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背景:关节置换后镇痛目前多采用患者自控镇痛,但不良反应较多.连续外周神经阻滞镇痛虽安全、有效,但有可能因局部神经阻断出现局部麻木感而影响患者置换后的活动.目前应用步态分析方法评价关节置换后不同镇痛模式对患者置换后早期活动时步态的影响文献中尚未见报道.目的:比较连续外周神经阻滞(包括连续股神经阻滞和髂筋膜间隙阻滞)与单纯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用于全髋及全膝关节置换后对步态影响的差异.方法:采用0.5 m footscan(R)USB平板测试系统(比利时RSscan Inlemational公司)对17例受试者,其中7例为患者自控静脉镇痛,6例为连续股神经镇痛,4例为髂筋膜间隙镇痛.测试患者关节置换前后赤足自然行走时的步态并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连续股神经镇痛与自控静脉镇痛患者关节置换前后步态参数的改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患者关节置换前后步态参数的变化小于自控静脉镇痛患者(P<0.05).从17例患者来看,髂筋膜间隙阻滞镇痛方法优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关节置换后股神经阻滞镇痛对步态的影响类似于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2.
人工关节置换后的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预防诊疗情况.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与人工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及预防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1998-01,2009-10.检索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诊断;预防.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共入选相关文献26篇.结果: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与年龄、性别、癌症病史、既往深静脉血栓病史、肥胖指数、麻醉术式、骨水泥因素、手术及创伤等多种因素有关,预防血栓除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等一般治疗外,还需采用抗凝、溶栓和手术取栓等多种方法治疗.现多提倡联合应用2种或3种方法来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结论:早期深静脉血栓监测以及系统性抗凝预防深静脉血栓非常重要.目前仍然没有一种药物(或联合应用)能够完美解决人工关节置换后深静脉血栓的问题,最佳药品及用药方式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Wound exudate is produced as a normal part of the healing process. During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blood vessel walls dilate and become more porous allowing leakage of protein-rich fluid into the wounded area (White, 2000). Managing exudate and maintaining a wound environment that is moist but not wet is a constant challenge.  相似文献   

4.
5.
6.
7.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被动关节运动:48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背景:膝关节置换后的早期康复治疗逐渐引起关注,进行持续被动关节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恢复膝关节功能,防止关节僵硬,同时促进手术部位血液和关节滑液循环,从而加快组织修复.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持续被动关节运动的疗效.方法:选择2007-12/2009-10上海瑞金医院集团闵行中心医院骨科和解放军第三○九医院康复医学科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4例,组.两组患者在进行全膝关节置换前,给予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等训练,并辅助物理因子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全膝关节置换后第2天开始进行膝关节持续被动关节运动,1 h/d,每日运动范围以患者略感疼痛为宜,被动运动范围每日增加5°-10°.对照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抬高患肢30 cm,按骨科常规方法进行临床治疗.采用膝关节外科协会评分系统评价膝关节功能,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定患肢疼痛,通过测量双下肢周径评定患肢肿胀程度,测量膝关节活动度的变化.结果与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前,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VAS患肢疼痛评分、双下肢周径、膝关节活动度均基本相似(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置换后3 d及2周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1),置换后3 d VAS患肢疼痛评分及双下肢周径显著降低(P<0.01),置换后膝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达优率显著升高(P<0.01).48例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果提示早期持续被动关节运动有助于膝关节置换后疼痛的缓解、肿胀的消除以及膝关节稳定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8.
9.
背景:对于人工髋关节置换的高龄患者,宜采用骨水泥固定假体,在骨水泥应用过程中,出现很多严重的并发症,但对患者凝血机制的影响报道不多.目的:观察人工关节置换过程中充填骨水泥对患者凝血功能.方法:对65例ASAⅡ-Ⅲ级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其中股骨颈骨折38例,37例股骨头坏死,术中髓腔扩髓完成后,分别在注入骨水泥前10 min,注入骨水泥后30 min,1,2及3 h检测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4项指标在注入骨水泥后30 min、1,2 h与注入骨水泥前30 min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在各时间点与注人骨水泥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 h后骨水泥对这些指标的影响消除,24 h后凝血功能恢复正常.说明人工关节置换中充填骨水泥后3 h可致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100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体温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观察100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体温变化,发现体温变化的曲线呈“双峰”现象,即在术后第1~3日为第一高峰,平均38.0±0.5℃;此后体温逐渐下降,术后5日达最低,平均37.0±0.3℃;此后体温又逐渐升高,术后第8~10日为第二高峰,平均37.5±0.4℃。针对上述规律,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为吸收热和异物热,从而加强卫生宣教,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1.
12.
13.
高校体育学院和体育系从事专业运动训练的学生比社会体育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运动性损伤率要高得多。随着比赛对抗程度的明显增强,导致运动性关节损伤有上升趋势。四川省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运动损伤发病率为75.75%,在运动性损伤中,关节损伤时有发生,严重的关节损伤后可能要通过人工关节置换才可以达到修复。人工关节置换可以基本符合运动损伤后关节功能恢复的生理要求,保持原关节的大部分活动度,恢复后大部分功能良好,而且假体来源不受限,无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4.
15.
16.
背景:人工踝关节置换目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疗效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同,但目前的疗效评估多是通过各类评分标准进行评估,但对于踝关节置换后患者步态改变尚缺乏研究。目的:通过Kofoed评价系统及步态分析技术比较人工踝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前置换后踝关节功能的改善程度。方法:收集2007-09/2011-06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科进行人工踝关节置换的患者,对其置换前后行Kofoed评分及步态分析,并与15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观察置换前后患者踝关节功能的改变。结果与结论:人工踝关节置换后,Kofoed评分及步态参数步长、步速、患侧单腿支撑时间、双腿支撑时间、患侧踝关节、健侧踝关节、患侧髋关节、患侧膝关节、健侧膝关节行进中关节最大活动度出现明显改善(P<0.05)。  相似文献   

