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后部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我院11年期间经病理证实的35例后部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病理学分型:棱形细胞A型8例,梭形细胞B型14例,混合细胞型8例,上皮细胞型3例,气球细胞型及坏死型各1例。  相似文献   

2.
血清黑色素瘤活性抑制蛋白与葡萄膜黑色素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检测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血清黑色素瘤活性抑制蛋白(MIA)的水平,并探讨其在葡萄膜黑色素瘤诊断和转移监测中的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不同组织病理分型的葡萄膜黑色素瘤(27例)、葡萄膜黑色素细胞瘤(6例)、其他眼部肿瘤患者(7例)以及正常成人(16人)外周血清中MIA的浓度。结果正常成人(16人)和睫状体无色素上皮腺瘤(4例)、视网膜母细胞瘤(2例)、视网膜血管瘤(1例)患者血清MIA浓度显著低于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不伴巩膜浸润和远处转移的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血清MIA浓度明显低于伴有巩膜浸润和远处转移的患者,但与葡萄膜黑色素细胞瘤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在不伴巩膜浸润和远处转移的葡萄膜黑色素瘤组,梭形细胞型患者血清MIA浓度与混合型和上皮细胞型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血清MIA水平可能是临床诊断葡萄膜黑素瘤的一个较好指标,并且可用于肿瘤转移的监测。(中华眼底病杂志,2005,21:153-155)  相似文献   

3.
葡萄膜黑色素瘤眼外蔓延临床与病理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葡萄膜黑色素瘤眼外蔓延临床与病理特点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何彦津,宋国祥,丁莹葡萄膜黑色素瘤在白种人发病率高,国内为0.0036%、4.5/10000(1)(2),该瘤向眼外蔓延并不少见,(10.4%-30%)(1)(3)(4)。本文报告葡萄膜黑色...  相似文献   

4.
232例葡萄膜黑色素瘤临床特征与组织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性分析232例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nla,UM)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和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北京同仁医院眼病理室15年间(1990年~2004年8月)存档的232例葡萄膜黑色素瘤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以中年人居多,平均年龄44.10岁,发病无性别和眼别差异,男女之比1,07:1,左、右眼发病比1:1.15。69.8%的患者就诊主诉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21.1%出现眼前黑影遮挡、视野缺损等症状,其症状伴随肿瘤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发病时间平均192.3天,发病时间在一年之内者215例(92.7%)。组织病理学检查,大体所见多49.1%呈局限扁平结节状生长,48.3%为蘑菇状球形生长;病理学分型以棱形细胞型多见(50.0%)。侵犯巩膜导管以上皮样细胞型多见。结论葡萄膜黑色素瘤应综合临床及辅助检查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5.
葡萄膜与结膜色素性肿瘤核仁组成区银染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银染核仁组成区(AgNORs)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在结膜与葡萄膜色素性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或冒后评估上的价值. 方法:应用AgNORs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44例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10例结膜色素痣及10例结膜恶性黑色索瘤进行检测。 结果:结膜恶性黑色素瘤较色素痣AeNORs面积显著增加(P<0.05);葡萄膜恶性黑色索瘤AgNORs面积则按梭形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及上皮样细胞型顺序增加(P<0.05). 结论:AeNORs技术可能有助于结膜黑色素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井可作为葡萄膜恶性黑色索瘤预后评价的参数之一。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5,11:181-184)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MLPA)两种方法对于检测葡萄膜黑色素瘤的3号染色体异常的效能。设计 实验研究。研究对象 北京同仁医院2019年行眼球摘除治疗的33例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的眼球标本。方法 分析33例患者的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对摘除后行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FPE)的眼球标本中的肿瘤组织采用FISH和MLPA两种方法分别检测3号染色体的拷贝数并进行比较,并对单体型3号染色体与临床组织病理特征做相关性分析。主要指标 3号染色体拷贝数,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最大基底径,肿瘤细胞类型。结果 33例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的肿瘤组织通过FISH和MLPA两种方法检测到单体型3号染色体的比例分别为33.3%和36.4%,其中1例患者FISH检测为二倍体型3号染色体,但MLPA检测为单体型3号染色体。FISH和MLPA两种方法检测的总体符合率为97.0%。单体型3号染色体的比例在肿瘤侵犯睫状体组为66.7%(6/9例),而在肿瘤未侵犯睫状体组仅为25.0%(6/24例)(P=0.044)。单体型3号染色体的比例在上皮样细胞型组为50.0%(8/16例),而在非上皮样细胞型组为23.5%(4/17例)(P=0.157)。结论 葡萄膜黑色素瘤为单体型3号染色体者占36.4%。FISH和MLPA均可在葡萄膜黑色素瘤的FFPE样本中完成3号染色体异常的检测,MLPA检测的敏感性较FISH略高。  相似文献   

7.
