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肺保护策略机械通气抢救急性呼吸衰竭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呼吸衰竭运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 将 1 51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A组 48例 ,未用机械通气 ;B组 53例 ,用传统策略机械通气 [潮气量 (1 2 1 5± 1 68)ml/kg,呼气末正压 (1 40± 0 45)kPa ,平台压 (3 40± 0 43)kPa ,PaCO2 (5 48±1 1 0 )kPa,pH值 7 36± 0 0 4 ] ;C组 50例 ,运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机械通气 [潮气量 (7 58±0 42 )ml/kg ,呼气末正压 (0 78± 0 2 3)kPa,平台压 (2 80± 0 41 )kPa ,PaCO2 (1 0 1 5± 1 38)kPa ,pH7 2 1± 0 0 3]。结果 A组与B、C组相比 ,未实施机械通气患者的病死率显著升高 (P <0 0 5) ;传统策略机械通气组病死率高于运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机械通气组 (P <0 0 5)。结论 机械通气可显著降低呼吸衰竭的病死率 ;肺保护通气策略机械通气可进一步减少呼吸衰竭的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呼吸机撤离指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旭 《四川医学》2004,25(3):302-303
目的 探讨浅快呼吸指数 (RVR)、气道闭合压 (PO 1)和呼吸功 (WOB)对机械通气患者撤机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准备撤机的 80例患者分为急性呼吸衰竭 (ARF)组和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 (COPD)组 ,在床旁监测呼吸频率 (RR)、潮气量 (VT)、每分钟通气量 (MV)、最大吸气压 (MIP)、气道闭合压 (PO 1)、气道阻力 (Raw)、顺应性 (Cst)和内源性呼气末正压 (autoPEEP) ;比较常规撤机指标 (RR、VT、MV、MIP)与RVR、PO 1、WOB对撤机的预测价值。结果 COPD组撤机成功组 :RVR 64± 2 2次min-1、L-1,PO 10 2 8± 0 0 8kPa ,WOB 0 45± 0 12J/L ;撤机失败 :RVR 91± 2 0 ,PO 10 47± 0 0 7,WOB 0 72± 0 0 8。ARF组撤机成功 :RWR 63± 2 1、PO 10 2 7± 0 0 5、WOB 0 3 8± 0 14 ;撤机失败 :RVR 81± 2 1、PO .1,0 40±0 0 8,WOB 0 0 64± 0 12。P值均 <0 0 5 ;三项指标作为预撤成功的诊断正确率、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 79%、91%和68%。结论 RVR、PO 1、WOB在预测撤机结果上优于常规撤机指标。  相似文献   

3.
慢阻肺呼衰机械通气治疗2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熊帮泽  胡静  顾顺华 《重庆医学》2001,30(4):292-292,294
本文对23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呼衰患者实施机械通气治疗疗效进行分析.探讨(COPD)呼衰患者使用机械通气的适应症、通气模式及参数调节、通气监测管理及撤机等相关问题体会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996年以来我们对23例慢阻肺患者采用国产PN-2000型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男18例,女5例;年龄65±17岁.诊断慢支炎并阻塞性肺气肿14例,慢支炎并陈旧性结核4例、慢性间质改变并肺部感染5例.临床表现,咳嗽、咳白色泡沫痰或黄色稠痰.查体神志清楚10例,嗜睡8例,昏迷5例.双肺可闻及湿罗音,5例闻及哮鸣音,心率120±20次/min,呼吸频率28±8次/min,12例双下肢水肿;血气分析示呼吸衰竭见表1.2例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21例经鼻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其中4例3天后行气管切开.采用SIM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通气,潮气量400ml±60ml;氧浓度前4小时0.6,4小时后根据血气改善程度调节为04~0.5.通气治疗2~10d.通气前、通气过程、撤机前后血气监测见表1.通气治疗后16例好转出院或继续常规治疗;5例因放弃抢救未继续通气后病情加重. 表1 23例COPD患者机械通气血气变化 通气前通气后*撤机前**撤机后4h** PaO2(kPa)7±2.013±312±212±3 PaCO2(kPa)9±3.05±24.5±15±2 * 14例在通气后30min,另有9例通气后1~2h查血气, ** 5例放弃抢救未统计其中. 2 讨论 2.1 适应症 COPD机械通气本身是对原发疾病的有力处理,故上机应采取相对积极的态度.不应拘于某一固定标准,对晚期COPD合并严重衰竭患者实施多次的机械通气可延长生存期[1].我们体会COPD呼衰常规治疗及普通氧疗后,血氧分压没有提至8KPa以上者均应考虑机械通气治疗.而PaCO2迅速升高紧急处理应予吸痰等保持气道通畅的措施,当呼衰严重pH急剧下降至7.20以下仍应考虑机械通气. 