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GK大鼠的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自发性2型糖尿病GK大鼠40只,同系健康对照Wistar大鼠1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2型糖尿病对照组、2型糖尿病低剂量EGCG( 50 mg/kg)治疗组、中剂量(100 mg/kg)组、高剂量EGCG( 300 mg/kg)组.干预6周后,分别检测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素耐受试验、肝脏GcK、G6P以及PEPCKmRNA表达情况,以及骨骼肌细胞膜GLUT4含量的变化.结果 各剂量治疗组的糖耐量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胰岛素耐量在240 min时较模型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和中剂量治疗组均能提高肝脏葡萄糖激酶(GcK) mRNA的表达(P<0.05),同时抑制葡萄糖-6-磷酸酶(G6P)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PEPCK) mRNA的表达(P<0.05);高剂量治疗组肝脏三类酶mRNA的表达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各剂量治疗组GK大鼠的骨骼肌细胞膜GLUT4的含量较模型对照组均具有明显上调(P<0.05).结论 中低剂量EGCG可以改善GK大鼠胰岛素抵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肝脏糖异生作用以及骨骼肌GLUT4的转位水平有关,并且EGCG具有代偿胰岛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由高脂膳食诱发肥胖的非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大鼠对急性炎症刺激的反应能力.方法 对2型糖尿病GK大鼠(GK组)和Wistar大鼠(Wistar组)进行高脂饲料喂养14周,观察两组大鼠体质量的变化情况.按随机数字表法将高脂饲料喂养14周后的大鼠再分为GK高脂喂养基线组(GK+ HFF组)、Wistar+HFF组、GK高脂喂养后内毒素(LPS)注射组(GK+ HFF+LPS组)和Wistar+ HFF+ LPS组,每组6只.取GK+ HFF+ LPS组和Wistar+ HFF+LPS组大鼠,分别以5 mg/kg LPS经腹腔注射建立脓毒血症危重病模型,观察大鼠血糖波动情况,Real-Time PCR检测肝脏、肺脏、肾脏和心肌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 (IL-1β)、IL-6和IL-10等炎症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 高脂喂养14周后,Wistar组大鼠的体质量明显大于GK组(P<0.05),GK组大鼠血糖浓度显著高于Wistar组(P<0.05).LPS注射后,CK+ HFF+ LPS组大鼠血糖浓度上升趋势明显,而Wistar+ HFF+ LPS组大鼠的血糖浓度无明显变化.炎症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检测结果显示:Wistar+ HFF+LPS组显著高于Wistar +HFF组(P<0.05),GK+ HFF+ LPS组显著高于GK+ HFF组(P< 0.05);Wistar+ HFF+ LPS组炎症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上升幅度与GK+ HFF+ LP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正常大鼠经高脂膳食诱发肥胖后,对急性炎症刺激出现一定的耐受性,且较2型糖尿病大鼠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研究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状态下加载不同力值对微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40只雄性Wistar大鼠分正常对照组和DMOg组、60g组、100g组,后3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造DM大鼠模型,将各组大鼠右侧胫骨近远端各植入一枚微种植钉,2周后,DM0g组、DM60g组、DM100g组分别负载0g、60g、及100g力,加力4周处死大鼠,制取胫骨组织切片标本,甲苯胺蓝染色,镜下观察微种植体周围骨结合情况。结果各组微种植体均无松动,加载100g力微种植体支抗位移大于加载60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载100g力微种植体支抗骨结合率小于加载60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状态下微种植体支抗正畸治疗是可行的,前提是控制好血糖和力值,60g矫治力时微种植体在骨内移动距离最小,骨结合率最大,稳定性最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明确外源性生长激素释放肽Ghrelin对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内皮保护机制.方法 大鼠编号随机分为3组:Wistar组(正常对照组),Wistar大鼠8只,蒸馏水灌胃4周;GK组(对照组),GK大鼠8只,同等容量蒸馏水灌胃4周;Ghrelin组(实验组),GK大鼠8只,外源性Ghrelin腹腔注射4周.留取大鼠动脉血液,采集血清和血管组织标本,检测血清内皮素1(ET-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量TNF-α蛋白表达.结果 实验4周后,与Wistar组大鼠比较,GK组大鼠血清ET-1、TNF-α水平升高(P<0.05);Ghrelin组血清ET-1、TNF-α水平较GK组降低(P<0.05);Ghrelin组大鼠的胰岛素抵抗指数低于GK组(P<0.05).主动脉血管组织HE染色提示Ghrelin组大鼠血管内皮结构接近Wistar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hrelin干预后大鼠血管TNF-α表达量较GK组低(P<0.05).