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牵伸应力对肌腱延长区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肌腱切断后形成的肌腱延长区在牵伸应力作用下生物力学强度的变化,探讨用于治疗肌腱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取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36只,建立肌腱牵伸延长的动物模型,设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术后第1周开始延长,速度为1mm/d分早晚两次进行,术后4周停止延长,开始被动活动距小腿关节,2次/d,以增加局部的应力刺激,术后分别于3,6,9,12周取材,检测形成的肌腱延长区的生物力学强度。结果:实验组经牵伸后明显长于对照组,12周时的最大断裂载荷为58N,对照组为32N,经非配对t检验,t=27.6,P<0.01,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空白对照组218N。结论:肌腱切断后在缓慢牵伸应力作用下不断延长,形成的肌腱延长区的断裂载荷明显大于对照组,超过了正常肌腱最大断裂载荷的1/4,能够满足其日常生活的生理需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假性肌腱在牵伸应力作用下组织学结构的变化,以及用于治疗肌腱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取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36只,建立肌腱牵伸延长的动物模型,设立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术后第7d开始延长,速度为1mm/d,分早晚两次进行,3w后停止延长,此时开始被动活动踝关节,每日两次,以增加局部的应力刺激,术后分别于3、6、9、12w取材,大体观察形成的假性肌腱的长度及光镜观察组织学结构的变化。结果:实验组的假性肌腱在大体标本上明显长于对照组,假性肌腱内胶原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胶原纤维多数沿应力方向排列,组织内部的纤维细胞较对照组趋向成熟。结论:假性肌腱在牵伸应力下能够逐渐延长,实验组形成的假性肌腱在组织学结构上明显不同于对照组,应力作用能促进胶原纤维的台成并能使胶原纤维沿其纵轴重新排列。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不同缝合方法修复肌腱在愈合过程中的生物力学特征。方法将 140只鸡随机分为 A、 B两组,每组 70只。两组均以左侧为正常肌腱对照侧,右侧为肌腱损伤修复实验侧。 A组实验侧第 2~ 4爪分别采用“ 8”字缝合法、改良 Kessler缝合法及 Bunnell缝合法, B组实验侧第 2~ 4爪分别采用 Kleinert缝合法、 Tsuge双套圈式缝合法及 Ikuta缝合法。在术后 0(术毕 )、 3、 7、 14、 21、 28、 42d每组处死动物 10只,收集双侧第 2、 3、 4爪深屈肌腱,进行力学强度测试。结果无论何种修复方法,其缝合后的初始强度和愈合 6周后的强度都远低于正常肌腱; Tsuge法缝合的肌腱 Pmax在愈合过程中持续上升,于术后 42d在各组中最高;改良 Kessler法缝合的肌腱虽在术后 42d略低于 Tsuge法缝合组,但在愈合过程中平稳上升。结论 Tsuge缝合法和改良 Kessler缝合法是最佳的肌腱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4.
兔屈趾肌腱机械牵伸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兔屈趾肌腱的粘弹性,观察不同测试条件下肌腱组织塑性变形、绥弹性变形和急弹性变形的变化。结果表明:较大载荷下肌腱的塑性变形和急弹性变形明显增加;在恒定载荷下,随持续拉伸时间延长或温度升高,肌腱的塑性变形明显增加。本研究结果对于临床上有效地牵伸挛缩、粘连的胶原组织,提高关节活动度的康复治疗的疗效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过度运动和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的关系及在肩关节疾病中的地位。方法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24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4周和8周的过度运动,建立大鼠肩关节过度异常运动模型,采用组织学方法和生物力学方法研究肌腱组织及生物力学特性的改变。结果过度运动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和对照组比较,组织学及生物力学特性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正常大鼠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无纤维软骨样结构。过度运动后,肌腱某些部位胶原纤维发生变性,部分断裂,着色变浅,纤维细胞数量在运动4周后和8周后减少。细胞由梭型变为圆形,部分向软骨细胞分化,形成纤维软骨样结构。生物力学实验中发现肌腱所能承受的最大载荷和最大应力均有显著的降低(P<0.01)。肌腱最易发生断裂的部位和肌腱发生变性的部位一致。结论肩关节的过度运动可以导致肱二头肌腱变性,从而诱发肩关节疾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米波辐射后肌腱愈合早期生物力学变化并观察分米波对主动活动运动的影响。 方法选用Leghorn鸡56只,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只。取Leghorn鸡左足第Ⅲ、Ⅳ趾为肌腱损伤模型趾。将趾深屈肌腱切断、修复,术后石膏托固定,手术部位暴露。治疗组术后1 d~3周局部用分米波辐射治疗,对照组行空白对照。术后1,7,10,14,18,21,28 d取材进行生物力学检测,观察2组肌腱最大拉伸断裂强度(Pmax)、肌腱最大延伸率(δmax)、拉断肌腱粘连带功耗(W0)。 