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灯盏花素不同脂质载体凝胶体外经皮渗透性评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制备4种灯盏花素脂质载体凝胶和普通凝胶,研究4种脂质载体对灯盏花素体外经皮促渗性能.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离体小鼠皮肤为透皮屏障进行体外透皮实验,对各凝胶体外透皮特性进行药动学方程拟合,采用HPLC测定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结果:各凝胶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大小为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传递体凝胶>脂质体凝胶>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凝胶>普通凝胶.其中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24 h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最大,为普通凝胶的3.75倍,体外释药特性符合Higuchi动力学方程.结论:脂质载体凝胶对灯盏花素经皮吸收有不同程度的促渗作用,其中固体脂质纳米粒为4种脂质载体凝胶中的最佳促渗载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蛇鳞草-大黄在3种不同载药载体中的经皮渗透吸收性能。方法以离体鼠皮为透皮屏障,采用HPLC法进行含量测定,考察triphyllin A和大黄酸在3种不同载体中的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透皮速率及透皮时滞等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固体脂质纳米粒及水凝胶载体在24h内的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较高,其中二指标成分在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单位面积透皮量均达25%以上,且透皮速率较大,透皮时滞较短。结论与传统剂型相比,水凝胶和固体脂质纳米粒载体对药物有不同程度的促渗作用,其中固体脂质纳米粒促渗作用相对较佳,并具有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3.
宋艳丽  徐坤  韩腾飞 《中成药》2014,(5):952-956
目的制备甘草次酸固体脂质纳米凝胶并考察其体外透皮效应。方法采用微乳液法制备甘草次酸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包封率、粒径与表面电位,以研和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采用改良Franz立式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实验,HPLC法测定甘草次酸,评价甘草次酸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的经皮渗透结果。结果甘草次酸固体脂质纳米粒外观为圆球形或椭球形;甘草次酸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包封率为(64.75±1.36)%,粒径范围(46.13±20.10)nm,电位分布范围为(-53.4±7.11)mV。24 h甘草次酸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较甘草次酸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累积透过量提高66%。结论甘草次酸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能提高甘草次酸的透皮速率,有望成为甘草次酸透皮给药的新型制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制备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剂,并评价其体外透皮性能。[方法] 采用热熔乳化-均质法制备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以脂药比(X1)、固体脂质浓度(X2)、表面活性剂浓度(X3)作为自变量,以粒径大小(Y1)和包封率(Y2)作为因变量,利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优化得到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处方,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微观结构;并以卡波姆940作为凝胶基质制备成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剂。采用Franz扩散池法比较了冲和凝胶和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剂的体外透皮吸收性能。[结果] 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的最佳处方组成为脂药比为80∶1,固体脂质浓度为12.0 mg/mL,表面活性剂浓度为10.0 mg/mL,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表面光滑圆整,平均粒径为(179.3±10.9) nm,包封率为(91.1±0.9)%。芍药苷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在12 h内药物单位面积累积透皮量明显高于冲和凝胶,其在皮肤内药物滞留量是冲和凝胶的4.8倍。[结论] 将芍药苷制备成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累积透皮量及在皮肤中的滞留量,有望增强芍药苷对皮肤疾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灯盏花素固体脂质纳米粒。方法:采用乳化超声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以包峰率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对处方进行优化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结果:制备的纳米粒的包封率为52.34%,平均粒径为(128±13)nmz,eta电位为-18.4mV,8h的体外累积释放为81.98%。结论:所用制备工艺简单,可用于制备灯盏花素固体脂质纳米粒。  相似文献   

6.
原花青素柔性纳米脂质体小鼠皮肤局部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制备原花青素柔性纳米脂质体,考察原花青素在小鼠腹部皮肤的滞留量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局部经皮给药的药动学,探讨柔性纳米脂质体促进药物的经皮吸收的作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原花青素柔性纳米脂质体,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时间给药皮肤中原花青素生物滞留量,DAS软件拟合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原花青素柔性纳米脂质体包封率为(72.52±8.63)%,平均粒径167.5 nm,Zeta电位-60.3,多分散指数0.309;在小鼠皮肤中滞留量的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结论:原花青素柔性纳米脂质体中有效成分能较快渗透进入皮肤,并在皮肤局部较长时间蓄积。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2016,(6)
目的:制备槲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骨架缓释片,并对其释药影响因素及释药模型进行探讨。方法:采用高温乳化-低温固化制备槲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进一步制备成凝胶骨架缓释片。分别采用零级、一级、Higuchi及Ritger-Pappas方程,对槲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骨架缓释片的释药模型进行拟合。结果:槲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骨架缓释片体外释放行为符合零级释药模型,释药方程为:Mt/M∞=0.0783t+0.0394(r=0.9908)。释药机制以骨架溶蚀机制为主。结论:槲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凝胶骨架缓释片处方合理,制备工艺可行,在12 h内具有良好的体外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8.
