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因素及1年的复发规律。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对2013年1-12月期间我院出院的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出院当天进行问卷评估,在出院后的3、6、9、12个月进行随访。结果:1研究结束时,24例患者病情复发住院。1年的复发率为26.67%;2复发与未复发患者一般情况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比较,病程(Z=-2.078,P0.05)、住院次数(Z=-4.004,P0.05),出院时阳性与阴性量表一般精神病理分(Z=-2.907,P0.05)差异显著;3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次数和一般精神病理分是复发入院的影响因素(P0.05),住院次数是复发的危险因素(OR=0.749,95%CI=0.61~0.90),一般精神病理分是复发入院的保护因素(OR=1.139,95%CI=1.02~1.26)。患者在第3、6、9、12个月的累积复发率分别为5.56%(5/90),12.22%(11/90),21.11%(19/90),26.67%(24/90)。对不同时点的复发率进行曲线拟合,曲线拟合优度为R2=0.995,拟合优度良好,说明患者的复发率呈上升的趋势。结论:1患者既往的住院次数,阳性与阴性量表分中的一般精神病理分是复发入院的影响因素,减少入院次数,可以减少患者的复发;2患者1年内的复发率呈上升趋势,如何对出院患者进行积极有效干预,是今后预防复发的工作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广州番禺区三级甲等医院番禺中心医院15年自杀住院患者的临床状况,为地区人群的早期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对番禺中心医院2001年1月-2015年6月各科住院患者中入院前有自杀行为者(包含自杀而抢救无效死亡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其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病史及诊治经过,并记录自杀相关问题。结果:因自杀入院患者532例,占同期住院总数的0.82%。其中,女∶男=1.26∶1,年龄7~91岁,其中15~24岁,25~34岁两个年龄段各占26.5%(141/532)和23.7%(126/532);患者来源本区32.1%(171/532),同时有29.1%(155/532)的自杀者来自外省;自杀多发生在每年6、7、8月,分别占10.7%(57/532)、9.8%(52/532)和10.5%(56/532);日时间段以凌晨0时和傍晚6时为最高时间点;自杀死亡比例为8.27%(44/532),自杀方式选择比例最高的是服杀虫剂(44.6%,237/532)和杀鼠剂(13.7%,73/532)。既往诊断精神疾病者仅10.2%(54/532)。结论:服农药等有毒物质自杀是番禺区内主要自杀方式,青少年和打工移民人群的精神卫生以及医院精神科评估是番禺区内自杀防范重点。  相似文献   

3.
痴呆患者经济负担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痴呆患者的经济负担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自行设计痴呆患者经济负担调查表,对46例患者家属进行调查。结果:①痴呆患者与痴呆相关的总花费平均1296±736元/月,其中非医疗费用600±502元/月(47.07%),医疗费用703±533元/月(52.93%)。②经济负担大小与简明精神症状检查表(MMSE)得分呈负相关。③不同MMSE 得分者的总费用、非医疗费用、每天需照顾的时间有显著差异,而医疗费用差异不明显。④伴有痴呆相关的行为及精神症状的患者总费用、医疗费用、非医疗费用、照顾时间均与不伴这些症状者有显著差异。结论:痴呆患者的经济负担大小与认知损害的程度及有无伴发精神行为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的焦虑状况。方法:应用S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我院呼吸内科81例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患者的焦虑水平。结果:81例住院患者中有49例存在焦虑症状,焦虑发生率为60.5%;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的患者焦虑程度不同。结论: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存在较多的焦虑状态,年龄、性别、职业和文体程度会影响焦虑的发生,应采取积极措施以缓解患者的焦虑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长期住院患者的特点分析,寻找原因制定干预措施。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对连续住院1年以上的131例精神病患者的相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131例长期住院的精神病患者男性占69.5%,女性占30.5%;精神分裂症占73.8%,其次是精神发育迟滞5.4%,第三位是脑器官和情感障碍各占4.6%。未出院原因:监护人拒接出院占57.7%,精神疾病因素占21.5%,因强制治疗拒接出院占20.8%。结论患者长期住院既有其自身因素,也有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应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治疗对儿童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儿童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相患者42例,分为MECT+药物治疗组(A组,n=20)、药物治疗组(B组,n=22),于治疗前后及治疗后6月、12月、2年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杨氏躁狂量表(YMRS)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根据疗效评定标准计算有效率、复发率及再住院率。结果:A组治疗后、6月、12月、2年PANSS阳性因子及总分、YMRS总分明显低于B组(P0.05)。随访6月、12月、2年,A组的有效率100%、100%、95%,B组的有效率68.18%、63.6%、5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36,8.984,10.395;P0.01);A组的复发率5%、5%、10%,B组的复发率31.8%、40.9%、54.6%,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6,12.920,9.355;P0.05);A组的再住院率5%、5%、10%,B组的再住院率18.2%,27.3%,31.8%,两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复发和再住院累计生存曲线优于B组。