结论 Ghrelin腹腔注射可减轻自发性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改善自发性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较长期Ghrelin在体干预降低TNF-α血清水平及组织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选择性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管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成三组: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组(DM组)、糖尿病 缬沙坦干预组(DV组).观察各组大鼠的血糖、体重、Hb1Ac,于8周时用RT-PCR和Westem blot的方法检测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血管组织中MCP-1的表达的变化.结果:DM和DV组大鼠体重较NC组明显降低(均P<0.01),DM和DV组间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糖无显著性差异(P>0.05);DM和DV组大鼠血管组织中MCP-1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NC组(均P<0.01),而DV组明显低于DM组(P<0.01);DM和DV组大鼠血管组织中MCP-1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NC组(均P<0.01),而DV组明显低于DM组(P<0.01).结论:糖尿病SD大鼠血管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明显增加,缬沙坦通过降低血管组织炎症因子MCP-1表达,对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起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PLGA缓释微球局部注射治疗大鼠椎间盘退变的疗效。方法通过复乳法制备辛伐他汀PLGA缓释微球,观察微球的表征及体外释药情况。将SD大鼠椎间盘退变模型分为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及实验组(注射辛伐他汀PLGA微球),注射2、4周后处死实验动物,通过影像学、组织学及分子生物学进行评估。结果辛伐他汀PLGA缓释微球呈球形、形状规则,表面光滑,平均粒径为(1.52±0.54)μm,载药率为(23.3±1.3)%,包封率为(90.4±2.6)%。体外药物释放试验显示在最初24 h内释放率为45%,而在随后144 h内累计释放率超过81.2%。实验组治疗后椎间盘退变程度有所减轻,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椎间隙高度指数、MRI评分、HE染色及甲苯胺蓝染色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II型胶原、蛋白多糖及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制备的辛伐他汀PLGA缓释微球可达到较好的药物缓释效果。局部注射辛伐他汀PLGA缓释微球可以改善椎间盘退变程度,促进髓核组织中II型胶原及蛋白多糖表达,其机制可能与HIF-1α及BMP-2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7.
去甲斑蝥素对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VEG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去甲斑蝥素对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去甲斑蝥素治疗抑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40只SD大鼠采用1%链脲佐菌素(STZ)溶液60 mg·kg-1腹腔注射,诱导大鼠糖尿病模型.40只大鼠全部成模,随即将40只糖尿病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糖尿病组和去甲斑蝥素治疗组,每组20只.另取20只SD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去甲斑蝥素治疗组采用去甲斑蝥素28 mg·kg-1腹腔注射, 2次·周-1,共8周.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给予相应容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2次·周-1,共8周.干预8周后,取各组大鼠眼球分别行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ELISA法测定VEGF浓度.结果 糖尿病组、去甲斑蝥素治疗组VEGF在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去甲斑蝥素治疗组VEGF在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表达水平低于糖尿病组(P<0.05或P<0.01).病理检查结果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VEGF阳性细胞微量表达;糖尿病组、去甲斑蝥素治疗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VEGF阳性细胞均大量表达,但去甲斑蝥素治疗组阳性反应程度较糖尿病组减弱.结论 去甲斑蝥素明显抑制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组织中VEGF表达水平.提示去甲斑蝥素可能通过降低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组织中VEGF表达,而缓解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抗氧化剂褪黑素对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指标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影响,探讨褪黑素对糖尿病大鼠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糖尿病组(DM,n=7)、糖尿病褪黑素治疗1组(DM Mel1,n=6)和糖尿病褪黑素治疗2组(DM Mel2,n=6).