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护士在护理操作中发生针刺伤的情况,探讨预防减少针刺伤的有效措施。方法采取自行设计问卷对10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针刺伤多发生在护理人员临床操作中,是最常见的职业意外损伤。护士防护措施不到位,防护意识薄弱是其主要原因。结论加强对护士职业危害因素的教育,规范护士的操作行为,建立规范操作流程,是避免针刺伤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归纳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防护对策,即临床护士对针刺伤防护知识及安全操作行为认知程度低下,临床护士对于针刺伤防护意识淡薄,操作不规范而使针刺伤发生率高,应加强职业防护知识教育,规范护理操作,建立并健全针刺伤的报告制度及正确处理伤口和及时注射生物制品.阐述了临床护士针刺伤的职业防护对策的进展,以期为临床护士提供针刺伤的职业防护对策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朱英花 《中外医疗》2013,(35):145-146
目的 探讨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与防护措施.方法 选取该院自2011年6月-2012年6月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45例案例进行总结.结果 45例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中:护理人员缺乏防范意识12例,操作习惯不正确13例,工作量过大重7例,患者不配合13例.结论 护理人员缺乏防范意识、操作习惯不正确、工作量过大及患者不配合是导致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因此,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建立健全的针刺伤管理制度、人员合理配置及规范操作等几方面的重视,从而有效的降低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急诊科护士职业暴露防护能力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调查急诊科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的现状,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职业暴露,保障急诊科护士身心健康.方法 对急诊科53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护理操作中是否戴手套、针刺伤情况、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知晓率等.结果 急诊室护士职业暴露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年青护士防护意识差,针刺伤发生率高,针刺伤后血液检测率又相当较低.结论 应加强对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增强其防护意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针刺伤情况,探讨相应防护策略。方法采用问卷法对我院部分病区300名临床护士进行为期一年的针刺伤调查分析。结果 82%的护士在过去的1年发生过针刺伤,与针刺伤有关的操作有套针帽、分离针头、处理针头等。护士在发生针刺伤后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消毒伤口和挤压伤口。结论临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污染锐器处理不安全。医院管理部门应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防护培训,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理等方面减低医护人员针刺伤,保障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护理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针刺伤的防护管理,健全职业暴露防护系统,加强护士职业防护,保障护士的健康安全,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方法:对兰州石化总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2009年1月-2013年5月护士共发生14例针刺伤,针刺伤可发生在操作前、中、后。操作中、后阶段是发生针刺伤的高危时机,主要是:采血时与穿刺中拔除导管心时;拔针时与处理废物时;注射器用后毁弃时;操作后处理用物时;处理治疗盘中未拆卸的针头时。结论:应加强职业防护培训,改变护士不安全行为;规范护理操作流程;完善防护措施,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做好针刺伤的防范,加强护理人员的自身防护与感染管理。  相似文献   

7.
针刺伤是目前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护士是医务人员中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护士职称的差异性对针刺伤也存在极大的影响,护士最易发生针刺伤的操作环节为回避针帽及思想不集中.因此,针对原因需提出防护措施.需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知识培训,增强护理的个人防护意识,才是减少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层级临床护士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的现状,并提出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收集148例临床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上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护士发生职业暴露以针刺伤为主,N0/N1层级的护士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发人群,且违反操作规程导致针刺伤占22.3%,急、危、重、手术科室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发区域。结论对护士职业暴露进行分层级培训及规范化管理,工作中要落实安全注射、规范护理操作,科学合理排班,以减少针刺伤、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提出防护措施,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方法 对上报的30例针刺伤医务人员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提出防护措施.结果 发生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医生占36.7%,护士(含实习生)占63.3%,暴露源是乙肝的血液性传播疾病占76.7%,发生针刺伤的操作环节:整理医疗废弃物时占26.7%,手术占23.3%,拔针占20%,穿刺占16.7%,回套针头占6.7%,患者突然移动时注射占6.7%;暴露后及时进行局部处理,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经追踪随访,目前没有发现一人被感染.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增强安全防护意识,规范操作程序,规范针刺伤后的处理程序,可有效的预防与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暴露后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被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了解医院临床一线护士针刺伤情况。为采取有效职业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问卷法对我院480名临床护士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有425名护士在过去一年中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88.54%。其中76.00%的护士被污染针头刺伤过;低职称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门急诊、外科、手术室针刺伤发生率相对较高;钟刺伤的主要环节是注射器毁形、拔针、处理用物、回套针帽等;护士在操作时经常戴手套者仅占10.21%,钟刺伤后能正确处理伤口者占53.18%。自觉执行上报制度者占13.18%。产生心理障碍者占90.82%。结论临床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较差,操作不规范,针刺伤发生率高。应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和职业防护管理,提高护士职业防护意识。确保其身心健康和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民营医院护士针刺伤发生现状,并探讨相应的防护措施.方法 对辖区内3所民营医院126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结果 仅2010年一年针刺伤发生率为47.11%,针刺伤后正确处理率为9.92%,针刺伤后及时上报率1.66%,针刺伤后血液检测率为0,针刺伤后预防接种率为0,操作时正确防护知晓率占10.75%.结论 民营医院护士职业防护水平不容乐观,应加强这些护士职业安全教育,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规程,不断提高护士的职业水平.  相似文献   