复发的log-rankχ~2=9.140,再住院的log-rankχ~2=4.199(P0.05)。且两组各时段药物不良率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合并ECT治疗对于儿童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的精神症状巩固十分重要,显著的降低了精神症状的复发及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1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使用日常生活用具自杀未遂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1999-2011年住院精神疾病患者。运用自编自杀未遂登记表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分析。结果年龄低,文化水平低,无业下岗患者多;经济收入低,家人关心少。1月内发病5例(16%),吞异物18例(58%),不安心住院12例(38%),幻觉、妄想11例(35%),冲动控制障碍14例(45%),PANSS因子分均提示偏重。6例(19%)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SDS、SAS显示中度抑郁和轻度焦虑。抑郁发作和精神分裂症发生率高(83%),与精神症状有关。结论自杀未遂者弱势群体多与精神症状有关,早期住院患者与不安心住院患者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住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精神障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与精神障碍的关系。方法 :分析 1993年 9月至 2 0 0 1年 2月间收治的 15 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精神障碍的情况 ,并与 2 0例无精神症状的重型颅脑损伤者对比分析。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伴精神障碍患者 ,占同期重型颅脑损伤病例的 2 0 8% ,占同期全部脑外伤的 5 2 %。 15 0例重型颅脑损伤伴精神障碍患者中 ,10 7例 (71 3 % )有下腔出血 ;2 7例 (18% )颅底骨折 ,而与同期无精神障碍的重型颅脑外伤者相比 ,精神症状的出现与外伤的严重程度有关 ;脑外伤伴意识障碍、谵妄是早期精神障碍的特征 ;记忆力障碍、情感障碍是其主要表现形式。结论 :出血性脑挫裂伤或脑挫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与精神障碍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不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患者各类精神行为的严重程度差异,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11年11月-2015年11月于我院干预治疗的100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进行相关精神症状的调查,将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表现为重度的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将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表现为轻度以及中度的5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记忆力下降、困倦、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的发生率,同时对焦虑(SAS)以及抑郁(SDS)评分进行比较,通过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两组患者自觉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困倦、脾气暴躁发生率分别为70.00%、68.00%、74.00%、66.00%,对照组分别为34.00%、36.00%、28.00%、38.00%,观察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χ~2=12.98,10.26,21.17,7.85;P0.01);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t=29.75,7.82;P0.001);观察组SCL-90中恐怖、偏执、敌意评分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精神病性、抑郁、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躯体化、其他评分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t=32.80,12.87,16.19,14.09,14.29,15.52,43.41;P0.001)。结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患者精神状况较差、焦虑、抑郁症状较为明显,同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高的患者各精神行为异常症状较程度低者偏高,因此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日常诊治中应加强对精神行为异常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特征,探讨个人成长环境对攻击行为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416例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中精神分裂症标准的住院患者,使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和攻击行为危险因素自编问卷评估患者精神症状、攻击行为及其环境影响因素。结果: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外显攻击行为发生率47.8%(199/416)。其中,男性体力攻击行为显著多于女性(35.5%vs.19.6%,P0.001)。患者存在两种以上攻击行为的比率为32.9%。