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崎病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川崎病(KD)是一种病因未明,诊断缺乏特异性,可累及多个系统的疾病,以心血管系统受累最为广泛和严重,现将我院1999年~2005年收治的川崎病38例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川崎病患儿的超声心动图表现,重点观察冠状动脉有无受累。结果 54例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受累者21例,发生率38.9%,其中左冠状动脉受累14例,右冠状动脉受累4例,左右冠状动脉同时受累3例。结论超声心动图可以动态观察冠状动脉的变化、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内径和扩张程度,是无创评价和随访川崎病心脏改变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川崎病伴有关节受累患儿的临床特征,明确关节受累是否会对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损害率、对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反应性和预后产生影响。方法:选择诊断明确且资料完整的川崎病患儿636例,根据有无关节局部症状,分为关节受累组(31例)和无关节受累组(605例)。回顾性分析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辅助检查资料,比较关节受累组与无关节受累组患儿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冠状动脉损害率和对IVIG的反应率。结果:31例伴有关节受累的川崎病患儿中,3岁以上患儿25例(80.6%),诊断为完全性川崎病26例(83.9%),多关节(≥2个关节)受累24例(77.4%),大关节受累26例(83.9%),其中以膝关节受累最常见(20例,64.5%)。关节局部症状持续时间不等,经追踪随访,均无关节局部后遗症发生。与无关节受累组比较,关节受累组患儿的发热时间长(P<0.05),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升高(P<0.05),但冠状动脉损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受累组患儿的IVIG无反应率(39.3%)高于无关节受累组(1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崎病伴有关节受累多发生于3岁以上患儿,且倾向于多关节受累,以大关节受累多见,其中以膝关节受累最常见。川崎病伴有关节受累时,对冠状动脉损害率无明显影响,但患儿对IVIG反应性更差。关节受累为川崎病的短暂性症状,不会遗留后遗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9例川崎病患儿的超声心动图表现,了解冠状动脉管壁光滑程度、内径及其与主动脉根部内径的比值.结果 109例川崎病患儿中59例冠状动脉无明显异常,41例轻度扩张,7例冠状动脉瘤形成,2例巨大冠状动脉瘤形成,其中单纯左支受累31例,主干受累者23例,左前降支受累8例;单纯右支受累5例,左、右支均受累14例.结论 超声心动图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一级分支,判断是否受损及程度,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治、随访及预后均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是一组病因未明、幼儿高发的急性血管炎综合征.其主要病理改变为血管炎,心血管系统受累最重,是幼儿主要后天性心脏病之一.现将 1993年 2月至 2003年 2月我院收治42例川崎病患儿的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卢俞任 《中外医疗》2014,33(6):30-31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对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确诊率,避免延误治疗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探讨和分析小儿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方法将2010年1月-2013年1月来该院就诊的350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作为科研对象,其中不完全川崎病86例和典型川崎病患儿264例,对比和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的不同点。结果经过对比分析发现,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症状明显低于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典型川崎病患儿累及冠状动脉的几率显著低于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临床症状不典型。冠状动脉受累的几率显著升高,要尽量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血胱抑素C水平变化对泌尿系统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山西省儿童医院心内科住院川崎病患儿50例。按川崎病诊断标准,根据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50例川崎病患儿分为2组,冠状动脉正常组28例,冠状动脉受累组22例,另选取同期于我院体检正常儿童26例为对照组。将血胱抑素C、尿素氮、肌酐、β2-微球蛋白水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冠脉正常组、冠脉受累组和对照组尿素氮、肌酐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冠脉正常组、冠脉受累组和对照组血胱抑素C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冠脉受累组与对照组β2-微球蛋白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冠脉正常组与对照组β2-微球蛋白结果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检测川崎病患儿血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水平,能在早期诊断川崎病泌尿系统损害中为医师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约有20~30%的患者冠状动脉受累扩张。我院近来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16例川崎病人的左右冠状动脉进行了观察,发现有5例病人的左右冠状动脉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其中一例左冠状动脉呈瘤样扩张。二维超声心动图能清晰显示左右冠状动脉的主干,对患者无损伤,可反复多次探查,可作为观察川崎病有无冠状动脉受累扩张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回顾分析15例川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川崎病早期诊断及治疗的临床经验,进而避免此病引起冠状动脉受累及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吴丽娜 《广州医药》1998,29(1):10-11
60例川崎病不同方法的疗效比较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528000)吴丽娜川崎病是一种急性血管炎,婴幼儿发病多。以发热、粘膜炎、皮疹、淋巴结肿大及肢端改变为特征。本病心血管系统广泛受累,尤以冠状动脉扩张为著。近年发病率增加,治疗手段也增多,现就...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是一种好发于儿童的一种急性自限性血管炎综合症,病因不明,全身多系统可受累。川崎病患者多数出现血小板增多,常采用丙种球蛋白静滴治疗。本案例中的川崎病患者,血小板出现减少,该种患者临床上极为罕见。该患者使用丙种球蛋白静滴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血小板回升,出院后复查未出现冠脉改变。  相似文献   

