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金栋 《河北中医》1992,14(5):40-41
“胞”字散见于《素问》、《灵枢》诸篇,由于读音不同,有多种意义,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浅析如下。其一为膀胱。《灵枢·五味论》:“膀胱之胞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笔者认为“胞”字在此是通假(借)字,其本字应为“脬”,音抛(pāo),即膀胱也。按《说文》:“脬,旁光也。”段玉裁注:“脬俗作胞……胞音包,其借为脬字,则读匹交切。脬者,旁光也,腹中水府也。”历代医家对此“胞”字解释不一,马元台、王安道、汪昂皆认为:膀胱为胞之室,膀  相似文献   

2.
一、藏象《素问·五脏别论》: “……女子胞……藏而不泻,名日奇恒之府。”《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素问·热论》:“厥阴脉循阴器络予肝。”《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咏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相似文献   

3.
杨月艳 《国医论坛》2003,18(3):16-17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病机具有一定的特点 ,从临床对病毒性肝炎的观察和认识来看 ,引起的根本原因是感染某种专一的瘟疫毒邪 (后简称疫毒 ) ,根据有三 :其一 ,是一种人们感官不能直接体察到的致病因素 ,如明末清初温病学家吴又可所著《瘟疫论·序》指出 :“夫瘟疫之为病 ,非风、非寒、非暑、非湿 ,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吴又可强调其“无形可求 ,无象可见 ,况无声 ,复无臭”(《瘟疫论·下卷·杂气》) ;其二 ,疫毒传染性强 ,易于流行。如《诸病源候论·总论》说 :“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 ,则病气转相染易 ,乃至灭门。”吴又可认为疫毒“最能…  相似文献   

4.
略论胞宫     
本文拟结合文献,对女子胞宫的名称、形态、与脏腑经络的联系、及其生理、病理、治则作一探讨。一、胞宫的名称从现存的文献来看,胞宫的最早记载出于《内经》。《素问·五藏别论》称为“女子胞”;《灵枢·水胀》篇简称为“胞”;《灵枢·五色》篇称为“子处”。《神农本草经》槐实条下称为“子藏”;紫石英条下又称之为“子宫”。张仲景的  相似文献   

5.
<正> 《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共有三十二个“清”字。有三种意义:其一为形容词,形容其清浊之清的,如《伤寒论》56条:“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形容其清稀,清薄之清的,如《金匮·血痹虚劳》;“男子脉浮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其二用为动词,如《伤寒论》91条:“清谷不止”;367条:“必清脓血”;《金匮·呕吐哕下利》:“下利清谷”;此处的清字,意为排解大便。也有“清  相似文献   

6.
尿血又称溲血,溺血。分为血淋、尿血两种。以有尿道疼痛者为血淋:尿道不痛者为尿血。其病因历代医家多认为,与热有关。如《索问·气厥论》说: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素问·四时剌逆从论》:“少阴有余,涩则病积溲血”。《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说:“热在下焦者则尿血。”可见无论实证,虚证多因有热,或为实热,或为虚热脾肾两虚  相似文献   

7.
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十四》中第三条曰:“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伏,其头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1 ] 对其中“如蚕新卧起状”的注释历来注家就有不同的看法。如:周凤梧等[2 ] 根据“水胀篇”及《太素·尺寸诊》无“蚕”字,认为“蚕”字应是衍文;山东中医学院[3 ] 也将“目窠微肿如卧蚕起之状”语译为“眼睑微肿,如卧蚕之状”;刘献琳[4] 根据《脉经》、《千金》、《外台》无“蚕”字,故将“视人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语译为“眼胞浮肿,如新卧起状”;第六版《金…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19条:“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对于本条的注释历来注家都认为“转胞”之“胞”为膀胱。近读《四川中医》1985年第5期沈舫饮《“转胞”之“胞”当是子宫》一文,沈氏提出了新的认识,认为“转胞”之“胞”当是子宫。笔者认为转胞之胞应是膀胱而不是子宫,其理由是: 1.古典医籍中,就有称胞是膀胱者。如  相似文献   

9.
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旋转不安,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对于本病的发生原因及其治疗,历代医籍中论述颇多。《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口问》篇有:“上气不足”,《灵枢·海论》篇有:“髓海不足”,《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等病因论述。《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有“无痰则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  相似文献   

10.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脾脉急甚为瘈疭,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关于“后沃沫”含义至今有两种说法,一认为大便下冷沫;一认为涎沫从口中出。持第一种意见的如隋·杨上善《太素·卷十五五脏脉诊》注:“大便沃冷沫也”。明·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亦言是脾气不下疏而后沃沫;近人陈璧琉等合编的《灵枢经白话解》及河北医学院的《灵枢经  相似文献   

11.
《汉语大词典》中有两例书证有疑义。其一 ,“蹄足”释义 ,引证《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 ,指兽类动物的脚。而“蹄足”应指人而非指兽 ;其二 ,“口体”释义 ,引《孟子·离娄上》 ,指“口和身体”。而此处“口体”应单纯指身体而言 ,“口”无实义 ,随“体”连类而出。  相似文献   

12.
关于卫气与三焦的关系,尤其是对卫气之所出,历代医家争议不休。如张景岳在《类经》中说:“卫出下焦”。其根据是《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而张志聪却否定“卫出下焦”,认为“下焦”当为“上焦”误,其根据是《灵枢·五味篇》所谓的“卫者,阳明水谷之悍气也,从上焦而出,卫于表阳,故曰卫出上焦。”早在隋·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二、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第四》以及晋·王焘的《外台秘要·三焦病脉证》中都有“卫出上焦”的记载。此外,也有认为卫气乃水谷  相似文献   

