸和无关对照DNA转化的大肠杆菌。 结论: 10-23脱氧核酶能特异性地抑制细菌β-内酰胺酶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耐碳青霉烯类的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情况及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方法: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亚安培南及美洛培南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值;DETA纸片法检测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结果:从62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共检测到28株对亚胺培南耐药,耐药率为45%,18株对美洛培南耐药,耐药率为29.03%。从18株同时对亚胺培南及美洛培南耐药株中共检测到16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占同期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的25.8%。结论:产生金属β-内酰胺酶是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第四代注射用头孢菌素头孢匹罗对8株包括质粒介导与染色体介导产酶菌株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并与其它4种头孢菌素进行比较.方法采用超声波破碎法提取细菌β-内酰胺酶,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酶对抗生素的水解率.结果头孢匹罗对各产酶菌株β-内酰胺酶的相对水解率<5%,尤其对质粒介导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TEM-3、SHV-4及染色体介导Ⅰ型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明显优于头孢噻肟及其他头孢菌素.结论头孢匹罗对β-内酰胺酶具有高度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杭州市脑膜败血金黄杆菌的流行及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情况并对其基因型进行研究。方法 对100株分离自4所综合性医院的多重耐药脑膜败血金黄杆菌,用三维试验、改良三维试验和2-巯基丙酸抑制试验检测金属β-内酰胺酶,用blaB和GOB的通用引物对表型试验阳性的菌株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测序分析金属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对其中的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用三维试验、改良三维试验和2-巯基丙酸抑制试验检测到61株菌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用blaB和GOB通用引物进行扩增和测序,有60株菌株扩增到金属β-内酰胺酶,其中有51株检测到blaB基因型,有36株检测到GOB基因型。检测到的blaB基因型主要为blaB-1、2、3、5和blaB-11这5种类型;检测到的GOB基因型主要为GOB-1、2、4、6和GOB-8这5种类型。其中产生一种金属β-内酰胺酶的有33株,产两种金属β-内酰胺酶的有27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和附属第二医院主要是blaB-3和blaB-11型为主,邵逸夫医院主要是GOB-4和GOB-8为主,杭州市中医院主要是GOB-8基因型。其中1菌株表型试验检测阳性而未能检测到基因型,可能为一种新的基因型,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菌株经同源性分析,杭州市中医院的菌株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而与其他医院的结果完全不同。结论杭州市多重耐药的脑膜败血金黄杆菌的耐药机制证实携带的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型主要为blaB和GOB型,4所医院流行的基因型均不相同。而从PFGE结果分析中医院的脑膜败血金黄杆菌具有一定的同源性,有别于其他3所医院,可能为院内感染菌。  相似文献   

8.
多种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是引起β-内酰胺抗生素失活的主要原因。克服这种作用的手段有两个:(1)使用对β-内酰胺酶氢解作用稳定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2)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具有使β-内酰胺酶失活的酶抑制剂联合用药。克拉维酸,舒巴坦和他唑巴坦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克拉维酸较低浓度可抑制质粒介导的TEM,OXA,PSE酶和金葡菌产生的青霉素酶(ClassⅢ),但对头胞菌素酶(ClassⅠ)无效;舒巴坦抑酶谱与克拉维酸相似,活性则稍差;他唑巴坦的抑酶谱及活性与克拉维酸接进,且更稳定,但同样对头孢菌素酶(ClassⅠ)仅有中等活性。  相似文献   

9.
青霉烷砜为半合成β-内酰胺酶抑制剂,在各种缓冲液和人体内极为稳定,对多数革兰氏阴性杆菌和金葡萄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很强的不可逆的抑制作用.青霉烷砜与β-内酰胺抗生素配伍联用对产β-内酰胺酶的耐药菌株所致的感染有较好的疗效。本文报道用青霉烷砜与氨苄青霉素按1: 2配伍治疗急性细菌感染病人30例.以对照药头孢噻肟治疗  相似文献   

10.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体外抗菌活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最主要机理是产生了β-内酰胺酶,为了有效地控制耐药菌的感染,开发酶抑制剂成了新药研制中的一个主要方向。本文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特点、抗菌活性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分析   总被引:60,自引:5,他引:60  
目的 对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产β-内酰胺酶进行分析。方法 用E-试验和三相水解试验分析46株常规药敏试验全部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表型,并用PCR扩增和产物测序方法检测其中可能产β-内酰胺酶的情况。结果 46株中8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经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有blaVEB-1基因,同时还有D类酶blaOXA-10基因;46株中5株为持续高产AmpC酶;1株产生1种既能水解亚胺培南,又能被氯唑西林抑制的酶。结论 我院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所产β-内酰胺酶以超广谱β-内酰胺酶(8/46同时有blaVEB-1基因和blaOXA-10基因)和持续高产AmpC酶(5/46)为主。  相似文献   

