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梦平 《当代护士》2022,(12):81-86
目的 检索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评估、干预处理及预防的相关证据,为临床提供参考,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方法 采用循证护理方法,提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预防及管理的问题,检索相关文献,利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文献评价标准和证据分级工具,对各类文献质量进行评价,汇总证据并评定证据级别。结果 总结出37条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相关证据,包括喂养不耐受评估和诊断、干预策略、预防方法以及喂养策略等。结论 总结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诊断、评估、预防与喂养策略的最佳证据,可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以科学的方法管理和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提高护理质量,预防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母乳喂养对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坏死性肠炎和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7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早产儿进行人工喂养,观察组早产儿则进行母乳喂养,比较两组早产儿坏死性肠炎、喂养不耐受、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喂养后,观察组早产儿坏死性肠炎和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早产儿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达到肠内完全营养时间、住院时间以及腹胀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母乳喂养能够有效降低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坏死性肠炎的发生率,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三孩政策”的实施和现代医学技术经验逐步提高,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逐渐升高,早产儿喂养不耐受问题成为限制早产儿生长发育的首要问题。西医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多采用肠道菌群调节剂、胃肠动力药、改善喂养策略等治疗方法,治疗方式较为单一。研究显示,在西医干预措施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药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上能取得更好的疗效,本文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早产儿喂养影响因素,建立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判别分析的模型。方法:收集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早产儿及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患儿相关资料525例,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法进行分析,找出与早产儿喂养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建立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判别分析模型,以此模型对2013年10月~2014年12月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501例进行预测,并与其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实际发生情况对比,以检测模型的敏感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和符合率。结果:与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密切相关的有呕吐、腹胀、败血症、胃残留食物、胎龄等5大因素,由此建立的喂养不耐受判别分析模型敏感度为78.21%,特异度为88.89%,假阳性率为11.11%,假阴性率为21.79%,符合率为87.23%。结论:判别模型的建立有助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早期诊断分析及早期治疗和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微量喂养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3组。禁食组、微量喂养组、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微量喂养组,观察3组喂养不耐受缓解情况。结果联合组早产儿的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5.18±1.32)d,达全胃肠营养时间(12.53±2.33)d,住院时间(15.23±2.49)d,均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微量喂养能有效的改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胃肠功能。  相似文献   

6.
早产儿是指胎龄未满37周出生,体重不足2500g,头围小于33cm且体长小于47cm的活产新生儿[1]。随着早产儿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的逐年提高,人们对于早期营养对早产儿生长、疾病转归和远期预后的影响的关注也在逐年提高。在早产儿喂养方面,如何达到早产儿最佳的营养状态和理想的生长、如何掌握早产儿个体化的喂养策略等等,对我们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而早产儿的胃肠消化功能、粘膜屏障功能、胃肠动力均不成熟[2],易出现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国内外报道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约25%[3],而喂养不耐受影响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及生长发育,肠道喂养的进展缓慢通常导致肠外营养的延长,肠内营养的缺乏可能消弱胃肠功能和结构的完整性,而这将使早产儿易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胆汁淤积症等,并使住院时间延长,影响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4]。因此,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早产儿护理长期探索的问题之一[5],对其护理研究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本文旨在总结目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高危因素及临床护理,使早产儿能够得到更科学合理的喂养,促进胃肠道功能的成熟,减少胃肠功能紊乱的发生,最终解决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25例早产儿的25项临床指标,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这些因素与影响早产儿喂养的关系。结果:525例早产儿中出现喂养不耐受119例,发生率22.67%。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呕吐≥3次、腹胀、败血症、胃残余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危险因素,胎龄增加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针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尽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抚触联合俯卧位配合早期微量喂养对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 将180例早产儿分成3组,试验组1、试验组2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1采取早期微量喂养,试验组2采取早期微量喂养,并给予抚触和俯卧位,对照组行常规治疗与护理,24 h后开始喂养.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按照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试验组1(30%)、试验组2(16.7%)喂养不耐受率和对照组(38.3%)相比差异显著(,=5.19,P=0.023),试验组2显著低于试验组1和对照组,试验组1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抚触联合俯卧位配合早期微量喂养可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预防早产喂养不耐受适宜的喂养策略及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入住中山市博爱医院新生儿科的60例早产儿,采用随机数字信封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早产儿治疗和护理及非营养性吸吮、口腔按摩及运动等干预措施,同时按照《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喂养建议》实施经口喂养;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及干预,并采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对患儿经口喂养能力进行评估后经口喂养。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经口喂养不耐受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奶量不增或减少、呕吐、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可以指导医护人员正确评估并帮助早产儿尽早安全的经口喂养,降低早产儿经口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身抚触联合早期滴服喂养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治疗的喂养不耐受早产儿100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全身抚触;观察组联合早期滴服喂养。观察两组早产儿生长发育及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观察组体重恢复时间、达奶头喂养时间、胎粪完全排出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喂养不耐受情况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抚触联合早期滴服喂养应用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中,可以促进早产儿体重增加,缩短胎粪排尽时间和住院时间,有助于早产儿胃肠功能发育。  相似文献   

