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芪归糖痛宁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病例6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芪归糖痛宁颗粒10g,每日3次,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30例。应用相同剂量的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变化,作出疗效判定。结果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有显著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芪归糖痛宁颗粒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痹的作用.治疗糖尿痛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芪归糖痛宁颗粒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作用机制。 方法 大鼠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空腹12h进行链脲佐菌素(STZ)6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复制DPN大鼠模型,将成模的大鼠分组,分别予以相应药物灌胃,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实验期间予以生理盐水灌胃,疗程12周,实验结束后,分别对大鼠FPG、神经传导速度、血清SOD、MDA、NGF水平及坐骨神经AGEs、PARP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 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芪归糖痛宁颗粒高、低剂量组均能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P<0.01或P<0.05),改善神经传导速度(P<0.01或P<0.05),均降低血清MDA水平(P<0.05),均降低坐骨神经AGEs、PARP mRNA的表达(P<0.01)。芪归糖痛宁颗粒高剂量组升高血清SOD水平(P<0.01),降低血清NGF水平(P<0.01)。 结论 芪归糖痛宁颗粒通过抑制氧化应激与AGEs、PARP途径的相互作用,从而防治和延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观察芪归糖痛宁颗粒预防性给药对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探究其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机制。方法 将120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芪归糖痛宁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和甲钴胺组,采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联合高脂饲料喂养法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预防性给予相应药物8周,以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otor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MNCV)和摆尾温度阈值评价DPN的改善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MMP-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 1,IL-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 1,MCP-1)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摆尾温度阈值显著升高(P<0.05),MNCV显著下降(P<0.05),血清MMP-1、TNF-α、IL-1和MCP-1均显著升高(P<0.05)。芪归糖痛宁颗粒对DPN大鼠的MNCV、摆尾温度阈值及血清MMP-1、TNF-α、IL-1和MCP-1的效应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P<0.05),不同剂量对不同指标的效应呈现不同的量效关系;不同剂量芪归糖痛宁颗粒与甲钴胺对DPN大鼠的MNCV、摆尾温度阈值及血清MMP-1、TNF-α和IL-1的效应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芪归糖痛宁颗粒能预防DPN,其机制与调控复杂的炎性因子网络有关,其效应具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周孝明 《中外医疗》2012,31(5):113-113
目的观察中药糖末宁颗粒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9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2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糖末宁颗粒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7.1%(27/35),对照组总有效率61.8%(21/3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糖末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较单用西医药治疗好。  相似文献   

5.
大鼠糖尿病痛过敏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然后观察其体重、血糖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INCV)的变化,并以伤害性爪回缩反射和甩尾痛指标测量痛阈。结果表明,腹腔注射STZ后,大鼠血糖升高(血糖〉11.1mmol/L),体重增长迟缓,MNCV减慢,实验至第1周时,甩尾反向潜伏期(TFL)显著缩短,第2周时,伤害性爪回缩阈值(NPWT)明显降低。上述结果提示,大鼠已产生糖尿病,并处于痛过敏状态。  相似文献   

6.
糖络通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糖络通对四氧嘧啶糖尿病(DM)并发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用四氧嘧啶180mg/kg皮下注射复制DPN大鼠模型,将血糖明显升高的大鼠按血糖高低随机分为模型组,糖络通高、低剂量组,并设正常大鼠作对照组。 观察糖络通对并发DPN的大鼠血液流变性各参数的影响。结果:糖络通能很好地改善大鼠不同切变率下全血表观黏度及血浆黏度,对高切、低切还原黏度,红细胞(RBC)聚集指数都有良性作用;且能加速RBC电泳速度,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结论:有效改善血液流变性可能是糖络通防治DPN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高压氧抑制TGF-β1改善STZ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压氧治疗(HBOT)对链脲佐菌素(STZ)糖尿病大鼠外周神经传导速度和血清、局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STZ糖尿病大鼠造模成功2个月,经电镜证实有神经病变后,随机分为3组:①HBOT组(n=31):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每天接受0.15MPa、HBOT1h,连续20d;②糖尿病对照(DM,n=32)组:仅用胰岛素控制血糖;③正常对照(NC,n=20)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的无糖尿病的正常STZ大鼠。分别在疗程10、20d时做肌电图后处死,取股动脉血用EIA法测定血清TGF-β1水平,同时取后肢神经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病理学观察和电镜观察,并用TGF-β1多抗对神经组织做DAB二步法免疫组化染色。结果HBOT10d后,治疗组后肢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同期DM组(P<0.05),但低于NC组;HBOT20d后,治疗组后肢胫、腓神经的传导速度明显高于同期DM组(P<0.01);而与NC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TGF-β1水平较DM组明显降低(P<0.05),与NC组间无明显差异。病理观察显示神经组织髓鞘内外的TGF-β1染色明显减少。结论HBOT可改善STZ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GF-β1生成和其在神经组织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自拟糖痛方足部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4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与对照组(70例),在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70例,自拟糖痛方足部熏洗日一次;对照组70例,给予甲钴胺500μg,口服,3次.d-1。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对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及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有效率:治疗组87.1%,对照组6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积分:两组均有改善,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中神经和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两组均有改善,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中药糖痛方足部熏洗治疗DPN效果显著,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姜蟅糖痛方"内服、外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减退及踝反射减弱等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64例,随机分成两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用弥可保加中药"姜蟅糖痛方"治疗,对照组仅用弥可保治疗.结果:用药2周后治疗组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减退及踝反射减弱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1.3%,4周后90.6%;对照组2周后53.1%,4周后78.1%.同期比较,经Ridit分析,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姜蟅糖痛方"内服、外洗配合弥可保肌肉注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引起的麻木、疼痛、感觉减退及反射减弱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而且起效较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糖痹颗粒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氧化应激反应的调整作用。