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良肢位摆放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成立品管圈组织,对本科室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良肢位摆放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制定对策、运用PDCA循环的原则实施对策和效果确认,分析比较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患者良肢位摆放的依从性、并发症发生率及医生对护理效果满意率等情况。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者良肢位摆放的依从性及医生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活动前,偏瘫肢体并发症发生率较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品管圈活动能较好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良肢位摆放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质量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提高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合格率为活动主题,按照PDCA循环方法,通过现状分析,找出原因,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合格率从30%提高到82%,护士专业知识、团队精神、责任心、解决问题能力等无形成果平均提高1.7分。结论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与患者对良肢位相关知识的认识,提高了良肢位摆放合格率,促进患者偏瘫肢体功能更快更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护士对重型颅脑损伤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正确率,提高护理质量。方法成立品管圈,依据PDCA循环(计划、实施、检查与处置)的程序来实施品管圈步骤。结果实施品管圈后护士对重型颅脑损伤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正确率从42.1%提高到92.3%,活动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士对重型颅脑损伤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正确率,促进了良肢位摆放的规范化,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规范并提升护士对偏瘫患者良肢位的摆放。方法:组建品管圈,按照品管圈的十大步骤,利用相关质量管理工具,开展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活动,并进行质量追踪。结果:实行品管圈后,良肢位摆放的合格率较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护士的工作热情,发挥护士的管理潜能,促进良肢位摆放的规范化,有效降低了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致残率,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有利于护士对良肢位摆放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降低护士对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不合格率,提高护理质量。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降低护士对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不合格率"为主题活动。遵循PDCA循环工作程序,通过现状调查,设定预期目标,进行要因分析,依据要因分析制定对策并实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后护士对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不合格率低于实施前(P0.05),提高了护理质量。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护士对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不合格率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知识知晓率。方法:成立品管圈,通过品管圈活动规范康复护理干预流程,统一宣教内容等。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知识知晓率、满意度与实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知识知晓率和护士综合能力,同时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急性期偏瘫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6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为2015年3月的53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一般专科的护理措施;实验组为2015年6月的63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由品管圈质量控制小组调查现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制定良肢位摆放流程图并制定良肢位评价标准,组织科室人员知识培训,使用康复图片及微视频在病房循环播放,每日督查,防止肩关节半脱位、骨盆后倾、髋关节外展、踝关节跖屈内翻等现象,提高肢体功能的恢复。比较2组患者的不良体位发生率以及评估无形成果。结果实验组的良肢位摆放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实施品管圈后,圈员的QCC手法运用、团队精神、脑力开发、沟通协调、活动信心、责任感、荣誉感等方面均得到提升。结论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及康复图片视频,有利于患者良肢位摆放的有效性,预防了不良体位的发生,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早期恢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护理管理模式对偏瘫患者提高良肢摆放准确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品管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良肢摆放准确率和品管圈活动前后圈员的能力评分。结果试验组患者良肢摆放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开展活动后,圈员各项能力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开展活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对良肢摆放的准确率,提升圈员整体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脑卒中病人急性期良肢位摆放错误中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通过主题选定、现状调查、目标设定、原因分析、制定并实施对策、检讨与改进、标准化等措施管理脑卒中病人急性期良肢位摆放。[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脑卒中病人急性期良肢位的错误次数有改善,腕关节和踝关节的错误次数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5),圈成员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降低脑卒中病人急性期良肢位摆放的错误次数,并且圈员的综合能力亦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良肢位摆放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6月选取早期应用良肢位摆放护理的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组,选择同一时间内仅在护理的后期使用良肢位摆放的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患肢运动能力。结果 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和患肢运动能力评分明显增高(P0.05),而且研究组患者提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良肢位摆放可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效果,有利于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专案改善在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正确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制定《良肢位摆放考核评价标准》及《患者/家属良肢位摆放知识认知度调查表》对神经内科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情况进行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根因分析并制订改善方案:创新应用固定肩、手、膝、踝部位的护理器具,落实相关培训与宣教,细化操作流程等。