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妄想性和非妄想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不但在临床特征、治疗方法、遗传和预后方面不同,在自杀行为方面也有差别。我们于1994年曾经对住院的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进行过回顾性比较研究,发现妄想性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性是非妄想性抑郁症的2.87倍。为了进一步研究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之间发生自杀行为存在的差别,同时探讨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在自杀前发出的自杀信号及自杀遗传史,我们采用问卷的方法对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方式、自杀信号及自杀遗传史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可根据其有无妄想症状分为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两个亚型.国外从上世纪80年代始,对妄想性抑郁症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发现妄想性抑郁症与非妄想性抑郁症相比较,除了临床表现不同外,在生化、自杀、遗传和对抗抑郁剂治疗的反应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同.但研究得比较多的是治疗,发现妄想性抑郁症对单独的抗抑郁剂治疗效果较差,往往需要合用抗精神病药或行电抽搐治疗.对于妄想性抑郁症与非妄想性抑郁症的心理社会应激及面临应激时所采用的应对方式有何不同,这方面的研究不多.我们也曾经对妄想性抑郁症的治疗,自杀和遗传进行过研究,发现两者有差异,但其心理社会应激和应对方式方面是否有差异,目前不清楚.对此,我们进行了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妄想性抑郁症与非妄想性抑郁症临床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妄想性抑郁症与非妄想性抑郁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及疗效。方法 对符合CCMD - 2 -R诊断标准的 15 2例抑郁症患者 ,根据有无妄想分为两组 ,并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妄想性抑郁症组焦虑激越、自责自罪、绝望、自杀行为与非妄想性抑郁症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1) ,自杀率为非妄想性抑郁症组的 2 3倍 ;妄想性抑郁症组以联合用药为多 ,非妄想性抑郁症组以单一用药为多 (P <0 0 1) ,二者治疗效果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显效时间两者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妄想性抑郁症自杀率较高 ,有社会心理因素者较多 ,治疗显效时间较长。提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上应给予患者关心与照顾 ,减少不良因素对患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抑郁症可根据其有无妄想症状分为妄想性抑郁症和非妄想性抑郁症两个亚型。国外从上世纪80年代始,对妄想性抑郁症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发现妄想性抑郁症与非妄想性抑郁症相比较,除了临床表现不同外,在生化、自杀、遗传和对抗抑郁剂治疗的反应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同。但研究得比较多的是治疗,发现妄想性抑郁症对单独的抗抑郁剂治疗效果较差,往往需要合用抗精神病药或行电抽搐治疗。对于妄想性抑郁症与非妄想性抑郁症的心理社会应激及面临应激时所采用的应对方式有何不同,这方面的研究不多。我们也曾经对妄想性抑郁症的治疗,自杀和遗传进行过研究,发现两者有差异,但其心理社会应激和应对方式方面是否有差异,目前不清楚。对此,我们进行了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对71例妄想性抑郁症与92例非妄想性抑郁症病人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妄想性抑郁症早醒、幻听、焦虑、自杀观念、自杀行为出现率较高,自杀相对危险性是对照组的2.56倍,尤以流露自杀观念;女性双相患者危险最大。联合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80例有自杀危险的住院抑郁症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方法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的护理。结果两组患者均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但观察组患者的自杀行为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所有差异经过比较后均显著(P0.05),并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妄想性抑郁症患者实施临床护理时,使用护理干预的方法对其进行护理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可能性,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妄想性抑郁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按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有关标准,收集住院的妄想性抑郁症及非妄想性抑郁症病人各81例,方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妄想性抑郁症与绝望(相对危险度RR=2.590)、自责(RR=2.809)自杀行为(RR=3.018)、联用抗精神病药(RR=4.385)及药物显效时间(RR=1.027)呈正相关。结论 提示自责、绝望,及自杀行为是妄想性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妄想性抑郁症的药物显效时间较迟,往往需要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抑郁症自杀行为的遗传度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应用个体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03例有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先证者)和103例非精神病患者以及他们的亲属资料进行研究,并对抑郁症自杀行为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先证者Ⅰ级亲属自杀行为发生率为4.56%,高于Ⅱ级亲属的1.60%(P <0.01),二者均高于非精神病患Ⅰ级亲属的0.26%(P <0.01);抑郁症自杀行为加权平均遗传度为(57.23±5.70)%;抑郁症自杀行为与阳性自杀家族史、绝望、自责、负性生活事件及妄想等因素有关.结论遗传因素在抑郁症自杀行为中起主导作用,社会心理因素是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抑郁症自杀行为的遗传度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应用个体匹配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03例有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先证者)和103例非精神病患者以及他们的亲属资料进行研究,并对抑郁症自杀行为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先证者Ⅰ级亲属自杀行为发生率为4. 56%,高于Ⅱ级亲属的1. 60% (P<0. 01),二者均高于非精神病患Ⅰ级亲属的0. 26% (P<0. 01);抑郁症自杀行为加权平均遗传度为(57. 23±5. 70)%;抑郁症自杀行为与阳性自杀家族史、绝望、自责、负性生活事件及妄想等因素有关。结论遗传因素在抑郁症自杀行为中起主导作用,社会心理因素是促发因素。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35例住院抑郁症病人按有无自杀意念、自杀行为分组进行对照研究,发现有自杀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主要因素与早醒和妄想有关,与无自杀抑郁症患者比较有显著差异。实施自杀前大多有预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抑郁症自杀未遂者的相关因素,提出预测性指标。方法对137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进行一般情况、临床分型、临床主要症状的调查,并按有无自杀观念、自杀行为分组进行对照研究,用χ2检验、多元逐步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29.20%,单因素分析显示自杀行为的发生主要与性别、妄想、早醒、运动迟滞、绝望感有关,自杀观念、自杀行为两组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主要影响因素有绝望感、迟滞、妄想、早醒。结论自杀观念不能作为预测自杀行为的指标,而临床主要症状可以作为预测抑郁症自杀行为的指标,为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护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有精神病性症状与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与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的治疗方法、症状特点和护理要点,以提高对抑郁症自杀的防范。方法对83例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与133例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在阳性家族史、内倾性格、临床症状中的自责自罪和自杀行为方面显著高于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伴有的症状依次为罪恶妄想、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和疑病妄想,治疗大多采用三环抗抑郁剂合并抗精神病药。结论症状不同,治疗方法不同,护理措施也不同。  相似文献   

13.
