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子和攻邪学术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张从正攻邪学术思想.其理论来源于<内经>,明确提出了天邪、地邪、人邪的概念,据此提出治病攻邪论.张从正祛邪理论有因邪致病、论病重邪、祛邪安正三个要点.创立了"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攻邪学说.治法以寒凉立论,提出阴阳损益并进的补益法则,体现出其以攻邪论为基础的补法特点.张从正根据病邪所在的处所,提出了汗、吐、下三法的具体运用,丰富和发展了<内经>的有关理论及方法.  相似文献   

2.
张子和不但擅长汗、吐、下三法,且善于用补。其补法的特点是:以祛邪为前提,以补不足为宗旨,攻补兼施,并重视寒补、食补,对虚损无邪之人才纯用补药.  相似文献   

3.
刘云  孙安鹏  薛峰 《包头医学》2008,32(1):29-30
目的:探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攻邪派张子和攻邪补正的正确理念,指导中医临床正确运用攻邪补正的方法。方法:举例说明吐法,下法祛邪补正,攻偏胜之气,不胜之气自平,损其有余,不足者自安。结果:14年的癫痫顽疾和2岁小儿泄泻虚脱的病例都在攻邪补正的治疗方法中痊愈。结论:补正必攻邪,邪去正自安,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真得补之道也。邪去则补即在其中,为医者应得之教益矣。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吸取《黄帝内经》的祛邪思路及当时的医疗经验,采用汗、吐、下法使邪从上窍、下窍、汗孔而出,并用清法治无可汗可下之证,攻邪时注意顾护正气和津液,过用或误用攻邪则及时救弊。《伤寒论》使祛邪理论渐趋完善,并将其贯穿于外感病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对临床合理使用祛邪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擅用汗、吐、下3法著称的张从正,位列"金元四大家"之一,因其主张"攻邪已柄",而被誉为"攻邪派"。从临床实践、地域及时代、学宗师承3个方面探讨张从正祛邪学说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老年病治疗要点是祛邪不可峻攻,扶正不可蛮补,以护养脾肾,确保先后天功能相对稳定为首务.外感当究正气之虚实,治外不忘安内;内伤当究五脏之生克,治此不忘调彼.气血俱亏者,益气尤急于补血;阴阳两虚者,扶阳尤重于救阴;虚实难判者,治虚当先于治实.  相似文献   

7.
<正> 据《健康报》1993年2月16日载,北京华怡中医门诊部老中医李征,根据“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的观点,在治癌时将祛邪放在首位,通过祛邪扶正,当攻则攻,当补则补,攻补结合。30年来他运用这一治则治疗肺、肝、肠、乳腺癌及脑瘤等23400余例,治愈974例。他认为,癌症一旦发现,机体正气已不支,若通过扶正来祛邪,犹如远水解  相似文献   

8.
张从正乃金元四大医家之一 ,以攻泻而著称。其攻邪不仅表现在用药方面 ,还特别赏用刺络泻血针法 ,纵观其《儒门事亲》一书的针灸医案 ,大多采用泻血疗法。张氏的泻血疗法是承《内经》而来 ,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提高 ,为后世刺络泻血针法的应用树立了典范。笔者不揣浅陋 ,对张氏刺络泻血学术思想加以论述 ,以期共同提高。1 经脉气血多少泻血论张氏以十二经脉气血的多少来指导临床刺络泻血。他认为 :血多之经刺之 ,能祛邪而不伤血 ;血少之经刺之 ,则使血受损而正不足 ,有助于邪气之虞。张氏据《内经》太阳、阳明多血之经 ,少阳为少血之经 ,…  相似文献   

9.
从七个方面对《金匮要略》的治疗思想进行分析;1.治未病,包括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先安未病之脏腑三层意思.2.虚实异治,指相同疾病而病人体质虚实不同则治法亦异。3.注意顾护正气,一是衰弱性疾病注重调补脾肾,二是对虚实夹杂之证要攻补兼施,三是祛邪时不忘记正握。4.攻邪当随其所得,即攻邪表邪气在体内形成的痰,水,瘀血,宿食等分别不同治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析明代浙江医家张景岳对朱丹溪治郁证经验的继承与发展。[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和数据挖掘法,以《朱丹溪医学全书》《景岳全书》为蓝本,构建“郁证方药数据库”,探究用药规律,并研读整理郁证相关内容,从理法方药各角度归纳比较二者临证经验。[结果] 二者均认同气血结聚、升降失职的病机理论,然丹溪以脾胃为要,景岳以气机为关键。在临床辨证中,丹溪以病理因素为依据,将郁证分为气血湿食痰热六者;景岳吸收“六郁”理论,将郁证分为五气之郁和情志之郁。在用药上,丹溪从脾、肝、肺经入手,祛邪为要,理气为主,并辅以甘缓养阴;景岳用药,温补为主,又采丹溪之则,尤重滋阴,并以祛邪,故其用药攻补兼施,补益为主。[结论] 朱丹溪与张景岳均认同致郁关键为气血怫郁。丹溪分郁证为六郁,以祛邪为要;景岳分郁证为五气之郁、情志之郁二类,攻补兼施,尤重滋阴。景岳在继承丹溪理论之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辨证论治体系。二者的郁证诊疗经验,可为当今郁证治疗提供范本。  相似文献   

