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临床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中关于俯卧位通气对ARDS患者影响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纳入患者2141例。Meta分析显示:俯卧位通气组在压疮、人工气道阻塞风险发生率方面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非计划拔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胸风险发生率方面并无差异(均P0.05);而俯卧位通气组在心律失常风险发生率方面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可增加ARDS患者压疮、人工气道阻塞风险发生,但并不增加非计划性拔管风险的发生;俯卧位通气可降低ARDS患者心率失常风险发生,但并不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胸风险的发生率。本文可为ARDS患者行俯卧位通气治疗提供循证护理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评价俯卧位通气患者肠内营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linic trials数据库或平台中有关俯卧位通气患者肠内营养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类实验研究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年1月。2名研究者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文献质量,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9篇文献,共计461例俯卧位通气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俯卧位通气与仰卧位通气时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在高水平胃残余量发生率[OR=0.89,95%CI(0.57,1.38),P=0.60]、呕吐或反流发生率[RR=1.15,95%CI(0.89,1.48),P=0.29]、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RR=1.18,95%CI(0.77,1.81),P=0.44]、肠内营养中断率[RR=1.42,95%CI(0.90,2.24),P=0.13]、ICU住院时间[MD=-0.63,95%CI(-5.94,4.68),P=0.82]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对俯卧位通气患者进行肠内营养,不会增加其高水平胃残余量发生率、呕吐或反流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肠内营养中断率以及ICU住院时间。但该研究纳入文献的数量有限、质量中等,后期仍需开展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该结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持续声门下吸引对于机械通气危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有关持续声门下吸引对比非声门下吸引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并提取资料,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使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Meta分析结果表明,持续声门下吸引与非声门下吸引比较,可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缩短入住ICU时间,缩短机械通气时间.而对住院病死率的影响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持续声门下吸引可以降低机械通气危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缩短入住ICU时间以及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早期主动活动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万方数据库中有关机械通气患者早期活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并辅助其他检索。2名研究者独立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Stata/SE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RCT,718名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机械通气时间SMD=-0.77,95%CI(-1.30~-0.24);ICU住院时间SMD=-0.50,95%CI(-0.96~-0.04);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OR=0.13,95%CI(0.03~0.62);ICU获得性衰弱(ICU-AW)SMD=0.36,95%CI(0.02~0.71),合并效应有统计学意义;病死率OR=0.89,95%CI(0.51~1.55),虽倾向有利结局,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早期主动活动安全有效,不但能缩短机械通气和ICU住院时间,并能降低VAP和ICU-AW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系统评价俯卧位通气对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ECMO)支持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病死率的影响。 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Embase、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从2002年1月至2022年1月关于VV-ECMO支持ARDS期间使用俯卧位通气的随机对照研究或观察性研究。试验组为俯卧位通气患者,对照组为仰卧位通气患者。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筛选文献、提取文献资料及评估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最终纳入14项研究,共计1 880例患者,其中试验组869例,对照组1 011例。Meta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VV-ECMO支持的ARDS患者的28 d病死率[相对危险度(RR)=0.59,95%置信区间(CI)(0.43,0.80),Z = 3.41,P = 0.000 7]及住院病死率[RR = 0.73,95%CI(0.66,0.81),Z = 5.86,P < 0.000 01]均显著降低;但两组患者间其他病死率(30 d、60 d、90 d、ICU、6个月病死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 0.80,95%CI(0.61,1.05),Z = 1.60,P = 0.11]。 结论俯卧位通气能够降低VV-ECMO支持的ARDS患者28 d病死率以及住院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ICU建立人工气道重症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ICU病房于2013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87例重症产妇,随机将重症产妇分为对照组42例和集束化组45例,对照组重症产妇采用常规护理,集束化组重症产妇在此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意外脱管发生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病死率情况。结果:集束化组重症产妇的意外脱管发生率、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集束化组重症产妇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集束化组重症产妇的死亡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能有效降低意外脱管发生率、VAP发生率,减少产妇治疗时间,节约治疗费用,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模式对ICU病房中使用呼吸机支持的患者发生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7-2015-01我院急诊ICU病房治疗的120例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护理组(60例)及对照组(60例);护理组采用集束化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追踪护理,对比2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护理前后血气分析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护理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患者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意外脱管者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2组患者干预前3个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护理前后指标均明显改善(P0.01),护理组与对照组比较,患者干预后PO2值明显升高,干预后PCO_2值明显降低(P0.01);2组患者在干预后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集束化护理模式能够减少患者机械通气用时、降低住院时间、改善患者血气分析指标,有效避免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意外脱管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应用俯卧位通气联合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呼吸模式治疗的疗效。