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因、病位、病机的探讨膜原之词首见《内经·疟论》,其言:“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吴又可《温疫论》首揭湿秽时疫之病“邪伏膜原”之旨,其云:“邪自口鼻而入,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所谓横连募原是也.”其后,温病学家续畅其意,如叶天士云:“时令湿热之气,触自口鼻”则“募原先病”,由募原分布三焦;薛生白云:“湿热之邪……邪由上受,……病多归膜原”,“湿热阻遏膜原”;俞根初云:“所伏之邪,在膜原则……病多湿温”,何连臣云:“凡湿火疟……其邪必伏于膜原.”.  相似文献   

2.
达原饮方为明代吴有可所创,首载于<温疫论>之中,用以治疗邪气藏伏于"附近于胃"的半表半里(吴氏谓之膜原)之证.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将该方药味略为增减,认为是"治中焦热结阳明之证,最为合拍."笔者于十余年前偶然遇一例"半表半里"证而伴有严重失眠者,择达原饮成方加味用之,获得良效.嗣后,遇有严重失眠者,虽无半表半里之象,但见伴有脾胃失和、痰热内扰之证者,辄选用该方,均能取得满意效果,经治者近25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中医学"邪气"的历史源流.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结果:经考察,<内经>中"邪气"是与真气、正气相对而言的,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后世在此基础上扩大了"邪气"的内涵,对邪气的认识上升到了病因、病机层面.结论:从病因层面分析,"邪"可分为外感之邪和内生之邪两类.人体内邪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痰饮、瘀血等;外邪包括风寒署湿爆火及疫疠之气."邪气"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邪气"指各种病邪,包括外感六淫、精神、饮食及体内阴阳的变化等.狭义的"邪气"是指四时不正之气,如六淫以及疫疠之气等,也特指"邪念之火"等特定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4.
膜原部位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膜原是先秦医家运用解剖手段,在直视观察下从形态学角度所得到的结构实体.自先秦开始,历代医家就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着观察与论述,对其在形态与功能上的认识得到了不断的扩充与发展,并逐步充实与完善其理论内涵.现以<内经>对于膜原之记载为基础,分析历代医家之论述,探索对膜原之形态、部位认识的发展脉络,以期对膜原有一较为清楚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常孟然  林燕 《中医学报》2021,36(2):239-24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生是气候异常变化,正气不足,邪气内干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病机特点为:早期湿毒伏于膜原,为半表半里,常可夹三阳经病变。病位在肺,尚未传变,此时是正邪交争的关键,也是疾病发展的转折期。若疫毒邪气郁结较重,耗伤气津,趁虚入里,或因患者体质强盛化热,湿毒化热闭肺,正虚邪实进一步加重,故膜原直接关系到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中医及早干预,辨证论治,抓住早期邪在膜原的关键时机,治以开达膜原,芳香避秽,再根据化寒化热,三阳经之兼证而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6.
浩瀚之中医学,处处蕴藏着哲学智慧.如<读医随笔>之卷首便写到:"大抵治病必先求邪气之来路,而后能开邪气之去路."其中,"使邪有出路"之论治思维,充分体现了和谐中庸之道.笔者在临床跟随张国骏教授学习,见他用此法治愈患者颇多,现略举一例,或可窥中医治法之精妙.  相似文献   

7.
膜原亦作募原,《内经》中即有多篇见及。如《索问·疟论》云:“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得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寒气客于小肠募原之间”;《灵枢·百病始生》篇云:“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  相似文献   

8.
<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又曰:"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说明身体某个脏腑病变或功能失调均可使肺气宣降失常,气道不利而咳嗽.不过,外感之咳,其来在肺,故必由肺及脏,此肺为本而脏为标也.内伤之咳,先因伤脏,故必由脏及肺,此脏为本而肺为标也.外感之咳与内伤之咳,因其所本不同,而所治亦异.  相似文献   

9.
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和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灵枢>认为中风半身不遂病机:"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者,内居荣卫,荣卫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真气去,邪气独留"是否可理解为"气虚血瘀"值得进行文献研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出"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就是论述益气与活血的治法原则.仲景<伤寒杂病论>记载用侯氏黑散治疗中风,方中就有人参、白术益气配伍当归、川芎活血的组方法则.清代医家王清任<医林改错>中指出:"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提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学说,创立补阳还五汤益气活血法治疗中风,成为千古名方.当代医家用益气活血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取得显著效果,在作用机制研究方面也取得可喜成就.现就5年来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哮喘在我国古代医书中很早就有论述,<内经>汉唐书上所称"上气咳逆"、"呷咳"、"痰饮",宋代<圣济志录>所称"痰喘"、"短气喘息"、"气促"等都包含在哮喘范围内.朱丹溪首创"哮喘"之名,阐明病机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明代虞搏进一步对哮喘作了明确的区别,所以直到现代仍有"哮喘"的名称,并将哮喘一分为二.  相似文献   

