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肺癌患者PICC置管后去甲长春花碱联合化疗64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学、护理学的发展 ,静脉输液的工具已由头皮针、静脉留置针发展到经外周静脉穿刺将中心静脉导管尖置入腔静脉的方法 (简称PICC)。我院已将PICC应用于肿瘤患者的治疗 ,在肺癌患者去甲长春花碱 (NVB)联合化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我科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2年 6月间应用PICC置管方法对6 4例肺癌患者采用NVB联合化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6 4例 ,男 4 5例 ,女 19例 ;年龄33~ 72岁 ,平均年龄 4 8岁 ;其中肺腺癌 4 8例 ,肺鳞癌16例。1.2 化疗方案 采用NVB +顺铂 (DDP) ,N…  相似文献   

2.
榄香烯乳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输注预防静脉炎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榄香烯乳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输流预防静脉炎发生的疗效。方法 62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周围静脉穿刺直接输入;B组:周围静脉穿刺,输注榄香烯乳前先用地米松5mg,输守后输注生理盐水100ml;C组:经锁骨下静脉置管输入。结果 A组静脉炎发生率为100%,B组为88%,C组未发生静脉炎。结论 榄香稀乳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输注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使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VAP)发生导管异位的情况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使用IVAP化疗的36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左右颈内静脉置管发生IVAP导管异位的差异,以及IVAP导管异位患者发生IVAP相关性血栓形成的情况。IVAP导管异位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360例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穿刺成功置管,其中左侧颈内静脉置管139例,右侧颈内静脉置管221例。术后X线摄影发现IVAP导管异位患者5例,导管位于上腔静脉者355例。导管异位部位为同侧颈内静脉2例,同侧锁骨下静脉2例,对侧无名静脉1例。IVAP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4%(5/360),其中,左右侧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后导管异位发生率分别为2.2%(3/139)和0.9%(2/22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7,P=0.598)。5例IVAP导管异位患者均出现无症状的IVAP相关性血栓形成,经IVAP回抽见血,输液通畅,无一例患者出现因导管异位所致的不适症状,对其进行严密随访,未予特殊治疗,并于化疗结束后顺利取出IVAP,中位置管时间为156 d(135~182 d)。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使用IVAP化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IVAP导管异位发生率低,在密切随访的情况下继续使用IVAP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132例全胃肠外营养临床应用与护理,对中心动静脉置管入路进行探讨。1.中心静脉入路比较:按入路不同将患者分为3组。第1组17例,经股:股静脉一下腔静脉入路置管。此人路操作简单,置管成功率高,且不易发生与置管有关的并发症。但局部不易保持清洁,易感染,护理不方便。第2组患者52例,经颈:顿内/锁骨下静脉一上腔静脉,因置管失败,并发气胸3例,脱管致颈部输液渗漏2例。此人路患者颈部活动受限,护理不便。据文献报道,尚有发生因导管误入右心房/室发生的心脏穿孔、心包填塞患者突然死亡者。第3组患者63例,经左/右锁骨下静脉…  相似文献   

5.
<正>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深静脉。PICC因其操作简单、安全、导管留置时间长等特点而在肿瘤科化疗中广泛应用[1],避免了化疗药物引起的局部疼痛与局部组织坏死,为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有效的静脉治疗通路,是中心静脉导管中唯一可由护士完成的穿刺操作[2]。尽管  相似文献   

6.