方法:2018年12月—2021年3月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黄河医院ICU收治应用有创通气呼吸机的ARDS患者86例,其中56例中重度患者需行俯卧位通气,根据涂层刮卡法将此类患者随机分为俯卧位通气联合APRV模式组(观察组)和俯卧位通气联合常规通气组(对照组),每组28例,记录2组患者入ICU后通气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2 h、24 h、48 h、72 h的呼吸参数、血流动力学参数并统计预后情况,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2组患者的主要结局(30 d生存时间)和次要结局(ICU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72 h内氧合指标(SaO_(2)、PaO_(2)、PaO_(2)/FiO_(2))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无效腔分数(VD/VT)指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72 h内血流动力学指标(MAP、CVP)较对照组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机械通气时间:(8.9±3.6) d vs.(12.6±3.2) d、拔管成功率:82.1%vs.53.6%、气胸发生率:7.1%vs.28.6%、谵妄发生率:14.3%vs.42.9%、30 d住院病死率:17.9%vs.46.4%,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观察组生存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logRank检验χ2=5.026,P=0.023),观察组ICU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中位时间13 d(95%CI:6.8~24.8) vs.20 d(95%CI:10.4~38.2),χ2=8.830,P=0.003]。结论:早期(72 h)俯卧位通气患者应用APRV模式可显著改善中重度ARDS患者的呼吸参数、血流动力学指标,有较少的气胸和谵妄发生率,脱机时间短,拔管成功率高,可改善生存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系统评价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和维普等国内外数据库中有关俯卧位通气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随机交叉试验。对所得文献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查,提取资料,评价文献质量,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10项研究,7项随机对照试验和3项随机交叉试验,包括500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俯卧位通气组的SaO_2[MD=2.41,95%CI(0.87,3.95),P=0.002]、PaO_2[MD=5.20,95%CI(3.04,7.36),P0.001]、PaO_2/FiO_2[MD=24.40,95%CI(8.35,40.44),P=0.003]、气胸发生率[RR=0.10,95%CI(0.01,0.76),P=0.03]、颅内出血发生率[RR=0.41,95%CI(0.20,0.83),P=0.01]和机械通气时间[MD=-23.22,95%CI(-38.30,-8.14),P=0.003]与仰卧位通气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RR=0.72,95%CI(0.48,1.09),P=0.12]与仰卧位通气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俯卧位通气能够有效改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的SaO_2、PaO_2和PaO_2/FiO_2,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气胸和颅内出血的发生风险,而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则无明显作用。由于本研究评价指标间存在异质性,且各评价指标纳入的符合标准的研究也不足。因此,需要更多临床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评价俯卧位通气应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俯卧位通气对创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救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创伤后ARDS患者,按照是否行俯卧位通气分为俯卧位通气组和非俯卧位通气组。记录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基础疾病数量),创伤相关的损伤严重度评分和简明创伤评分,采集俯卧位通气治疗后第0、1、3、7、14天氧合指数,预后指标(呼吸机使用时间、带管时间、ICU住院时间、总的住院时间,28d和90d的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通气治疗后第0天的氧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通气组第1、3、7、14天的氧合指数分别为173.5±68.9、294.7±116.2、324.4±123.2、367.9±147.4,非俯卧位通气组第1、3、7、14天的氧合指数分别为134.5±58.2、163.7±68.4、176.3±77.2、182.1±83.4,俯卧位通气组第1、3、7、14天氧合指数高于非俯卧位组第1、3、7、14天的氧合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俯卧位通气组和俯卧位通气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分别为(24.4±11.1)d、(16.7±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俯卧位通气组和俯卧位通气组ICU住院时间分别为(34.1±14.7)d、(25.0±11.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俯卧位通气组和俯卧位通气组90d病死率分别为41.9%和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能够改善创伤后ARDS患者的氧合指数,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减少ICU住院时间,降低90d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调控方案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90例机械通气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我科自行设计的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调控方案进行持续浅镇静,对照组应用常规镇静方案,记录并比较两组的镇静药物人均总剂量、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ICU病死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胸、患者意外拔管、气管切开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镇静药物人均总剂量、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和气管切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意外拔管率、再次插管率和气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浅镇静目标导向调控方案可以减少镇静镇痛药物的总剂量,缩短ICU住院时间,降低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和气管切开率,安全有效,并可改善机械通气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ARDS)患者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Medline、Ovid、CBM、CNKI、维普数据库中截至2013年12月1日所有公开发表的关于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并通过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引证检索,纳入文献的质量由两名经过专业医学循证培训的医学生完成,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RCT,其中7个RCT的研究结果显示,俯卧位通气对患者氧合指数的提高有显著影响[OR=69.65,95%CI(37.13~102.7),P0.0001];另外8个研究结果表明,俯卧位通气对降低病死率有显著效果[OR=0.63,95%CI(0.51,0.78),P0.001]。结论俯卧位通气可以有效地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指数,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刷牙对行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纳入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类实验性研究(CCT)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RCT和1篇CCT。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于行机械通气的病人给予刷牙能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同时还可以降低牙菌斑指数、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降低病死率以及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率等。[结论]行机械通气的病人给予刷牙不仅能有效降低VAP的发生率,还可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集束化护理对重症监护室(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关于集束化护理和常规护理对ICU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影响的文献,研究类型是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集束化护理的病人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率、机械通气时间、病死率低于常规护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集束化护理能降低ICU病人VAP感染率,缩短病人所需依靠呼吸机和入住ICU的时间,提高病人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毛雅芬  孙晓 《护理研究》2013,27(13):1270-1274