丹参酮脂质传递体的制备及体外经皮渗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陆晓红  刘建平  赵华  段繁 《中成药》2005,27(9):1000-1003
目的:研制丹参酮脂质传递体,进行体外小鼠经皮渗透研究.方法: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脂质传递体.以改进的Franz扩散池进行体外经皮渗透实验,比较不同给药形式和给药体积对丹参酮经皮渗透的影响.结果:脂质传递体粒径79.7 nm,包封率达81.2%.脂质传递体12 h累积透过量为(1024±104.0)ng/cm2,皮肤滞留量为(345.2±58.0)ng/cm2;普通脂质体12 h内接收介质中未检测到药物,皮肤滞留量为(625.3±124.5)ng/cm2,水醇混悬液仅在给药8 h后才检测到少量药物,皮肤滞留量为(765.0±60.00)ng/cm2,随脂质传递体给药体积增大(0.1,0.2,0.5 mL),12 h皮肤累积透过量提高(依次为676.4±63.69、1024±104.0、1410±77.20 ng/cm2),透皮速率增加(分别为63.78±7.79、97.27±9.14、140.0±5.50 ng(cm2·h)),皮肤滞留量增加(依次为64.70±7.50、345.2±58.0、628.3±98.11ng/cm2).结论:脂质传递体可以促进丹参酮经皮转运.  相似文献   

9.
天山雪莲微乳的小鼠局部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制备天山雪莲微乳,考察天山雪莲微乳在小鼠腹部皮肤滞留量与时间的关系及其局部经皮给药的药代动力学,探讨其皮肤吸收作用。方法:测定制备样品的Zeta电位、多分散指数、粒径分布等理化指标;以绿原酸、芦丁为指标性成分,采用HPLC测定不同给药时间皮肤中绿原酸、芦丁生物滞留量,DAS软件拟合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天山雪莲微乳平均粒径54.51 nm,多分散系数0.281,Zeta电位-0.687 mV;在小鼠皮肤中滞留量的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结论:天山雪莲微乳中有效成分能较快渗透进入皮肤,并在皮肤局部较长时间蓄积。  相似文献   

10.
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进行了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动物体内的生物利用度研究.方法:采用HPLC测定Beagle犬血浆中水飞蓟宾浓度,在选定的液相条件下,水飞蓟宾分离良好.结果:受试制剂和益肝灵片体内药动学均符合一室模型,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258%.结论:水飞蓟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固体脂质纳米粒是提高难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11.