成磊  何为民 《眼科研究》2012,30(1):59-62
背景 眼部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肿瘤,预后较差.了解眼部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规律对于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目的 了解眼部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部位、病理分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自1980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华西医院眼科就诊,并经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和组织超微结构观察证实为眼部恶性黑色素瘤的110例标本及其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眼部黑色素瘤的组织发生、病理组织成分进行分类,并分析不同类型黑色素瘤与扩散率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眼部黑色素瘤的发病部位依次为:葡萄膜66例(60.00%)、眼表组织27例(24.55%)、眼眶继发性肿瘤8例(7.27%)、眼睑皮肤7例(6.36%)、泪囊2例(1.82%).按照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结果可分为梭A细胞型31例(28.18%)、梭B细胞型31例(28.18%)、混合细胞型25例(22.73%)、上皮细胞型17例(15.46%)和其他型6例(5.45%).上述5种病理分型的110例肿瘤患者的扩散或复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其他型、上皮细胞型、混合细胞型、梭B细胞型、梭A细胞型,各型总体扩散或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463,P=0.006).眼部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与其发生的部位有关,但多无特异性. 结论 眼部恶性黑色素瘤的好发部位绝大多数为葡萄膜和眼表组织,组织病理学分类中以梭形细胞型最常见,分类为其他型的黑色素瘤扩散率较高.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葡萄膜黑色素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在葡萄膜黑色瘤中的表达及与浸润能力和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定理检测96例葡萄膜黑色素瘤体标本中EGFR和nm23蛋白的表达,结果:肿瘤的浸润能力与EGFR的表达呈正相关,与nm23的表达则呈负相关,类上皮细胞型,混合细胞型,梭形细胞型EGFR的表达率依次降低,nm23的表达率依次增高,结论:EGFR和nm23是评价葡萄膜黑色素瘤转移潜能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傅涛  魏文斌  王阳  刘小超 《眼科研究》2005,23(6):604-606
目的测定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不同组织病理分型的葡萄膜黑色素瘤(27例)、葡萄膜黑色素细胞瘤患者(6例)以及正常人(16例)外周血清中VEGF的质量浓度。结果正常成人和葡萄膜黑色素细胞瘤患者血清VEGF浓度显著低于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有巩膜导水管浸润和远处转移的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血清VEGF质量浓度明显高于不伴巩膜导水管浸润和远处转移的患者;梭形细胞型患者血清VEGF浓度与混合型和上皮细胞型患者经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结论血清VEGF水平在监测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转移中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眼外蔓延的发生率、与病理组织学的关系、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以及影响愈后的因素。方法采用我院20年间诊治的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眼外蔓延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结果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眼外蔓延的发生率为15%。肿瘤在眼内呈扁平状生长者6例,蕈状生长者2例;上皮细胞型4例,梭形细胞型1力。本组随访患者5例表明预后与肿瘤大小、眼外蔓延程度、病理组织学分型有关。结论葡萄膜恶性黑色素瘤早期可向眼外蔓延,并与病理组织学分型有关,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中华眼底病杂志,1999,15:30-32)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E26转录因子-1(E26ts-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其抑制剂(TIMP-1)在脉络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浸润及转移的关系。 方法 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78例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中的E26ts-1,MMP-1和TIMP-1的表达,并按肿瘤细胞的形态进行分型:梭型细胞型,类上皮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进行临床随访,计算平均生存时间,以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78例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中,梭型细胞型21例,类上皮细胞型34例,混合细胞占23例。TIMP-1呈低表达,E26Ts-1和MMP-1在三种类型的脉络膜黑色素瘤中均有表达;表达强度为梭型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和类上皮细胞型依次递增。共回访37例患者,其中梭型细胞型18例,平均生存时间为(78.33±24.69)个月;混合细胞型10例,平均生存时间(61.44±20.46)个月;类上皮细胞型9例,平均生存时间(36.76±12.19)个月。患者生存时间与E26ts-1及MMP-1的表达强度呈负相关(P<0.01)。 结论 E26Ts-1和MMP-1的高表达及TIMP-1的低表达可能与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转移浸润有关。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63, 22:174-176)  相似文献   

12.