方法将5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方案(饮食控制,并配合口服降糖药和(或)胰岛素等)的基础上加服甲钴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糖痹颗粒,30d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5%、74.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血清MDA显著降低(P<0.01),血清SOD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清MDA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糖痹颗粒联合甲钴胺治疗DPN疗效明显优于单用甲钴胺,且对改善DPN患者氧化应激反应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皮下转染重组腺病毒介导的人神经生长因子β(Ad-hNGFβ)基因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75只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3组:糖尿病组(DM组)、Ad-hNGFβ组、Ad-LacZ组,另取10只健康雄性SD大鼠作为对照组(C组)。STZ注射后21 d,Ad-hNGFβ组和Ad-LacZ组分别皮下注射Ad-hNGFβ和Ad-LacZ,C组和DM组皮下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STZ注射前、注射后21、35和49 d测定热痛阈,49 d测定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和潜伏期及血清hNGFβ浓度。结果:与C组比较,DM组在STZ注射后21 d热痛阈明显降低(P<0.05),持续到49 d,且血清hNGFβ浓度明显下降(P<0.01),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P<0.01),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与DM组相比,STZ注射后49 d,Ad-hNGFβ组热痛阈明显升高(P<0.05),血清hNGFβ浓度升高(P<0.01)、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潜伏期有所恢复(P<0.05);Ad-LacZ组各项指标与DM组比较无明显改变。结论:Ad-hNGFβ基因转染可缓解大鼠糖尿病神经性病变,此作用可能与Ad-hNGFβ基因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DPN)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60例DPN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帕司他片+贝前列素钠片,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两组均治疗6个月;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两组中医症状评分、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神经生长因子水平及神经传导速度。结果: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CSS评分及血清IL-6、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在神经生长因子水平上,治疗后两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高于治疗前(P0.05),人磷髓脂碱性蛋白(MBP)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神经传导速度方面,治疗后两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能够明显改善DPN临床症状,降低血清IL-6、TNF-α水平,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及神经相关生长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3.
林枫  于健 《华夏医学》2002,15(2):145-146
目的:观察氢化麦角碱注射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将10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基础治疗相同的情况下,治疗组60例采用氢化麦角碱注射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1个月,观察氢化麦角碱对DPN患者肌电图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57.50%(P<0.01),在改善患者肌电图方面,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氢化麦角碱治疗DNP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口服复方丹参滴丸与口服甲钴胺片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将7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2组均给予调控血糖、血脂、血压的基础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甲钴胺片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对血液流变学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及神经传导速度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对神经传导速度各项指标的改善作用则与对照组相同(P0.05)。【结论】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与口服甲钴胺片相同,但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作用则优于口服甲钴胺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血流及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炎性细胞因子及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胰岛素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丹参多酚酸盐。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1)、白细胞介素 6(IL-6)、一氧化氮(NO)、内皮素 1(ET-1)、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水平;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NCV)及感觉传导速度(SNCV)。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血清 sICAM-1、IL-6、ET-1、TNF-α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NO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 MNCV及 SNCV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两组患者的各个指标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有效提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益肾补阳还五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老年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 48例进行中医辨证规律观察 ;用益肾补阳还五汤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 ,并观察该方对尿过氧化脂质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48例患者按不同中医证型分别用益肾补阳还五汤系列方治疗 ,同时控制饮食和药物控制血糖。治疗前后测定尿过氧化脂质( U- LPO)和红细胞压积 ( Ht)、纤维蛋白原 ( Fbg)及全血粘度 ( Va)、血浆粘度 ( vp)。结果 :48例中肾气阴虚血瘀证 30例 ,肾阳气虚血瘀证 1 8例。治疗后显效 2 6例 ,有效 1 6例 ,无效 6例 ,总有效率88.5 %。治疗前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人 ( P<0 .0 1 ) ;U- LPO值 ,肾阳气虚血瘀证患者明显高于肾气阴虚血瘀证患者 ( P<0 .0 5 )。治疗后 Fbg、Va、Vp、U- LPO均明显下降 ( P<0 .0 1~0 .0 5 ) ,肾阳气虚血瘀证 Ht下降不明显 ( P>0 .0 5 )。结论 :益肾补阳还五汤治疗老年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作用机理与抗氧自由基损伤及改善血液流变学有关。肾阳气虚血瘀证氧自由基损伤程度较重 ,为微观辨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测双固一通灸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双固一通灸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防治作用。方法: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模型组(B组)、模型双固一通灸法15min防治组(C组)和模型双固一通灸法30min防治组(D组)。治疗8周后,用血糖仪检测各组血糖,用神经电生理和透射电镜方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组织超微结构。结果:与正常组相比,B组血糖水平升高,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与模型组相比,C组血糖水平降低,坐骨神经传导速度加快,差异显著(P<0.05);D组血糖水平和坐骨神经传导速度都有明显改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电镜观察C、D组坐骨神经有髓纤维髓鞘损伤程度均有明显减轻。结论:双固一通灸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评估10g单尼龙丝、128Hz分级音叉、振动觉阈值(vibration perception thresholds,VPT)测定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筛查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180例,其中有症状组116例,无症状组64例。所有对象用上述检查方法进行感觉功能评价,同时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查,比较各种检查方法的阳性检出率,以神经传导速度(NCV)作为标准,比较3种简易方法与NCV检查的相关性,并计算各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在有症状和无症状糖尿病患者中,各种检查方法都出现了一定的阳性检出率,尤其是VPT在无症状患者中的阳性率较高(47.7%);3种简易方法都与NCV具有较显著的相关性;且与NCV阳性结果相比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感觉功能评价在早期发现糖尿病病人周围神经损害方面具有很好的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