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2.
焦玄、李志超在《经络的“信息系统”假说》一文中指出 :“经络是人体内的一个信息系统” ,而“经气就是运行于这个系统中的信息 ,经络结构就是人体信息传输的通路”。由于“脑为元神之府 ,所以经络信息系统的核心职能在脑 ,脑可认为是经络信息系统的中枢”[1] 。经络既是一个信息系统 ,就必然存在着信息反馈与控制的两大机制 ,经气可认为是由精气和神气两大类信息组成 ,五脏六腑之精气应是反馈信息 ,脑神气应是控制信息。经络既是一个信息系统 ,就必然有一个信息加工处理中心或指挥控制中心 ,只有经过这个信息加工处理中心 ,各种信息才能变… 相似文献
3.
5.
任娟娟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19(5):16-16
中医口僻即西医所说的面神经麻痹,其病机主为体虚卫外不固,风乘虚而中经络,气血闭阻发为口眼歪斜、患眼流泪、耳后疼痛等症。而菊花可治头面诸风、聪耳明目,现代药理研究更指出菊花有抗病原微生物、解热消炎、抗氧化及镇痛的作用。吾师从临床多年,每治口僻主以牵正散,共用菊花等气清味辛之品,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6.
7.
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临床症状是口眼歪斜,常伴有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历代医家多将其归入风门中,相当于西医面神经麻痹,属周围性面瘫。 相似文献
8.
口僻,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又称为面瘫、口眼涡斜.历代文献中认为本病多为感受风邪或感受风寒、风热之邪致阳明经络阻滞导致经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所致.男女老幼均可发病,春秋季节多见,该病起病突然,多在睡醒后一侧面部出现瘫痪、麻木、口角歪向健侧,鼻唇沟变浅,额纹消失,不能皱眉和鼓腮,闭目露睛,泪液外溢或伴有畏光,耳周疼痛,口中不知食味等.本科自2011年2月~2012年2月对60例口僻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施予辨证护理,配合早期康复功能训练,疗效显著,现将临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口僻亦称“面瘫、面神经麻痹、口眼歪斜、歪嘴风、吊线风” ,自 1972年至今 ,采用推拿、外贴陈氏牵正膏治疗因风寒湿邪侵袭和气血虚亏及肝气郁结引起的口僻 70 0例 ,均收到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70 0例中 ,男 3 10例 ,女 3 90例 ;年龄最小的 2岁 ,最大的 76岁 ,2 0岁~ 5 0岁较为常见 ;病程短者 3h~ 6h ,长者 10余年。1 2 诊断标准1 2 1 病 史 发病急骤、常为单侧 ,多数患者有明显被风寒湿邪侵袭及气血虚亏和肝气郁结病史。1 2 2 症 状 轻者 :面部感觉异常 ,伴有头痛、鼻塞、颈部发紧不适 … 相似文献
11.
从《金匮要略》对口僻的论述获得启示,认为此证主要是经脉间的病变,缓急不调可视为基本病机,处方用药的张弛有度则为因应之策.并列举病案说明:尽管证治有大法可循,而随证运用之妙,在于审时度势、不拘一格化裁成方. 相似文献
12.
13.
口僻又称吊线风 ,现代医学称面神经炎 (或叫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多数人在 2 0岁至 4 0岁发病 ,儿童亦可出现。临床上通常急性起病 ,于数小时至几天达到顶峰 ,大多在起病前有同侧牙痛 ,耳内、乳突区或面部轻度疼痛。病侧面部表情肌肉瘫痪 ;前额皱纹消失 ,眉毛下垂 ,睑裂扩大 ,鼻唇沟平坦 ,口角下垂 ,面部被牵向健侧。病人不能皱额、蹙眉、闭目、露齿、鼓气和噘嘴等 ,以及出现口角流涎 ,说话吐字不清等。本证是由正气不足 ,络脉空虚 ,卫外不固 ,风邪乘虚入中脉络 ,气血痹阻而发生。本人应用中医的推、拿、揉、点按等手法治疗口僻18例 ,疗效满… 相似文献
14.
15.
面神经炎因风中经络所致。多为经络空虚受风,审证求因,治宜祛风通络,养血和营。方用口僻汤。治疗150例,痊愈132例,显效12所,好转3例,无效3例。指出治疗及时二三星期可开始恢复,1个月可恢复正常,若病久气血虚的或气滞、痰浊瘀血,壅塞脉络,恢复较慢。 相似文献
16.
口僻俗称吊线风,又称小中风,其主要表现为口眼歪眼.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面神经麻痹.目前病因未完全明了,多数病例经西医抗病毒及营养神经治疗可基本恢复,但仍有部分病人恢复不理想,留有后遗症.近5年来,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口僻58例,与纯西医方法治疗的118例归类总结,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急性胰腺炎从毒瘀论治浅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七、八十年代中医药治疗急性胰腺炎 ( AP)的大法仍以理气通滞、清里攻下为主。随着中医药治疗AP的广泛开展 ,对 AP的病机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已突破了气滞、湿热、热结之窠臼 ,病理环节中的“瘀”与“毒”已为广大临床医家所认识 ,并在治疗中作了有益的尝试。笔者通过对 AP病因病机、病理演变的进一步研究 ,提出从毒瘀论治 AP的观点 ,兹浅析如下。1 AP病因病机及其病理中心1 .1 血瘀的形成是 AP病理演变的必然 AP的发生多由感受六淫之邪、饮食不节、胆道石阻、蛔虫上扰、精神刺激以及创伤、手术、妊娠等 ,导致邪阻气滞 ,肝胆不… 相似文献
18.
卒口僻也称口、口眼斜,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在历代文献中认为本病机多为感受风邪,或感风寒、风热之邪致阳明经络阻滞导致经脉失养,肌肉纵缓不收所致[1].<灵枢·经脉>记载:足阳明之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此病起病突然,多数是在睡醒后,一侧面部出现呆滞、麻木、瘫痪,不能皱眉和鼓腮,口角向健侧歪斜,迎风流泪、闭目露睛、泪液外溢、畏光、耳周疼痛、耳部疱疹或眼睑疱疹、鼓腮漏气、口角流涎、口周疼痛或麻木、口中不知食味等.发病率为20~42.5/10万/年,患病率为258/10万/年[2].本科于2008年2月~2010年2月,共收治卒口僻患者42例,笔者针对不同患者证型采取中医辨证施护,配合本科特色的相关治疗进行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常永胜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23):2351-2351
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 ,中药加针灸治疗较单纯中药治疗康复快、治愈率高。笔者用自拟口僻散加电针治疗此病患者 6 6例 ,取得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1 0 6例均为门诊患者 ,将其分为 2组。治疗组6 6例 ,其中男 2 8例 ,女 38例 ;年龄最小 8岁 ,最大 6 4岁。对照组 4 0例 ,其中男 1 8例 ,女 2 2例 ;年龄最小 6岁 ,最大 6 5岁。2 治疗方法治疗组 :内服中药口僻散 (蜈蚣 1条 ,全蝎 1g ,僵蚕 3g,甘草 4 g) 3次 /d ,每次 3g。发病 3~ 5d后加电针治疗 ,取穴 :太阳、瞳子 ,阳白、鱼腰 ,承泣、四白 ,迎香、巨 ,下关、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