俞丹洋  朱煌 《眼科研究》2006,24(1):93-95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中最多见的一种恶性肿瘤。该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易行血流转移,主要通过眼球摘除术及相应的放疗、化疗治疗,但效果均不理想和确切。RNA干扰技术的出现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的又一次革命。利用RNA干扰技术,体外合成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相关的小片段核苷酸(19核苷酸),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构建质粒,转染人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对葡萄膜黑色素瘤基因表达产生抑制作用,将会成为治疗葡萄膜黑色素瘤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原位杂交法检测78例葡萄膜黑色素瘤中TGF-β1mRNA的表达,并按WHO1980年的标准进行分型:梭型细胞型,类上皮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进行临床随访。结果:78例中,梭型细胞型21例,类上皮细胞型34例,混合细胞型23例。TGF-β1mRNA在3种类型的葡萄膜黑色素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表达强度随梭型细胞型,混合细胞型和类上皮细胞型依次递增。回访37例患者,其中梭型细胞型18例,平均生存时间为(78.3±14.2)mo,混合细胞型10例,平均生存时间(69.1±17.4)mo,类上皮细胞型9例,平均生存时间(36.8±12.2)mo。患者生存时间与TGF-β1表达强度呈负相关。结论:TGF-β1可能在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转移,浸润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E26转录因子-1在不同类型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E2 6转录因子 1(E2 6transformation specific 1,Ets 1)在不同类型的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关系。方法 以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78例葡萄膜黑色素瘤中Ets 1mRNA和蛋白的表达 ,并按WHO 1980年的标准进行分型 :梭型细胞型、类上皮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结果  78例中 ,梭型细胞型占 2 1例 ,类上皮细胞型占 34例 ,混合细胞型占 2 3例。Ets 1mRNA和蛋白在 3种类型的葡萄膜黑色素瘤中均有表达 ,但表达强度随梭型细胞型 ,混合细胞型和类上皮细胞型依次递增。回访37例患者 ,其中梭型细胞型 18例 ,平均生存时间为 (78.33± 2 4 .6 9)月 ;混合细胞型 10例 ,平均生存时间 (6 1.4 4± 2 0 .4 6 )月 ;类上皮细胞型 9例 ,平均生存时间 (36 .76± 12 .19)月。患者生存时间与Ets 1表达强度呈负相关。结论 Ets 1可能在葡萄膜黑色素瘤的转移、浸润中发挥重要作用 ,Ets 1的检测可作为葡萄膜黑色素瘤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葡萄膜黑色素瘤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准确的诊断对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的正确治疗至关重要。近年来,细针穿刺(FNA)活检越来越多地用于眼内肿瘤的评估。现简要介绍FNA技术, 阐明FNA诊断葡萄膜黑色素瘤的细胞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讨论葡萄膜黑色素瘤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家族性葡萄膜黑色素瘤(FUM)患者的临床简况和家族。设计:回顾性病例组。地点:三期转诊中心。患者:对4500例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的病历进行葡萄膜黑色素瘤家族史的复习。研究这些患者及其家族的临床简况,以确定FUM的发生率和遗传模式。用统计学方法分析FUN与皮肤黑色素瘤、家族性不典型痣和黑色素瘤综合征及其他非黑色素细胞癌的相关性。结果:4500例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中,27个家族内56例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葡萄膜黑色素瘤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相关关系。 方法选择石蜡包埋葡萄膜黑色素瘤组织96例,通过脱色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上皮生长因子受体(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转移抑制基因23(non-metastasis gene 23, nm 23)、P糖蛋白(P glucose protein,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 relation protein,MRP)、肺耐药蛋白(lung-resistance-protein,LRP)基因表达。选择病例资料较完整者,进行随访,随访结果分类统计。 结果 96例葡萄膜黑色素瘤中类上皮细胞型21例、混合细胞型56 例和梭形细胞型19例,其中眼内期76例,眼外期20例。随着转移抑制基因nm 23表达的减低和Cyclin D1、EGFR表达的增高,耐药相关基因表达有增高趋势,其中MRP和LRP的表达与nm 23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关系,与Cyclin D1、EGFR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关系。随访结果显示,回访人数58例,生存超过 5年者26例,5年内死亡者19例。 结论 葡萄膜黑色素瘤多药耐药基因尤其LRP的表达与患者预后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3,19:1-4)  相似文献   

18.