冯义萍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9):2500-2501
目的:探索对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认识。方法: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收集74例已出院的抑郁症患者资料,对抑郁症患者按有、无自杀行为分为两组,根据各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对照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全部统计资料使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结果:自杀组与无自杀组在性别、家族史、个性、MECT、妄想、早醒及绝望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女性、个性内向、有阳性家族史,存在妄想、早醒明显、做MECT治疗及绝望明显的抑郁症患者较易发生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14.
陈天山  梁波  黄维 《吉林医学》2012,33(2):299-300
目的:探讨有自杀行为与无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将246例门急诊抑郁症患者分为自杀组和对照组,自杀组107例患者均有自杀行为,对照组139例患者无自杀行为,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结果:自杀组临床在早醒、焦虑激越、自负自罪、绝望和妄想明显高于无自杀行为的对照组;经用氟西汀治疗8周后,自杀组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80.37%和33.64%,对照组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84.17%和84.89%。结论:无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相对较轻,治疗效果好,有自杀行为的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较重,急性期治疗时间需要更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伴有自杀行为抑郁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符合CCMD-2-R诊断标准的246例抑郁症患者,根据有无自杀行为分为两组,并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有自杀行为的抑郁症在病前有不良生活事件及具有早醒、焦虑激越、自责自罪、绝望和妄想者较对照组多见,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其余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抑郁症发生自杀行为以春、夏季多见,自杀方式以服药为多,其次为自缢、投水等。结论:具有上述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具有潜在自杀的危险性,应引起社会、家庭和精神科医务工作者的重视,以尽早发现、治疗并采取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对抑郁症自杀行为的认识,对135例抑郁症住院患者分类进行自杀相关因素危险分析。结果发现:有妄想症状的抑郁症其自杀危险度最高;其次为失眠、早醒、联想困难;病期长者的于发生自杀。及时识别、积极治疗有助预防。  相似文献   

17.
自杀是个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全球年自杀病死率约为16/100 000,即每年大约有703 000人死于自杀,是人类死亡的首位原因。自杀多发生于精神疾病患者中,最常见的为抑郁症。研究抑郁症自杀行为发生的机制对于制定从自杀意念到自杀行为的预防措施可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自杀行为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社会、心理、生物遗传等多种相关因素,本文旨在针对抑郁症自杀行为的生物学机制包括与自杀行为相关的磁共振研究、与自杀行为相关的神经认知研究、机器学习、生态瞬时评价及数字表型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发自杀风险早期识别指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妄想抑郁患者发生自杀的有关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确保患者安全。方法:对我院8年来有妄想抑郁且发生自杀行为49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妄想抑郁是患者发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心理社会因素会加剧焦虑、绝望等心理;自杀季节多发生在春夏两季;夜间、清晨及中午时间自杀居多;护士自身素质有一定影响。结论:对此类患者必须严密观察病情,做到心中有数,做好心理护理;加强业务学习,防止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丁丽君 《四川医学》2005,26(6):647-648
目的探索对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认识。方法对128例抑郁症患者按有无自杀行为分为两组,对其各临床资料问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自杀组与无自杀组在性别、年龄、婚姻状态、文化程度、伴躯体疾病及自知力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女性、年轻、未婚或离婚者,文化程度较低,不伴躯体疾病,无自知力的抑郁症患者较易发生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20.
郭薇  吕慧敏  王蔚然 《吉林医学》2006,27(6):633-634
目的:探讨自杀干预对非精神病性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0例有自杀倾向或已采取自杀行为被救的非精神病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除了药物干预一样,对照组均无条件。结果:干预后在自杀倾向及行为方面观察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自杀高危群体进行必要的干预,明显提高患者自信心,减少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