结果治疗组术后7,10,14,18,21,28 d Pmax、δmax、W0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分米波能抑制肌腱外源性愈合、促进内源性愈合,增加肌腱弹性变形能力和坚韧程度,缩短水肿期并减轻疼痛,为早期主动运动提供了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背景:治疗手部伸肌腱断裂的手术缝合方法很多,临床效果不一,而且如何解决术后肌腱粘连,仍是临床难题.目的:比较跟腱断裂缝合中3种肌腱缝合方法的生物力学性质和组织学差异.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动物实验,于2008-04/06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取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Tang法组、改良Kessler法组、Bunnell法组.方法:无菌条件下,"S"形切开后肢后外侧跟腱处,潜行分离皮下组织,锐性横断跟腱,3组动物于切断后24 h,1周,3周分别以Tang法、改良Kessler法、Bunnell法缝合肌腱.每只大鼠的双后肢跟腱为实验组,右后肢跟腱作生物力学测试,左后肢跟腱作组织学检测.主要观察指标:肌腱断裂抗张强度及组织学变化.结果:Tang法、Kessler法和Bunnell法断裂抗张强度在24 h、1周、3周3个时间段都呈现同样的趋势,即早期断裂抗张强度都有减弱,后期强度逐渐增加.同时,术后及术后早期Tang法缝合肌腱的断裂抗张强度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种方法,3周时,断裂抗张强度3种方法相近.组织学检测示,术后1周,Tang法、Kessler法和Bunnell法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切片表现明显不同,Tang法较其他两种方法肉芽组织中新生血管比较多,血管腔扩张完整,有大量肉芽组织形成,炎症细胞浸润少.结论:Tang法缝合的肌腱断端血运良好,愈合快,断裂抗张强度较大,较其他两种方法更适用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8.
明胶海绵对兔肌腱粘连及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背景:明胶海绵置入体内后,可液化形成一凝胶薄膜,在被生物体降解、吸收之前可起到屏障作用。目的:观察明胶海绵对兔肌腱粘连和愈合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细胞学观察,2004-10/2005-10在佳木斯大学实验室完成。材料:成年健康纯种家兔32只,以其后腿跟腱制备屈肌腱断裂模型。明胶海绵为南京第三制药厂的产品。方法:家兔3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6只。每组又按术后观察时间1,2,3,4周分为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4只。实验组采用改良kessler法缝合断裂跟腱,肌腱周围用明胶海绵包裹,长度约2cm。对照组则只做直接缝合。主要观察指标:术后1,2,3,4周,进行生物力学测定、肉眼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及电镜检查,观察肌腱的粘连和愈合情况。结果:家兔3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后4周大体观察结果表明,实验组明胶海绵形成的凝胶膜消失,肌腱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的间隙,粘连轻,肌腱已愈合。对照组肌腱愈合,肌腱吻合口周围形成大量致密的粘连。术后4周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表明,实验组腱吻合口被胶原纤维连接,腱周及吻合口周围胶原纤维、成纤维细胞及肉芽组织明显较对照组少,腱周纤维组织较对照组粘连轻,粘连带稀少。电镜下实验组术后3周蛋白质合成增加,腱细胞生长活跃;对照组术后2周肌腱断端见胶原纤维增多并且排列紊乱,腱断端内部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增多,细胞器增多。生物力学测定结果表明,术后1,2周实验组肌腱最大抗张强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后3周开始,实验组与对照组肌腱最大抗张强度基本相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明胶海绵能有效预防肌腱粘连,术后2周内可影响肌腱愈合,术后2~4周肌腱正常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骨折治疗中不同宽度的捆绑带固定对骨折愈合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 45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建立胫骨干非负重骨折动物模型,应用不同宽度(3 mm,6 mm,9 mm)捆绑带固定骨折,分别于术后2、4、6周行生物力学检查进行比较。结果术后第2周6 mm的捆绑带组抗折弯、扭转、拉伸均强度居中,9 mm组优于其他两组,3 mm组最差,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4周、6周6 mm组及3 mm组抗扭转、折弯、拉伸强度均明显增强,而9 mm组增强幅度不大。4周时6 mm组抗拉伸力与其他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抗折弯力及扭转力与9 mm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 mm组仍低于9 mm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6周时,6 mm组抗扭转力均优于其他两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 mm组优于9 mm组(P<0.05),抗折弯力及抗拉伸力6 mm组与3 mm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优于9 mm组(P<0.05)。结论适宜宽度的捆绑带在骨折治疗的过程中均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并且骨折愈合的力学结果更满意。  相似文献   

10.
