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枢乙酰胆碱在痛觉调和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正> 我们曾经报告,脑内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针刺镇痛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应用密胆碱(HC-3)阻断脑内乙酰胆碱合成,可以明显降低针效;若在此基础上补充胆碱,又可使针效恢复。应用对氯苯丙氨酸(pCPA)阻断脑内5-羟色胺的合成,针效亦明显降低;相反,应用5-羟色氨  相似文献   

3.
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在电针镇痛和痛觉调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们对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在针刺镇痛和痛觉调制中的作用进行了系列的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4.
内侧丘脑和额叶皮层在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中的整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敬师  杨杰 《针刺研究》1997,22(1):15-19
  相似文献   

5.
我们研究了海马在痛觉调制或镇痛机制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咪唑啉受体在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方法 :本文以辐射热照射致甩尾反射潜伏期作为测痛的指标 ,采用蛛网膜下腔注射 (ith)咪唑啉受体的激动剂和拮抗剂的方法观察咪唑啉受体对痛阈和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结果 :ith可乐宁和电针双侧“次”穴可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 ,均可被事先注射咪唑啉受体的拮抗剂苯恶唑 (Idazoxan)所阻断。结论 :说明激活咪唑啉受体可能是可乐宁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共同脊髓机制 ,但是没有观察到可乐宁明显加强针刺镇痛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智杰  唐敬师  袁斌  贾红 《针刺研究》2001,26(3):196-198
近年来 ,我们根据以往解剖学和电生理学的研究 ,提出并证明了一个假设 ,即 :丘脑中央下核(Sm)和腹外侧眶皮层 (VLO)在整合伤害性信息的过程中 ,不仅参与痛觉感受 ,也参与痛觉调制。Sm VLO PAG构成一个痛觉调制通路 ,通过激活脑干下行抑制系统在脊髓和三叉水平抑制伤害感受性传递。该通路在针刺兴奋细纤维产生的镇痛中起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如下 :①电解损毁双侧Sm易化辐射热诱发的大鼠甩尾 (TF)反射 ,TF反射潜伏期 (TFL)明显缩短。如果Sm是一个单纯的痛觉感受中枢 ,损毁它应当得到相反的结果。提示Sm参与痛觉调制 …  相似文献   

8.
中枢乙酰胆碱与针刺镇痛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新氏  王才源 《针刺研究》1991,16(2):129-137
<正> 乙酰胆碱(Ach)不论在种系发生或个体发生上都是最早出现的神经递质,在某些低等动物感觉传入神经全部是胆碱能的,高等动物痛觉的神经通路有一部分也和上行胆碱能网状激活系统一致;脑内一些重要的与痛和镇痛有关的结构是胆碱能的;因此我们认为 Ach 可能是研究针刺镇痛中枢神经化学原  相似文献   

9.
乙酰胆碱在针刺镇痛信息一级传入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新民  艾民康 《针刺研究》1994,19(3):97-103
  相似文献   

