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总结损害控制性(DC)策略救治高海拔地区严重肝损伤的治疗应用和临床价值。方法:分析我院近3年来救治的来自海拔2 260m~4 000m的青海省内严重肝脏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组47例在入院时即给予行损害控制性复苏(DCR),在液体复苏急救处理的同时,均行损害控制性外科(DCS)手术,即初期采用大纱垫填塞控制出血后关腹,ICU内继续复苏后,所有患者均接受相应形式的Ⅱ期计划性手术。结果:痊愈34例,死亡13例。再次手术术后出现膈下感染1例,肝脓肿、胆瘘各2例(各为4.3%),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DC策略更加适用于高海拔地区严重肝脏损伤病人的救治,对符合DCS指征的严重肝脏损伤要尽快、尽早实施DCS,在围手术期及手术过程中的抢救复苏,要积极采用DCR策略。  相似文献   

2.
损伤控制外科理念在合并腹部损伤的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将损伤控制外科(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理论由传统的单纯腹部损伤救治扩展到多发伤综合救治的角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合并有腹部损伤的多发伤586例,其中应用了损伤控制技术138例,占24.3%.控制出血是DCS的首要任务,包括:腹部填塞(abdominal packing,AP)止血34例;双侧髂内动脉结扎56例,双侧髂内动脉栓塞8例,肝固有动脉结扎或栓塞48例(其中栓塞4例);脾动脉栓塞2例;腹内血管修补或结扎32例次(髂内动脉结扎25例次).控制污染是DCS的第2个主要目的:胰部分切除或内外引流24例次、十二指肠修补或憩室化15例次、膀胱修补造口36例次.上述简化手术完成后,患者送ICU,并立即开始继续复苏.争取在72小时内进行再次确定性手术.结果 138例采用DCS救治,存活101例,死亡率26.8%(37/138),死亡组ISS评分平均值41.6分.早期死因为颅脑损伤3例,急性大失血22例、腹腔间隙综合征1例,颈椎损伤高位截瘫2例.结论 合理使用DCS技术,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使病人安全度过创伤的急性反应期,是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手术与复苏是战伤救治的两大核心能力,早期救治应在伤后3 h内实施,包括紧急救治及外科复苏两类职能,因此应强调复苏与手术能力的建设。本文重点阐述早期救治能级的能力要求,并根据国内外平时创伤救治和战时战伤救治的进展,梳理战伤早期救治能级中“手术”与“复苏”的相互关系及其关键技术,提出只有手术和复苏能力协调发展,相互支撑,才能为严重战伤伤员提供安全、规范、高效的救治,降低严重战伤伤员的伤死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对创伤患者伤情特点的认识增加,损伤控制性手术(Dam age control surgery,DCS)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发伤涉及多个部位、需多学科联合救治,因而临床救治难度大,急救手术时间长,应优先采用DCS的策略[1]。DCS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复杂创伤患者的病死率[2]。基层医院由于技术条件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救治严重多发伤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应用DCS,以进一步降低死亡率。1严重创伤救治中DCS概念的提出20世纪70年代,随着麻醉、复苏及外科技术的进步,外科医师能够完成几乎任何复杂手术,以肝叶切除止血为代表的、激进的一次性确定手术盛行一时。但随着临床病例进一步积累,手术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高居不下,术后出现了如MODS、ARDS等严重并发症,这一客观现实迫使外科医师转变思维方式[3]。为减少手术死亡率及术后严重并发症,1993年Rotondo等[4]首次提出了“损伤控制性手术”的理念。随后外科医师在严重多发伤救治过程中开始主动实施分期手术,并逐步形成了DCS应分为三个阶段的救治原则:初始简化手术、复苏和确定性手术。DCS在严重创伤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满意效果[5]。2严重多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重症监护病房(ICU)内多发伤合并严重并发症患者的救治经验.方法 收集1999年1月~2008年12月上海市长征医院急救科ICU(上海市创伤急救中心)收治的715例多发伤合并严重并发症伤员的临床资料,按年代分为两组,A组:1999年1月~2003年12月284例,其中男性165例,女性119例;B组:2004...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分类救治"在大批量地震伤员救治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我院在5.12汶川地震收治伤员的伤情和救治情况.结果 我院地震后72小时共收治1 097例地震伤入院伤员,共开展手术169台(紧急手术39台,急诊手术29台,延期手术101台).1个月后GOS评价,治愈出院574例,好转388例,无效84例,死亡51例.结论 "分类救治"可为大量地震伤员的急救建立良好的救治体系,拓展伤员的救治空间,提高紧急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骨盆骨折大出血伴凝血病的救治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对1995年1月~2003年2月及2007年1月~2015年12月笔者科室收治的严重骨盆骨折大出血病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995~2003年未采用损害控制外科(DCS)及损害控制复苏(DCR)治疗的198例作为对照组;2007~2015年按照DCS及DCR技术治疗的423例作为治疗组。对照组均行Ⅰ期手术治疗;治疗组Ⅰ期急诊先行髂内动脉断血术以控制出血,伴脏器损伤者同时行相应手术控制出血并阻断污染,然后转往ICU按DCR原则行复苏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行确定性手术。结果对照组发生创伤性凝血病52例,其中死亡23例,死亡率44.23%(23/52)。治疗组中382例有进行性出血,86例出现凝血障碍。382例进行性出血急诊行髂内动脉断血术,其中206例加用骨盆外固定支架。对合并脏器伤按DCS原则行剖腹手术,同时按DCR原则作止血性复苏,及时输入血液制品及凝血因子。ICU复苏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行骨盆骨折固定等确定性手术。主要并发症包括盆腹腔感染17例、腹腔间隙综合征22例、脂肪栓塞综合征12例、深静脉血栓形成30例。治疗组中发生凝血病者死亡率为22.09%(19/86),主要死因为失血性休克。结论严重骨盆骨折易并发创伤性凝血病。按照DCR原则行低压复苏和止血性复苏,同时行髂内动脉断血术加骨盆外固定支架控制出血,将明显提高救治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地震伤员严重下肢挤压伤保肢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地震伤员严重肢体挤压伤的保肢治疗.方法 在不干扰批量伤员救治的前提下,通过严格掌握纳入指征,合理配置医疗人员,按照分级救治程序,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治和早期处理,特别重视监护调整脏器功能,一旦出现无法控制的生命体征紊乱即行截肢,病情稳定后及时后送.结果 1例肾功能损害加重再次手术截肢,9例均成功存活.至后送时,8例保肢伤员肢端血管搏动有力,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初期保肢成功率达88.9%.结论 依托良好的人员配置、ICU监护下脏器功能调整和科学的分级救治程序,部分严重挤压伤患者可以避免截肢.  相似文献   

