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99年9月27日由上海港务局高阳路码头仓库工人报告,同时采集到8只跳蚤。据悉是由日本客货轮“苏州”684航次进口的布料箱携带入境。我室即刻派员前往该仓库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采集,先后检获、诱获跳蚤千余只。经媒介监测室专家反复分类、整理,鉴定出蚤类标本150余只,均为猫栉首蚤指名亚种Ctenocephalides felis felis Bouche,1835。 该蚤为多宿主型蚤类,主要寄生于猫、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黑家鼠、兔等动物,也袭击人。福建省很早就从家兔身上检到过这种蚤,并分离出鼠疫杆菌。此次在位于上海闹市区域的黄埔江沿岸高阳路码头出现  相似文献   

2.
用PCR方法检出蚤类携带巴尔通体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调查我国巴尔通体宿主动物体表寄生蚤类是否携带巴尔通体。方法2003年6~7月在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居民区采集家猫、狗、鼠类等体表寄生蚤,用3对巴尔通体属特异性引物BhCS.781p—BhCS.1137n、Bh.311p—Bh.452n和TI1e.455p—TA1a.885n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巴尔通体gltA和16S~23S rRNA ITS中部分核酸片段,检测采集的蚤类是否感染巴尔通体。结果共采集251只寄生蚤,包括猫栉首蚤、人蚤、缓慢细蚤等7个常见蚤种,从1组猫栉首蚤和1组缓慢细蚤中扩增出目标带,证实有巴尔通体感染。结论猫栉首蚤和缓慢细蚤能够感染巴尔通体,是该种病原体的潜在传播媒介,间接表明当地家猫和鼠类动物存在巴尔通体感染。  相似文献   

3.
沃尔巴克氏体(Wolb。chia)是一种在自然界节肢动物体内广泛存在、能经卵传递的革兰阴性胞内共生菌。估计约65%的昆虫种类和28%的蚊虫种类天然携带沃尔巴克氏体。当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与不携带或者携带不同沃尔巴克氏体型的雌蚊交配,雌蚊产的卵将不会孵化,该性状称为胞质不相容性(cytoplasmicincompatibility,CI)。胞质不相容性赋予携带沃尔巴克氏体的雌蚊生殖优势,从而使其可以扩散到蚊群中去;同时沃尔巴克氏体在蚊媒体内能对多种人类病原体(如登革热病毒、黄病毒和疟原虫等)产生抗性。基于以上特性可建立2种虫媒病控制的新策略:①将野生的传病蚊媒改变成对人类病原体具有抗性的蚊虫,从而阻断蚊媒病的传播(种群替换);②持续诱导引起胞质不相容性的交配,从而压制或区域性根除传病蚊媒(种群压制)。  相似文献   

4.
猫栉首蚤指名亚种C tenocephalides felis(Bouche,1835),俗称猫蚤,隶属蚤目、蚤科、栉首蚤属,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跳蚤种类之一[1]。跳蚤是昆虫纲动物中一类比较特别的类群,全世界已知种类约3 000多种,我国有记录563种。由于其成虫吸血的特性,绝大多数寄生于各种哺乳动物体表,特别是小型哺乳动物,少数寄生于鸟类,且跳蚤幼虫活动范围极小、孳生条件苛刻,一般仅限于动物经常栖身的处所,故每种动物都有其特殊的寄生蚤。致痒蚤(Pulex irritans)又称人蚤,是人居所内和在人体上发现的最常见的一种跳蚤,犬、猪亦是其良好宿主,但由于公共卫生和…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雷州市黄胸鼠鼠体蚤的种群构成及消长.方法 1985-2004年在雷州市辖区内选点捕鼠,收集黄胸鼠鼠体蚤,经鉴定分类后,计算蚤指数和构成比.结果 共捕获黄胸鼠1721只,获蚤4种2345匹,其中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为主要寄生蚤,平均指数分别为1.24和0.12,构成比为91.13%和8.66%,人蚤和猫栉首蚤指名亚种指数及构成比均较低.结论 黄胸鼠是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的主要宿主;且印鼠客蚤数量逐年增多,缓慢细蚤数量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6.