10.
中枢乙酰胆硷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十余年来针刺镇痛原理研究室以多学科密切配合,亦即应用临床与基础,形态与机能以及静态测定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乙酰胆碱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进行探讨,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11.
<正> 中枢神经递质在针刺镇痛中有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中脑中缝核和导水管壁含有丰富的5-羟色胺,因此,探讨它在针刺镇痛中的变化,可为针麻作用原理的阐明提供科学的依据。考虑到微观放射自显影技术能够把组织的形态和代谢定位的动态过程统一起来进行观察,所以本研究用冰冻微观放射自显影和组织固定微观放射自显影平行地探讨了在针刺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研究针刺镇痛与中枢P物质间的关系。实验大鼠分为二组:一组给予电针处理,另一组作为对照。电针前后分别以扭尾实验测痛阈。测痛后立即断头取脑和脊髓,分别测下丘脑、脑干和腰髓P物质的含量水平。P物质用放免法测定。结果电针镇痛组的动物针后痛阈较针前提高135.0%。对照组不用电针,痛阈也无明显改变。电针镇痛有效的动物,其P物质在下丘脑较对照组为低,而在脑干和腰髓则较对照组为高。结果表明:电针镇痛增加P物质在下丘脑的释放,而在脑干和腰髓则降低释放增加储存。电针镇痛可能部份的通过对中枢P物质的影响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一组大鼠脑池注入5,7-双羟色胺(5,7-DHT)100微克/20微升,9天后进行电针和痛阈测定(5,7-DHT+电针)。另一组同样处理不给电针(5-7DHT对照)。第三组脑池注入溶剂与第一组同时电针(溶剂对照)。三个组如上处理后均取脑干、腰髓进行P物质.(SP)含量的RIA测定。结果溶剂对照组电针镇痛和痛升高(131.2%)均与正常大鼠无异。5,7-DHT+电针组其电针镇痛作用被反转。此组脑干与腰髓SP含量均低于其它二组。此实验表明;电针可激活5-HT下行性抑制,减少SP在脑干以下部位的传递性释放。5,7-DHT降低或削除此下向行抑制,加速脑干和脊髓SP的传递性释放,同时反转电针镇痛作用。此实验也表明脑干以下P物质伤害性传递受5-HT下行性抑制的调控。电针镇痛作用至少部份的通过此机能起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 为了研究针刺镇痛过程中 ACh 和单胺类递质之间的关系,本文观察了电针镇痛过程中 ACh、5-HT、5-HIAA,含量的变化,又利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毒扁豆碱)和 ACh合成阻断剂(密胆碱)分别升高或降低脑内ACh 的方法观察电针对5-HT 代谢的影响。发现:针刺镇痛过程中5-HT 的代谢变化与ACh 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缝大核的痛负反馈调制机制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乡 《针刺研究》1990,15(3):159-164
<正>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穴位电针可以引起明显的镇痛作用,甚至达到可以进行手术的程度。祖国医学认为针刺穴位可以通过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而达到解除疼痛和治疗疾病的作用。经络的本质是什么? 是否是千古之迷? 实际古人已在肉眼下见到了  相似文献   

16.
<正> 前列腺素(PGS)在哺乳动物各组织有广泛的分布,它是一个具有广谱的生物活性物质。一般认为,PGE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的功能。有人发现于猴、猫、大鼠腹腔内注入 PGE 能产生镇静、镇定效应,以及减少条件防御反射与对抗电或化学引起的惊厥作用。但最近有人报告脑室注入PGE_1有抗损伤效应,并可加强吗啡镇痛。我们在针麻手术病人身上曾观察到血浆PGE 水平与针麻效果有一定的关系,针麻效果好者(Ⅰ级),血浆 PGE 含量诱导后比针前高,术中继续升高;针麻效果差者(Ⅲ级),诱导后,术中血浆 PGE 含量不  相似文献   

17.
从针刺对5-HT,NE系统的影响看中枢和外周神经递质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 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和外周部分是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虽然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限制了某些化学物质的直接交流,以至中枢神经递质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对于保证中枢物质环境的相对稳定具有一定意义,但它们中间还是存在着某种有机的联系。对大多数物质来说,这种屏障都是相对的、部分的,而不是绝对的。即使在脑的不同区域,这种“屏障”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大量的实验资料表明,神经递质的代谢过程和生理作用与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和行为之间有着密切关系。例如不同的神经递质系统均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痛与镇痛。中枢和外周的同名递质,是否在统一  相似文献   

18.
损毁大白鼠中脑中央灰质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电刺激大白鼠、兔、猫、猴和人体的中脑中央灰质或向中央灰质注射微量吗啡、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可以抑制由各种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周围神经、皮肤、内脏或牙髓所引起的疼痛,而且这种抗痛作用能为纳洛酮部分或完全逆转。此外,中央灰质也是鸦片受体和内源性吗啡样物质产生得比较多的一个部位。由此可见,中央灰质是脑内一个重要的痛觉调制结构。然而,  相似文献   

19.
<正> 关于针刺产生镇痛效应,究竟是一种生理现象,还是由心理因素所引起,国外曾有不同的看法。在心理因素中,暗示或催眠暗示的作用曾引起特殊的注意。此外,还有工作发现,针刺主要对痛的情绪成分有较大的抑制作用。我们过去工作已经表明,针刺能使痛刺激引起的大脑诱发电位的晚成分(潜伏期为200毫秒左右的正相波)受到抑制。根据药物试验,也观察诱发电位的这一成分与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