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研究在长江三角洲4家市级医院收集20株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an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PDR-ABA),为了解其亲缘性,对这20株菌中的21种β-内酰胺类耐药相关基因、15种氨基糖苷类耐药相关基因以及季胺类耐药相关基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A)临床分离株的亲缘性。方法在2007年11月~2008年2月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中分离62株MDR-AB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检测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含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喹诺酮类、利福平、四环素、氯霉素、磺胺类耐药基因,多种药物外排泵基因以及质粒、转座子、整合子遗传标记等68种基因,并以该68种基因为分子标记,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62株中TEM、ADC、OXA-23、gyrA突变、aac(3)-Ⅰ、aac(6′)-Ⅰb、ant(3″)-Ⅰ、aph(3′)-Ⅰ、aph(3′)-Ⅱb、tetB、mdf A、tehA、qacE△1-sul1、intⅠ1、tnpU和tnp513基因阳性率分别为82.2%、58.1%、80.6%、83.9%、12.9%、35.5%、35.5%、30.6%、3.2%、74.2%、100.0%、12.9%、58.1%、54.8%、54.8%和56.4%,聚类分析示存在克隆传播现象,有两个流行株,并已发生衍化。结论调查MDR-ABA多药耐药表型与基因检测状况相符,MDR-ABA可导致克隆传播医院感染,多基因聚类分析法是判断医院感染流行株的可靠方法,对临床治疗和医院感染的防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鲍氏不动杆菌(ABA)流行株耐药基因携带状况和菌株的亲缘性,为医院流行病学溯源提供依据.方法对39株ABA采用PCR检测19种耐药基因(TEM、SHV、PER、VEB、GES、CARB、CTX-M-1群、OXA-23群、OXA-24群、IMP、VIM、DHA、aac(3)-Ⅰ、aac(3)-Ⅱ、aac(6')-Ⅰ、aac(6')-Ⅱ、ant(3")-Ⅰ、ant(2")-Ⅰ、qacE△1-sull).结果 TEM阳性13株(33.3%)、OXA-23群阳性20株(51.3%)、aac(3)-Ⅰ阳性25株(64.1%)、aac(6')-Ⅰ阳性25株(64.1%)、ant(3")-Ⅰ阳性29株(74.4%)、qacE△1-sull阳性32株(82.1%),其余基因均阴性;聚类分析提示存在克隆传播现象.结论 ABA流行株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和消毒剂-磺胺耐药基因携带率高,存在克隆传播医院感染流行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鲍氏不动杆菌老年患者分离株亲缘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鲍氏不动杆菌(ABA)老年患者分离株亲缘性.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0株ABA 33种耐药基因,并作聚类分析.结果 AmpC(染色体型)、TEM、PER阳性率为85%、55%、25%,其余基因均阴性;aac(3)-Ⅰ、ant(3")-Ⅰ、aac(3)-Ⅱ,aac(6')-Ⅰ b、armA阳性率为95%、95%、40%、15%、35%,其余基因均阴性;消毒剂-磺胺耐药基因qacE△1-sull阳性15株(75%);在ABA老年患者分离株中AmpC(染色体型)、TEM、PER、aac(3)-Ⅰ、ant(3")-Ⅰ、armA、qacE△1-sull阳性率高;聚类分析示存在克隆传播现象.结论 ABA老年患者分离株耐药表型与基因检测状况相符,ABA可导致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5.
多耐药鲍氏不动杆菌菌株亲缘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多耐药鲍氏不动杆菌(MDR-ABA)的耐药基因及亲缘性。方法采用PCR对20株MDR-ABA进行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转座子遗传标记、整合子遗传标记共36种耐药基因的检测,并以耐药基因作为分子标志作聚类分析;同时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同源性检测以作参照。结果 20株MDR-ABA中,TEM、ADC、OXA-23群阳性率分别为100%、75%、50%,而其他β-内酰胺酶相关基因均为阴性;aac(3)-Ⅰ、aac(3)-Ⅱ、aac(6′)-Ⅰb、ant(3″)-Ⅰ阳性率分别为10%、15%、30%、25%;转座子遗传标记tnpU检出率为55%、整合子遗传标记qacE△1-sul1阳性15株(75%),并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提示20株MDR-ABA可分为A、B两群,均存在克隆传播现象;而PFGE法通过图形条带分析所得结果与聚类分析结果具有一定差异。结论 MDR-ABA耐药基因检出率较高,并可导致医院内克隆传播感染,聚类分析比PFGE更能反映菌株遗传信息,是分析同源性更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鲍氏不动杆菌(ABA)耐药基因和整合子、Tn21/Tn501转座子存在状况及菌株亲缘性。方法对分离自临床27株ABA进行耐药基因、整合子、转座子检测,检测结果作聚类分析。结果27株中blaTEM、blaOXA-23群、blaADC、aac(3)-Ⅰ、aac(6′)-Ⅰ、ant(3″)-Ⅰ、qacE△1-sulⅠ、intⅠ1阳性率分别为81.5%、44.4%、85.2%、85.2%、66.7%、81.5%、85.2%、85.2%,其余基因均阴性,聚类分析显示存在克隆传播现象。结论ABA可导致克隆传播医院感染,并存在暴发性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以降低其感染率。方法分析2012年5月-2013年6月80例患者标本分离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及感染因素。结果耐药率最低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占25.00%;敏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亚胺培南58.75%、头孢哌酮/舒巴坦48.7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38.75%、左氧氟沙星36.25%、头孢他啶32.50%;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患者药物治疗以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为多,其中亚胺培南占65.00%,而头孢哌酮/舒巴坦占50.00%,氨基糖苷类占40.00%,且有20.00%患者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联合氨基糖苷类治疗,联合治疗效果相比单药治疗较好;感染因素主要为机械通气、静脉插管、机械通气联合静脉插管以及抗菌药物的应用。结论对确诊感染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尽量选择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鲍氏不动杆菌携带的获得性耐药元件,以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医院分离到的20株鲍氏不动杆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31种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和12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以及8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并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本组菌对11种抗菌药物均耐药(100.0%),共检出4种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和5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以及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且阳性率较高;每株均能检出β-内酰胺类药物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耐药元件检测结果共分为6种阳性模式;样本聚类分析提示,20株鲍氏不动杆菌呈明显的聚集性,其中2-5-7-8-9-10-13-15-17-20号株(共10株),11-12-16-19号株(共4株),1-4-6号株(共3株)为克隆传播。