在青海高原应用溴氰菊酯,奋斗呐杀灭室内蚤类,目前国内外未见报道。为此,作者于1990~1991年7~9月进行了灭效观察。试验地点选在海拔2 200m的西宁市内居室、礼堂及中药库房。这些场所猫栉首蚤指名亚种占90%以上,还有少数人蚤(致痒蚤),可能是野猫、狗体表蚤游离所致。将溴氰菊酯(法国生产)、奋斗呐(英国壳牌公司产品),配制成1.5~2.0/万浓度,应用喷浆机(新疆产)喷洒药液,用药量20~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掌握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口岸蚤、螨本底构成情况,为口岸防控媒传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期间,采用鼠笼法捕获活鼠,用集蚤法、鼠体螨指数法对鼠体表面的蚤、螨进行分析,并进行分类鉴定.结果 共捕获鼠62只,鼠体染蚤率为20.97%.蚤5种30只,其中同源栉眼蚤指名亚种为优势种,构成比为50.0%.共捕获螨70只,鼠体带螨率为29.03%,其中耶厉螨为优势种,构成比为57.1%.结论 应加强媒介控制的力度,有效防止蚤、螨等医学媒介生物在口岸地区引起疾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阿拉山口口岸2012年入境1514个需进行卫生处理集装箱空箱卫生状况和携带微生物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为加强入境集装箱空箱卫生检疫及卫生处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箱内携带垃圾进行分类分析,随机抽取集装箱,对其箱内表面采样,参考国家有关标准,采用显色培养基和生化培养试剂盒做微生物培养、鉴定菌种。结果处理集装箱空箱中,检查结果如下:携带动物尸体集装箱3个;携带动植物残留物集装箱101个;携带生活垃圾集装箱1373个;携带人类或动物传染病病原体集装箱48个;携带病媒生物集装箱37个。微生物检测情况如下:随机抽取处理集装箱空箱采集412份样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25株;沙门氏茵20株;大肠埃希氏菌61株;蜡样芽孢杆菌199株;链球菌31株等病原微生物。结论入境集装箱空箱携带垃圾、病原微生物为国际间疫病的传播提供了便利通道,给各国的卫生安全及人体健康带来威胁。应加强阿拉山口口岸入境集装箱空箱的卫生检疫及卫生处理工作。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重庆段鼠疫预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查明三峡工程二期水位重庆库区鼠疫宿主、媒介及鼠疫疫源地情况,为库区鼠疫预警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调查室内外鼠密度;用鼠笼捕鼠麻醉后梳检鼠体寄生蚤,查染蚤种类、染蚤率;对所捕获鼠分类鉴定,研究其种群、分布;通过对所捕活鼠采血分离血清,检测鼠疫F1抗体和对不明原因自毙动物的主动搜索以及疫情监测等,研究鼠疫自然疫源地及疫情情况。结果共发现鼠形动物3目8科27种,其中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及四川短尾鼠句为优势种;鼠密度平均为1.57%,其中室内平均为1.64%,室外平均为1.51%;10340只活鼠血清F1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发现鼠体寄生蚤6种,有印鼠客蚤、不等单蚤、缓慢细蚤、猫栉首蚤、偏远古蚤和特新蚤指名亚种,染蚤率为6.51%,总蚤指数为0.15;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监测未发现鼠间和人间疫情。结论三峡工程二期水位重庆库区尚未发现鼠疫,但库区广泛存在家鼠鼠疫菌重要储存宿主黄胸鼠及传播媒介印鼠客蚤,一旦有传染源进入库区,极有可能引起鼠疫的暴发流行,库区存在发生鼠疫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了汕头港区1951~1988年鼠类及其寄生蚤调查结果:在港区捕获的3583只鼠类及食虫目小兽经鉴定属2目2科3属6种,即: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黄毛鼠、卡氏小鼠和臭鼩鼱;随着港区环境的变迁和对鼠类防制活动的结果,不同年份不同鼠种在数量构成上有明显变动。