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5 mg/kg)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DM Mel1组给予10 mg/kg褪黑素灌胃,DM Mel2组给予0.2 mg/kg褪黑素灌胃,正常对照组和DM组每天灌胃等体积的2%乙醇溶液.12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糖、体质量、双侧肾上腺质量/体质量值,比色法检测血丙二醇(MDA)含量,酶学法检测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含量,放射免疫法检测血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M组大鼠血糖水平、双侧肾上腺质量/体质量、MDA、TC、TG 、CRH、ACTH、CORT水平显著升高(P<0.01),体质量明显减轻(P<0.01);与DM组相比,DM Mel1组和DM Mel2组大鼠血糖、双侧肾上腺质量/体质量、MDA、TC、TG显著降低(P<0.01 或P<0.05),体质量明显升高(P<0.01或P<0.05),DM Mel1组大鼠血CRH、ACTH、CORT水平显著降低(P<0.01),DM Mel2组大鼠血CORT水平显著降低(P<0.05),DM Mel2组大鼠血CRH、ACTH水平没有明显改变.结论:褪黑素可以降低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水平,改善糖、脂肪代谢紊乱,抑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对实验性糖尿病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肠段小肠旷置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40只自发性糖尿病Goto-Kakizaki(GK)大鼠随机分为胃空肠始端Roux-en-Y吻合组(旷置十二指肠,A组),胃空肠近端Roux-en-Y吻合组(旷置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8 cm,B组),胃回肠始端Roux-en-Y吻合组(旷置十二指肠和全部空肠,C组),胃回肠中段Roux-en-Y吻合组(旷置次全小肠,D组)和假手术组(SO组)5组,每组8只.检测术前,术后1、3、6、12、24周各组空腹血糖水平;测定术前,术后12、24周各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 与术前比较,A~D组术后1、3、6、12、24周空腹血糖,12、24周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降低[B组术前和术后1周空腹血糖分别为(162±44)mg/dl和(80±19) mg/dl,术前和术后12周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8.2±2.2)%和(5.1±1.5)%,P<0.05或P<0.01];而SO组空腹血糖术后1、3、6周均未发生明显变化(均P>0.05),术后12、24周均显著高于术前[(164±44) mg/dl、(180±42) mg/all比(145±35)ms/dl,均P<0.01],糖化血红蛋白术后12、24周未发现明显变化(均P>0.05).A~D组术后1、3、6、12、24周空腹血糖,12、24周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低于SO组(P<0.05或P<0.01).B组术后1、3、6、12、24周空腹血糖,12、24周糖化血红蛋白均显著低于A组[术后24周空腹血糖(82±21) mg/dl比(111±27) mg/dl,糖化血红蛋白(3.9±0.9)%比(5.4±1.2)%,均P<0.05],对血糖控制效果优于A组;但与C组和D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仅从血糖控制效果方面评估,不同肠段小肠旷置术对大鼠2型糖尿病均有治疗作用,其中旷置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效果最佳,前肠假说可能在2型糖尿病致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对糖尿病大鼠血液、睾丸组织中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EGb治疗组.EGb治疗5 w后,分别测定三组大鼠血液中葡萄糖、胰岛素、ET和NO水平以及睾丸组织中ET、NO水平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EGb治疗组与糖尿病组大鼠比较血糖明显降低(P<0.01),血清胰岛素水平轻度升高(P>0.05).各组大鼠血浆中ET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血浆NO水平糖尿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而EGb治疗组明显低于糖尿病组(P<0.05).睾丸组织中ET水平糖尿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EGb治疗组低于糖尿病组(P>0.05);EGb治疗组大鼠睾丸组织中N0水平、NOS和iNOS活性显著低于糖尿病组(P<0.01和P<0.05).结论:EGb可通过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液中葡萄糖和NO水平及睾丸组织中ET、N0水平和NOS活性,从而减轻糖尿病对睾丸组织所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制备出一种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的搭载克林霉素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缓释微球,并对其相关性质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搭载克林霉素的PLGA微球,检测克林霉素-PLGA微球表面形貌和粒径分布,观察PLGA/二氯甲烷(P/D)与PLGA/克林霉素(P/C)不同投药比对微球包封率的影响;用适量的释放介质分散缓释微球后,37℃ 震荡,取各时间点的药液,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检测不同时间点的抑菌环直径大小评价微球体外缓释抑菌能力。结果: 微球的形体圆整、表面光滑、无明显黏连,且粒径大小主要集中在700 nm左右。当投药比为P/D=80/1、P/C=5/1时包封率最佳,为45.02%,包覆效果良好。微球在第 1~2天时体外抑菌效果最为明显,第3~19天呈现持续稳定的抑菌效果,在第20天时降至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论: 克林霉素-PLGA微球的制备工艺良好,其体外抑菌效果表现出明显的缓释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为载体构建载有骨保护素(OPG)的微球,筛选出缓释效果最佳的制备条件,并研究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方法 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以不同的搅拌速度、聚乙烯醇(PVA)浓度、PLGA浓度制备OPG-PLGA微球并测定其载药量和包封率,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条件;以磷酸盐缓冲液作为释放介质考察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特性.