CO激光辅助接合屈肌腱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观察CO2激光辅助接合屈肌腱后腱组织的愈合过程,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选用20只雌性成年京白鸡,建成双侧多趾屈趾深肌腱模型,并随机分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实验侧,应用CO2激光焊接;对照侧,行改良Kessler法缝合。分别于术后1、2、3、4、6和8周对修复肌腱行大体观察及光、电镜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术后4周,组与对照组损伤肌腱均基本愈合。两组对照比较显示,实验组中所修复肌腱,表面  相似文献   

11.
背景:为了提高肌腱损伤后的缝合修复强度、尽早开始主被锻炼、防止肌腱粘连,研究者们在不断地寻找更牢固的缝合方法。大于3cm的肌腱缺损.不能直接缝合,目前主要依靠自体、异体肌腱移植修复。目的:总结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和外科修复运动性肌腱损伤涉及的生物力学研究现状。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1994-01/2011-10有关肌腱损伤的外科修复和同种异体肌腱移植修复的生物力学方面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tendon,biomechanical study,repair,suture,allogenetic tendon",中文检索词为"肌腱,生物力学,同种异体移植,缝合"。排除重复性及非中英文语种研究,共保留34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对肌腱吻合方法进行生物力学测量,能了解哪种方法更能满足早期功能锻炼的需要,更能有效防止肌腱再断裂和吻合处间隙形成,以便在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时有更大的安全性。深低温冷冻化和玻璃化保存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在生物力学方面的表现与自体肌腱移植结果基本相同,可替代自体肌腱应用于移植修复肌腱缺损。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证实激素长期局部注射对肌腱是有负面影响的,但短期应用激素对肌腱的影响仍存在争议.目的:观察短期激素局部注射后大鼠肌腱生物力学和病理方面的变化.方法:激素封闭对照组、激素封闭训练组大鼠均按人体局部封闭疗程进行治疗,于双侧跟腱的腱周部位注射与人体相当剂量地塞米松0.025 mg,1次/周,3次为1个疗程方法.激素封闭训练组保证跑步训练,跑步强度为25 m/min,30 min/次,3次/周.正常对照组大鼠自由活动,无任何处理.分别于第4,7周取肌腱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炎细胞浸润及胶原纤维排列情况,并进行跟腱拉伸实验以观察其生物力学变化.结果与结论:激素封闭对照组力学性能呈明显先增强后下降的趋势,并出现1例肌腱断裂实例,而激素封闭训练组力学性能呈明显先下降后恢复的趋势,两组病理均表现为肌腱退变.提示短期激素局部注射对肌腱是一种刺激,可使肌腱的适应性下降,应用时需避免强体力劳动,可进行适度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3.