12.
肠杆菌科细菌是临床感染,尤其是医院内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产生β-内酰胺酶是其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主要机制。近十余年该科细菌中不同种属、特别是克雷伯菌属,大肠埃希菌产生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能水解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氨曲南,且常为多重耐药株,已引起临床注意。 根据ESBLs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稳定性分为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的ESBL和对其耐药的IRESB两大类,根据其衍生来源分为TEM、SHV型及非TEM、SHV型,ESBLs酶蛋白表型已近70种,几乎都由耐药质粒介导,耐药性极易传播。通过NCCLs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住院患者血液感染的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1月至12月分离自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住院患者血培养阳性的大肠埃希菌,VITEK-II鉴定细菌,K-β药敏试验检测细菌的药敏,多重PCR、PCR、测序及比对等对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基因型进行分析。结果肝硬化主要原因为病毒感染,共收集79株大肠埃希菌,PCR扩增产物测序、比对:20株大肠埃希菌产TEM-1型β-内酰胺酶;仅有的-株产SHV-1型β-内酰胺酶,未检测出TEM型和SHV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40株产CTX-M型超广谱B-内酰胺酶,CTX-M-1群20株,CTX-M-9群26株,其中有6株菌同时产两群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测序比对出CTX-M-3、CTX-M-15、CTX-M-14等八种基因型。结论病毒性肝硬化患者血液感染的大肠埃希菌超广谱B内酰胺酶最常见为CTX-M型,CTX-M-14是最常见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14.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因其安全有效,多年来在抗感染治疗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但同时细菌对常用药物也在不断产生耐药性,细菌对β-内酰胺类的耐药机制研究表明,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机制,解决细菌耐药性的一种策略是,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抗生素合用,如棒酸〈Clavulanic  相似文献   

15.
β—内酰胺抗生素由于其耐药株可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其β—内酰胺环而失去抗菌作用。过去对β—内酰胺抗生素的研究是通过改变其化学结构以阻碍细菌产生的酶的降解,从而达到提高抗菌活性的作用,目前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抑制β—内酰胺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nitrocefin法对213株革兰氏阴性杆菌进行了β-内酰胺酶定性检测,用等电聚焦技术对β-内酰胺酶进行定型,并比较了11种β-内酰胺抗生素对产酶与不产酶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以及不同酶型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结果提示:产酶阳性率高达77.62%。产酶与  相似文献   

17.
质粒介导的AmpCβ- 内酰胺酶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具有比ESBLs 酶更广的水解底物谱,能有效水解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及单环类抗生素,且不被克拉维酸抑制.携带编码AmpC 酶基因质粒具有可转移性,导致耐药性广泛传播.本文就质粒介导的AmpCβ- 内酰胺酶的发现、流行病学特点、酶基因特点、药物敏感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三种不同血清型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的DNA通过嗜菌体λ衍生物和质粒繁殖于大肠杆菌E·coli中,其中一些转化的细胞能产生与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起特异反应的抗原。这些细胞带有杂交的质粒,病毒抗原基因可以从与β-内酰胺酶融合的多肽段表现出来,因此HBV核心抗原的密码序列可从β-内酰胺酶基因的近旁测到。  相似文献   

19.
50年前青霉素首次应用于临床,几年后就从链球菌中分离到了青霉素酶,以后随着β-内酰胺抗生素的不断开发和广泛应用,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超广谱新品种的大量应用,β-内酰胺酶的种类、底物谱和耐药程度均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不能不引起格外的重视。现将β-内酰胺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β-内酰胺酶的分类 根据Bush-Jacoby-Medeiros的最新分类法,β-内酰胺酶按照各自的底物和抑制轮廓分为4组,根据各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属于A、B、C、D4个分子类别。是现代抗菌化疗中尚未突破的一个难点,也是针对细菌耐药机制研究开发新的有效抗菌药物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6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从临床感染患者分离的65株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用14种抗生索作体外敏感性试验,并同时进行β-内酰胺酶和耐甲氧西林测定。根据结果显示MRSA85%(55/65)产β-内酰胺酶51%(33/65),其耐药谱为:青霉索、氨苄青、氧哌嗪、凯富隆、菌必治、忽嗪酸分布于95%-80%,环丙氟、西力欣、庆大、复达欣先锋必分布于79%-60%,亚胺硫、丁胺、先锋V分布于59%-40%,所有产β-内酰胺酶的MRSA对14种抗生索的耐药谱显示青霉索、环内氟、西力欣、庆大、氨苄青、氧哌嗪、复达欣、先锋必、先锋V、凯富隆、菌必治、忽嗪酸均大于80%,亚胺硫、丁胺也大于60%,建议对医院内严重感染且经多种抗生索效果欠佳的患者,除应进行常规体外敏感试验,还应该进行其它生物试验。例如β-内酰胺酶测定、耐甲氧西林测定等,以供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