9.
江吕泉  杨乐  郑建  陈建 《武警医学》2020,31(5):422-425
 目的 探讨损伤控制外科 (damage control surgery,DCS)在严重胸部创伤合并四肢骨折和骨盆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08至2019-08武警江苏总队医院收治的严重胸部创伤合并四肢骨折和骨盆骨折的患者98例,按照实际接受的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46)和DCS治疗组(n=52)。对照组按传统治疗方案,早期行复杂、完整的确定性手术治疗,DCS治疗组按损伤DCS治疗策略10~14 d后完成确定性手术。手术后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总住院时间、入住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死亡率、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对照组与DCS治疗组的总住院时间和入住ICU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S治疗组手术时间(89.55±21.07 )min、使用呼吸机时间(5.62 d),均短于对照组的(178.83±28.50 )min、7.1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DCS治疗组手术出血量(268.52±39.67)ml、术中输血量(610.85±40.24)ml明显少对照组(692.68±42.59)ml 、(1024.20±30.1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S治疗组并发症、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严重胸部创伤合并四肢骨折和骨盆骨折患者采用DCS技术手术,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型综合性医院应对突发性大规模群体性创伤的策略和方法.方法 回顾南京7.28爆炸案大规模群体性创伤伤员救治过程,总结大规模创伤救治的经验.结果 急诊科2小时45分钟共救治124人,其中严重多发伤及复合伤(ISS≥16)34人(27.4%).行清创手术118人次,损害控制性手术10例(8.1%).死亡1例(0....  相似文献   

11.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DCS)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3年7月~2005年6月应用DCS救治的82例严重多发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82例严重多发伤均立即给予液体复苏、急诊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行确定性手术治疗。70例经应用DCS后,休克逐渐得到纠正,再次行确定性于术,经过顺利,情况良好。复苏期患者pH、体温、PT值与一般腹腔损伤病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本组70例痊愈出院,12例死于脑疝或多器官衰竭。结论对严重创伤病人,在复苏同时应尽快采用简单省时的手术控制出血和污染。病情稳定后再做相应的手术和治疗,可提高严重创伤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DHS/DCS在多发伤合并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HS/DGSⅢ内固定治疗多发伤合并股骨转子间骨折(intertrocjamterkc fractire.IF)中的作用。方法总结我科1999午1月~2002年4月采用DHS/DCS治疗87例IF的经验,并对其手术适应订证、内固定物的选择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等问题加以分析讨沦.结果除1例内固定失败、2例发生下肢旋转畸形外,余均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平均骨愈合时间为术后16周。结论该固定器具有特殊力学性能和动、静力的加压作用,操作简单,能有效地达到早期活动和避免长期卧床的目的,是当今治疗IF比较理想的内固定器。  相似文献   