比较两组改善前后良肢位摆放正确率及患者/家属对良肢位摆放知识认知度。结果良肢位摆放正确率由改善前的65.0%提高至改善后的92.5%,认知度评分由改善前的(2.00±0.99)分提高至改善后的(5.54±1.53)分,两组改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专案改善,有效提高了偏瘫患者的良肢位摆放正确率及患者/家属的认知度,促进了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自制康复护理标识并在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中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11月的49例脑卒中首次发病致偏瘫的患者为对照组,2015年1月—9月收治的52例脑卒中首次发病致偏瘫的患者为实验组;两组在常规治疗、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实验组应用自行设计的康复护理标识结合良肢位摆放的指导与示范,对照组给与常规良肢位摆放指导和示范。结果实验组良肢位摆放依从性为86.03%(4 026/4 680次),正确率为72.73%(2 928/4 026次);对照组良肢位摆放依从性为58.10%(2 562/4 410次),正确率为50.94%(1 305/2 562次)。实验组新发并发症0例,原有并发症加重0例,原有并发症程度减轻10例;对照组新发并发症2例,原有并发症加重2例,原有并发症程度减轻4例。实验组及其家属主观关注程度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康复护理标识可以提高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的依从性和正确率,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在家居生活中对良肢位摆放的关注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良肢位摆放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科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在康复护理早期即加强各种体位的良肢位摆放,对照组仅在护理后期才给予少次数的良肢位摆放,采用Fugl-Meyer评分在患者入院时、出院时对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入院时肢体运动功能评价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好转情况明显优胜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视早期良肢位摆放对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良肢位摆放标示牌的设计及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12月良肢位摆放标示牌使用前住院的46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1月—6月良肢位摆放标示牌使用后住院的48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入院当日接受良肢位摆放的口头宣教、良肢位摆放视频播放、实际良肢位摆放的演示及良肢位摆放行为的督导与观察等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良肢位摆放标示牌的使用讲解及临床应用。评价并比较两组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的依从率、正确率及偏瘫后肢体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偏瘫患者的良肢位摆放依从率与正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偏瘫后肢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良肢位摆放标示牌的设计及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良肢位摆放依从率与正确率,降低偏瘫后肢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良肢位在防治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接受4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物理因子、运动作业等康复治疗及常规护理,康复组自入院当天起保持良肢位,对照组取自然体位.比较两组4周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周后康复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良肢位的摆放是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护理标识工具的设计与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3月收治于我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接受良肢位摆放知识的口头讲解与良肢位摆放行为的观察督导等常规护理;试验组则加用良肢位摆放护理标识工具干预,对两组干预后的各相关观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偏瘫观察对象干预后良肢位摆放依从性、正确性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肢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良肢位摆放护理标识工具的设计与临床应用,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良肢位摆放依从性与正确性,降低偏瘫后肢体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良肢位的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入院脑卒中偏瘫患者78例,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康复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措施基础上加用早期良肢位康复内容,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变化情况及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疗效、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加入早期良肢位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后,其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均高于康复前,有利于患者维持良好的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有效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体操训练依从性的效果。[方法]将116例脑卒中偏瘫病人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成立品管圈小组,采取品管圈模式对病人康复体操训练行为进行管理,比较两组病人康复体操训练依从性。[结果]品管圈活动开展后病人康复体操依从率从60.3%提升至93.1%,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体操训练的依从性,增强临床护士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提高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的合格率。方法:选择2013年3~5月神经内科偏瘫患者46例作为对照组,采取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选择2013年6~9月神经内科偏瘫患者48例为观察组,通过对对照组良肢位摆放合格率低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进行良肢位摆放。比较两组患者良肢位摆放的合格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良肢位摆放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能提高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的合格率,对提升专科护理内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良肢位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良肢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康复组(100例)采用早期床上良肢位摆放、早期肢体被动运动等康复护理方法.对照组(100例)采用偏瘫常规护理和肢体被动运动方法.结果经4周的康复护理,康复组患者肌力恢复Ⅲ级以上者为80例,88%以上的患者未出现并发症.对照组肌力恢复Ⅲ级以上者为78例,71%以上的患者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一系列并发症,康复组并发症发生率大大低于对照组.结论良肢位在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中对预防并发症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