2.2 通气模式及参数调节限于机型及便于学习和掌握通气治疗规律,我们采用SIMV(同步间隙指令通气)模式为标准模式.SIMNV提供部分通气支持使患者呼吸肌得到较好休息,减少氧耗.且在通气治疗后期,随着指令通气次数下调及触发灵敏度的调节,可使呼吸肌得到锻炼不至发生呼吸肌萎缩,为脱机奠定基础.参数调节,上机前预调各参数.通气后半小时以上即应查血气,根据血气变化适时调节参数.原则上拟调高通气量时先调参数中较各自中位水平较低的某个参数;相反调低参数时先调参数相对较高者[2].调节参数时应注意各参数间互动关系及其对呼吸生理的影响. 2.3 通气监测血气分析是机械通气监测核心内容,应适时查血气.对症状体征的观察重点是神志改变、呼吸频率及心率的改变、紫绀改善情况、尿量变化等.上机患者应常规做床旁照片了解插管位置、深度情况以便使插管位置得到及时调整. 2.4 撤机通气治疗后氧合改善,二氧化碳潴留解除后,病情稳定半天至一天即可考虑撤机,指令通气降至2~4次/min患者血气正常,于上午脱机,保留气管插管半天至一天.血气PaO2稳定在10kPa以上,PaCO2上升不超过2kPa,可拔出气管插管.撤机前应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血症.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 ,应用无创通气治疗拔管后气促和呼吸衰竭加重 ,避免再次插管 ,已有成功报道。我们对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撤机后序贯面罩机械通气治疗前后血气、潮气量、呼吸频率及心率的变化进行监测 ,以探讨早期拔管、序贯面罩机械通气在COPD呼衰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择 2 0 0 1年 5— 10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肺科的COPD呼吸衰竭住院患者 7例。其中男 6例 ,女 1例。平均年龄 (65 .7± 9.3 )岁 ,均为COPDⅡ型呼衰患者。经常规药物治疗后病情继续恶化而需行机械通气。 5例经…  相似文献   

5.
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并发Ⅱ型呼衰 ,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 >9.3kPa(70mmHg)并出现神志改变的患者 2 0例 (年龄 6 2 .5± 12 .5岁 )进行面罩压力支持通气 (psv)通气治疗。以同期达同样标准的患者 2 0例 (年龄 6 4.9± 13.8岁 )给鼻导管吸氧作对照组观察。结果发现 ,两组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 )都明显上升 (P <0 .0 1) ,但治疗组上升更高 ;治疗组血PaCO2 比治疗前明显下降 ,治疗前后相差非常显著 (P <0 .0 1) ,对照组血PaCO2 治疗前后相差不显著 (P >0 .0 5 ) ;治疗组病情好转时间比对照组短。该法不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就可使血PaO2 上升 ,PaCO2 下降 ,这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Ⅱ型呼衰的无创性治疗提供了较好的、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 COPD、哮喘所致重度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对COPD、哮喘所致的重度呼吸衰竭患者进行面罩压力支持通气 ( PSV) ,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 1、6、2 4 h及结束后查血气分析。结果 :用 PSV患者完成了自主呼吸到机械通气的过渡 ,有 4例改用辅助/控制模式或加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 ,哮喘组通气后 1、6、2 4 h及结束后 PCO2 明显下降 ,由 ( 50 .6±2 4 .2 ) mm Hg分别降至 ( 39.15± 15.85) mm Hg、 ( 4 1.11± 14.39) mm Hg、( 4 0 .35± 4 .16) mm Hg、(4 0 .67± 2 4 .2 ) mm Hg,Pa O2 由 ( 65.12± 15.4 7) mm Hg分别增至 ( 97.68± 36.76) mm Hg、( 91.81±2 4 .10 ) mm Hg、( 10 1.52± 2 3.92 ) mm Hg、( 94 .7± 10 .78) mm Hg。COPD组 PCO2 渐下降至正常 ,PO2由通气前 ( 4 1.58± 10 .4 ) mm Hg分别在通气后 1、6、2 4 h及结束后增加至 ( 69.60± 2 0 .68) mm Hg、( 77.64± 2 1.89) mm Hg、( 81.88± 2 0 .4 0 ) mm Hg、( 85.71± 10 .2 1) mm Hg。 33例面罩通气配合良好 ,2例改用气管插管 ,2例因心肺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经面罩机械通气治疗 COPD、哮喘所致重度呼吸衰竭是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AECOPD)伴重度呼吸衰竭患者有创机械通气的最佳时机.