11.
乌药始载于<开宝本草>,味辛性温,具有行气止痛、温肾散寒的功效.<日华子本草>指出乌药"治一切冷,除一切气",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认为"辛温香窜,能散诸气",<药品化义>更明确地指出:"乌药气雄性温,故快气宣通,疏散凝滞甚于香附,外解表而理肌,内宽中而顺气,以之散寒气,则客寒冷痛自除;驱邪气,则天行疫瘴即却;开郁气,中恶腹痛,胸膈胀满,顿然可减;疏经气,中风四肢不遂,初产血气凝滞,渐次能通,皆籍其气雄之功也."由此可见乌药辛开温通,善理气机,散寒气,止疼痛.笔者参考了前人的用药心得,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归纳了乌药在妇科诸多方面的应用及配伍方法.现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卢红蓉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12):1070-1072,1075
通过总结膜原学说研究进展,发现目前在膜原概念、生理、病理、病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概念方面有膜原有名无实说和有名有实说两种观点,前者认为膜原有其名无其位、无其实,解剖学上无相关解剖位置;后者认为膜原或为膜状组织、或为筋膜组织、或为各种结缔组织,参与体液循环与气化,防御病邪。在病证方面,多认为膜原证以湿热之邪居多,且湿重于热,也有不同观点,认为凡邪气均可留伏膜原。目前研究也有不足之处,今后研究要从正确理解”膜原”的构词结构、深化膜原病证的性质认识、加强膜原理论临床运用研究等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膜原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以达原饮合平胃散加减治疗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为切入点,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病机与治疗思路。该病病机为寒湿之邪夹杂疫疠之气侵入人体后,邪伏膜原,影响营卫运行,气机郁阻,肺气郁闭。临证治疗要考虑太阳、阳明、少阳,而三阳经之证常合病、并病,当结合具体情况,给邪以出路,根据邪气所在的不同经络、部位,采取不同治法。同时用药不可过于苦寒,以免冰遏气机,苦寒败胃,致使邪气内陷于胃,加之余邪未清,伏火复燃,肝之疏泄不及,胃气不降,导致所谓的服寒剂反热。此外,还要正确处理正邪关系。疫病之发生,往往是正气先虚,邪气恰盛,初期以祛邪为主,开达膜原,燥湿醒脾,芳香辟秽,兼以扶正;后期扶正兼清余邪。  相似文献   

14.
<周易>为五经之首,由<易经>和<易传>两部构成,<内经>为中医基础理论奠基之作,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这两部巨著的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两者对养生观均有较系统、精辟的论述,且观点鲜明.然而,<内经>成书于<周易>之后,故受其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便有历代诸多医家"医易相通"、"医者,也"、"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为用"之说.唐孙思邈云:"不知<易>者,便不足以以知医".明张景岳曰:"早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由此可见,<内经>的养生观源于<周易>.  相似文献   

15.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素问·四气调神论篇>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中医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认识到,疾病的形成固然与外在邪气侵袭人体有关,而人体正气不足更是疾病发生的关键.是外因作用于内因的结果,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相似文献   

16.
酒与中医药密不可分,自古有"医源于酒"之说.<素问·汤液醪醴论>云:"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邪气时至,服之万全".<说文解字>在解释"醫"字时,明确指出,"治病工也.殴,恶姿也;医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这是王育的说法;还提到另一种说法,"一日,殴,病声,酒所以治病也,周礼有医酒".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金元四大家之首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论>的学术思想.方法:运用分析、比较、总结的方法,对原著的文献进行研究.并以<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论>中转筋、霍乱、带下等病的论述为例,探讨其学术思想.结果与结论:刘完素著述中以<素问玄机原病式>最广为人知,其文以采五运六气为纲,<内经>原文以冠其首,诠释自意于后,特别重视热证的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8.
逍遥散加减在眼科极为常用,有疏肝活血明目之功,为历代医家所重视."逍遥散"原出自宋代<太平惠氏和剂局方>一书,是治疗肝郁血虚所致的妇人诸疾之方.但明代王肯堂、张景岳分别在<证治准绳>和<景岳全书>著作中都提到过本方有治疗目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大承气汤在<金匮要略>中先后出现共五次,主治热盛动风之痉病,阳明腑实之腹满,热结旁流之下利,实热瘀结之腹痛,产后大便难属胃实者等不同病症.其主治病症从病性言,皆属实;从病邪言,有实热瘀之不同;从治疗途径言,主要着眼于因势利导,给邪气以去路,体现了中医治疗中异病同治的思想.笔者通过临床实习更懂得了这一思想的实践意义.现将其在金匮中的具体运用加以整理,以供同道参考指正.文中未注明出处者皆来自<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20.
痔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柔软的静脉团.祖国医学对痔的定义,<增韵>谓"隐疮也",可知凡疮疡生于隐蔽的地方,都可名痔.以字义来解释,痔与峙同义.<医学纲目>谓:"如大泽中有小山突出为痔.人于九窍中,凡有小肉突出皆曰痔,不独于肛门边生也."有关痔的成因,早在<内径>中已有论述:"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在<外科正宗>曰:"此患不论老幼男妇皆然,盖有生于肛门之内,又突于肛外之傍."明确区分了内外痔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