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机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毒伏血分损肝,正虚与疫毒并存、病初滞肝伤脾气。迁延滞络耗肝阴、疫毒病性多湿热,久恋损阳显寒湿、毒瘀证结为标,气阴亏损为本四个方面来阐述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机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2.
毒邪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重要致病因素。毒邪在本病的致病过程中经历了伏毒留恋、潜伏肝络,担毒肝体、气滞血瘀,病变丛生、步入损途这三个阶段的变化。了解毒邪在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致病过程,可以加深对病情的了解,并有效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李芹  钟琳 《肝博士》2016,(5):53-55
正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以肝脏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传染性疾病。中医古籍中无"肝炎"病名,但根据其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应属中医的"疫毒"、"黄疸"、"胁痛"等病证范畴。一、病因病机乙肝病毒为疫毒之邪,首犯肌肤,入于血分,深藏于肝。肝为五脏之一,五脏藏精气而不泻,若邪伏于肝,则难自净,是以难治。乙肝病毒发于外则表现为湿热,湿热疫毒之邪内侵,导致肝脏疏泄功能  相似文献   

4.
恶性肿瘤是全身属虚、局部属实之疾病,患者既有六淫邪气、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毒邪潜伏体内,又表现为精气亏虚、脏腑失调、气血瘀滞等正气不足之象,邪毒先潜伏体内,待正气亏虚时伺机发动,导致肿瘤的发生,甚至出现转移。该文提出"正虚伏毒"是肿瘤发生及转移的病机关键,邪毒内伏是根本原因,正气亏虚是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变的始动因子及持续因素是湿热疫毒,发病之本是正气不足;病机在于"毒损肝络",疾病渐进深入;瘀、毒、湿、热是主要致病因素。治以化瘀通络、扶正解毒之法。(1)肝络失和:湿热疫毒初袭肝络,络脉气机不畅,多以气滞表现为主,常见胸胁或脘腹胀满、嗳气,或腹中包块,聚散不定,按之不痛,大便不畅,舌暗红,脉弦或弦细。对于气分表现明显者,常予疏通气血、疏肝通络之法,临证多以旋覆花、桂枝、当归、木香、香附、姜黄、郁金等辛香通络之品。(2)肝络瘀滞:肝络气机不畅,气滞常与血瘀兼见,患者多见局部胀满疼痛,甚者刺痛,口干不欲饮,舌暗紫,脉弦涩或细涩,治疗常以化瘀通络之法,临证常用黄芪、白术、莪术、丹参、桃仁等。(3)络损成积:肝络气血不畅日久,瘀、毒、湿、热蕴结肝络,形成结节、积块、癥瘕,患者多见局部肿块或癥积,面色晦暗或黯黑,肌肤甲错,如鱼鳞状,痛如针刺,按之加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络脉曲张或有结节状,脉细涩,病证较深重,常治以化瘀消癥散结之法,常用丹参、莪术、浙贝母、牡蛎、虫、山慈菇、鸡内金等,同时随证佐以虫类药以搜剔在络之邪,如全蝎、地龙、蜈蚣、蝉蜕等药。(4)络脉失养:机体感受疫毒邪气,其本在于素体不足,正气亏虚,络虚留邪,精微化生不足,肝络愈虚而毒邪深伏;或邪毒侵袭,伤及正气,正邪交争,则肝络益损,临证可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爪甲不荣,皮肤起屑或干燥,唇舌色淡,脉虚或弱等络虚不荣的表现,治以养血和络之法,常以黄芪、白术、茯苓、当归、白芍、丹参等药。  相似文献   