17.
背景:国内外尚未见双节段Bryan颈人工椎间盘置换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测量研究.目的:观察轴向载荷对双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和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对邻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影响,以期为双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对比观察,生物力学测定实验,于2006-01/02在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取新鲜人体尸体颈椎标本11具,节段包括C_3T_1),剔除肌肉组织保留椎间盘、韧带和关节囊结构的完整.方法:取11具新鲜完整的成人下颈段标本,分别制成C_(4~5),C_(5~6)椎间盘完整、椎间盘置换、椎间融合3个模型组,在标本上施加轴向分级载荷,将微型阻电式压力传感器置入C_(5~6),C_(6~7)关节突关节内.主要观察指标:测量各组于25,50,75,100,125和150 N载荷下C_(5~6),C_(6~7)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结果:在轴向加载下,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随着施加载荷的增大而增大.C_(4~5),C_(5~6)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组与椎间盘完整组相比,下位置换节段和邻近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变化相近,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C_(4~5),C_(5~6)椎间融合组与人工椎间盘置换组、椎间盘完整组相比邻近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显著增高(P<0.05).结论:颈椎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后置换下位节段和邻近下位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与完整标本相近,提示颈椎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能够重建颈椎生物力学性能.颈椎双节段椎间盘摘除融合内固定后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压力增加,可能是多节段颈椎融合后邻近节段发生退行性变或退行性变加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影响人工肱骨头置换后肩关节功能的因素:2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人工肱骨头置换后肩关节功能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6/2008-12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收治的肱骨近端粉碎骨折患者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52~86岁,平均67岁;全部患者均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置换过程中尽量减少软组织损伤,保留大结节部位的骨质,选择与关节盂大小匹配的肱骨头假体,早期分阶段功能锻炼,置换后采用Neer评分标准评价人工关节功能.结果: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0个月,平均22.6个月.14例患者置换后经过严格系统的早期功能锻炼,肩关节功能均得到较快的恢复,未出现肩关节不稳及僵硬,8例因怕疼痛欠配合,未进行严格系统的早期功能锻炼,肩关节功能恢复较慢,其中2例出现轻度肩关节不稳,1例肩关节僵硬.22例患者中18例无肩痛,4例偶有肩痛,均能完成日常生活工作,肩关节平均活动范围:前屈96°(80°~103°),后伸38°(32°~45°),外展86°(80°~110°),内收31°(30°~35°),外旋32°(30°~37°),内旋42°(10°~75°).置换后均未发生伤口感染,无血管神经损伤和假体松动、脱位及周围骨折等并发症.人工关节Neer评分,优5例,良13例,可4例,优良率82%.患者主观满意率87%.结论:要最大限度恢复人工肱骨头置换后肩关节的功能,置换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软组织损伤,尽晕保留大结节部位的骨质,选择与关节盂大小匹配的肱骨头假体,早期分阶段功能锻炼,维持正常的肱骨头后倾角.  相似文献   

19.
周欣  韦民  王伟 《中国临床康复》2012,(35):6530-6534
背景:人工踝关节置换目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疗效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同,但目前的疗效评估多是通过各类评分标准进行评估,但对于踝关节置换后患者步态改变尚缺乏研究。目的:通过Kofoed评价系统及步态分析技术比较人工踝关节置换患者置换前置换后踝关节功能的改善程度。方法:收集2007-09/2011-06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科进行人工踝关节置换的患者,对其置换前后行Kofoed评分及步态分析,并与15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观察置换前后患者踝关节功能的改变。结果与结论:人工踝关节置换后,Kofoed评分及步态参数步长、步速、患侧单腿支撑时间、双腿支撑时间、患侧踝关节、健侧踝关节、患侧髋关节、患侧膝关节、健侧膝关节行进中关节最大活动度出现明显改善(P〈0.05)。  相似文献   

20.
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关节置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化脓性关节炎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经验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6年来收治的 1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 ,探讨术前准备、术中的手术技巧对术后疗效的影响。结果术后随访 4~ 36月 ,平均 2 3. 4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无伤口及关节内感染发生 ,无术后坐骨神经损伤、股骨骨折、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髋关节疼痛消失 ,患者双下肢长度相等 ,跛行消失。术后Harris评分 70~ 85分 ,平均 76 . 3分。结论 人工关节置换是治疗化脓性关节炎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较好方法 ,术后能够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