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Q波型梗塞诊断标准为:1.典型症状.2.血清CK峰值大于2倍正常上限,3.特续性ST段和T渡转化,但无新的异常Q渡。共93例符合非Q波型梗塞,又分3个亚型:Ⅰ型,开始时ST段下降,Ⅱ型,开始时ST段抬高,Ⅲ型,开始时T波改变但无ST段移位。对年龄≤65岁的存活者,于急性心肌梗塞(AMI)后4周左右作冠脉造影。 AMI12小时内的心电图记录中,Ⅰ型49例,Ⅱ型35例,Ⅲ型9例。平均年龄相似,分别为63.4±10.2、58.9±9.1和83.8±9.1岁。男性分别占76%、80%和78%。Ⅰ型患者中泵衰竭人数(Killip Ⅱ-Ⅳ级43%)多于另外二型(P<0.01)。51例作了冠脉造影,结果Ⅰ型中多支(2或3支)血管病变人数多于Ⅱ型或Ⅲ型,分别为92%,68%和60%(P<0.05)。80%Ⅰ型病人为3支血管病变。CK峰值无明显差别。住院期死亡13例,其中Ⅰ型12例,Ⅱ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AMI)根据病理解剖心室壁受累坏死的程度分为透壁性心肌梗塞(TMI)、非透壁性心肌梗塞(NTMI)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临床上一直把体表心电图(ECG)的病理性Q波作为TMI的同义语,借以区别以ST-T波异常为特征的NTMI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近年来的临床和病理研究证明:ECG  相似文献   

3.
对1979年6月至1986年8月间依据WHO 1979年心肌梗塞诊断标准,确诊为急性透壁性心肌梗塞患者165例进行了随访观察,结果如下: 1.根据明尼苏达编码标准观察到的心电图Q波消失与变化情况有两种:(1)Q波编码级别下降即Q波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概念认为,心电图病理性Q波表示透壁性心肌梗塞;仅有ST-T改变而无Q波时,则表示心内膜下或非透壁性心肌梗塞.但近来一些尸检-心电图相关研究陆续证明,“非透壁性”心肌梗塞也可有病理性Q波,而“透壁性”心肌梗塞反而  相似文献   

5.
一、心肌梗塞新的分类—Q波心肌梗塞、非Q波心肌梗塞按传统观点,心电图如有新的Q波出现称为穿壁心肌梗塞,如有ST—T改变则为非穿壁心肌梗塞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都认为非穿壁心肌梗塞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不出现Q波,而穿壁心肌梗塞一般均应出现Q波。近年来,随着对心肌梗塞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人认为对心肌梗塞应重新分类。因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临床医生常常根据心电图的表现,将心肌梗塞分为穿壁性(Transmural)、非穿壁性(Nontransmural)或心内膜下(Subendocardial)心肌梗塞。许多经典的内科和心血管病教科书已对这些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表现作了详尽的描述。穿壁性心肌梗塞被认为是由于从内膜至外膜的整个心壁的心肌发生坏死所致,其心电图表现为异常的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阐明经常规治疗的Q波型心肌梗塞患者急性期心电异常和机械损伤后的恢复能力,作者对平均年龄57.1(36~81)岁的23(男19、女4)例首次发生的Q波型梗塞患者(根据标准12导联心电图:12例前壁梗塞,11例下壁梗塞),于发病后第5天、出院前(约第16天)和第6个月,进行120导联体表电位标测和放射性核素左室造影.除评价心电类型  相似文献   

8.
大多数作者赞成心电图(ECG)上Q波的有无不能区分一个患者是透壁性心肌梗塞(MI)还是非透壁性MI。而另一些人则认为Q波的有无在临床上和生理上是有差异的。本文报道114例经证实为首次急性MI的患者。所有病人均由冠心病治疗中心进行至少四天严密、持续性的监护的采用公认的治疗方法。住院天数自10—30天不等。入院后,前四天每天进行ECG检查,出院前复查。以ECG上最严重的改变作为判断  相似文献   

9.
急性非Q波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73例QMI患者发病12小时内的心电图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提示ST段压低组泵衰竭和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于T波倒置组和ST段抬高组。4例心原性休克均发生在ST段压低组,住院期间死亡9例中8例为ST段压低组。在ST段压低组中,多导联ST段严重压低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作者连续观察477例疑有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其中93例符合无 Q 波心肌梗塞的特点(典型的急性梗塞性胸痛;血清肌酸激酶峰值增高;持续性心电图 ST段和 T 波变化而无病理性 Q 波出现)。患者按心电图变化分成三组:ST 段压低组(49例);ST 段升高组(35例);T 波倒置组(9例)。三组间平均年龄与性别类同。  相似文献   