从捕获的3314只活鼠体上检集到跳蚤8249只,经分类鉴定共有6种,即:印鼠客蚤、缓慢细蚤、致痒蚤、猫栉首蚤、不等单蚤和适存病蚤;印鼠客蚤数量最多,占总数的75.3%;本港历年来蚤指数都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我国东北中朝俄边境地区鼠体外寄生虫重要种群的季节消长。方法采用笼日法捕鼠,收集鼠体外寄生虫。结果东北边境吉林省的和龙、珲春市,黑龙江省密山市和东宁县12种鼠体寄生虫的季节消长观察结果。12种鼠体外寄生虫的活动季节分别为全沟硬蜱4.5个月;同源栉眼蚤指名亚种和二齿新蚤均为5.0个月;纳氏历螨、耶氏历螨和厩真历螨均为5.5个月;高丽新恙螨1.5个月,田宫新恙螨和虾夷五角恙螨均为2.0个月,田鼠新恙螨2.5个月,波氏新恙螨3.5个月,已纤恙螨4.5个月。在整个活动季节期间出现1次高峰的10种分别是:全沟硬蜱8月上旬,同源栉眼蚤指名亚种6月上旬,厩真历螨和耶氏历螨均为10月下旬,已纤恙螨5月上旬,虾夷五角新恙螨和田宫恙螨均为5月下旬,波氏新恙螨6月下旬,田鼠新恙螨和高丽新恙螨均为8上旬;出现2次高峰的2种依次为:二齿新蚤在4下旬和6上旬,纳氏历螨在6月下旬和10月上旬。结论东北中朝俄边境地区鼠体外寄生虫重要种群的季节消长调查结果为深入开展鼠体外寄生虫与疾病关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2017年剑川县一起动物间鼠疫疫情进行调查。方法 以距离鹤庆县疫点马厂最近的大庆自然村为中心进行调查,搜集自毙鼠、用鼠笼和自制的油条为诱饵捕鼠,解剖采集鼠类组织和血清,并采集调查地区的狗血清。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鼠疫F1抗体,对采集到的鼠组织和蚤样本进行鼠疫细菌学检测和鼠疫F1抗原检测,分离到的鼠疫菌进行噬菌体裂解试验鉴定。结果 共捕获鼠222只,捡获自毙鼠14只。齐氏姬鼠占38.14%(90/236),大绒鼠占32.63%(77/236),黄胸鼠占12.71%(30/236),其它鼠种占16.53%(39/236)。鼠染蚤率为47.03%(111/236)。共获蚤345匹,其中棕形额蚤占54.78%(189/345),特新蚤指名亚种占22.61%(78/345),方叶栉眼蚤占21.45%(74/345),其它蚤种占1.16%(4/345)。以上样本经细菌学检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从一只自毙黄胸鼠分离到鼠疫菌1株,鼠疫F1抗原阳性。并从该自毙鼠捡获的棕形额蚤和一只捕获的齐氏姬鼠染带的特新蚤指名亚种中各分离到鼠疫菌1株。共采集狗血清52份,间接血凝试验检测鼠疫F1抗体阳性率57.69%(3/52)。采集鼠血清69份,鼠疫F1抗体阳性率72.46%(5/69)。结论 在剑川县大庆自然村确定了动物鼠疫流行,提示我们应进一步加强鼠疫监测及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认新疆境内于2001年在阿拉山口口岸地区首次发现的家鼠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印鼠客蚤是否已在该地区生存下来。〔方法〕采用夹日法,用鼠夹和鼠笼捕获该蚤的宿主褐家鼠,并采集鼠体蚤类进行分类鉴定。〔结果〕2004年9 ̄11月,在调查区内共捕获褐家鼠58只,其中有5只鼠体携带印鼠客蚤,共采集到10匹。染蚤率8.62%,平均蚤指数0.2。7匹雌蚤腹中均有不同发育程度的蚤卵,其中2匹的腹腔中充满发育成熟的卵,分别为5和6个。在捕获的其它9种啮齿动物体表均未发现印鼠客蚤寄生。〔结论〕印鼠客蚤已在口岸地区生存下来,并有可能已形成种群。有必要全面开展对印鼠客蚤的调查和监测,以判断该蚤究竟是内源性(在国内)的扩散,还是外源性(从国外)传入的,为防止其进一步播散和切断传播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掌握三峡重庆库区鼠形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蚤种类及密度状况,为预防控制鼠、蚤传播的疾病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开展鼠形动物密度监测和种类调查;采用鼠笼法捕活鼠麻醉后梳检体表寄生蚤查染蚤情况.结果 2009-2010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平均鼠密度为1.58%,其中室内鼠密度为1.56%,室外为1.60%;捕获鼠形动物2315只,隶属于2目2科11种,四川短尾鼩、小家鼠和褐家鼠为优势种类,分别占捕获总数的38.75% 、25.14%和19.27%.