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患者溶栓前后凝血、抗凝和纤溶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出凝血、纤溶活性改变与LDVT患者溶栓后高血栓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测定50例LDVT患者溶栓前后抗凝血浆标本的抗凝血酶活性(AT:A)、纤维蛋白原(FIB)、纤溶酶原活性(PLG: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活性抑制剂-1抗原性(PAI:Ag)、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Ⅷ促凝活性(Ⅷ:C)、凝血因子Ⅻ活性(Ⅻ:C);并取32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AT:A、PLG:A、t—PA:Ag、Ⅻ:C在溶栓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升高(P〈0.05或P〈0.01),其中AT:A、PIG:A、Ⅻ:C仍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t-PA:Ag无显著性差异(P〉0.05);FIB、PAI:A、D-D、Ⅷ:C、VWF在溶栓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下降(P〈0.05或P〈0.01),其中PAI:A、D-D、Ⅷ:C、VWF下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FIB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出凝血系统机能紊乱、纤溶-抗纤溶系统失衡与LDVT患者溶栓后血栓的发生可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凝血因子Ⅻ(FⅫ)基因多态性对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一期凝固法、免疫比浊法及发色底物法检测75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60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活性(PLG∶A)、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等指标。采用直接测序法测定上述研究对象的FⅫ基因启动区第46位碱基多态性。结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46TT多态性较正常对照组比例增高,46TT型患者FⅫ∶C明显低于46CT、46CC型及正常对照组(P均<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4,6TT型的AT∶A活性明显减低,而FIB、D-D、FⅧ∶C和VWF含量明显升高(P均<0.05);但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多态性各型之间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Ⅻ多态性各型患者及对照组之间的PLG和PC活性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静脉血栓形成患者FⅫ基因46TT多态性明显增多而导致FⅫ活性明显下降;FⅫ基因多态性各组之间凝血和纤溶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例临床出血表现与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检测结果明显不符的血友病A患者表型、基因型诊断及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 凝血、抗凝及纤溶相关指标检测,一步法及发色底物法检测FⅧ:C,ELISA法检测FⅧ的抗原(FⅧ:A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纠正实验筛查FⅧ抑制物;PCR扩增先证者F8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利用直接核苷酸测序法进行基因序列分析。针对先证者的基因突变位点,对其家系成员进行相应外显子基因检测;定点突变法构建B亚基缺失(760aa~1639aa)的人FⅧHis99Arg和His99Ala两种突变的表达质粒(pRC/RS Ⅴ-BDhFⅦcDNA),两种突变质粒分别瞬时转染HEK293T细胞,测定细胞上清液中的FⅧ:C和细胞上清液及裂解液中的FⅧ:Ag。结果 先证者APTT 延长,一步法及发色底物法检测的F Ⅷ:C均低于1.0%,血浆FⅧ:Ag为120.0%。APTT纠正试验阴性,其他凝血、抗凝及纤溶相关检测均未见异常。诊断为交叉反应阳性(CRM+)的血友病A。患者F8基因直接核苷酸测序发现3号外显子存在28828A→G突变,导致His99Arg氨基酸改变,其母亲该位点为杂合突变。体外表达研究结果显示细胞上清液中His99Arg突变蛋白FⅧ:Ag及FⅧ:C分别为野生型的180.0%及5.8%,His99Ala突变蛋白FⅧ:Ag及F Ⅷ:C分别为野生型的45.0%和20.0%。Western blot显示,His99Arg突变质粒表达上清液中FⅧ蛋白含量较野生型明显增高,而His99Ala突变质粒表达上清液FⅧ蛋白含量较野生型减少。提示His99Arg为CRM+血友病A突变而His99Ala为CRM-血友病A突变。结论 体外检测发现His99Arg和His99Ala两种FⅧ能够表达,但常规凝血检测Hi99Arg突变FⅧ基本无功能,而His99Ala凝血功能也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慢性心房纤颤(房颤)并发脑梗死患者的凝血、纤溶功能状态。方法:所有受试对象均在入院时抽取静脉血送检凝血、纤溶功能指标。结果:慢性房颤并发脑梗死患者的Fb、D-dimer及VWF:Ag明显增高,与单纯房颤组(对照组)对比,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意义(P<0.05);而APTT、PT虽短于对照组,但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房颤并发脑梗死患者发病时Fb、D-dimer及VWF:Ag明显增高,反映了这些患者存在凝血、纤溶功能的紊乱,同时也间接预示凝血、纤溶指标增高的慢性房颤患者有可能出现脑梗死。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人凝血因子Ⅷ(human coagulation factorⅧ,FⅧ)比较5种脱盐方法的脱盐效果及对FⅧ成分的影响,为蛋白脱盐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分别用Sephadex G-25 Medium凝胶、Fractogel EMD BioSEC凝胶、超滤、室温透析和4℃透析5种方法对人FⅧ进行脱盐处理。通过Na+、柠檬酸根离子、甘氨酸去除率评估脱盐效果。