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病情早期预警评分(MEWS)由收缩压、心率、呼吸、意识、体温5项参数范围赋予的分值总和判断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具有简单易行、获取参数快速准确的优点~([1])。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是以现状、背景、评估、建议4部分构成的以结果为导向的沟通模式,具有易掌握、表达清晰、避免遗漏等优点~([2,3])。随着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制度的落实,患者院际转运在各个医院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经过对山西省危重患者院际转运现况调查显示:我省各医院患者转运存在转运前病情评估率低、准确率低、转运前与对方医院联系率低,护送医护人员能级不对应,转运过程中病情变化处理措施不得当,交接不 相似文献
2.
3.
邓玉英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13)
目的 观察品管圈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管理及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中应用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进行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患者413例,该时期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管理未实施品管圈活动.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进行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患者441例,该时期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管理实施品管圈活动.观察两组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以及患者家属满意度指标,同时对两组意外事件分布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前,意外事件发生率为19.85%,患者家属满意度为92.74%,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意外事件发生率为5.44%,患者家属满意度为95.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占意外事件前4位的分别是输液管道脱落或者堵塞(24.39%)、供氧中断(15.85%)、各种仪器供电中断(8.54%)、意识改变或者脑疝(7.32%);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占意外事件前4位的分别是输液管道脱落或者堵塞(29.17%)、各种仪器供电中断(16.67%)、供氧中断(12.50%)、意识改变或者脑疝(0.00%).结论 品管圈活动能够有效提高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交接管理,降低转运过程中各类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同时能够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5.
主动脉瘤患者院际转运风险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的进步、人文理念的提升以及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地区差异仍然十分明显,因此因各种原因有转诊要求的危重症患者在不断地增加,而主动脉瘤患者就是其中之一。在现阶段,使用救护车转运仍是淮安市急救中心(独立的院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急诊科接诊的106例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结果106例危重症患者均安全转运至相关科室和病房。结论对危重症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有效的减少了转运并发症及意外事件的发生,对患者的预后和转归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我院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舟山医院急诊科收治的需院内转运的160例患者为观察组,男86例,女74例;年龄(44.5±7.5)岁;B超、CT、胃镜等检查74例,住院86例.并随机选择2010年6月前急诊科收治的需院内转运的1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85例,女75例;年龄(44.7±7.2)岁;B超、CT、胃镜等检查77例,住院83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种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例转运的危重患者都用留置针取代传统的头皮钢针给患者进行输液。结果 20例危重患者都没出现针头脱出、移位等情况,患者顺利转入目的医院。结论在危重患者转运中,使用静脉留置针能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护士工作量,保证抢救药物及时用于患者,不耽误抢救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0.
<正>ICU是医院的一种特殊组织结构,是危重病人集中监护治疗的场所[1],危重患者的抢救和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一家医院的综合实力。质量管理工作循环理论(PDCA)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提出的适应性运行质量管理的科学方法[2]。应用PDCA循环,规范危重患者的管理,不仅可以减少投诉,提高医生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而且还可以提高护理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1.
危重病医学是晚近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随着加强病房的崛起,明显的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急诊科是医院内多差错、多事故、多纠纷场所,承担着多种患者如:心肺复苏、多系统脏器功能衰竭、各类创伤、多发伤、复合伤、休克、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失调、意外性损伤(中毒、溺水、触电、多种各类毒虫咬伤)等的急诊救治以及转运工作;在后送途中,如何使患者安全有效转运至专科病房或手术室、如何避免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出现猝死,是急诊工作院前阶段以及急诊室阶段甚至急诊科医疗、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中,运用车载呼吸机进行呼吸管理的救治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20例急危重患者分为2组,常规救治的60例为对照组,院前急救及转运途中持续低至中流量给氧;治疗组60例,在院前急救及转运过程中使用车载呼吸机进行呼吸管理。对两组患者转运前后心率、自主呼吸频率变化及到转运目的地即刻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等进行观察比较并对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动脉血氧分压及心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改善(P<0.05),使用呼吸机管理患者预后并发症较对照组减少。结论对急危重患者院前急救及转运中应用车载呼吸机进行呼吸管理,可纠正呼吸衰竭,降低能量消耗,控制过度通气,保障患者院前急救疗效及转运安全,减少患者预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晨伟CWH2010便携式呼吸机替代简易呼吸器在危重患者急救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晨伟CWH2010便携式呼吸机对我院3例危重患者在急救转运中建立人工气道,观察采用便携式呼吸机的抢救成功率与转运中的意外发生率。结果在急救转运过程中3例患者生命体征均稳定,危重患者2例经抢救成功,其中颅内出血患者1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1例及心跳呼吸骤停患者1例经抢救无效后死亡。结论晨伟CWH2010便携式呼吸机适用于紧急抢救、监护病房临床应用以及临床麻醉和手术后的呼吸管理,对危重患者急救转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讨论模式化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16年6月到2018年6月选取我院中进行安全转运的急诊危重症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中使用模式化护理,在对照组中使用常规化护理。结果:实验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小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异(P0.05)。实验组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的比较具有较大的差别(P0.05)。结论:在进行安全转运的急诊危重症患者中使用模式化护理,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翁泽华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21):3368-3370
目的 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无缝隙护理,提高危重患者转运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以传统方式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患者1355例,设为对照组;对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转运的危重患者实施无缝隙护理,共完成转运1420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意外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转运意外发生率为14.4%,观察组为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采用无缝隙护理进行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可达到严密衔接的护理过程,保持护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规范了护理流程和提高了转运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医护一体化是国内近几年兴起的医疗工作模式,强调的是医护之间全方位的合作,发挥医护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及时反馈,最终达到提高医护整体合作及服务水平的目的[1].而急诊科是危重患者救治窗口,患者大多病情复杂,经抢救病情稳定后,需要转运到其他相关科室进一步检查或者住院治疗.有文献报道,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会增加其并发症的发生率,转运患者存在比日常高9.6%死亡率的危险[2].我科在优化急诊危重患者转运工作的重点环节中,为了探讨医护一体化在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对收治的120例危重病例实施两种不同的转运模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车载急救转运呼吸机及自动充气式复苏囊在危重新生儿转运中的应用及利弊。方法将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来在转运途中使用过转运呼吸机或自动充气式复苏囊通气的患儿进行分组分析。结果使用急救转运呼吸机组的转运成功率及气漏发生率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车载急救呼吸机能产生有效的呼吸末正压,从而能产生持续正压通气,可很好地应用于呼吸窘迫及肺出血的患儿,对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的新生儿,可极大的提高其转运成功率,降低转运过程中发生气漏等并发症的概率。是目前危重新生儿转运的首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述超声在危重患者呼吸道解剖图像及气道管理中的潜在优势。超声在气管导管放置,包括气管插管前的评估、位置的调整、双腔管的插管和拔管后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现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解释。同时超声引导下经皮气管紧急造口术及放置喉罩时的使用也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