刘雯  李彬  王文峰  孙宪丽  李辽青 《眼科》2006,15(6):381-384
目的研究脉络膜黑色素瘤中PTEN蛋白表达及其与脉络膜黑色素瘤局部侵袭转移机制的相关性。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36例脉络膜黑色素瘤和2例正常葡萄膜组织。方法对36例脉络膜黑色素瘤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及正常葡萄膜组织中PTEN的表达,并分析其与组织病理学特征以及同肿瘤侵犯巩膜导管与否之间的关系。主要指标病理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结果36例脉络膜黑色素瘤组织中,肿瘤侵犯巩膜导管15例(41.7%), PTEN阳性表达20例(55.6%);2例正常葡萄膜组织全部阳性。巩膜导管受侵犯组和未受侵犯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3.3%(5/15例)和76.2%(16/21例)(X2=5.143,P=0.026)。结论PTEN蛋白在脉络膜黑色素瘤侵犯巩膜导管时明显降低。推测PTEN基因的正常表达在抑制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的聚集黏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蛋白1(SIRT1)对人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通 过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SIRT1在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M23和SP6.5)和正常人葡萄膜黑色 素细胞(DM78、UM95和UM96)中的表达。在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M23、SP6.5)中,用EX527抑 制SIRT1活性,以溶剂DMSO作为阴性对照组;用SIRT1小干扰RNA(siSIRT1)转染细胞抑制SIRT1 表达,以无义小干扰RNA(NC)转染作为阴性对照组。细胞增殖实验(MTS)、流式细胞术、平板 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检测细胞活性、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克隆形成能力。裸鼠眼内成瘤实验检测葡萄 膜黑色素瘤细胞眼内成瘤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增殖相关蛋白。组间数据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进行比较。结果:与葡萄膜黑色素细胞相比,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M23、SP6.5)中SIRT1 mRNA (t=17.08,P<0.001;t=13.24,P<0.001)和蛋白(t=6.26,P=0.008)表达水平显著升高。MTS结果显示, EX527抑制M23和SP6.5细胞活性,并呈药物浓度依赖性;与NC转染组相比,siSIRT1转染组细胞 活性显著减弱(t=5.94,P<0.001;t=10.73,P<0.001)。与溶剂DMSO组相比,EX527处理组(t=5.10, P=0.047;t=7.57,P=0.002)和SIRT1 siRNA转染组(t=6.41,P=0.003;t=6.10,P=0.004)中处于G1期 的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另外,M23和SP6.5细胞EX527处理组(t=5.04,P=0.001;t=5.93,P<0.001) 和siSIRT1转染组(t=11.44,P<0.001;t=8.24,P<0.001)克隆形成数量显著降低。在裸鼠眼内成瘤实 验中,与NC组相比,siSIRT1转染组眼内瘤体大小显著变小(t=5.50,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 示,与DMSO处理组相比,EX527处理组中P21(t=4.63,P=0.010;t=7.90,P=0.001)表达升高,E2F1 (t=12.10,P=0.003;t=5.96,P=0.004)、CYCLIND2(t=36.28,P<0.001;t=16.58,P<0.001)、p-RB(t=17.55, P<0.001;t=21.34,P<0.001)表达降低,p-AKT表达下调。与NC转染组相比,siSIRT1转染组中, P21(t=5.88,P=0.004;t=10.51,P<0.001)表达升高,E2F1(t=4.60,P=0.01;t=4.89,P=0.008)、 CYCLIND2(t=5.13,P=0.007;t=5.63,P=0.005)、p-RB(t=4.45,P=0.011;t=6.53,P=0.003)表达水 平降低,p-AKT(t=9.61,P<0.001;t=6.44,P=0.003)表达下调。结论:抑制SIRT1活性或表达可以明 显抑制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提示SIRT1可以作为治疗葡萄膜黑色素瘤的一个新靶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体外培养的方法及生物学鉴定的研究。方法:分别用机械取材法、化学取材法及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培养人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通过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特性,收集第三代融合的细胞经原位固定后作HE染色、HMB45,S-10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组化染色,电子显微镜鉴定培养细胞。结果:三种取材方法中,机械分离的肿瘤细胞活性好、繁殖快、细胞呈梭型或类上皮型,胞核透明呈梭形或椭圆形,胞浆富含黑色素颗粒。HMB45,S-100,NSE呈阳性反应。透射电镜发现肿瘤细胞内不同发育阶段的黑色素小体及大小不等的黑色素颗粒。结论:机械取材法是获取人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体外培养的最佳方法。用免疫组化及电镜可以鉴定细胞来源及纯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