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病学直至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和吴鞠通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之后 才真正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温病学说和伤寒学说是中医外感热病理论的两大组成部分 伤寒学说为温病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倩  毕肯  王孝先 《中医药学刊》2004,22(4):646-647
温病学直至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和吴鞠通创立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之后,才真正形成一门独立学科。温病学说和伤寒学说是中医外感热病理论的两大组成部分,伤寒学说为温病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温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温病学“透法”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运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起源、历代医家相关论述等方面探析温病学"透法"。"透法"集合了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著名温病学家的学术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温病学辨证论治思想,是明清时期温病主要治法之一,"透法"立足于给邪气以出路,使温病邪气外透而解。其治疗理念在病毒性心肌炎相关辨证论治中具有重要意义,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应着重以透热宣郁为主。  相似文献   

4.
吴春光 《中医研究》2012,25(3):57-59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温病学奠基人.通过对其温病医案的研读并列举出叶氏的典型案例.从中总结出其治疗温热类温病以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为体系,而治疗湿热类温病用"三焦治法".这些集中体现了叶氏在温病方面的学术思想、独到经验、辨证规律及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5.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他根据长期的临床实践经验和体会,创造性地提出了温病的辨证施治体系,从而奠定了温病学的理论基础。在温病的治疗中,又充分体现了“未病先防,防治并重”的思想,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试就叶氏防治温病的经验作一初探。  相似文献   

6.
王孟英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温热经纬》作为温病学名著,系统论述温病包括温热类和湿热类温病,在继承《内经》《伤寒论》基础上,全面总结了叶天士、薛生白等诸多温病大家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集诸家之大成,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加以创新,融合寒温理法于一炉,切合临床实用。全面学习、深刻领会王孟英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理念,不仅有利于理解温病学理法,更有利于提高临床各学科疗效。  相似文献   

7.
辛凉解表法是温病初起治法,有必要追溯辛凉解表之古义以融会新知。通过分析古今外感病治法的相关论述,可发现清代温病学家所言"辛凉解表"十分牵强,《内经》辛凉为运气之说,金元辛凉指辛温、寒凉并用,清代温病学家指轻清宣上之药为辛凉解表药,混淆药性以附会"首先犯肺"之说,刻意制造伤寒与温病的对立,瑕瑜互见。温病初起当随其病所清热,清上焦之药不当称"辛凉",辨明辛凉解表法可使我们不泥于温病学家一时之经验,灵活应对今日温病之时变。  相似文献   

8.
吴鞠通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所著《温病条辨》作为一部系统的温病学著作,专门论述温病包括温热类和湿热类温病等,以三焦谋篇,穿插卫气营血与脏腑经络辨证方法,理法方药完备,切合临床实用。全面学习、深刻领会吴鞠通的学术思想,不仅有利于理解温病学理法,更有利于提高临床各科疾病疗效。  相似文献   

9.
<正> 温病试题选[题一]清代温病学家以哪些医家为代表?他们在温病学术方面有哪些重要著述?答:清代温病学家以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为代表。他们对温病学术的发展都有重要的贡献。叶天士:在根据他口授整理而成的《温热论》中,对温病的病因病机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卫之后方言  相似文献   

10.
讨论活血化淤法在温病学教材中的地位.根据文献学习和中医学基本理论分析血淤证在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及活血化淤法在温病临床上使用的现状,认为血淤是温病过程中的重要病机,贯穿于温病过程的始终,活血化淤法已在温病临床上广泛使用.温病学教材应将活血化淤法编入温病的主要治法,并提出了编写的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11.
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伤寒例第三》毁誉参半,致其学术价值未被学界广泛重视及推广。伤寒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温病诸多理论和思想早在《伤寒例》中即有所论述。《伤寒例》对温病学形成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指导作用。《伤寒例》对温病病因学的贡献包括:扩展传统病因学认识,为后世新感温病学说之基础;对后世温病学家拓展伏气温病内涵有着积极的影响。伤寒例部分病名与后世温病学病名相关,如冬温、风温、温毒、温疟等。《伤寒例》对温病治疗学也有一定的贡献,如注重早期预防,注重三因制宜,并提出针灸治疗温病,拓展温病学治疗手段等。《伤寒例》重视疾病鉴别诊断,开寒温异治先河。  相似文献   