11.
自从四十年代以来,传统上从心电图角度将心肌梗塞分为二种类型:穿壁性心肌梗塞和非穿壁性心肌梗塞。非穿壁性心肌梗塞又称为心内膜下心肌梗塞。这种分类是以心电图上是否存在病理性Q波为依据的:即在穿壁性心肌梗塞,心电图上有病理性Q波;非穿壁性心肌梗塞,心电图上表现为ST段和T波的改变,但是没有Q波的形成。病理学上,透壁性心肌梗塞是指全层的梗塞,非穿壁性心肌梗塞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是指梗塞范围在室壁的2/3以内。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在AMI中有些病例虽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心肌酶也有改变,但ECG无Q波形成,在初诊时容易被忽视。1989年1月~1990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72例AMI中,其中有15例为无Q波心肌梗塞(NQMI)占全部心肌梗塞(MI)的26%,它具有同样的严重性。现将有Q波心肌梗塞(QMI)与无Q波心肌梗塞(NQMI)做一比较。  相似文献   

13.
心肌梗塞临床分类根据心电图有无Q波分为穿壁性与心内膜下二型。但是,坏死心肌病理所见与心电图类型不一定一致。Q波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临床根据心电图有无异常Q波将心肌梗塞分为透壁性心肌梗塞(TMI)和非透壁性心肌梗塞(NTMI),后者又称心内膜下心肌梗塞(SEMI)。70年代以来,此传统概念受到挑战。许多研究表明,心电图与心肌梗塞病理之间并无密切联系,早先认为SEMI不致影响左室除极化综合波,仅有ST段改变。Durrer在结扎犬的冠状动脉时发现,最小的SEMI也可引起异常Q波。一些实验和临床病理研究进一步显示,心肌梗塞占左室壁内层1/5至1/4也可出现Q波。Raunio的80例尸检结果表明,53%的NTMI有Q波,35%的TMI无Q波。可见心电图Q波的有无,不能用以判别心肌  相似文献   

15.
但苏  沈如  谢玉亭  王兴德  张萍 《心电学杂志》2004,23(4):195-197,204
目的 探讨静息心电图巨大倒置T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93例一过性和103例持续性巨大倒置T波患者的病因构成、形态、Q-T间期及左心室肥大诸参数。结果 一过性巨大倒置T波者主要见于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心脏外急症,其形态对称或Q-TC间期未延长者冠心病分别占78.3%和82.0%。持续性巨大倒置T波主要见于各类器质性心脏病,其形态对称且无左心室肥大者冠心病占86.7%。结论 对称性倒置或一过性巨大倒置T波对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有预测价值。持续性巨大倒置T波可能是实质性心肌病变的重要预测因素,其形态对称且无左心室肥大时对冠心病尤其是并发实质性心肌病变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早在1920年,标准心电图的病理性异常Q波已被认为是冠状动脉堵塞的主要依据;在传统医学理论中,它与心肌梗塞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Wilson(1935)首  相似文献   

17.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心电图Ⅱ、Ⅲ、aVF导联上有 Q 波伴 ST-T 波改变,则诊断较易。然病人就诊时可能已无急性心肌梗塞的典型心电图表现,心肌梗塞只能从下壁导联 QRS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人左室喷血分数(EF)的预后价值已被证实。包括超声心动图、造影剂及核素心血管造影在内的各种方法对于估计喷血分数都是很有用的。晚近,一种心电图 QRS 计分系统已被用来估计梗塞范图和左室功能。由于标准12导联心电图容易取得、可以重复且价格低廉,因此确定它能否用来估计左室功能是很重要的。本研究评论了这方面的经  相似文献   

19.
报道70例陈旧性心肌梗塞的Q区图、NQ30-40(Q波在30-40毫秒的导联数)、NQ>40(Q波>40毫秒的导联数)及∑Q(Q波的总和),并以30例健康人为对照。研究表明:Q区图可提示心肌梗塞及其部位诊断。心肌梗寒的NQ30-40、NQ>40、∑Q均数与健康人相比有显著差别,也有助于对病变范围和程度的估测。  相似文献   

20.
等电位Q波诊断心肌梗塞延展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梗塞延展(Extension)是指AMI发生后4周内梗塞区出现新的心肌坏死,它显著增加心肌的坏死量,从而引起和加重并发症,导致病情恶化,增加病死率.目前临床医生对梗塞延展的认识尚欠深入,且诊断中也存在一定困难.本文探讨等电位Q波诊断AMI后梗塞延展的价值,旨在提高梗塞延展的心电图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