13.
水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水解可脱弹簧圈(Trufill DCS,Trufill DCS Orbit)栓塞治疗破裂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的体会。方法对35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应用DCS或DCS ORBIT方法,在起病72 h内进行栓塞治疗。结果35例栓塞成功,100%栓塞29例,95%栓塞3例,90%栓塞2例,80%栓塞1例。1例并发术中破裂出血,1例并发血栓栓塞,预后较好。1例死于肺部感染。30例获得1~15个月临床随访,无再出血。16例获得3~12个月DSA随访,1例部分再通。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患者,应急诊治疗。用DCS或DCS ORBIT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股骨骨折骨不连的生物力学因素及其对策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目的:探讨股骨骨折骨不连的生物力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68例股骨干骨折骨不连经带锁髓内钉治疗,13例股骨远端骨折骨不连实施动力髁螺钉(DCS)内固定术,治疗同时行自体髂骨髓腔内外植骨术。结果:81例股骨骨折骨不连患者随访8~24个月,平均14个月。68例股骨干骨不连治疗后,有5例出现主钉或锁钉折断,经再次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加植骨术治愈,其余患者不连端全部愈合;13例股骨远端骨不连经DCS内固定术后全部愈合。81例平均愈合时间为6.5个月。根据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综合指标评定疗效,本组优54例,良21例,差6例,优良率92.6%。结论:股骨骨折骨不连的主要原因为内收肌群的生物力学因素导致内固定失败造成;股骨干骨折及骨不连手术内固定应以髓内固定为主,股骨髁部骨折及不连接应选用坚强的DCS系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介绍水解脱铂金圈 (TrufillDCS)系统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体会 ;探讨TrufillDCS系统在治疗颅内动脉病中的优、缺点及前景。方法 采用神经介入TrufillDCS系统栓塞治疗 5例 6枚颅内动脉瘤。结果 用水解脱铂金圈TrufillDCS系统成功地对 5例患者 6枚颅内动脉瘤进行了栓塞 ,10 0 %栓塞 2枚 ,95 %栓塞 3枚 ,90 %栓塞 1枚 ,无与栓塞材料有关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使用TrufillDCS系统栓塞治疗颅内动脉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TrufillDCS具有柔软、贴壁性好、填塞充分、解脱快、可靠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地震伤严重伤员的早期救治方法.方法 对286例严重地震伤员实施早期救治,单部位伤189例(66.1%),AIS评分平均3.8分;多发伤97例(33.9%),ISS评分平均27.7分.紧急手术65例:其中肝破裂修补12例,脾破裂行脾切除13例,肠系膜血管损伤修补3例,腹部多脏器损伤修补6例,膈肌破裂修补4例,颅内血肿清除术12例,大量血气胸行开胸手术9例(肺破裂修补4例,肺及支气管部分切除5例),心脏压塞行心包切开1例,连枷胸行肋骨内固定5例.早期手术72例:清创加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57例,截肢术15例.结果 59例治愈出院,196例经初期治疗后转院,28例接受后期康复治疗,死亡3例.结论 分级救治可保证严重伤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危重伤员及伴有严重心肺等基础疾病的伤员应实施损害控制;做好反复检诊是防止延误诊治的有效方法;加强多专业合作对提高危重病人救治成功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Approximately 35,000 students are trained annually in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USAF) altitude chambers. Students who depart the training site via aircraft on the same day as their altitude chamber exposure may place themselves at increased risk for decompression sickness (DCS). Air travel as a passenger in the immediate post-chamber flight period is unrestricted by current USAF regulation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risk involved in such post-chamber flight travel. During the years 1982-87, there were 292 cases of DCS involving altitude chamber students which were subsequently treated with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Only seven cases were found wherein the student was asymptomatic prior to air travel and subsequently developed DCS. Because the percentage of students who postpone travel is unknown, a precise relative risk could not be determined. Although the number of cases where sequential chamber and aircraft hypobaric exposures has initiated DCS is small, the potential for such occurrences remains a health concern.  相似文献   

18.
损伤控制剖腹术治疗严重胰腺损伤19例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总结损伤控制剖腹术(damage control laparotomy,DCL)治疗严重胰腺损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DCL治疗的19例严重胰腺损伤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和后续治疗情况。结果6例行快速止血、清创及引流(32%),3例行改良Cogbill手术(16%),10例行消化道未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53%)。SICU复苏后,所有患者均接受再次确定性手术。死亡2例(11%),死亡原因与手术无关;治愈17例(89%),术后出现胰瘘2例(11%),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符合DCL指征的严重胰腺损伤的患者,应根据不同损伤胰腺部位和程度,积极选用适宜的方式,分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