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正> 胁痛是指一例或两侧胁肋疼痛而言,为临床所常见。笔者依据临床经验,多年来用四逆散加减治疗而收到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分型 肝气郁结型:胁痛以胀痛为主,疼痛每因情志的变动而增减,胸闷不舒,饮食欠佳,舌苔薄白,脉弦,若气郁化火兼见烦热、口干、二便不畅、苔黄、脉弦数等。 相似文献
3.
4.
用柴胡疏肝散为主加减治疗胁痛,疗效确切,不论是肝,胆,胃,胰腺病变,甚至肋间神经痛等病,只要症见胁肋胀痛,口干口苦,纳差等,即可应用本方治疗。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观察柴胡疏肝汤加味治疗胁痛的疗效。方法将胁痛患者18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2例,采用柴胡疏肝汤为基础方;对照组89例,口服胆维他,元胡止痛片。结果2个疗程后,治疗组治愈率为43.48%,总有效率为96.74%,对照组分别24.72%、79.77%。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胁痛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侯公明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1988,(4)
胁痛为乙型肝炎的主要症状,多数患者在治疗后,肝功能正常,HBsAg转阴或滴度下降,但仍长时间表现有胁痛症状。宣郁通经汤为《傅氏女科》治疗肝郁痛经之验方。笔者将其加减治疗乙型肝炎后胁痛症20例,效果较好,兹介绍如下。临床资料 20例中男14例,女6例;年龄在16~45岁之间。乙型肝炎治疗后,肝功能正常,HBsAg阳性转阴8例,HBsAg阳性,滴度降低(1:16)12例,胁痛时间均在2年以内。方药组成柴胡10g,香附10g,川楝子10g,郁金12g,丹参12g,当归10g,白芍12g,栀子10g,板蓝根12g,甘草6g。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病毒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发病率高、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的常见病,到目前为止尚无特定的中医病名与其对应,临床上多以病位结合病性或以主证而确立中医诊断,包括在“胁痛”、“湿病”、“黄疸”、“痞证”、“肥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也称为B型肝炎。发病原因多为:接吻、性行为、输入带病毒者的血液、血浆或用不洁的注射器、针头、采血仪器等。传染途径为:血液、阴液、泪液、唾液、器械等,乙型肝炎病毒在生物液中数量很大,它的传染力非常强。乙型肝炎自潜伏期最后几天至发病后的1个月左右,患者的血液中可较长期地携带病毒,潜伏期一般14~35天。 1 临床表现 初期症状有低热或高热、食欲不振、疲倦、恶心和呕吐、大便秘结或腹泻,上腹和右腰背有程度轻重不等的胀痛和不适。部分有严重黄疽,有的黄疸不明 相似文献
15.
16.
17.
<正>乙型肝炎目前尚无特殊疗法,1991年~1995年我们采用自拟中药方剂辨证治疗乙型肝炎81例,疗效尚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81例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符合1990年5月上海第六届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诊断标准。其中男50例,女31例;年龄最小者11岁,最大者65岁;病程6—12月56例,2年25例。二、分型与辨证1.肝郁毒伏型:症见乏力,纳少,胁肋胀痛,低热,小便发黄,心烦易怒,脉弦沉,舌质红,苔薄白或黄。2。湿热蕴结,邪留肝脾型:症见低热,身倦,四肢乏力,精神不振,口粘,食少,肝区不适,小便时黄,大便溏薄,脉象弦濡而数,舌质淡红,苔薄白或黄而腻。 相似文献
18.
19.
20.
台湾地区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地区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研究概述台湾中医药研究咨询中心(福州350003)林丹红东山县中医院(东山363400)李东勇台湾当局自80年代以来加强乙型肝炎的研究,由台湾行政院"肝炎防治委员会"统筹规划,台湾卫生署负责具体实务,台湾"国家"科学委员会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