13.
<正> 任通妊(rèn).怀孕,妊娠.《汉书·叙传上》:“刘媪任高祖.”〔例〕《诸病源候论·妊娠候》:“诊其手少阴脉动甚者,任子也.”辟通避(bì).躲;回避.《荀子·荣辱》:“不辟死伤,不畏众强.”〔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水郁之发,阳气乃辟.”《灵枢·口问》:“辟左右而问于岐伯曰”.通僻(pì).不正;邪.《论语·先进》:师也辟”.《左传·昭公六年》:“楚辟我衷,若何效辟!”〔例〕《素问·阴阳别论篇》:“肾之脾,谓之辟阴.”通襞(bì).裙褶,引申为重复.〔例〕《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诸病源候论·胞转候》:“气迫于胞,使胞屈辟不得充张.”通躄(bì).瘸腿《荀子·正论》:“不能以辟马毁舆致  相似文献   

14.
从冲任论治男科疾病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女子以血为本”、“冲为血海 ,任主胞胎”等的影响 ,历来认为冲任失调为女子疾病之证名。随着对男科疾病研究的深入 ,不难发现 ,冲任与男性的生理及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本文试从男子有无冲任二脉 ,冲任失调对男性疾病的影响以及对冲任二脉的调治等方面作一浅述。1 男性冲任二脉的起源《灵枢·五音五味》云“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素问·骨空论》云“任脉起于中极之下……冲脉起于气冲”。而“中极之下”、“气冲”等均为男女共有之穴 ,为少腹及会阴部。张介宾则注曰“中极之下 ,即胞宫之所”。《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女科方》云 :“冲…  相似文献   

15.
试谈《黄帝内经》中的修辞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涛  刘维庆 《国医论坛》1994,9(5):41-41
《黄帝内经》内容丰富,文笔生动,阐述深奥医理运用比哈、错综、举备、王文等修辞之法,令人百读不厌。现各示数例,以窥其一班.五比白,形象生动《内经》中以形象的比喻、丰富的想象描绘脏腑、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和各种疾病复杂的病理现象.如《灵拒·胀论》:“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巨匠之幕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命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句中以“匣反藏禁器”形象比吃胸后中的内脏各有不同的名称、解剖部位和生理功能.又如(索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肺者,相搏之官—…·肝者,将军之官—…·臣使…  相似文献   

16.
<正> 《素问·六节腔象论》指出:“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对本段经文中,肝“为阳中之少阳”的论述,历代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应该根据《灵枢·阴阳系日月》作“肝为阴中之少阳”为是,如《黄帝内经素问校释》;明代的张景岳则主张按《素问·六节脏象论》原文,从肝“为阳中之少阳”来理解。笔者认为,《素问·  相似文献   

17.
“女子胞”为奇恒之腑,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历代医家认为就是女子的“胞宫”,又称“子宫”。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女子胞”的原意进行分析探讨:1 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 “女子胞”一词,首见于《素问·五脏别论》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在人体内的作用都是密藏精气,濡养机体,是  相似文献   

18.
高、中等中医各专业、各版次的教材,均认为冲脉、任脉、督脉同源异流,起于胞中。如目前通用的高等医药院校五版教材中,印会河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云“督、任、冲三脉同起于胞中”。李鼎主编的《经络学》认为“冲、任、督皆起于胞中”。程宝书主编的《针灸大辞典》云“胞者,人体器官名,指子宫”。显然,各教科书中所云冲、任、督三脉皆起于胞中,即皆起于子宫,“子宫”即三歧之“源”.“子宫”仅女子所独有,男子无“子宫”,那么男子的冲、任、督三歧起源在何处呢?云冲、任、督三脉皆起于胞中,显然有悖于《内经》原意,故对冲、任、督皆起于胞中提出质疑。“起于胞中”的出处是《灵枢·五音五  相似文献   

19.
“巨刺”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巨刺”出自《灵枢·官针》,其内容:“左取右,右取左”,系交叉针刺法,为《内经》刺法之一。对这一刺法为何用“巨”字命名,历来少见解释。上世纪80年代陈克勤,因其难以解释,就认为“巨”字是“互”字的误写[1],却又未提出任何佐证资料,显然只是一种臆测,于事无补。考“巨”字,最初的字义有二,其一,义大;其二,指曲尺。如《说文·工部》:“巨,规矩也。”什么意思呢?“规”是画圆的工具;“巨”乃曲尺,专门用来画方形的工具。《说文》还说“矩、巨,或从木、矢。”段玉裁注“按后人分别巨,大也;矩,法也、常也,与《说文》字异……《唐韵》作矩、…  相似文献   

20.
“人以胃气为本”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胃气。金代李东垣提出“人以胃气为本”(《脾胃论·卷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就是强调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何谓“胃气”?为何云“人以胃气为本”?本文试作如下分析。1 关于胃气的基本概念“胃气”的含义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指胃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如《中医基础理论》(函授)教材说:胃“有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又有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的特性。这些功能和特性的统称,谓之胃气。”其二,指脾胃的消化功能。“人之胃气,即土气也”。(《景岳全书·论脾胃》)脾胃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