结论本组菌携带的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一一对应,携带的可移动遗传元件是获得性耐药基因快速传播的原因,特定耐药元件的检测是研究细菌耐药性的一种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分析广州地区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同源性,为临床预防治疗和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广州地区多所三级甲等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非重复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113株,并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使用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PCR(REP-PCR)技术以及DiversiLab细菌同源性分析技术对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113株多药耐药鲍氏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耐药率为11.5%、亚胺培南75.2%、美罗培南73.5%、头孢哌酮/舒巴坦69.0%,对其他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氟喹喏酮类等抗菌药物均显示出高水平的耐药,耐药率为80.0%~100.0%;REP-PCR将113株鲍氏不动杆菌分为4组基因型(A~D),其中A型62株,为主要的流行型别,分别为A1型31株、A2型12株、A3型10株、A4型9株;B型29株分别为B1型18株、B2型11株;C型19株分别为C1型11株、C2型8株;D型3株.结论 广州地区多药耐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较高,且大多数菌株具有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11.
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新特点及耐亚胺培南的报道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检测分析鲍氏不动杆菌(ABA)的耐药特点.方法 细菌鉴定为常规法,药敏试验为K-B法.结果 95株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除亚胺培南外,其余药物耐药率均>49.00%,且有2株鲍氏不动杆菌也对亚胺培南耐药,为全耐药菌株,并且发现了其耐药新特点.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对阿米卡星出现了一种新的耐药形式,鲍氏不动杆菌的高度耐药已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06~2008年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了解医院近年来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性变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2008年临床分离的136株鲍氏不动杆菌,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头孢他啶等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对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收集的136株鲍氏不动杆菌中,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哌拉西林、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氨曲南、头孢曲松的耐药率分别为15.4%、16.2%、16.9%、44.1%、45.6%、47.8%、50.0%、57.4%、59.6%、64.0%、65.4%、77.2%、80.1%、83.0%。结论医院临床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性较低,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性普遍较高;3年比较,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了解广东药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临床标本分离培养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特点。方法165株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药敏试验采用MIC法及K—B法。判断标准参考CLSI2010年版标准。结果对所研究的这165株茵中,绝大部分(87.9%)是从痰标本中分离得到,IGU病区分布占了主要部分(26.1%)。临床常用治疗药物中,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E及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性较好(〉75%),其它临床常用药物的敏感性均较差(〈50%)。结论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且未能得到很好的规范化使用,鲍曼不动杆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茵之一,且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情况严重。更为甚者达到全耐。所以应加强对临床使用抗生素的监测及控制,减少及防止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情况。方法:调查2006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病人送检标本中培养分离出的鲍曼不动杆菌,利用VITEK-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该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亦呈逐年上升趋势,除丁胺卡那霉素外已接近几乎全部耐药。结论:鲍曼不动杆菌的检出率及耐药率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15.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连续11年耐药谱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引发的医院感染分布及耐药性,为寻求更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方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1年12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1 141株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资料,用WHONET5.4分析其标本分布和耐药率变迁.结果 11年共分离1 141株CRAB菌株,总检出率为69.40%,其中2009、2010和2011年检出率均在80%以上,标本来源以痰标本第一位,分离率为71.69%;科室分布以重症监护病房(ICU)分离率最高,为56.0%,其次是神经外科病房,为13.41%.CRAB菌株呈现高度耐药性,与非CRA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吡肟耐药率十一年多在80%以上,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最低,为27.7%,但已由2004年4.1%升到2011年的39.7%,其次是米诺环素和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分别为53.1%和54.3%,也分别由2009年32.9%和2002年的20.0%上升到2011年的58.5%和65.3%.结论 应继续加强CRAB监测,要重点关注ICU病房及呼吸系统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  相似文献   

16.
鲍氏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目的 了解鲍氏不动杆菌感染及耐药性变化的趋势,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K-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并对116株鲍氏不动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鲍氏不动杆菌分布以痰液及支气管吸出物为主,其次是脓液及分泌物;科室分布以ICU最多,其次是呼吸内科;鲍氏不动杆菌耐药率高,其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6.90%)、其次为美罗培南(13.79%)和头孢哌酮/舒巴坦(23.28%),对庆大霉素的耐药率最高(82.76%),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均约为50.0%.结论 鲍氏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较敏感,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严重,临床应加强检测和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