通过脱盐前后FⅧ蛋白回收率、FⅧ活性(coagulation factorⅧactivity, FⅧ∶C)、VWF抗原(VWF antigen, VWF∶Ag)、VWF活性(VWF activity, VWF∶Ac)、VWF多聚体及SDS-PAGE分析,评估其对FⅧ成分的影响。结果 在脱盐效果方面:Na+在超滤脱盐时去除率最低,为(97.90±0.06)%,Fractogel EMD BioSEC凝胶脱盐去除率最高,为(99.82±0.07)%。除Sephadex G-25 Medium凝胶脱盐与Fractoge EMD BioSEC凝胶脱盐间Na+去除率无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所有受试对象均在入院时及病情控制后抽取静脉血送检凝血及纤溶功能指标。结果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的APTT、PT明显缩短,Fg、VWF:Ag增高,部分患者的D-d im er阳性;病情控制后APTT、PT、VWF:Ag及Fg均降低。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纤维蛋白原明显增高,反映了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在急性期存在着凝血功能的紊乱。  相似文献   

7.
凝血因子Ⅻ活性的变化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Ⅻ活性(FⅫ:C)的变化对纤维蛋白(原)溶解功能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采用一期法测定63例DVT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FⅫ:C,同时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纤溶酶原活性(PLG:A),酶联免疫法测定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抗原性(PAI-1:Ag)及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含量。结果DVT组FⅫ:C和PLG:A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5例(7.9%)年龄<45岁的患者FⅫ:C低于正常对照组x--2s。PAI-1:Ag、D-D含量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t-PA:Ag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FⅫ:C下降易导致纤溶酶原内激活途径受抑制,DVT的形成与FⅫ:C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Ⅴ活性(FⅤ:C)、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和组织因子(TF)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H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测定85例T2DM合并CHD患者[T2DM合并CHD组,根据CHD不同类型再分为T2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9例)、T2DM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23例)、T2DM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5例)、T2DM合并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8例)]、29例无合并症的单纯T2DM患者(单纯T2DM组)和24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FⅤ:C、FⅧ:C、血浆TF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活性及血小板聚集率(PAR),并分析FⅤ:C、FⅧ:C、TF与VWF、PAR的相关性。结果 T2DM合并CHD组和单纯T2DM组FⅤ:C、FⅧ:C和TF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T2DM合并CHD组明显高于单纯T2DM组(P0.01)。T2DM合并CHD组中,T2DM合并AMI组和T2DM合并UAP组FⅤ:C、FⅧ:C和TF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T2DM组(P0.001),且T2DM合并AMI组明显高于T2DM合并UAP组(P0.01);T2DM合并OMI组和T2DM合并SAP组TF水平明显高于单纯T2DM组(P0.01),但FⅤ:C和FⅧ:C水平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Ⅴ:C、FⅧ:C、TF与VWF、PAR均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FⅤ:C和FⅧ:C及TF水平可作为T2DM患者并发CHD的诊断指标。TF对判断T2DM合并CHD患者病情的进展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Ⅷ因子(FⅧ)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40例MODS患者被列为观察对象。测定血浆VWF、ⅧF和AT-Ⅲ水平,同时计算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2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结果:MODS组血浆VWF和FⅧ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T-Ⅲ水平低于正常对照,P<0.01;MODS组中,死亡组血浆VWF和FⅧ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P<0.01和P<0.05。MODS患者血浆VWF和FⅧ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716和0.705,AT-Ⅲ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752,P<0.01。