米非司酮凝胶剂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萍  彭彦  廖晶晶  庞雪冰 《中国药学杂志》2008,43(24):1893-1896
 目的考察米非司酮阴道凝胶剂在动物体内药动学过程,探寻改变剂型和给药方式对增强药物靶向性,提高局部药物浓度的可行性。方法应用HPLC检测动物体内的药物浓度,用3P97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以此评价家兔阴道给予米非司酮凝胶剂和腹腔注射等剂量(25 mg·kg-1)混悬剂后的生物利用度。比较大鼠阴道给予米非司酮凝胶剂(10 mg·kg-1)后血浆、子宫和卵巢的药物浓度,评价制剂的靶向性。结果家兔给予米非司酮凝胶剂和混悬剂后测得血浆的ρmax分别为88.72,782.6μg·L-1;tmax分别为2.75,1.00 h;t1/2Ke分别为20.38,4.148 h;AUC0-48分别为1 060,1 655μg·h·L-1。凝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89.31%。大鼠阴道给予米非司酮凝胶剂后血浆、子宫和卵巢的ρmax分别为171.5,1009,914.2μg·L-1;AUC0-48分别为945.0,5536,1.558×104μg·h·L-1。药物在子宫和卵巢的靶向率(DTE)分别为3.570和12.99。结论米非司酮阴道凝胶剂在兔、大鼠阴道直接给药,对提高靶器官的药物浓度有一定作用,并延长药物在靶器官的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Beagle犬血浆中灯盏乙素的定量分析方法,测定灯盏乙素在Beagle犬体内血药浓度经时过程,评价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自微乳的药代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单剂量分别灌胃给予Beagle犬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自微乳及灯盏花素片,采用HPLC测定血浆中灯盏乙素的浓度,流动相甲醇-0.2%磷酸水(45∶55),检测波长335 nm。运用DAS2.1.1软件程序拟合药物浓度-时间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结果: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自微乳、灯盏花素片灌胃Beagle犬后灯盏乙素药-时曲线均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分别为190 min和160 min,Cmax分别为78.98mg·L-1和33.63 mg·L-1,AUC0-t分别为18 674.619 mg·L-1·min和9 132.475 mg·L-1·min;相对生物利用度204.49%。结论: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自微乳较灯盏花素片能显著提高灯盏乙素在Beagle犬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为灯盏花素口服制剂的开发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口服芹菜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剂学及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本研究对所制得的芹菜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剂学性质和药动学进行研究。方法使用激光粒度仪,Zeta电位值测定仪,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体外溶出实验考察芹菜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剂学性质;以自制芹菜素混悬液为对照组,考察了大鼠口服芹菜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药动学过程。结果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发现该纳米粒为类球形粒子;平均粒径为135nm;Zeta电位为-18.90mV;测定药物在释放介质中的释放符合一级释放方程。X-射线衍射证明,芹菜素在固体脂质纳米粒中以无定形形式存在。口服药动学结果表明,芹菜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组的平均AUC0-t为17.337mg·h·L-1,而对照组为5.3mg·h·L-1。纳米粒组的ρmax为3.07mg·L-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44mg·L-1。纳米粒组的消除速率常数Ke较低,为0.232h-1,低于对照组。结论芹菜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327%。芹菜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可有效提高芹菜素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肾衰患者进行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简称CVVH)过程中万古霉素的药效学及药动学特征,为万古霉素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仪测定使用万古霉素第3天、第16天时,给药后不同时间血中药物浓度,以PKBP-N1药动学软件包对所测得的药物浓度-时间数据进行拟合,计算药动学参数。并监测用药过程中万古霉素血药浓度谷值及药效学指标。结果 进行CVVH时,万古霉素的体内药动学过程呈开放型二房室模型。其药动学参数为:使用万古霉素第3天时,t1/2α=0.41 h,t1/2β=5.75 h,Vc=21.92 L,cmax=22.81 μg·mL-1,cmin=5.82 μg·mL-1,CL=3.49 L·h-1,VSS=28.32 L。第16天时,t1/2α=0.61 h,t1/2β=33.23 h,Vc=12.92 L,cmax=38.70 μg·mL-1,cmin=16.50 μg·mL-1,CL=0.376 L·h-1,Vss=17.69 L。维持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谷值在5~10 μg·mL-1有效范围的情况下,其用药间隔由用药初期的q8 h逐渐延长为用药17 d后的q48 h。