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刘安平 《新中医》2005,37(5):3-5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源远流长的祖国医学,恰似这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虽百折千回,历尽艰辛,却生生不息。一直沿着它既定的方向奔流不止。而进入近代以来,由于内外环境的变迁和逼迫,中医学的发展愈显艰辛。在西风美雨的强劲冲击下,在海洋文化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强力挤压下,在传统士大夫“内感民族文化之衰颓,外受世界思潮之激荡”的裂变下,仍有一代代中医学人,“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  相似文献   

2.
为保障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建立,本文首次提出现代中基学术规范概念与其逻辑结构和规范要点。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对学术、学术规范、中医学术、中医学术规范等基本概念,进行深入探讨,给出相关概念逻辑定义,揭示概念内涵和彼此属种概念之间逻辑层次关系。以此为基础,提出现代中基学术规范三层次规范要点。为中医学术研究和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建立,提供初步的规范保障。  相似文献   

3.
新安医学作为一个区域特色明显的医学流派,为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文献资源、医学理论、临床应用以及精神文化等方面。本文就新安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从继承与创新、学派纷呈与和谐融通、家族传承与学术传承、以儒通医与融合道佛、“地理新安”与“医学新安”、中医科学与徽学文化6个层面,论述了新安医学流派的学术特色及其对传统中医药发展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4.
吴门医派的渊源及拓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门医学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析一席,文中介绍了吴医的区域范围和历史源充,阐述了吴门医派的形成,特点。发展及近百年来对吴门医派的拓展。  相似文献   

5.
试谈易学原理与中医学术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学作为中国古代研究宇宙万物本源、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哲学典籍,以太极“气一元论”的宇宙观,对大千世界进行了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动态、立体、综合地探索和认识,是中华民族传统科学文化的渊薮。易学哲理同样奠定了中医学的立论基础,中医学则是易学原理实际运用之典范。中医学以易理为指导,自觉地运用了易学取类比象、推理演绎的思维逻辑,强调生命过程中整体系统的气化综合效应,创立了包括天象、地象、社会象及人象在内,体现阴阳、刚柔、形气、体用、脏腑、经络、气血和精神等浑然一体的天人系统观,并在医易同步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四时五脏阴阳”为核心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学术风范,以及“整体系统观”、“时空流行观”、“协调中和观”、“辨证医易观”为中医的四大学术特色,成为中医学术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为保障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建立,本文首次提出现代中基学术规范概念与其逻辑结构和规范要点。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对学术、学术规范、中医学术、中医学术规范等基本概念,进行深入探讨,给出相关概念逻辑定义,揭示概念内涵和彼此属种概念之间逻辑层次关系。以此为基础,提出现代中基学术规范三层次规范要点。为中医学术研究和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建立,提供初步的规范保障。  相似文献   

7.
将宗修英先生20世纪40、50年代起从医50余年经历中的主要事件进行收集,按照时间顺序整理其学术生涯,同时回顾宗先生3位老师宗维新、赵树屏、张菊人的主要学术思想与特点,对宗修英先生中医学术渊源进行相应分析,绘制出宗修英先生的学术经验传承谱系。。宗维新于《金匮要略》的深入研究及血液病、妇科病的经验;赵树屏于中医医学史及各流派的梳理;张菊人于温病学的阐发新知等,3位老师均提倡中西医结合,注重培养中医人才。宗修英先生跟师学习多年,在治学、临证与传授后学等方面深受3位老师影响,博采三师之长,学习各家学说,精研医理,审慎求证,抓住时代致病特点,系统总结了痰湿理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论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确立及中医学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并对各学派,医经学派、经方学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温病学派及汇通学派的学术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难经》是中医学历史上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重要医学典籍,在中医学术发展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唐·杨玄操注《难经》序中提出《难经》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所撰,后世多宗此说。但也有学者认为《难经》成书于汉代,更有人认为成书于六朝,乃至唐代,见仁见智,各不相同。该书采用问答体裁,对《内经》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解释和发挥,并有许多独创而鲜明的学  相似文献   

10.
张小勇 《中医教育》2006,25(5):22-25
从2001年开始,北京中医药大学相继推出了大学生科技创意大赛、创业方案大赛、科研课题招标、学术成果展览、知识竞赛、科技论文大赛、学术讲座等多项活动。到2005年年底,我校已经形成了上半学年举行大学生科研课题招标,下半学年举行大学生科研课题结题、科技论文大赛和创业计划大赛,“杏林阡陌”“博导论坛”学术讲座贯穿于全学年的学生学术工作平台,搭建了学生学术传承、探讨的平台,这对塑造严谨创新的学风和校风、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营造浓郁的学生学术文化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卷首语     
《江西中医药》2004,35(7):1-1
~~卷首语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与时代较劲     
顾炎武站在了时代流俗的对面,一言一行,潇洒磊落,不仅是明清更迭的时代标尺,也是后世追慕的偶像。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中医学术界在大力倡导创新精神的时候,忽然发现我们曾经拥有的许多宝贵经验却正在逐步丢失.但无论如何今天重视对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研究,对弘扬发展中医学是一件大好的事情. 中医学术流派究竟应该传承什么?怎样传承?毫无疑问,我们应该着重传承中医流派独特的学术思想及诊疗经验.除此以外,笔者以为,对形成学术流派起重要作用的文化传承是不可忽视的.历史告诉我们,各种不同文化是形成各地中医学术流派的重要根基.  相似文献   

17.
尽管近年来中国在学术科研领域取得的成就不容小觑,但随之而来的是学术不端行为也日趋频繁,其影响恶劣,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更给社会风气带来伤害.本文阐明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是从根本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途径;通过分析我国高校大学生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学术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欧美大学学术道德教育成功经验的思考,从而得到我国高校如何开展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启示.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使学生做到自觉遵循科学道德规范,从而也担负起社会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18.
本文概述了近5年中医呼吸病专业领域的的学术热点、学术进展及问题展望。  相似文献   

19.
第二届世界针联学术大会于1990年12月5~8日在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中心举行。来自欧洲、亚洲、美洲、非洲和澳洲的针灸医师、学者在一起交流了他们三年来在医疗、研究上取得的新进展,这是继1987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世界针联学术大会之后,全世界针灸工作者代表的又一次大聚会。笔者被聘为学术顾问并出席本届学术大会,作了《中国针灸-免疫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进展》、《针灸治疗爱滋病可能性的探讨》的报告,还以《关于针灸研究的若干意见》为题在大会发学术大会前,各地区、国家推选的代表举行会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针灸临床中与脏腑、经络、八纲辨证的联在关系。方法:论述针灸临床中与此3种辨证方法不可分割的实例。结果:提示在针灸实践中,应重点掌握脏腑、经络、八纲辨证纲领,确定针灸补泻手法,进行合理的配穴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