方法 选取收治的AECOPD伴重度呼吸衰竭患者80例,根据实际行有创机械通气的时机分为早期组(有创机械通气指征后的6 h之内行有创机械通气,47例)与延期组(有创机械通气指征后的6 h之后行有创机械通气,33例),观察患者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24 h后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氧合指数(PaO2/FiO2),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结果 早期组治疗前PaCO2、PaO2、PaO2/FiO2分别为(75.81±9.42)mmHg、(50.28±6.87)mmHg、(99.94±9.36)mmHg,治疗后为(48.29±8.10)mmHg、(80.16±10.14)mmHg、(162.33±10.29)mmHg,延期组治疗前为(75.49±9.36)mmHg、(51.05±6.82)mmHg、(99.74±9.50)mmHg,治疗后为(57.12±5.22)mmHg、(73.15±6.76)mmHg、(126.87±10.65)mmHg,PaCO2、PaO2、PaO2/FiO2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后以上指标早期组较延期组改善效果更佳(P<0.01);早期组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总机械通气时间均短于延期组(P<0.01).结论 AECOPD伴重度呼吸衰竭患者行有创机械通气时机越早对改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效果越佳,同时利于减少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8.
重型颅脑损伤应用机械通气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宏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5):1838-184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应用呼吸机的临床护理,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成功率。方法:对我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应用机械通气后的护理经验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应用呼吸机治疗,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平均时间为11d,全组呼吸机使用前PO2(55.9±5.5)mmHg,PCO2(48.6±6.9)mmHg,呼吸机脱机时PO2(94.7±2.5)mmHg,PCO2(31±3.5)mmHg,全组成活53例,死亡21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应用呼吸机治疗时,应根据病情严格掌握脱机指征,对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应用简易呼吸机净化气道救治呼吸衰竭3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 990年 1月起我们从收治的呼吸衰竭 (呼衰 )病人中筛选出 386例行呼吸机治疗 ,间断应用简易呼吸机净化气道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990年 1月起到现在 ,1 0年间从收治的呼衰病人中筛选出 386例行呼吸机治疗 ,并间断应用简易呼吸机净化气道的病人为治疗组 ,同时亦筛选出 1 1 5例未行呼吸机治疗的呼衰病人为对照组。治疗组386例 ,男 2 0 1例 ,女 1 85例。平均年龄(56± 3)岁 ,按呼衰类型划分 :Ⅰ型呼衰2 4例 ,Ⅱ型呼衰 362例 ,血气分析(ABG ) 3项指标 :pH (7 2 4± 0 0 1 )kPa、PaO2 (6 93± 0 0 9)kPa、PaCO2(1 0 67± 0 …  相似文献   

10.
经面罩无创性机械通气抢救呼吸衰竭4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面罩无创性机械通气抢救呼吸衰竭患者 44例 ,结果示患者经面罩机械通气 ( 17.6± 6.9)天后 ,病情显著改善 ,神志转清 ,动脉血气分析示 :pH值显著改善 ,由 ( 7.2 85± 0 .119)增加至 ( 7.3 66± 0 .0 49) ,P <0 .0 5 ,PaO2 由 ( 68.9± 2 7.2 )显著升高到 ( 94.3± 15 .9) ,P <0 .0 1,PaCO2 由 ( 70 .8± 2 3 .3 )显著降低至 ( 5 1.6± 7.9) ,P <0 .0 1,平均住院 ( 2 1.6± 10 .3 )天 ,41例患者好转出院 ,3例死亡 ,抢救成功率 93 .2 %。结果 :44例经面罩无创性机械通气技术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加温是一种对放疗中射线抵抗性细胞增敏的有效方法。加温是否对机体有损伤目前很少有人探讨。本文利用微波辐射、恒温水浴为热源对小白鼠加温,观察细胞染色体的改变,判定热疗过程对机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B超图像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 常规B超检查,并将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两组B超图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7例肌瘤(94.0%)有假包膜或界限清楚,。28例腺肌病(93.3%)界限欠清;41例肌瘤(82.0%)探及栅栏样图像和后方回声衰减仅各有2例(6.67%)、18例(60.0%)呈高回声,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0.05)。结论:B超对子宫肌瘤和腺肌病的  相似文献   

13.