PICC导管留置导管移位原因分析和对策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分析应用PICC导管置管时发生导管移位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导管移位的对策,以提高置管的成功率。方法:对189例应用PICC导管病人穿刺时操作进行评估,重点对7例导管位移原因进行分析。结果:189例置管,发生导管移位7例,其中5例误入颈内静脉,2例滞留在外周静脉;经在X线调整位置后,6例前端位于上腔静脉。结论:熟练掌握刺穿技巧,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加强病人相关知识的宣教,可避免或减少应用PICC导管位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内科的用途及价值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内科的用途及其价值,以满足肿瘤内科给药的多种特殊需求.方法以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经锁骨下穿刺置管于上腔静脉末端.结果中心静脉置管用于治疗20种中晚期癌症患者482例,13种特殊用药所需399例(82.8%);肺癌和肺部转移癌为增加肺部药物持续浓度130例(27.0%);外周静脉条件差难以顺利给药127例(26.3%);需长期输液24例(5.0%);为避免外周静脉化疗的痛苦、不便和静脉炎或曾发生静脉炎,患者要求13例(2.7%);外周静脉留置针失败后1例(0.2%).结论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内科用途甚广,可满足多种病种给药的多种特殊需求,既有助于提高疗效减轻副作用,又可避免外周静脉给药的痛苦和不便及其局部并发症,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了解榄香烯乳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输注预防静脉炎发生的疗效。方法  6 2例随机分为三组。A组 :周围静脉穿刺直接输入 ;B组 :周围静脉穿刺 ,输注榄香烯乳前先用地塞米松 5mg ,输完后输注生理盐水 10 0ml;C组 :经锁骨下静脉置管输入。结果 A组静脉炎发生率为 10 0 % ,B组为 88% ,C组未发生静脉炎。结论 榄香烯乳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输注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解决置管异常现象.方法 对2002年2月至2007年5月实施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化疗63例的穿刺体会进行总结.结果 有效保护了外周血管,顺利完成化疗周期.结论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建立静脉通路的方法可在从平卧到坐位的多种体位下完成.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穿刺将一细软导管放置到上腔静脉并留置一段时间,这样输注的药物直接到达中心静脉,避免了药物对外周血管的刺激。通常适用于持续静脉输注化疗药物、长期输注静脉高营养药物,以及外周血管条件差的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有很多优点,它可以减轻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单腔、双腔PICC及CVC导管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5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根据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不同,分为单腔PICC组(A组),双腔PICC组(B组)及锁骨下双腔CVC组(C组),对比三组患者在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PICC组(A组和B组)在置管安全性、留置时间、一次置管成功率上优于双腔CVC组(P<0.05);双腔CVC组局部血肿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而PICC组在静脉炎的发生率高于CVC组(P<0.05).结论:与锁骨下CVC及单腔PICC相比,双腔PICC既能满足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同时输注两路液体的需求,且有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导管留置时间长的优点,值得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儿最合适的深静脉导管置管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412例长期深静脉置管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接受(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TIVAP)患儿156例,男88例,女68例,为TIVAP组;接受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患儿256例,男157例,女99例,为PICC组。对比两组患儿年龄、置管费用、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置管时间、置管操作中并发症发生率、留置时间、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提前拔管发生率。结果:TIVAP组患儿年龄明显低于PICC组(P<0.05),但费用却明显高于PICC组(P<0.05);TIVAP组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略低于PICC组(P<0.05),两组置管时间及置管操作中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TIVAP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PICC组(P<0.05);PICC组患儿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提前拔管发生率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P<0.05);TIVAP组患儿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也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P<0.05),但提前拔管发生率增加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的前六个月,TIVAP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提前拔管发生率与PICC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置管六个月后,TIVAP组发生率则明显低于PICC组(P<0.05)。结论:TIVAP和PICC两种深静脉置管方式各有优缺点。对于低年龄儿童、化疗时间长于6月、患儿及家属依从性较差的的恶性肿瘤患儿,我们建议优先选择 TIVAP,但临床医生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为患儿选择个体化深静脉导管留置方式。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分析对行PICC置管肺癌患者实施家属共同参与式结对护理方案,对其导管维护和不良事件的影响,为肺癌患者常规性治疗措施提供配套照护。方法 将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诊的46例行PICC置管肺癌患者实施常规性临床照护,设为对照组;将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接诊的48例行PICC置管肺癌患者,在常规照护基础上引入家属共同参与式结对护理方案,设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期间相关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相关全身不良事件发生率,PICC置管留置时长、敷贴更换次数、照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次数及患者对自身所享受到的照护服务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随访期间相关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全身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ICC置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敷贴更换次数短于对照组,护士与患者之间的交流频次多于对照组,对当前所享受到的照护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家属共同参与式结对护理方案应用于行PICC置管肺癌患者,能提高PICC导管的维护成效,且能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做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PICC 与颈内静脉插管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插管(PICC)和颈内静脉插管在肿瘤患者化疗中的优缺点。方法 观察34例PICC插管和30例颈内静脉插管的插管成功率、穿刺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液体流速和穿刺并发症。结果 与颈内静脉插管相比较,发现PICC插管的一次成功率较高,为88.2%(P〈0.05),穿刺时间较短,平均操作时间为13.38±5分钟(P〈0.01),导管留置时间明显延长,平均128天(P〈0.01)。PICC导管的主要并发症为导管堵塞、周围静脉炎和导管相关感染,颈内静脉导管的主要并发症为导管相关感染和误入动脉。结论 PICC和颈内静脉插管均存在各自的优缺点。与颈内静脉插管相比,PICC是一种较为安全、易于掌握的插管方法,对于长期化疗或静脉输液的病人,应首选PICC插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与植入式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port access,IVPA)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比较,为临床置管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在西安某三所附属医院肿瘤科收治的825例肿瘤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家庭经济情况、患者及家属的意愿,分为PICC组(470例)和IVPA组(355例).