药效学指标提示,万古霉素从患者体内清除其敏感菌金葡球菌的时间为38 d。结论 进行CVVH治疗时,体内万古霉素的药动学过程是可变的。因此,必须加强对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监测,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以保证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制川乌对白芍中芍药苷经皮转运的影响,从经皮转运角度研究制川乌-白芍配伍协同增效作用机制。方法:以昆明种清洁级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经皮给予白芍凝胶、制川乌-白芍凝胶和白芍-氮酮凝胶,采用皮肤微透析取样技术,建立HPLC测定透析液中芍药苷的浓度,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14∶86),检测波长230 nm;利用DAS 2.0软件计算局部药动学参数,采用扫描电镜考察药物对小鼠皮肤角质层的影响。结果:白芍凝胶组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t)),平均滞留时间(MRT_(0-t)),半衰期(t_(1/2)),达峰时间(T_(max))和药峰浓度(C_(max))分别为(3.28±1.01)mg·L~(-1)·h,(3.95±0.32)h,(0.92±0.44)h,(2.00±0)h和(0.72±0.24)mg·L~(-1);白芍-制川乌凝胶组MRT_(0-t),AUC_(0-t),t_(1/2),T_(max)和C_(max)分别为(3.35±0.08)h,(10.64±1.24)mg·L~(-1)·h,(1.32±0.67)h,(1.00±0)h和(3.06±0.38)mg·L~(-1),白芍-氮酮凝胶组AUC_(0-t),MRT_(0-t),t_(1/2),T_(max),C_(max)分别为(59.82±13.51)mg·L~(-1)·h,(3.67±0.08)h,(0.89±0.16)h,(2.67±0.29)h和(13.24±4.14)mg·L~(-1)。与白芍凝胶组比较,制川乌-白芍凝胶组AUC_(0-t)和C_(max)均显著增大,T_(max)明显缩短。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制川乌作用皮肤后,角质层细胞间隙明显增加,且与氮酮对皮肤的作用类似。结论:制川乌-白芍配伍能显著提高芍药苷的透皮吸收,达到配伍"增效"的目的,这可能与制川乌降低角质层的屏障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盐酸左氧氟沙星即形凝胶在兔眼内的药动学行为,考察该制剂的释药特征。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左氧氟沙星即形凝胶给药后不同时间兔眼房水中的药物浓度,绘制药-时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盐酸左氧氟沙星即形凝胶在兔眼内的吸收和消除过程呈线性动力学特征,其t1/2(ke),MRT,tmax,ρmax,AUC0-τ和AUC0-∞分别为(118.76±7.21)min,(208.40±13.46)min,(34.07±5.02)min,(2.56±0.14)mg·L-1,(432.05±13.55)mg·min·L-1及(501.52±25.24)mg·min·L-1。结论盐酸左氧氟沙星眼用即形凝胶显著延长药物在眼部的滞留时间,可用之实现长效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富马酸亚铁胶丸相对生物利用度及药代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哈尔滨健尔制药厂生产的富尔血口服液为参比制剂,比较哈尔滨健尔制药厂生产的富马酸亚铁胶丸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方法:选择10名男性成年健康志愿者,用自身交叉叶照试验方法,分别 po 富尔血口服液0.56g,富马酸亚铁胶丸0.6g,血药浓度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测定,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用3P87程序自动拟合,求算药代动力学参数。 结果:po 富尔血口服液及富马酸亚铁胶丸两种制剂的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符合一室模型,两种制剂的t〈sub〉max〈/sub〉均为4.50 h,c〈sub〉max〈/sub〉分别为(1.66±0.I1)mg·L〈sup〉-1〈/sup〉和(1.85±0.32)mg·L〈sup〉-1〈/sup〉;t〈sub〉1/2〈/sub〉分别为(1.27士.12)h和(1.18士0.09)h;AUC〈sub〉o~∞〈/sub〉,分别为(5.21士0.39)mg·h·L〈sup〉-1〈/sup〉和(5.44士0.30)mg·h·L〈sup〉-10.05),经双单侧t检验,两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均匀设计-效应面法优化萆薢分清直肠凝胶剂的处方,对比该复方口服和直肠给药后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过程,为该复方的现代制剂开发提供参考。方法:以外观、均匀度、黏稠度及pH为综合考察指标,以卡波姆940用量、丙三醇与丙二醇的用量比和NaOH用量为考察因素,采用均匀设计-效应面法优化萆薢分清直肠凝胶的处方。采用HPLC检测口服和直肠给药后血浆中甘草次酸的浓度,以3P97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评价口服和直肠给药后的体内药动学过程。结果:最优处方为1.5%卡波姆940,8%丙三醇,2%丙二醇,1%NaOH,0.03%尼泊金乙酯。直肠给药的药动学参数为药峰浓度(C_(max))(35.144 7±5.272 4)mg·L~(-1),达峰时间(T_(max))(27.114 6±13.358 7)min,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6 h))(5 125.468 5±368.745 9)mg·min·L~(-1)。结论:均匀设计-效应面法适用于萆薢分清直肠凝胶剂的处方优化,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所得凝胶外观细腻、黏度适宜。萆薢分清直肠凝胶剂直肠给药后主要成分在体内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