12.
低年资护士针刺伤现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低年资护士针刺预防知识掌握情况,对安全操作行为的认知和实施情况,针刺伤的发生率及有关的防护措施。方法:采用整群抽样问卷调查方法,对本院180名临床低年资(工龄≤5年)护士进行现场问卷及实地检查。结果:临床低年资护士针刺伤普遍存在;对针刺预防知识及安全操作行为认知程度不高;在过去1年内有153人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85%,人均刺伤1.17次。结论:低年资护士防护意识淡薄,针刺伤发生率高。加强职业防护知识教育,规范操作行为,加强针刺废物处理的管理,建立职业暴露报告系统,是当前职业防护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黄丽红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0):2580-2581
目的:调查分析血站采血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情况及原因,探讨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法调查33名泉州市中心血站采血护士在2011年2月-2012年1月期间发生针刺伤的情况。结果:33名护士中有18名护士曾被针刺伤,发生次数为41次。发生的主要环节是采血操作、回套针头、处理污染针头时,其中处理污染针头时被刺伤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不同工作年限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有显著差异,随着护士工作年限的增加,工作经验日益积累,护士针刺伤发生率呈下降趋势。结论:血站采血护士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是与操作规程不规范、带血针头处理以及针刺伤后伤口处理不规范等有关。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采血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健康防护意识,完善意外针刺伤的处理等有关规章制度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临床护士被针刺伤情况,为有针对性地采取职业防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行设计护士被针刺伤调查问卷,对临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临床护士在工作中被针刺伤的情况。结果128名临床护士被针刺伤者占78.1%。结论临床护士职业防护较差,加强职业防护意识、规范技术操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惠晓芳 《现代医学》2007,35(6):491-492
目的 探讨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常见原因,以便更好地做好职业防护、保证护理人员的工作安全.方法 对我科2005年1月至12月在职和轮转的53名护士,以方便抽样的方式发放调查表,就针刺伤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受伤环节、程度、导致刺伤的锐器种类、是否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受伤操作时是否戴手套及伤口处理方式等内容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急诊护士针刺伤与人力配备、对护士针刺伤的认知、护士是否规范操作及护士自身重视与否等因素有关.结论 提高对针刺伤的认识,加强管理、提倡安全注射、规范操作要求、制定针刺伤后的紧急有效处理方法等,可使急诊护士有效预防和应对针刺伤.  相似文献   

16.
针刺伤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直接接触各种病原体和传染病,如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接触体液、血液、被各种锐器刺伤等,而针刺伤是各种锐器伤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多种病原体能经针刺伤传播,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性感染的潜在危险日趋严重.大量研究证明: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经血液传播感染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因此,加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制定具体的防护措施减少或杜绝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鱼丽荣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1):2778-2779
目的比较留置针循环竞赛前后年轻护士的规范操作及自我防护意识,提倡通过竞赛提高对年轻护士职业防护意识的培养。方法对150名年轻护士在竞赛前及竞赛后分别进行考核及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循环竞赛的方式,年轻护士针刺伤的发生显著减少,由培训竞赛前的31.33%降至培训竞赛后的14.66%,规范洗手的依从性由43.33%升至84.66%,操作戴手套依从性由17.33%升至29.33%。结论通过循环竞赛可以有效地提高年轻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培养规范操作的习惯,降低针刺伤的发生,达到良好的职业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王聪明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6):1103-1104
目的分析临床护士发生锐器伤现状,提出减少锐器伤的防护措施。方法调查分析2所二级医院2006年—2008年临床护士锐器伤发生情况。结果 2所二级医院临床护士锐器伤发生率较高,以针刺伤及玻璃安瓿刺伤为主,临床护士缺乏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结论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强化标准预防理念的教育,完善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培训和监管,是减少临床护士锐器伤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站采血护士针刺伤的防范措施,保证护士在采血过程中的安全,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方法对19名采血护士采取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新的和低年资采血护士针刺伤比例高,采血护士对针刺伤的危险性认识不足,缺乏自我防护意识,更主要的是未规范处理采血针头,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结论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职业防护意识,落实防护措施,建立、健全防护针刺伤的管理制度,确保采血护士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针刺伤的状况,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完善防护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我院104名护理人员.结果 被调查护理人员中87人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高达83.65%,累计发生>5次者占15.39%,被调查者年人均刺伤3.29次,其中67.82%被污染针头刺伤,不同护龄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有差别(P=0.001),针刺伤发生的环节主要是分离针头、回套针帽,高达88.46%的护理人员认为在静脉穿刺、抽血时戴手套没必要或不方便,针刺伤后向上级汇报的仅占23.08%.结论 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高,自我防护意识薄弱,应规范操作行为、强化职业安全教育、使用安全型的护理产品、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