12.
梁颖  郑广力 《吉林医学》2006,27(9):1072-1073
目的:总结川崎病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以及应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方法,为尽早正确判断川崎病的病情与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研究40例川崎病住院患儿,分析川崎病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率以及合并冠状动脉瘤的危险因素。结果:40例中男25例,女15例,男女比例1.7:1,平均发病年龄2.8岁。临床表现:40例均有发热,平均热程7~14d,口腔黏膜改变37例(92.5%),淋巴结肿大35例(87.5%),球结膜充血34例(85%),指(趾)端蜕皮32例(80%),皮疹31例(77.5%)。心血管改变情况:冠状动脉受累12例(30%),其中扩张9例,冠状动脉瘤3例。结论:川崎病心血管并发症出现较早,一经确诊,应尽早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以防治冠状动脉瘤的发生。且经治疗后,大部分冠状动脉受累者可痊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非典型川崎病临床诊断的可行性。方法总结分析28例非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中,男16例,女12例,均发热持续5天以上,伴其它脏器受累表现,多具备现行川崎病诊断标准6条中的2~3条症状,由彩超检查提示冠状动脉扩张或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而确诊。结论不典型川崎病初发症状多以累及其他脏器表现为主,故对川崎病应有一个动态发展的、综合整体的认识。另外,建立非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标准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4.
川崎病的超声心动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崎病 (Kawasakidisease)亦称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 ,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 ,它对心脏的损害已成为我国儿童后天性心脏病最主要的原因之一[1 ] 。由于川崎病造成心血管系统广泛受累 ,其所致的冠状动脉 (CA)病变日益受到人们重视。 1 999年 1 0月~ 2 0 0 2年 5月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UCG)技术对 42例川崎病心脏改变进行检测 ,现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住院的川崎病患儿 42例 ,均符合日本川病委员会的诊断标准[2 ] 。男 2 8例、女 1 4例 ,发病年龄 6个月~ 1 1岁 ,平均 ( 2 84± 0 2 …  相似文献   

15.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幼儿高发的血管炎综合征,除了累及心脏外,中枢神经系统也可受累。本文就我院36例川崎病患儿脑损害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陕西医学杂志》2017,(1):20-2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非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提高临床对非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对120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并分析冠状动脉损害情况。结果:120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内径正常42例,占35%,管壁光滑;冠状动脉受累78例,占65%。其中29例冠状动脉未见明显扩张,占24%,内膜轻度增厚,回声模糊,不均匀;38例冠状动脉扩张,占31%;11例冠状动脉瘤,占9%。结论:超声心动图能为临床早期诊断非典型川崎病提供依据,使患儿得到及时治疗,早期治疗可减轻冠状动脉进一步损害。超声心动图能动态观察冠状动脉病变,对疾病的长期随访及预后判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川崎病是一种少见病,但和过敏性紫癜一样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血管炎之一,在小年龄儿童中是一种常常需要排除的疾病。疑似的或确诊的川崎病患儿都应收入院观察和监测可能的心脏受累。川崎病早期与某些疾病不易鉴别,易致误诊,我院1998年10月~2007年4月共收治小儿川崎病8例,其中3例误诊,现作分析。  相似文献   

18.
0 引言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 ,是一种病因不明 ,以冠状动脉为中心的全身小动脉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多系统、多器官受累 ;以发热、皮肤粘膜炎症及淋巴结肿大等为重要临床特征的小儿急性热性疾病 .近年来我国川崎病发病有增多趋势 .我院儿科自 1983年以来共收治川崎病患者2 5例 ,其中再发合并永久性耳聋 1例 ,一过性血小板减少合并无菌性脑膜炎 1例 ,报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川崎病患者 2 5 (男 17,女 8)例 ,5月龄~ 4岁2 3例 ,占 92 % ,大于 4岁 2例 .诊断依据为 1984年日本修订的川崎病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发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血清内皮素的变化,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血清内皮素的测定采用放免法,同时应用心脏超声心动图观察患儿冠状动脉的病变。结果:川崎病患儿血清内皮素为(73.19±21.06)ng/L,显著高于对照组(46.83±10.75)ng/L;其中伴冠状动脉病变患儿血清ET水平(83.20±11.97)ng/L显著高于不伴冠状动脉病变患儿(65.21±13.59)ng/L。结论:内皮素可能参与了川崎病的发病机制,血清内皮素可反映川崎病血管受累的严重程度并为临床提供客观的实验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6个月以下小婴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分析,提高对小婴儿川崎病的早期观察和诊断,减少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0年5月收治的26例6月龄以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个月以下婴儿川崎病临床表现不典型,以不完全川崎病例为多发,冠状动脉受累较多,平均确诊时间长,误诊率高。结论:对可疑病例进行冠状动脉监测,是早期诊断小婴儿川崎病的惟一方法。临床上凡遇不明原因发热5d以上,治疗效果不理想的6月龄以下小婴儿,应警惕川崎病的发生,以早期诊断及改变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