结论:VWF、FⅧ和AT-Ⅲ在MODS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与MOD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以作为反映MODS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血栓性疾病实验诊断指标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血管内皮细胞、凝血、纤溶、血小板活化指标在血栓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 5 1例血栓性疾病患者、2 1例非血栓性疾病患者以及 35例正常人 ,分别以ELISA法检测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 :Ag)、组织因子 (TF)、凝血酶原片段 1 2 (F1 2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 :Ag)、血栓烷B2 (TXB2 )和以发色底物法检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活性 (PAI:Ac)及α2 纤溶酶抑制剂活性 (α2 PI:Ac)等。结果 血栓病组与非血栓病组患者的t PA :Ag、PAI:Ac、α2 PI:Ac、vWF :Ag、F1 2都较对照组高 (P <0 0 5 ) ,其中α2 PI:Ac、vWF :Ag、F1 2在血栓病组和非血栓病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血栓病组的血浆TXB2 、TF较非血栓病组偏高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常规止凝血试验如PT、APTT、FIB和PLT在血栓病组和非血栓病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t PA :Ag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诊断比数比以及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6 6 7%、6 6 7%、4 0和 0 6 90 ,而PAI:Ac分别为 94 1%、6 0 7%、2 4 7和 0 84 9。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 ,PAI:Ac在诊断血栓性疾病中的敏感度较高 ,其次为t PA ,但需扩大样本进行前瞻性研究和证实 ;其它指标包括vWF :Ag、α2 PI:Ac、TF、F1 2、TXB2 以及常  相似文献   

11.
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AvWD)常伴发于血液肿瘤、免疫性疾病、实体肿瘤。发病机制主要与抗VWF抗体产生、VWF合成减少,分解增加、肿瘤吸附有关。实验室诊断有出血时间延长、VWF:Ag、FⅧ:C、VWF:RCof降低、VWF多聚体分析异常。治疗包括原发疾病的治疗以及静脉输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DDAVP、替代疗法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肾炎患者中血栓相关指标(FIB、AT:A、VWF、VⅢ:C、D-D、PLG:A)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00例慢性肾炎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标本,于STAGO-STA自动血凝仪上用凝固法测定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和纤溶酶原活性(PLG:A);一期法测定VⅢ促凝活性(VⅢ:C);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D-D)及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00例慢性肾炎患者中FIB、VWF、VⅢ:C比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P<0.01),D-D也有升高(0.010.05)。结论慢性肾炎患者由于FIB升高、AT:A下降及血管内皮可能存在较严重损伤等因素,较易导致血栓形成,并可能进一步发展到继发性纤溶亢进,血栓相关指标测定对慢性肾炎治疗和病情发展监测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血浆FⅧ抗原及活性定量测定的方法.方法对46例正常人及两个遗传性FⅧ缺陷症家系部分成员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FⅧ抗原,生物素化戊胺测定FⅧ活性,以FⅧ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结果 3例患者FⅧA:Ag均为0%,FⅧB:Ag分别为正常人的78.46%、66.43%、57.29%.46例正常人血浆FⅧ活性FⅧ:C平均值为86.34%±17.98%,范围在56.5%~165.17%之间,3例患者为0%,家系中杂合子范围为29.60%~104.86%.结论: 双抗体夹心法和生物素标记法均为简捷、灵敏而且特异的FⅧ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测定了32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血中因子Ⅷ相关抗原(ⅧR:Ag)的浓度(202.91±37.68),较正常对照组(144.72±66.17%)明显升高(P<0.01),且ⅧR:Ag 随 PaO_2 降低而升高,随 PaCO_2升高而升高。本文进一步证明慢性肺心病存在高凝状态,且与ⅧR:Ag 升高有关,为慢性肺心病在积极抗感染、氧疗等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适当加用抗凝剂,促进病情尽快缓解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观察病情提供了一项有用的指标。本文还探讨了慢性肺心病ⅧR:Ag 升高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急性脑梗死患者止凝血相关因子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止凝血系统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 5 2例脑梗死患者和 5 5例正常人的外周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WF)、因子Ⅷ活性 (FⅧ∶C)、血栓调节蛋白 (TM )、蛋白C(PC)、游离蛋白S(FPS)、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 (PAI 1)、β TG、PF4 的含量和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及血小板聚集试验 (PAgT)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脑梗死组vWF、FⅧ :C、PC、PAI 1、β TG、PF4 、PAdT及PAgT较对照组增高 ,t PA下降 ,患者组TM及FPS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 提示脑梗死患者凝血活性增强、纤溶活性减低 ,血小板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16.