黄琴  黄涛  陈燕花  夏晓萱 《中国康复》2013,28(6):449-450
目的:探讨早期主动运动对指Ⅱ区屈肌腱修复术后的影响.方法:41例指Ⅱ区屈肌腱修复患者分为观察组20例(46指)和对照组21例(48指).观察组术后第3天开始采用早期主动运动方案;对照组术后制动3周后开始康复治疗.术后12周对2组患者进行总主动活动度测定法(TAM)系统评定和上肢功能指数(UEFI)评定.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指TAM优良率及UEF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指间关节伸直缺失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Ⅱ区指屈肌腱修复术后早期采用主动运动方案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缓慢牵伸深筋膜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王海强  黄耀添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204-205,T001
目的:观察缓慢牵伸深筋膜前后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胫骨延长模型,延长速度为1mm/d和2mm/d,每12h一个增量,延长度为胫骨长度的10%和20%。以透射电镜观察深筋膜超微结构的变化,随机选取视野测量各牵伸组胶原原纤维的直径,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正常对照深筋膜由纤维细胞和胶原原纤维构成,缓慢牵伸后的深筋膜代谢活跃,2mm/d的延长速度下胶原原纤维破坏,直径增粗,成纤维细胞溶酶体和粗面内质网增多;1mm/d的延长速度下,胶原原纤维无破坏,直径变细,成纤维细胞粗面内质网增多,延长率为20%下,成纤维细胞有核分裂相,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呈活化状态。结论:缓慢牵伸深筋膜后,其超微结构发生代谢活跃的显著变化,2mm/d的延长速度下为损伤与修复,1mm/d的延长速度,20%延长率下发生再生性变化。  相似文献   

15.
1995年9月~1999年9月我们对19例 (32指 )手部屈肌腱Ⅱ区屈指深、浅肌腱同时断伤的患者 ,采取一期同时修复 ,术后进行物理治疗、运动疗法及动力性支架应用等康复治疗 ,获得满意的疗效。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19例 (32指 ) ,男11例 (21指 ) ,女8例 (11指 )。年龄16~55岁 ,平均29.3岁。切割伤15例 (24指 ) ,刺伤4例 (8指 )。示指12例 ,中指10例 ,环指7例 ,小指3例。屈指位损伤断裂6例 (10指 ) ,伸指位损伤断裂13例 (22指 ) ,致伤部位 :Ⅱb区5例 (7指 ) ,Ⅱc区3例 (7指 ) ,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RK术前、术后兔眼角膜的生物力学性质。方法对12只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取一眼行PRK手术,另一只眼作为正常对照,再对12只白兔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在INSTRON试验机对角膜沿横轴和纵轴进行单轴拉伸,检测其断裂应变能、极限强度及弹性模量。统计分析采用成组资料t检验。结果兔眼角膜的应力—应变关系为非线性的,角膜横向和纵向的生物力学性质无统计学差别,PRK术前和术后角膜的生物力学性质无统计学差别。结论 PRK术前、术后对角膜进行生物力学分析过程中,可将角膜作为各向同性的材料处理。  相似文献   

17.
手指屈肌腱应力松弛的蠕变实验   总被引:7,自引:7,他引:0  
背景:屈肌腱损伤都要进行吻接修复.目的:通过实验定量得出手指屈肌腱应力松弛和蠕变与时间的变化规律,为人工屈肌腱和临床外科吻接术提供黏弹性力学参数.设计、时间及地点:单因素实验,于2006-06-20/30在吉林大学力学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实验标奉取自正常国人急性头部创伤致岁匕的新鲜尸体4具由白求恩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均为男性,年龄19~28岁.于死亡2h之内解剖尸体取下屈肌腱.方法:在日本岛津电子万能试验机上对手指屈肌腱各8个试样进行应力松弛、蠕变实验.模拟人体体温36.5℃的温度场下进行实验,应力松弛的应变增加速度为5%/s,蠕变实验的应力增加速度为O.05 GPa/min.设定实验时间为7 200 s,采集100个数据以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主要观察指标:①应力松弛曲线.②归一化应力松弛函数方程的计算.③蠕变实验曲线结果.④归一化蠕变函数方程计算结粜.结果:手指屈肌腱应力松弛、蠕变最初600s变化较快,之后应力缓慢下降,应变缓慢上升,7200 s应力松弛量为0.219MPa,7022s 蠕变量为3.1%.结论:应力松弛曲线是以对数关系变化的,蠕变曲线是以指数关系变化的,其具有很好的黏弹性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8.