[目的]比较分析45°半坐卧位与抬高床头<30°(包括平卧位)、俯卧位与平卧位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有效性。[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在国内外数据库检索相关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采用随机效应模式或固定效应模式分析优势比和95%置信区间,对连续性变量资料采用标准化均值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抬高床头<30°相比,45°半坐卧位可有效地降低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VAP发生率,对于其他结局指标,虽然45°半坐卧位倾向于有更好的临床转归,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俯卧位与平卧位在5个结局指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45°半坐卧位可有效地降低符合临床标准VAP的发生率,在ICU死亡数、住ICU平均天数、机械通气时间指标方面,还需进一步收集资料进行临床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鼻与经口气管插管在急性颅脑病变所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方法将急性颅脑病变需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经口气管插管组和经鼻气管插管组,比较2组患者的ICU住院时间、28d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意外拔管发生率等疗效评估。结果经口气管插管组和经鼻气管插管组的28d病死率及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口气管插管组生存患者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158.1±74.3)h,ICU住院时间为(7.9±3.4)d,意外脱管及再次插管1例;而经鼻气管插管组生存患者平均机械通气时间为(123.9±64.6)h,ICU住院时间为(6.4±2.9)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脑疾病所致呼吸衰竭,实施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具有明显缩短ICU治疗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减少意外拔管率,同时不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病死率,不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明确间歇声门下吸引(Intermittent Subglottic Secretion Drainage,ISSD)预防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Knowledg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ISSD对ICU患者VAP影响的随机对照实验,同时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由2名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提取资料并评价文献质量,对满足纳入标准的文献使用RevMan 5.3进行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其中包括2篇中文,7篇英文,共有1 225例研究对象。经Meta分析结果显示ISSD能明显降低ICU患者VAP发病率,包括早发性和晚发性VAP的发病率,缩短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P0.05),但对病死率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 :ISSD对VAP的预防具有积极作用,能缩短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但对于降低病死率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创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炎症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72例创伤性ARDS患者,随机分为A组及B组,各36例;A组给予有创呼吸支持模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B组给予序贯通气模式[SIMV+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S/T)];动态观察两组患者1、2、4d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和总的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结果 B组CRP、PCT水平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气管插管时间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总的住ICU时间较A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创伤性ARDS患者,使用有创与无创序贯通气策略能够明显降低创伤性ARDS住ICU时间及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循证医学方法,为1例机械辅助通气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制定合理的卧位方案。方法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根据PICO原则,提出临床问题,检索Cochrane图书馆(2005~2011.1)、DARE(2011.3)、CCTR(2011.3)、MEDLINE(1996~2011.1)以及CNKI(1979~2011.1),查找高质量临床证据,并根据患者情况及家属意愿制定合理护理方案。结果共检索出有关机械辅助通气的ARDS或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合理卧位的Meta分析3篇,随机对照试验3篇,系统评价1篇,自身前后对照研究1篇。证据表明:①早期对患者应用俯卧位,尤其是针对双肺或左肺功能障碍者,可以有效改善其氧合状况,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率;②长期俯卧位会增加压疮发生的危险性;③俯卧位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尚无充分证据证明该卧位可以明显降低轻度ARDS患者的病死率。综合文献信息并结合患者具体病情,为其制定出如下护理方案:在发病早期(24~36小时内)给予俯卧位机械通气,同时加强受压部位的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经过4周左右的综合治疗和俯卧位机械通气,患者的氧合状况有了明显改善,SpO2达90%~100%,生命体征稳定,未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和压疮,患者准备脱机,转入普通病房进行后续治疗。结论为重度ARDS患者进行早期俯卧位机械通气,可以改善氧合,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及肺损伤的发生,但对轻度ARDS患者采用俯卧位机械通气是否会延长生存时间、降低其病死率仍需高质量证据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俯卧位与仰卧位对急性肺损伤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ALI或ARDS)的作用效果.方法 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多个中英文文摘型数据库及全文数据库,获得俯卧位辅助治疗AU或ARDS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4.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4篇RCT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俯卧位较仰卧位具有较好的改善氧舍指数(PaO2与FiO2)的作用,但在提高PaO2、降低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病死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除俯卧位压疮的发生率较高以外,两种体位在其他并发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俯卧位具有改善AU或ARDS患者PaO2与FiO2的作用,但对其他呼吸参数的改善情况,并发症情况及降低病死率方面的效果还需要大样本多中心RCT研究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