结果 以PLGA聚合物浓度400 mg/ml、搅拌速度400 r/min、PVA浓度2%为条件制备的载药微球具有最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6.21×10-和75.10%,体外释药试验显示微球持续释放时间达到30 d,具有良好缓释效果.结论 采用优化条件制备的OPG-PLGA微球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同时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为用于拔牙位点保存术的缓释药物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野菊花总黄酮-PLGA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制备野菊花总黄酮(TFC)-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缓释微球,并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方法: 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TFC-PLGA微球,观察初乳搅拌速度、聚乙烯醇(PVA)浓度和TFC与PLGA的投药比等不同因素对微球包封率(EE)的影响。显微镜观察微球大体形态;扫描电镜(SEM)观察微球表面形态和粒径大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微球EE及其体外释放结果。结果: 在搅拌速度为3000r·min-1、PVA浓度为3.0%、TFC与PLGA投药比为1:15的优化条件下,TFC-PLGA微球平均EE为(45.03±1.25)%,平均粒径大小为(102.20±1.97)μm。体外释放实验,24h时微球累积释放率为22.07%,20d时累积释放率达92.32%,TFC-PLGA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结论: 采用优化的制备工艺可以制备出粒径适宜、分散较均匀、EE较高的TFC-PLGA缓释微球。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聚乳酸羟乙醇酸(PLGA)微球及海藻酸-壳聚糖-PLGA复合微球,考察制备因素对SOD活性的影响,并比较测定微球中SOD包封率及活性。 方法:采用W/O/W复乳法制备SOD-PLGA微球,乳化法和离子交联法制备海藻酸-壳聚糖微囊,并进一步分散入PLGA制成复合微球。应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SOD浓度,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性。 结果:SOD活性对温度较不敏感,对酸碱、有机溶剂、未加冰浴的超声和高速搅拌等制备因素敏感。PLGA(50∶50)微球、PLGA(70∶30)微球、海藻酸-壳聚糖双重微囊、50∶50复合微球、70∶30复合微球制备得到的SOD包封率分别为36.42%±1.81%、66.18%±0.05%、91.08%±1.28%、87.30%±3.89%和83.19%±3.48%。体外释放试验比较PLGA(50∶50)微球和50∶50复合微球1 h、8 h及1 w释出的蛋白活性,均为复合微球大于PLGA微球。 结论:海藻酸-壳聚糖-PLGA复合微球作为SOD的缓、控释剂型可明显提高药物的包封率,提高其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淫羊藿苷(ICA)@明胶纳米粒(GNPs)-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ICA@GNPs-PLGA)缓释系统,并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方法:采用二步去溶剂法和S/O/W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ICA@GNPs-PLGA缓释系统,检测投放的PLGA和纳米复合物的质量比和ICA的投入量等不同因素对微球包封率(EE)的影响以优化制备工艺。扫描电镜(SEM)观察纳米复合物和微球的表面特征;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量微球EE及其体外释放结果。结果:所制备的复合微球和纳米复合物均为白色粉末状;SEM下微球和纳米复合物表面光滑、圆整,粒径较为均一,粒径分布范围分别为4~12 μm和150~200 nm。当GNPs投入量为6 mg,PLGA在二氯甲烷(DCM)中的临界浓度为0.5%~1.0%;当GNPs的质量上升至12 mg时,PLGA在DCM中的临界浓度升至1.0%~2.0%;当PLGA的浓度低于0.25%时,无完全包封的复合微球可以形成。在临界浓度内,ICA@GNPs-PLGA微球的EE高于(62.00±1.25)%,且EE和ICA的投入量呈负相关关系(P<0.05)。24h时内微球累积释放率低于5.47%,40d时累积释放率为65.21%。结论:采用优化的制备工艺可以制备出粒径分布较窄、载药率较高、低突释和长期释放的ICA@GNPs-PLGA微球缓释系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吉非替尼为模型药物,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研究制备吉非替尼PLGA缓释微球。方法:选择O/W乳化溶剂扩散法制备微球,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手段观察微球形貌;差式扫描量热法验证吉非替尼PLGA微球的形成;考察吉非替尼PLGA微球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差式扫描量热法结果表明,吉非替尼与PLGA分子间作用力发生变化,以分子形式均匀分散在载体中。吉非替尼PLGA微球呈白色球形颗粒,表面平整,平均粒径为(10.35±0.32)μm,包封率为(88.44±1.26)%,载药率为(10.00±0.23)%;体外释药符合零级释放方程Q=0.769t-1.800 9,r2=0.980 8。结论:吉非替尼PLGA微球制备工艺稳定,在体外缓慢释放药物达5 d以上,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一种可局部植入的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以及成骨性能的新型材料并验证其缓释性能和生物安全性。方法使