实验表明,伤立效对肾上腺素所致的小白鼠骨骼肌微循环障碍具有扩张微血管口径、加快微血管的血流速度、增加血流量的作用,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1988-1993年30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因素,包括剂量因素,边缘因素,病情估计不足及设野不合理等,其中病情估计不足造成的复发,占33.3%(10/30),克服病情估计不足,改进放疗设野布局,有进一步提高鼻咽癌的治愈率和降低复发率的可能,CT检查应列为鼻咽癌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女性外阴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及时机。方法:对1994-1999年收治的14例女性外阴部血管瘤和7例海绵状血管瘤,分别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和手术切除治疗。结果:毛细血管瘤全部治愈,海绵状血管瘤复发率为28.6%(2/7),1例出现部分皮拉坏死并发症。结论:女性外阴部毛细血管瘤不宜在观察中等其自然消退,应积极采用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海绵状血管瘤单纯用平阳霉素注射治疗效果不佳,宜采用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设计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的方法 ,并建立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犬模型。方法应用缩窄门静脉主干1/2加丝线慢性栓塞术制作犬肝前型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模型。然后,实施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即行脾切除后,保留贲门周围血管、食管曲张静脉及迷走神经,从根部离断胃冠状静脉等汇入门静脉系统的胃静脉血管,使胃的静脉血流经门奇间的交通支血管进入体循环。将已形成肝前型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犬12只随机分为脾切除组、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组。于开腹后、手术后即刻及术后3周末测量门静脉及食管曲张静脉压力。术前及术后3周末测定肝功能指标。结果犬模型均存活。手术后即刻及术后3周末与开腹后相比,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组门静脉压力显著下降(F=7.386,q=3.503、3.121,P<0.05);食管曲张静脉压力亦显著下降(F=8.026,q=3.661、3.240,P<0.05)。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不明显(t=0.268~1.325,P>0.05)。结论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犬模型存活率高,制作方法简单易行,模型质量可靠,有助于研究胃去门静脉循环断流术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手术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9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我院所作甲状腺机能亢进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病例的经验教训。方法:将本院28年来外科施行的93例甲亢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8例,女85例,发病年龄男15~56岁,平均36岁;女16~70岁,平均34岁。肿块大小为3~20厘米,16厘米以上占77.42%,病理诊断: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92例,双侧结节性毒性甲状腺肿1例。基础代谢率27%~73%,平均46.3%。心电图异常50例占53.76%。术后1例并发甲亢危象,1例并发甲低,房室传导阻滞,均痊愈出院。结论:甲亢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效果可靠,优于药物治疗,并发症少,术前准备要仔细充分,术中操作要细致,严防并发症的发生,特别是甲低、甲亢危象,旁腺和神经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冷冻时间(20s和3min)及不同方法保存的兔角膜膨胀率进行了测定。结果冷冻20s及3min,新鲜角膜组膨胀率(%)分别为29.45±1.9,49.74±1.6(P<0.05);冷冻保存组为31.65±0.8及54.67±2.7(P<0.05);干燥保存组为73.82±7.7及86.09±1.3(P<0.05)。干燥保存组角膜膨胀率与新鲜组及冷冻保存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提示在角膜组织镜片加工时,应考虑不同保存方法和不同冷冻时间所造成的不同膨胀率对其厚度的影响,从而减少镜片加工时的屈光度误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支气管类癌的临床特征,探讨手术治疗的方法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切除的30例支气管类癌病的影像学特征、临床表现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术后病理证实,21例为典型支气管类癌,9例为非典型支气管类癌;手术治疗后21例病人存活超过5年,其中10例超过10年;4例3年内死于肝脑转移,5例术后不足5年,仍健在。结论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肺癌,支气管类癌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及预后。手术是治疗支气管类癌的主要方法,远处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甲状腺癌误诊的常见原因是对其发病特点认识不足,术前临床资料不■实,术中处理不够慎重。为减少临床误诊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提高对此病诊断的警惕性,认真行颈部触诊,综合分析各项检查结果,依靠穿刺细胞学检查和术中冰冻切片以及石蜡块组织学检查而最后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