12.
“安宫牛黄丸”亦称“牛黄丸”。《温病条辩》方,由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瑭(鞠通)所创。二百年来,沿于临床,疗效之佳,世所公认。安宫牛黄丸是吴氏为温病所创,主要治疗温病中的温热之邪陷入心包所致的:高热  相似文献   

13.
本文概括总结了近十年温病学的发展现状并就温病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思路和方向进行了探讨,温病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温病病因的研究;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研究;湿病舌诊的研究;治则、治法及方药的研究;临床研究;温病学科性质、学科分化及发展方向的研究,我们认为,我院温病学硕士研究生应以下述三大课题为重点研究方向,中医药(主要为温病方药)抗病毒的临床与实验研究。首先从抗乙肝病毒研究开始,研究不同治  相似文献   

14.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创造了温病三焦辨证的纲领。首创了一系列治疗热厥证的经典方剂。针对温病侵袭部位、程度制定了不同的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规律,从而开创了温病厥证三焦辨证论治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把握温病学文化是准确把握温病学术的前提。建立课程网络温病医家史料资源,还原温病医家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医家形象,融入温病学教学,丰富课程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精读温病名著,于历史情境中思考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拓展温病辨证思维,提升学生自主研习中医经典的能力。通过网络平台与微博、微信互动以及合理的考核方式,反馈得出这种教学方法有效促进了学生学习温病学的热情,提升了学生中医人文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温病学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6.
由著名温病学家孟澍江教授审阅,沈凤阁教授担任主编,组织集体力量编著的当代大型温病学专著——《温病的理论与临床》一书,已于今年春季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笔者有幸先睹为快,获益良多,深感此书是一部不可多得之佳作。兹评介如下:一、内容宏富全面逮补古今不足众所周知,温病学说自《内》《难》肇始以降,仲景、河间代有发挥,迨至明清诸贤辈出,叶薛吴王各立新说,使温病学说日臻完善,其间有关专著迭出。建国以来,又陆续出版了多种温病学著作、教材及参考书,无疑对学习研究温病学说大有裨益,但是,纵观所有温病专著即可发现,这些著述不是偏重于理论探索,便是侧重于临床治疗,然而随着温病学理论研究的日益广泛深入,以及温病临床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运用  相似文献   

17.
从明清温病学家的专著中进行分析,发现明清医家认识和阐述温病病因与发病理论时,大量使用了相同点比较法、相异点比较法和同异综合比较法。比较法是认识温病理论不可或缺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8.
总论第一章绪论温病学: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温病学萌芽阶段:唐代以前对温病虽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论述比较简单,在理论上比较朴素,概念上将温病隶属于伤寒的范围。因此,从战国到唐代可以说是温病学萌芽阶段。温病学的成长阶段:从宋到元代,温病学在理、法、方、药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发展,并逐渐从《伤寒论》的体系中摆脱出来,为以后温病学的自成体系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温病学科基本形成于清代中叶,其主要研究对象是温病、温疫,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特有的概念范畴及其逻辑体系,使温病学理论及内容不断丰富和充实,不断更新和发展,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并具有鲜明的特色.疫气是构建温病学理论最基本的概念,是温病病因学说的基本范畴,是形成温疫病的主要病因.本文就疫气范畴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 伤寒与温病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温病学说形成于明清,随着温病学的形成,在医学领域内出现了围绕对温病学的评价及与《伤寒论》的关系展开了争论.伤寒学派主要以陆久芝、徐灵胎、张隐庵为代表,他们的观点是: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伤寒论》是治疗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