比较2组的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操作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的置管舒适度及置管的费用等.结果:PICC与用IVPA组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操作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带管期间的置管舒适度及置管费的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肿瘤化疗者,推荐使用IVPA法,此方式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护士工作量及工作强度,提高患者的置管舒适度,降低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知信行健康教育在神经母细胞瘤患儿术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50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作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方案治疗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方案治疗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干预;统计并比较两组患儿的导管留置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导管维护延迟次数及延迟例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ICC置管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且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知信行健康教育可明显延长神经母细胞瘤患儿术后PICC置管时间,降低术后不良发应发生率,提高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omplications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 by a modifiedSeldinger technique under ultrasound guidance or the conventional (peel-away cannula) technique. Methods:From February to December of 2010, cancer patients who received PICC at the Department of Chemotherapyin Jiangsu Cancer Hospital were recruited into this study, and designated UPICC if their PICC lines wereinserted under ultrasound guidance, otherwise CPICC if were performed by peel-away cannula technique. Therates of successful placement, hemorrhage around the insertion area, phlebitis, comfort of the insertion arm,infection and thrombus related to catheterization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on days 1, 5 and 6 after PICCand thereafter. Results: A total of 180 cancer patients were recruited, 90 in each group. The rates of successfulcatheter placement between two groups differed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0.05), favoring UPICC. Morephlebitis and finger swelling were detected in the CPICC group (P <0.05). From day 6 to the date the catheterwas removed and thereafter, more venous thrombosis and a higher rate of discomfort of insertion arms were alsoobserved in the CPICC group.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CPICC, UPICC could improve the rate of successfulinsertion, reduce catheter related complications and increase comfort of the involved arm, thus deserving to befurther investigated in randomized clinical studies.  相似文献   

18.
孙舒君  刘元昉  叶雅静 《癌症进展》2020,(7):718-720,747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选取12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整理、分析所有患者病历资料,如性别、年龄、化疗次数、穿刺部位、穿刺次数、置管时间、糖尿病、免疫功能等,分析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感染危险因素,并提出预防对策。结果12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中,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17例,感染率为14.17%;共检出17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比58.82%,革兰氏阳性菌占比41.18%。不同性别、穿刺部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化疗次数、置管时间、免疫功能情况、糖尿病情况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化疗次数≥11次、置管时间≥11 h、免疫功能低下、有糖尿病史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65岁、化疗次数≥11次、置管时间≥11 h、免疫功能低下、有糖尿病史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治疗应该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缩短置管时间,针对危险因素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从而减少PICC导管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9.
刘春  青晓  王小清  粟超辉 《癌症进展》2020,(5):523-525,536
目的探讨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接受化疗且接受PICC治疗的2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PICC留置期间感染发生率,并进行病原菌分布检测,对PICC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260例患者中有35例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率为13.46%,其中局部感染率为65.71%(23/35),其次为血流感染28.57%(10/35),其他原因为5.71%(2/35)。35例发生PICC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48株,病原菌分布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43.75%(21/48),表皮葡萄球菌27.08%(13/48),白色假丝酵母菌14.58%(7/48),鲍氏不动杆菌8.33%(4/48),肺炎克雷伯杆菌4.17%(2/48),其他葡萄球菌2.08%(1/48)。导管留置时间≥60 d、化疗疗程≥8次、外周血象异常、换药频次≥7 d、护士置管经验不足、免疫功能低下、有合并症是导致患者出现PICC相关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化疗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需要结合危险因素以及患者自身情况给予合理的护理措施,以降低PICC留置期间感染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盆底康复治疗对宫颈癌Piver Ⅲ型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尿潴留、留置尿管时间、排尿功能、盆底肌电生理功能及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01月至2020年06月在我院妇科行Piver Ⅲ型子宫切除术+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并经术后病理结果证实的宫颈癌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最终纳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术后7天开始盆底康复治疗,对照组术后14天开始盆底康复治疗,两组的盆底康复治疗方法、疗程一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尿潴留情况及留置尿管时间;于治疗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自由尿流率、盆底肌电生理功能、盆底功能障碍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留置尿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最大尿流率(Qmax)、平均尿流率(Qave)及排尿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排尿时间、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Ⅰ、Ⅱ类肌纤维肌力、盆底动态压力、肌电位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POPDI-6、CRADI-8、UDI-6及PFDI-20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介入盆底康复治疗可有效降低宫颈癌行Piver Ⅲ型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缩短尿管留置时间,并提高盆底肌力,改善盆底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