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高云  车革方  梁国 《当代医学》2021,27(11):147-148
目的研究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240例,依据临床症状的不同进行分组,患者均实施神经电生理检查,包括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肌电图等检查项目。比较各组神经电生理检查异常情况。结果240例患者中,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肌电图异常者分别为86例(35.8%)、103例(42.9%)、15例(6.3%),各项神经电生理检查正常者与异常者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最高(27.6%),B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最高(73.0%),C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最高(91.5%),D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最高(23.5%),与各组其他神经电生理检查项目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异常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主要的电生理表现,运用神经电生理检查反映患者的神经异常情况,一定程度上可为疾病的明确诊断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 mm小间隙套接缝合和神经外膜缝合修复坐骨神经损伤后疼痛功能恢复的变化。方法:采用SD大鼠制作坐骨神经离断伤模型,断端旋转180°后分别采用2 mm小间隙套接修复和神经外膜缝合修复方式,于术后2、4、5、6、8、12周观察患肢50%缩足阈值,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动物患肢2周时均出现明显的感觉减退,缩足阈值明显提高,达到15 g。4周时,两组缩足阈值均开始降低,小间隙套接修复组降低明显多于外膜缝合组,说明小间隙套接修复疼痛觉恢复早于外膜缝合组。术后5、6、8、12周,小间隙套接修复组缩足阈值升高至平台期[5周(12.70±5.64)g;6周(12.20±3.26)g;8周(12.31±4.19)g;12周(13.95±2.58)g];外膜缝合组缩足阈值呈下降趋势[5周(10.47±7.02)g;6周(9.42±6.86)g;8周(8.50±7.15)g;12周(8.06±5.93)g]。两组比较12周外膜缝合组缩足阈值显著低于小间隙套接修复组。结论:相比于传统的神经外膜缝合,生物套管2 mm小间隙套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性损伤,能够有效地提高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的疼痛阈值,减少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自体深筋膜包裹神经断端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寻找一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新方法。方法 :对 76例 91条神经损伤的病例分别采用自体深筋膜包裹神经断端和神经外膜缝合的方法进行修复 ,并对其治疗结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 :应用自体深筋膜包裹神经断端方法修复的周围神经 ,功能恢复良好 ,优良率为 87.1 %;神经外膜缝合方法修复的周围神经优良率为 75 .7%,两种方法优良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5 )。结论 :采用自体深筋膜包裹神经断端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 mm小间隙套接缝合和神经外膜缝合修复坐骨神经损伤后疼痛功能恢复的变化。方法:采用SD大鼠制作坐骨神经离断伤模型,断端旋转180°后分别采用2 mm小间隙套接修复和神经外膜缝合修复方式,于术后2、4、5、6、8、12周观察患肢50%缩足阈值,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动物患肢2周时均出现明显的感觉减退,缩足阈值明显提高,达到15 g。4周时,两组缩足阈值均开始降低,小间隙套接修复组降低明显多于外膜缝合组,说明小间隙套接修复疼痛觉恢复早于外膜缝合组。术后5、6、8、12周,小间隙套接修复组缩足阈值升高至平台期[5周 (12.70±5.64) g;6周(12.20±3.26) g;8周(12.31±4.19) g;12周(13.95±2.58) g];外膜缝合组缩足阈值呈下降趋势[5周(10.47±7.02) g;6周(9.42±6.86) g;8周(8.50±7.15) g;12周(8.06±5.93) g]。两组比较12周外膜缝合组缩足阈值显著低于小间隙套接修复组。结论:相比于传统的神经外膜缝合,生物套管2 mm小间隙套接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性损伤,能够有效地提高周围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的疼痛阈值,减少疼痛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梁钻勤  钟翠微  吴翠芳  林少品 《广东医学》2002,23(12):1307-1307
目的:检测周围神经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为临床早期发现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提供依据。方法:对临床诊断为糖尿病的192例患者检测双侧尺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及感觉传导速度;双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双侧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结果:上下肢感觉传导速度异常率明显高于运动传导速度异常率,下肢感觉传导速度异常率亦高于上肢感觉神经异常率,而且运动神经检测中末端潜伏期延长较神经干传导异常早。结论:对糖尿病患者及早作周围神经检测,尤其在感觉神经检测及运动传导速度检测时注意末端潜伏期的延长有助于早期发现周围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病程及尿白蛋白排泄率与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关系。方法 测定2型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尿白蛋白排泄率。结果 随着病程的延长,左正中神经和左腓浅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发生率也随之增加,运动神经在病程超过5年才发现其神经传导速度开始减慢,尿白蛋白排泄率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发生率及其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均有明显的关系。结论 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与病程和尿白蛋白排泄率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肌电图检查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到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肌电图检查,检测正中神经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尺神经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结果观察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低于对照组相关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和腓总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分别低于对照组相关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行肌电图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便于早期治疗,其临床检测意义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 (paraneoplas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PPN) 的神经电生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7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9例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上下肢运动、感觉神经电生理特点.测定指标包括: (1) 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末端运动潜伏期、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 (2) 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腓浅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 (3) 正中神经、胫神经F波.结果 (1) 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患者上下肢感觉运动神经均受损, 波幅总异常率高于神经传导速度总异常率 (P<0.05) , 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异常率高于运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异常率 (P<0.05) ,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异常率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2) 神经传导检测下肢异常率高于上肢 (P<0.05) ; (3) F波异常率低于神经传导检测异常率 (P<0.05) .结论 副肿瘤性周围神经病神经电生理表现为感觉运动神经病多见, 远端损害重, 下肢比上肢损害明显, 以感觉神经轴突损害为主, 运动和感觉神经脱髓鞘程度相似.分析周围神经病的神经电生理特点能为早期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9.
<正> 周围神经损伤手术修复时,临床上常采用神经外膜缝合法,神经束膜缝合法。目前由于没有很好方法完全鉴别出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所以不能按其神经功能的成份准确对位缝合,其疗效评价众说纷纭。我院1986年10月以来,按神经自然形成的束组进行外膜-束膜缝合32例,其优良率高于其它缝合方法,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 32例中男25例,女7例。最大年龄56岁,最小8岁。损伤原因:切割伤14例,电锯伤9例,挤压伤8例,枪伤1例。神经分类:桡神经11条,正中神经10条,尺神经8条,指神经8条,腓总神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联合丁咯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5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及对照组54例。治疗组给予血栓通注射液及丁咯地尔,对照组单用丁咯地尔。观察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为67%(P<0.05);治疗组在神经传导速度(主侧肢体的正中神经和腓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加丁咯地尔较单用丁咯地尔可明显改善糖尿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及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