11.
夏黎明认为,应根据邪气与胃气的多寡制定晚期胃癌的治疗思路:正气衰败者,以扶正为主,扶正所以祛邪;胃气未损、身体状况较好者,以攻为主,扶正为辅,应侧重祛邪,祛邪即扶正;胃气耗损者,应攻补兼施,祛邪亦是扶正,扶正亦是为了更好地祛邪。祛邪法分为化痰散结、破血逐瘀、清热解毒等。治疗晚期胃癌,不可拘泥于一法一方,应综合应用扶正与祛邪法,并随症加减,调理阴阳,维持机体自身平衡,达到“人瘤共存”才是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2.
祛邪法是中医治疗疾病常用的方法。对祛邪法的概念,适应范围,以及祛邪法应用整体思想进行地探讨,主要从因势利导,祛邪外出;祛邪务早、务尽;祛邪须顾护正气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产后病组方用药规律与特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后"多虚、多瘀、易寒、易热",故产后病治疗重在补虚化瘀祛邪,产后调养以药膳为佳。纯补纯攻均非产后病所宜,因为补虚有留瘀之弊,化瘀有伤正之忧。补虚当以气血为重,然气血之虚,有轻重缓急之异,故用药须分主次。攻邪务辨邪之属性,谨守平和。化瘀不但要善于选用既能活血,又能兼顾脏腑生理解剖特点的引经报使药物,而且应注意攻逐不能太过。产后用药,还应注意解表不可过于发汗,攻里亦当削伐有度,清热慎用芩连,温里谨投桂附,消导之品不可重用。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患病,多形成虚实夹杂之侯。治疗应因人制宜,以补莫留滞,攻勿过猛,祛邪扶正,利于康复为目的。笔者运用中药治疗老年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前列腺肥大、玻璃体混浊等疾病,临床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依据,述经方在剂型、服药方法的安全性。张仲景依据药方的峻缓及毒性,给予剂型的限定,多用丸剂意在缓攻或缓治,缓和药力之峻烈之性与降低药物的毒性,以达祛邪不伤正的目的。在临证用方时,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年龄有长幼和药后疗效,采取不同的服药方法,避免损伤人体的正气。  相似文献   

16.
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依据,述经方在剂型、服药方法的安全性。张仲景依据药方的峻缓及毒性,给予剂型的限定,多用丸剂意在缓攻或缓治,缓和药力之峻烈之性与降低药物的毒性,以达祛邪不伤正的目的。在临证用方时,根据病人体质的强弱、年龄有长幼和药后疗效,采取不同的服药方法,避免损伤人体的正气。  相似文献   

17.
温病属外感热病,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四时不同的温热病邪.根据"客者除之"的原则,祛邪为温病治疗的重要方面,邪去则正安.吴鞠通说:"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园法活,祛邪务尽".阐明了祛邪是治疗温病的重心.温病祛邪,透法是其中之一.温病的发展演变是从温邪深入程度来判断在卫、在气、在营、在血,而卫气营血的各个阶段都需要祛邪,也都存在运用透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外科正宗》和《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中医外科两大奠基之作,两书对"疽"证的病位、病性认识相同,但对其病因、治法理解不同,因此遣方用药各异。前者认为其病因为"五脏毒攻于内",首当艾火灸之,伺阴转阳后施祛邪之法,方用回阳三建汤;后者认为其病因为"寒痰凝滞",治之以温散通腠之法并贯穿始终,方用阳和汤等。文章从理、法、方等方面对两书论治"疽"证的不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素问遗篇》在论述疫病发病时,强调天、人、邪3个方面的因素,对认识疫病发病、指导疫病防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人之正气是防病的基础,当始终顾护;具有传染性的“毒气”“邪鬼”是病因,预防需避之,治疗当祛邪;天之气交失守引发疫病,并决定病性病势,可据此选择相应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0.
桂枝汤在经方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增损,变化无穷其桂枝汤类方不仅适于外感病,亦适于内伤病;不仅用于祛邪,亦可用于补益以及调和。桂枝汤类方最主要的功用在于调和。张仲景在桂枝汤类方中的运用中,若桂芍用量相等,一般用于阴阳气血营卫不和以及脾胃失调;若桂枝用量小于白芍,一般用于阴阳气血营卫不足及脾胃虚损;若桂枝用量大于白芍,一般用于阴阳俱虚,而阳虚较甚。桂枝汤类方的效用是多方位、多层次的,调和中寓有扶正、祛邪之用,补益中寓有调和、祛邪之用,祛邪中寓有调和补益之用。或调补并重,或攻补并重,或攻和并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