背景:羊膜有预防肌腱修复后粘连的作用,但存在一定的免疫排斥反应。目的:探讨脱细胞羊膜对生物衍生肌腱修复鸡屈趾深肌腱Ⅱ区缺损修复后肌腱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分别以罗曼鸡右爪的第2,3,4趾将实验分成生物衍生肌腱组,生物衍生肌腱+脱细胞羊膜组以及自体肌腱组,建立屈趾深肌腱Ⅱ区1cm缺损模型。以生物衍生肌腱桥接第2,3趾缺损,以自体肌腱桥接第4趾的肌腱缺损,在第3趾的生物衍生肌腱和上下吻合口周围包裹完整的脱细胞羊膜。结果与结论:生物衍生肌腱组与自体肌腱组移植物为外源性愈合,生物衍生肌腱+脱细胞羊膜组羊膜有效地防止了成纤维细胞向修复区域内浸润,形成内源性愈合。肌腱粘连程度生物衍生肌腱+脱细胞羊膜组优于生物衍生肌腱组和自体肌腱组,生物衍生肌腱组和自体肌腱组相似,移植物周围的炎症反应生物衍生肌腱+脱细胞羊膜组>生物衍生肌腱组>自体肌腱组。证实脱细胞羊膜能通过机械性阻挡周围肉芽组织向修复区域内生长而防止外源性愈合造成的肌腱粘连。  相似文献   

19.
背景:羊膜有预防肌腱修复后粘连的作用,但存在一定的免疫排斥反应。目的:探讨脱细胞羊膜对生物衍生肌腱修复鸡屈趾深肌腱Ⅱ区缺损修复后肌腱粘连的预防作用。方法:分别以罗曼鸡右爪的第2,3,4趾将实验分成生物衍生肌腱组,生物衍生肌腱+脱细胞羊膜组以及自体肌腱组,建立屈趾深肌腱Ⅱ区1cm缺损模型。以生物衍生肌腱桥接第2,3趾缺损,以自体肌腱桥接第4趾的肌腱缺损,在第3趾的生物衍生肌腱和上下吻合口周围包裹完整的脱细胞羊膜。结果与结论:生物衍生肌腱组与自体肌腱组移植物为外源性愈合,生物衍生肌腱+脱细胞羊膜组羊膜有效地防止了成纤维细胞向修复区域内浸润,形成内源性愈合。肌腱粘连程度生物衍生肌腱+脱细胞羊膜组优于生物衍生肌腱组和自体肌腱组,生物衍生肌腱组和自体肌腱组相似,移植物周围的炎症反应生物衍生肌腱+脱细胞羊膜组〉生物衍生肌腱组〉自体肌腱组。证实脱细胞羊膜能通过机械性阻挡周围肉芽组织向修复区域内生长而防止外源性愈合造成的肌腱粘连。  相似文献   

20.
血管移植中不同段脐带静脉的生物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临床施行血管重建术,内径小于6mm的人工合成血管替代人体小动脉或静脉一直未获得满意的效果,因而目前小动脉及静脉代用品的研制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为脐带静脉作为小口径移植材料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设计:非随机分组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对象为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妇产科收集胎龄在37~40周自然分娩正常胎儿脐带静脉20例,产妇年龄在20~30岁。干预:取胎儿脐带静脉20例,依胎盘端为近端,胎儿端为远端分为近、中、远3段。在生物软组织力学试验机上测定近、中、远段脐带静脉的压力-直径关系,计算出弹性模量。横断取材,冷冻切片,苏木精-伊红法染色,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其几何形态学指标。主要观察指标:脐带静脉的血管各相同性增量弹性模量(Einc)、血管压力-应变弹性模量(Ep)、血管容积弹性模量(Ev)、直径和壁厚。结果:近、中、远段脐带静脉的Einc和Ev均随压力的上升而增大,近段3种弹性模量(Einc:26.98&;#177;3.21,Ep:16.58.4&;#177;2.12,Ev8.31&;#177;2.35)均低于远段(Einc:33.20&;#177;4.21,Ep:119.452.87,Ev:9.71&;#177;1.32)(F=95.74∽126.52,P&;lt;0.05)。由近段到远段呈增大趋势。中膜厚度[(0.30&;#177;0.05)mm,(0.24&;#177;0.03)mm]及直径[(3.07&;#177;0.12)mm,(2.30&;#177;0.13)mm]值从近段到远段逐渐减小(F=12.76,P&;lt;0.01)。结论:脐带静脉作为小口径动脉移植的替代材料是可行的,在血管移植时。应注意选择不同段脐带静脉,使作为移植材料的脐带静脉与宿主血管材料间的生物力学特性尽量相近,以提高移植血管的远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