正常人体内存在的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与凝血系统处于动态平衡。抗凝物质主要包含抗凝血活酶、抗凝血酶、肝素、蛋白C(PC)系统及α_2-MG)。其中抗凝血酶Ⅲ(ATⅢ)占总抗凝活性的50%~67%。PC系统及α_2-MG在抗凝系统中亦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检测了缺血性心血管病(IHD)及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ATⅢ:A、ATⅢ:Ag、α_2-MG、PC:Ag、总蛋白S抗原(TPS:Ag)、游离蛋白S抗原(FPS:Ag).并与对照组作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董幼镕  翟宇  陆勤 《检验医学》2003,18(2):94-9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止凝血系统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2例脑梗死患者和55例正常人的外周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因子Ⅷ活性(FⅧ∶C)、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C(PC)、游离蛋白S(FPS)、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PAI-1)、β-TG、PF4的含量和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及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死组vWF、FⅧC、PC、PAI-1、β-TG、PF4、PAdT及PAgT较对照组增高,t-PA下降,患者组TM及FPS含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提示脑梗死患者凝血活性增强、纤溶活性减低,血小板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18.
断指是常见的工伤事故之一,手指再造术是患者最佳选择方法。然而,断指及进一步的手术创伤可使患者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发生明显变化^[1]。本次研究就65例手指再造术患者在手术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rinogen,FIB)、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 antigen,vWF:Ag)、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vmcoagulant activity,Ⅷ:C)、纤溶酶原活性(plasminogen activator,PLG:A)、D-二聚体水平(D—dimer,D—D),并与30例正常对照者比较分析。以探讨手术治疗对断指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等有关指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肾炎患者中血栓相关指标(FIB、AT:A、VWF、VⅢ:C、D-D、PLG:A)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00例慢性肾炎患者和5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标本,于STAGO-STA自动血凝仪上用凝固法测定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和纤溶酶原活性(PLG:A);一期法测定VⅢ促凝活性(VⅢ:C);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D-D)及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00例慢性肾炎患者中FIB、VWF、VⅢ:C比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升高(P<0.01),D-D也有升高(0.01<P<0.05),AT:A出现下降(P<0.05),而PLG:A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慢性肾炎患者由于FIB升高、AT:A下降及血管内皮可能存在较严重损伤等因素,较易导致血栓形成,并可能进一步发展到继发性纤溶亢进,血栓相关指标测定对慢性肾炎治疗和病情发展监测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作者为了确定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是否能改变运动引起的止血因子的变化,观察了给予或不给予β-肾上腺素阻断剂的正常男性极度运动后止血因子的改变,9名正常男性(平均年龄27.6岁)进行3次剧烈的自行车运动,实验组于运动前服β-受体阻断剂心得安50mg或carteolol 10mg,对照组服安慰剂,实验是双盲的,交叉进行的,于服药前、服药后4小时和运动的最后30秒分别取血标本观察β-血小板球蛋白(β-TG)、纤维蛋白A肽(FPA)、α_2抗纤溶酶(α_2-AP)、因子Ⅷ凝血活性(Ⅷ∶C)、因Ⅷ相关抗原(ⅧR∶Ag)、纤溶酶原激活剂、PGF_1α(PGI_2的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