用乳化溶媒挥发法制备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微球并将其与带负电荷硫酸钙/β-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结合制备成
一种新型的复合抗结核支架材料。分别观察微球以及复合支架材料的体外缓释性能。通过在成年雄性SD大鼠的肌袋模型中
植入复合抗结核支架材料来观察不同时间点的局部药物浓度以及血药浓度,通过血生化指标以及肝脏病理组织切片评价复合
抗结核支架材料的体内安全性。结果利福平/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微球的包封率和载药率分别为(56.05±5.33)%和
(29.80±2.88)%。在第28天微球和复合支架材料的体外累积释放率分别为(94.19±5.40)%和(82.23±6.28)%。局部植入抗结核
复合支架材料后药物缓释效果令人满意,在术后第28天局部药物浓度仍可达到(16.18±0.35)μg/g。血浆生化指标提示局部植
入抗结核复合支架材料后会出现一过性肝损伤,肝脏病理切片的结果显示在第28天肝损伤基本得到完全修复。结论利福平-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载药微球-带负电荷硫酸钙/β-磷酸三钙复合骨水泥作为一种新型的抗结核局部植入物,具有良好的缓释
效果以及生物相容性,能弥补传统抗结核疗法局部药物浓度过低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GK大鼠病程进展与组织形态学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自发性2型糖尿病GK大鼠随病程进展的病理生理和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选择自发性2型糖尿病GK大鼠为糖尿病动物模型,同源Wistar大鼠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其血糖、血脂、血胰岛素等生化指标,定期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血糖,HE染色观察心肌和胰腺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自发性2型糖尿病GK大鼠生长缓慢,体重随病程延长与正常对照组呈显著差异(P〈0.05);血糖轻、中度升高(P〈0.05)。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显著升高,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亦升高(P〈0.05)。GK大鼠呈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指数也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在病程早期表现为肥大增生,晚期破坏、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Wistar大鼠;GK大鼠心肌横纹欠清晰,纤维排列稍扭曲紊乱,部分可见心肌细胞溶解和间质纤维化。结论自发性2型糖尿病GK大鼠表现为轻中度高血糖、中度胰岛素抵抗,血脂升高,胰岛功能不足和温和的糖尿病心肌病变,且不伴随肥胖,是良好的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蛋白组学方法研究丙泊酚对2型糖尿病Goto-Kakizaki(GK)大鼠海马组织蛋白质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清洁级GK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2)、丙泊酚麻醉组(n=12)和参数组(n=5),丙泊酚组和参数组腹腔注射丙泊酚100 mg/kg,在1 h和2 h后追加剂量50 mg/kg,维持麻醉3 h,对照组采用同样方法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丙泊酚组分别在麻醉结束后3、24、72 h和1周4个时间点随机选取3只大鼠,取海马组织,双向电泳法分离蛋白后进行凝胶扫描和图像分析,与相应时间点的对照组进行比较,选取4倍差异点进行质谱分析。观察参数组丙泊酚给药后0.5、1.5和2.5 h时间点血气分析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丙泊酚组麻醉后3 h发现7个蛋白点下调,24 h有3个蛋白点下调,72 h有2个蛋白点下调,1周则出现2个蛋白点上调,经质谱鉴定发现14个差异表达蛋白,涉及氧化还原、能量代谢、突触信息传递、细胞骨架和运动、细胞凋亡等生物学过程。血气分析指标监测结果显示:参数组丙泊酚给药后0.5 h与2.5 h时点的pH值和氧分压(Pa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在正常生理指标范围内。结论丙...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将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腺病毒局限在应用部位,观察其在体内的促进骨形成作用。方法: 采用冷冻干燥法,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腺病毒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纤维支架复合作为实验组(PLGA/Ad-EGFP组),以等剂量的EGFP腺病毒为对照组,分别感染骨髓基质细胞(BMSCs),以BMSCs感染EGFP的荧光细胞面积比例检测病毒活力。采用Picogreen dsDNA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病毒释放动力学。将EPO腺病毒与PLGA纳米纤维支架冻干复合作为实验组(PLGA/Ad-EPO组),以单纯骨缺损为对照组,植入大鼠颅骨缺损处,在第4和8周采用Micro CT及组织学HE染色检测EPO腺病毒的新生骨面积百分比。结果: PLGA/Ad-EGFP组荧光细胞面积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腺病毒在PLGA上呈突释曲线,第1小时存留53.0%±5.6%,第16小时存留20.0%±3.3%。与对照组比较,PLGA/Ad-EPO组在第4周促进红细胞生成,并在第4及8周大鼠颅骨缺损修复,新生骨面积百分比达到25.0%±5.7%及35.0%±6.3%(P<0.05)。结论: 应用冻干法将腺病毒与PLGA复合能够有效保存病毒活性, PLGA /Ad-EPO纳米纤维支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