鼠体平均染蚤率为6.74%;总蚤指数为0.29;共检获鼠蚤5种,分别为缓慢细蚤(占79.16%)、印鼠客蚤(占1.08%)、不等单蚤(占2.54%)、偏远古蚤(占8.90%)和猫栉首蚤(占8.32%).结论 三峡重庆库区存在鼠疫、钩端螺旋体病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重要储存宿主鼠种及鼠疫重要传播媒介印鼠客蚤;鼠形动物结构较为丰富,但鼠密度、鼠体染蚤率和染蚤指数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黑龙江中俄边境口岸地区啮齿动物及其体表寄生虫的种类、构成和携带病原体的情况。〔方法〕2009年6-7月在黑龙江省黑河、逊克、抚远和饶河口岸地区,以夹夜法捕鼠,梳刷法采集鼠体表寄生虫,取鼠血、肺、肝和肾脏组织。鼠肺提取RNA,用RT-PCR方法扩增汉坦病毒核酸;从鼠肝和肾脏中提取DNA,用PCR方法分别扩增鼠疫耶尔森菌、土拉弗兰西斯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钩端螺旋体核酸;利用间接血凝法、ELISA、免疫层析方法从鼠血中检测5种病原的特异性抗体。〔结果〕在黑龙江边境4个口岸地区共捕获啮齿动物10种,163只;捡蚤63匹、螨44只,染蚤率为7.36%,蚤指数为0.39;获得肝、肺和肾脏组织及血液有效样本161份,检出汉坦病毒血清学阳性3份,PCR扩增阳性结果1份;钩端螺旋体血清学阳性2份。鼠疫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和土拉菌的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中俄边境地区鼠类可能感染汉坦病毒和钩端螺旋体,有针对性地加强当地鼠类和鼠传疾病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开展部队家属区鼠害调查与防治,检测鼠体表寄生虫及病原体,防止鼠媒疾病的传播。方法采用鼠迹法和夹夜法调查家属区鼠害,开展综合防治灭鼠工作,检视体表寄生虫,采用常规PCR方法检测鼠脏器中立克次体、巴尔通体、无形体、土拉弗朗西斯菌、贝氏柯克斯体、巴贝西原虫、恙虫病东方体等7种病原体。结果夹夜法调查部队家属区共捕鼠11只,经鉴定全部为褐家鼠,鼠密度为2.56%。综合防治后鼠密度明显降低,夹夜法监测鼠杀灭率为100%。采集鼠体表寄生虫3只,均为格氏血厉螨。鼠脏器检测立克次体、无形体、巴贝西原虫阳性。结论该区域有发生流行性出血热等媒介传播疾病的可能,通过采取环境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预防控制措施,有效降低了部队家属区鼠密度,减少了鼠及其携带病原体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大沙鼠鼠疫主要传播媒介臀突客蚤的生态学动态规律,为防治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在口岸鼠疫监测区采集鼠、动物体蚤,洞干、洞口蚤,镜下观察孕蚤数量,将年度内逐月采集的鼠体、洞口洞干、孕蚤数的优势蚤种经鉴定、分类后绘制成臀突客蚤季节消长图。结果臀突客蚤不仅在野外、郊区,而且在口岸城区均有分布。是大沙鼠的主要寄生蚤,占采蚤总数的66.3%,也是该区多种啮齿类和野生动物的次要蚤种。臀突客蚤鼠体蚤密度高峰在4月,蚤指数为12.87,其他各月也有臀突客蚤分布。洞干、洞口游离蚤密度高峰在7月,蚤指数为1.70。臀突客蚤雌性在3-9月为繁殖产卵期,但高峰在4-6月,占全年孕蚤数的68.3%。结论臀突客蚤是中哈边境口岸周边四季均能生存的多宿主、广泛分布的蚤种。该蚤不仅能自然感染鼠疫菌,并可叮人吸血。在鼠体蚤、洞干、洞口游离蚤高峰期应高度警戒,以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张掖市甘州区不同生境蜚蠊体表带菌情况,为预防和控制蜚蠊传播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现场采用粘捕法采集活蜚蠊,带回实验室分离病原体,研究蜚蠊携带主要肠道致病菌的种类、数量。带菌状况检测。先做增菌培养,再进行分离培养,然后通过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ELISA)和寄生虫镜检。结果从不同场所采集共96组蜚蠊体表带菌检测,检出细菌52组,总带菌检出率为54.17%.寄生虫1组,总带寄生虫卵为1.04%,病毒3组,总带病毒率为3.13%。其中体表共检出4种致病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志贺菌、变形杆菌。体表检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3组,检出率为3.13%。