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NSS阳性症状高分(OR=1.12,P0.001)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危险性因素,女性(OR=0.61,P0.05)、与父亲关系融洽(OR=0.74,P0.05)和父亲无家暴(OR=0.39,P0.01)是攻击行为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本研究提示近半数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外显攻击行为,相对较好的个人成长环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攻击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抑郁症状严重程度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其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7年6月24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抑郁症状严重程度,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估患者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根据HAMD评分将患者分为有抑郁症状组与无抑郁症状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抑郁症状严重程度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HAMD评分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社会利用度、社会支持总分呈负相关(P0.05)。24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无抑郁症状患者77例,轻度抑郁症状患者128例,中度抑郁症状患者30例,重度抑郁症状患者5例,抑郁症状发生率为67.9%。有抑郁症状组年龄≥70岁、女性、无配偶、经济收入3000元/月、无医疗保险、吸烟、病程≥5年、住院次数3次、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无抑郁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配偶、病程、住院次数、NYHA心功能分级是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抑郁症状严重程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社会支持程度差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更易产生抑郁症状。年龄、性别、配偶、经济收入、医疗保险、吸烟、病程、住院次数、NYHA心功能分级等9个因素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人身攻击行为的精神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5年12月在北京回龙观医院门诊和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422例,根据既往有过至少一次明显的、有记录的人身攻击行为:伤人、自伤;以及既往没有出现过任何人身攻击行为:包括明显的伤人、自伤等风险行为,分为有人身攻击行为组(n=147)和无人身攻击行为组(n=275)。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评估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一般精神病理症状;Hoffman幻听量表评估幻听症状;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评估人身攻击(自身攻击或体力攻击)情况。结果: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小(β=-0.043,P=0.051)、男性(β=1.150,P=0.033)、Hoffman得分高(β=0.078,P=0.027)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发生人身攻击行为(P0.05)。结论:年轻、男性、伴有幻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发生人身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精神卫生法》实施后精神病人长期住院的原因。方法统计2013年5月1日和2014年1月1日两个时点在本院普通精神科住院的精神病人总数和住院超过1年的病人数;并随机选择2014年1月1日在本院普通精神科病房住院超过1年的370名合作患者,采用自编长期住院原因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2013年5月1日和2014年1月1日在本院普通精神科住院的精神病人总数分别为1170人和1157人;住院超过1年的人数分别为1033人和1042人。精神病人长期住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出不出院无所谓"(34.1%)、"不会照顾自己"(28.1%)、"担心出院后再发病"(20.3%)、"病未治好不能出院"(19.5%)和认为"住院比出院后单独生活条件好"(18.4%)等。客观因素主要是"家人不同意"(64.6%)、"没有经济来源"(54.1%)、"没有房子住"(38.6%)、"没有监护人"(21.6%)、"医院(医生)不同意"(20.5%)和"街道领导不同意"(18.4%)等。知道国家出台了《精神卫生法》的只有34.6%;知道《精神卫生法》主要内容的仅占8.4%;认为《精神卫生法》对自己"没有好处"和"不知道"有没有好处的患者高达70.8%;小部分患者认为对自己"有一点好处"(27%);认为"有很大好处"的仅占2.2%。结论精神病人长期住院的主要原因受主客观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4.
慢性酒精中毒与抑郁症状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资料报道 5 0 %~ 98%的嗜酒者在饮酒时和戒酒后短期内可出现抑郁症状[1] ,酒依赖中大约有 15 %的患者有重性抑郁[2 ] 。本文通过住院卡检索出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符合ICD -10诊断标准的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患者的住院病历 170例 ,再从 170例慢性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住院患者中 ,检出符合ICD -10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 18例( 10 5 8% )。现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一、一般资料 :其中男性 17例( 94% ) ,女性 1例 ( 6% )。年龄 2 6~ 62岁 ,平均 41 2 5± 10 83岁。病前性格 :外向 11例 ( 61% )、内向 7例 ( 3 9% )。全部患者…  相似文献   

15.