11.
总结108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护理。加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观察,发现早产儿出现喂养不耐受,立即予禁食、胃肠减压,并采取静脉营养、非营养吸吮、刺激排便等措施,对出现的症状予对症护理,采取鸟巢式护理、新生儿抚触等促进喂养耐受的措施。108例经护理(4.1±1.1)d,顺利过渡到经口或经胃管喂养。  相似文献   

12.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给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实施非营养性吸吮、腹部按摩、微量泵泵奶,能促进早产儿吸吮反射的建立、胃肠道功能的成熟和营养吸收,缩短达到经口全胃肠喂养时间,提高喂养耐受性,促进早产儿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将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的200例早产儿按照喂养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按需喂养,观察组采用早期微量喂养,比较两组患儿的喂养不耐受、体重增长情况、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喂养不耐受、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体重增长速度大于对照组(P〈0.05)。早期微量喂养能够显著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加快其体重恢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出生1周内的早产儿增强灌肠刺激通便对其喂养不耐受的作用.方法 以2012年的早产儿为对照组,2013~2014年的早产儿为实验组,回顾性分析对照组早产儿119例发生喂养不耐受的因素(71例出现腹胀),实验组采取增强灌肠刺激通便干预后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情况.结果 实验组增强灌肠刺激通便干预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72例及腹胀30例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 对1周内的早产儿增强灌肠刺激通便,可以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相似文献   

15.
何广荣  李洪伟 《天津护理》2014,22(5):439-440
目的:探讨病室光线水平对早产儿喂养耐受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出生胎龄≤34周的早产儿60例,按入院先后的顺序,单号为循环光线组,双号为持续暗光组各30例。对两组患儿在住院期间开始喂养时间及期间发生喂养不耐受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儿禁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环光线能缩短禁食时间同时减少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有助于早产儿正常胃肠功能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在早产儿喂养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2017年11月01日—2018年02月29日接收的41例早产儿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喂养管理,另将2018年03月01日—2018年06月30日接收的41例早产儿设为评估组,在常规喂养管理基础上采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进行经口喂养能力评估,观察两组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完全经口喂养时间及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评估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4.8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95%,评估组早产儿的完全经口喂养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且评估组恢复后体重增长量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前采用早产儿准备经口喂养评估量表进行评估,能够有效降低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缩短完全经口喂养时间,促进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7.
刘晓  朱珠  周晖  张爱霞 《护理研究》2014,(34):4286-4289
[目的]对28周~32周早产儿的喂养准备和喂养表现进行描述,以了解早产儿的一般喂养状况。[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NICU收治的孕28周~32周出生的适于胎龄儿,采用鼻饲—经口喂养—全经口喂养的喂养方式,根据其胎龄、体重、口腔运动能力和疾病状况等决定管饲和经口喂养的开始时间、奶量、间隔时间和奶量的增加速度等;观察早产儿各喂养进程的开始时间、体重、奶量、口腔运动能力和喂养耐受情况等。[结果]胎龄越小,早产儿的健康状况相对越差,口腔运动功能协调性及早产儿喂养准备行为的出现越晚;出生(1.31±1.37)d后开始管饲喂养,口腔运动功能评分(5.75±5.14)分,(11.26±2.67)d开始经口喂养,(23.43±2.61)d达全经口喂养;随着日龄、体重的增加和经口喂养的锻炼早产儿口腔运动能力迅速提升,奶量增加,喂养不耐受情况减少。[结论]胎龄29周左右的早产儿已经可以耐受胃肠内喂养,喂养方式、开奶时间、加奶速度等需根据早产儿的胎龄、日龄、体重、口腔运动能力、喂养准备行为和疾病状况等条件做适当调整;体重较轻、胎龄小的早产儿应延长管饲喂养阶段,口腔运动能力低的早产儿应控制奶量的增加速度,以防喂养不耐受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儿捏脊疗法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喂养不耐受诊断的早产儿(均为29~36周)6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及对照组34例,对照组按照早产儿管理指南规范诊疗,喂养不耐受治疗期间,每次喂奶前予非营养性吸吮10min,必要时予多潘立酮混悬液和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治疗组给予对照组相应治疗,并联合应用小儿捏脊,每天1次,疗程共2周。分别观察两组病例喂养不耐受持续时间、达到全胃肠喂养时间及每日增加奶量。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平均持续时间、达到完全胃肠喂养平均日龄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喂养不耐受治疗期间各出生体重组每日平均增加奶量较对照组增多(P<0.05)。结论:小儿捏脊能起到扶脾健运、调畅气机的作用,能有效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增加奶量,缩短达到完全胃肠喂养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6月出现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患儿53例,使用红霉素静脉注射,观察患儿喂养不耐受改善情况.结果本组46例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得到好转,有效率有86.7%.提示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有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晚期早产儿实施喂养管理的效果。方法将208例晚期早产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4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喂养基础上实施喂养管理干预:评估吸吮-吞咽-呼吸协调能力,准确评估是否需要喂养;首次喂养后,每日抚触两次。结果观察组呕吐次数、腹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住院天数和喂养不耐受、呕吐、腹胀、胃潴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对晚期早产儿实施喂养管理可以减少喂养不耐受,提高喂养成功率,促进晚期早产儿生长发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