以餐饮业捕获最多,其次是居民区,这主要与栖息场所温度、湿度适宜,食物丰富有关[1]。结论蜚蠊体表带菌带病毒状况严重,它在传播疾病方面的作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西双版纳州3个县(市)2016—2020年间开展的鼠疫宿主动物和媒介昆虫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鼠疫宿主、媒介的构成及指标变化特点,为西双版纳州的鼠疫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云南省鼠疫监测方案》,采用笼(夹)夜法捕鼠,对捕获的鼠类及其体表寄生蚤进行种类鉴定、数量登记,并采集鼠类血清和脏器标本进行鼠疫F1抗体检测和鼠疫菌分离培养。采用粘蚤纸或水盘法进行地面游离蚤调查,捕获的游离蚤进行鉴定后,分组进行鼠疫菌分离培养。并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 2016—2020 年鼠疫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20年共捕获鼠类20种7508只,捕鼠率在2.72%~3.38%之间,其中,黄胸鼠Rattus tanezumi占97.52%(7322/7508);梳检鼠8120 只,染蚤鼠数为1727只,染蚤率为21.27%,获蚤3种2542匹,其中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占50.16%(1275/2542);布放粘蚤纸54 370张,获蚤3种5008匹,其中猫栉首蚤Ctrnocephalides占66.43%(3327/5008)、人蚤Siphonaptera占33.45%(1675/5008)、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占0.12%(6/5008)。共剖检宿主动物 8120 只,检出鼠疫菌11株,检菌率为0.14%;蚤类细菌学检验2606 组 ,结果均为阴性;IHA检验3152份,检出阳性1份,滴度1∶80。RIHA检验55份,检出阳性10份,滴度为:1∶320~1∶163840。2016—2020年共发生鼠间鼠疫疫情2起,发现腺鼠疫病例2例。结论 西双版纳州动物间鼠疫疫情时有发生,并且波及人间,鼠疫防控形势严峻,需加强监测和防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准噶尔盆地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流行现状。方法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2007-2016年在该疫源地18个县(市、区)采集的鼠疫宿主动物、媒介及鼠疫抗体和病原体检测数据。结果 该疫源地大沙鼠密度在时间分布上呈波动状态,为2.1~22.6只/hm2;空间分布呈不均匀分布,以克拉玛依市和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最高,分别为14.2只/hm2和13.0只/hm2;夜行鼠捕获率为4.2~10.1只/100夹次,以2014年最高,为10.1只/100夹次;子午沙鼠为优势种(81.9%);大沙鼠染蚤率和总蚤指数空间和时间分布存在波动,平均染蚤率为90.7%,总蚤指数为10.44,簇鬃客蚤为优势种,分布最广,占总蚤指数的47.8%;夜行鼠平均染蚤率为20.2%,总蚤指数为1.20,以同形客蚤指名亚种和秃病蚤指名亚种为优势种类;鼠疫血清学检测啮齿动物13种9 087份,阳性617份。其中大沙鼠阳性率最高(9.4%),其次为三趾毛脚跳鼠(1.1%)。空间分布存在2个鼠疫流行强度较高区域:昌吉至木垒的准噶尔东部区域,以克拉玛依、沙湾和乌苏甘家湖为中心的中部地区,大沙鼠鼠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4.3%和13.6%。时间分布上呈波动状态:2008年为低谷,2013年呈高峰,阳性率分别为1.0%和19.3%;10年间共计检出鼠疫菌18株,以大沙鼠及其体蚤检菌最多。以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吉木萨尔和克拉玛依市检菌最多。结论 准噶尔盆地鼠疫自然疫源地是一个物种组成丰富、宿主和媒介群落结构多样、鼠疫流行强度不断变化的复杂生态系统,动物间鼠疫流行呈全区域性、连续性和异质性,存在主动和被动接触感染2类3种鼠疫风险播散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