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障碍有关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调查242例患者的病程特点,用药情况,精神症状严重度及其父母文化,职业等19种可能因素,用Logisti回归分析法进行研究.结果:16.12%患者有认知功能障碍,与其文化程度和职业层次较低,住院时间较长,阴性和阳性精神症状较严惩及阳性精神病变家族史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认知功能障碍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引起的一组神经心理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伴激越症状和不伴激越症状的急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的临床特点、住院治疗全过程所采用的临床干预措施和出院时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以151例连续入院的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新入院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自编一般情况和疾病信息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收集疾病信息、评估精神病理症状、院外攻击行为和疾病严重程度,根据PANSS中兴奋激越因子评分≥15分将研究对象分为伴激越患者组和不伴激越患者组,然后组间比较上述收集和评估的信息变量。结果:伴激越患者组58例,不伴激越患者组93例;伴激越患者组入院时疾病严重程度、M OAS总分、平均既往住院次数、既往暴力/攻击史均高于不伴激越患者组(均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医生处方口服药物均为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使用比例为68.9%,其后为奥氮平(13.2%)、喹硫平(5.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伴激越患者组氟哌啶醇注射和保护性约束使用率明显高于不伴激越患者组(79.3%vs.44.1%,34.5%vs.10.8%,均P0.05),出院时平均住院时间长于不伴激越患者组[(69.2±48.4)vs.(53.1±34.7),P0.05]。结论:急性期精神分裂症伴激越患者的病情较重,攻击暴力行为较多,住院期间肌肉注射抗精神病药物和保护性约束等措施应用较多,住院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7.
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精神科会诊3年资料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精神/心理服务需求的特点。方法:汇总某三甲综合医院2006年7月1日-2009年6月30日期间所有经心理医学科会诊的患者共2082例次,分析会诊率、会诊科室、会诊原因、精神科诊断及随诊情况。结果:3年来会诊率由1.01%升至1.48%,随诊率为15.77%。重症监护病房会诊率最高(4.77%),特需科室随诊比例最高(27.04%)。占1%以上的邀请会诊原因有10类,其中"目前情绪症状"最多,占28.4%。精神科诊断以"神经症性、应激性障碍及焦虑状态"为主,占44.2%,诊断为躯体形式障碍及医学不能解释的症状(Medical Unexplained symptoms,MUS)的患者随诊比例最高,达26.6%。结论:综合医院对精神/心理服务的需求全面,精神专科应提供全面深入、特点突出的会诊联络服务。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疑病、躯体化等精神障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自编的一般情况调查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综合医院住院患者1278例进行调查评定,筛查后再进行精神科诊断。结果综合医院住院患者的焦虑、抑郁总粗分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5),且SAS总粗分高于正常人群上限者占40.69%,SDS总粗分高于正常人群上限者占35.99%,既有焦虑又有抑郁症状者占总调查人数的25.01%。焦虑抑郁症状与患者的年龄,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社会支持系统均有关。医院住院患者的SCL-90总分、均分,9项因子分显著高于常模(P〈0.05)。结论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中存在较多的焦虑、抑郁、疑病和躯体化等精神症状,住院患者的整个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综合医院医生识别精神症状率低。  相似文献   

19.
暴力犯罪案占司法精神医学鉴定案例数的比例较大,其暴力行为多在精神病性症状支配下所为[1,2],掌握精神病患者与精神正常者不同的作案规律和特征,是鉴别是否由精神病症状所致暴力犯罪的基本要素。本研究探讨司法精神医学鉴定中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特点及相关因素。1对象和方法1.1对象1982年1月至2005年10月青海省第三人民医院司法鉴定室鉴定的暴力犯罪案例153例,占全部案例的27.42%。其中凶杀案58例、伤害案48例、抢劫案26例、强奸案14例、纵火案7例;鉴定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者55例,心境障碍23例,精神发育迟滞21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4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上海郊区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家庭负担及家属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其与患者自知力的关系。方法:研究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精神卫生中心2014年8月-2016年8月的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量表(ITAQ),家属的基本情况、家庭负担(FB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根据患者的自知力的平均得分3.86,分为高自知力水平组(ITAQ3)71例和低自知力水平组(ITAQ≤3)44例,比较高低自知力治疗态度水平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负担和家属心理健康水平。结果:家庭负担得分有95%的阳性率;低自知力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家庭负担在总分、日常活动、娱乐活动、家庭关系、心理健康因子得分上高于高自知力患者组家庭负担得分(t=3.798,3.873,2.913,2.11,2.155;P0.05);在躯体化、抑郁和焦虑得分上,低自知力组的家属得分高于高自知力组的家属得分(t=2.378,2.425,2.737;P0.05)。结论:自知力作为病情因素是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家庭负担和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