6.
毒邪可伏蕴为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毒邪、伏邪的特点出发,结合痫病病因病机、临床特点,认为痫病属于"伏气"杂病,其伏邪为毒,风、痰、火、瘀凝成毒,五脏失调化生毒,毒邪内伏脑络,深潜伏藏,蕴聚胶结,引发痫病,并是痫病间歇发作、缠绵难愈的病理基础,进而提出"疗痫祛毒调与化"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7.
毒邪所致肾系病机是指毒邪侵犯肾脏系统导致肾系生理功能障碍,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形质发生异常的内在机理。本文将毒邪所致肾系病机概括为毒邪犯肾,毒损肾络,毒侵溺窍,毒邪犯骨以及肾虚毒滞五个方面。这对深入研究毒邪致病机理,明确其传变转归规律和辨证论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郭静  鲁玉辉 《西部医学》2020,51(2):51-53
笔者以叶天士络病理论为指导,通过研究《临证指南医案》中胁痛案,探讨胁痛络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总结归纳叶天士辨治胁痛的选方用药规律。叶天士认为胁痛络病的辨证可分虚实,络实证分为肝络气滞、痰湿阻络、寒凝阻络和血络瘀痹证;络虚证分为营络虚寒和肝肾亏虚证。治疗上,叶天士提出"络以辛为泄"的观点,首创辛味通络法。胁痛络实证宜攻之,以通络为法;胁痛络虚证,以"大凡络虚,通补最宜"为法,治以补虚通络,常用益气补血和甘缓柔润之品来荣养脉络。叶天士认为胁痛初起病在气分,肝失疏泄,气机失于调达,肝气郁滞则发胁痛;胁痛日久入血络,肝经气血郁滞,气滞血瘀,瘀血阻滞经脉,同时精血亏虚,络脉失于温润荣养而痛;且久病可入肝络,血瘀气滞,肝络气机运行不畅,肝失疏泄,亦致胁痛。叶天士善以柔肝来通络,盖肝为刚脏,多用甘缓养血柔润之品以益肝体,既能养血柔肝,又能辛润通络,使其用条达和畅。  相似文献   

9.
朴春丽教授指出:“毒损肾络”是在传统的中医消渴病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中西医学最新理论,针对,临床治疗中的难点和重点而提出的。糖尿病肾病中医病机为肾元亏虚,毒损肾络,病性本虚标实、气阴亏虚为本;痰湿、浊毒、瘀血等为标实之证。早期表现为气阴两虚,逐渐肾体虚损劳伤,肾用失司,气血俱伤,脉络瘀阻,湿浊瘀血内蕴化毒;毒邪是主要矛盾,贯穿消渴肾病始终。临床常以解毒通络保肾及解毒通络调肝法为主,辨证施治并佐以辛味药治疗。  相似文献   

10.
高希言教授认为肩痹证的辨证治疗应根据病邪性质、病位深浅、病程久暂以择法用方,即首辨寒热选择针刺或艾灸。在此基础上以患者肩部疼痛的性质辨邪之深浅选择浅刺调卫或深刺至营引邪外出。由于病久邪气阻滞会导致脉络气血不畅,再审有无瘀滞形成,选择是否刺络放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冠心病胸痹病因病机的深入研究,对"瘀""热""毒"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拓展。临床观察表明,瘀热壅毒、毒损心营是引发冠心病胸痹的重要机制之一。瘀热之邪壅塞体内,蕴结日久可化生成毒,进而毒损心络,灼伤营血,耗损心营,痹阻心脉,引发冠心病胸痹。因此,应用活血通络、清营解毒法治疗冠心病胸痹取得一定疗效。本文阐述中医"瘀""热""毒"与冠心病胸痹发生发展的联系,并对应用活血通络、清营解毒法治疗瘀热壅毒、毒损心营引发的冠心病胸痹进行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病机是脉郁毒损,其中脉郁是毒邪产生的内在和前提条件,毒损是推动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的关键环节。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毒结于内,而机体症状不显,难以觉察,谓之伏毒;其初始伏藏,渐积转盛,延至后期,积久生变,毒性猛烈,谓之苛毒。同时在机体长期的邪正交争中,必然伴随着气、血、津、液的虚损以及湿、痰、瘀、热等实邪产生,使动脉粥样硬化病机虚实夹杂。"调脉以扶正,解毒以祛邪"应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大法。扶正法即通过调脉扶正、顺气活血,恢复脉之舒缩、充盈脉之气血、补益脉之正气、抵抗脉之毒邪;解毒法即解毒配合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等治法,清除病邪、解毒护脉,从而避免毒邪腐败脉道及痰瘀热邪阻滞脉络,使气机通调、脉道通畅,遏制疾病发展。  相似文献   

13.
顽固性失眠主要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关系密切,属本虚标实之证,脏腑气血亏虚为其本,痰毒、火毒、瘀毒、郁毒等邪为其标,毒聚络损、神机不宁为其病理过程。治疗应标本兼治,根据主次缓急不同或以攻毒为主,或以扶正为主,铲剔浊毒,使邪祛神自安。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梗死毒损脑络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脑梗死毒损脑络机制是对中风病传统病因病机认识的提升。毒有外内之别,毒损脑络之毒多为内毒,且内毒为病,易损络脉,并可进一步败坏脏腑,使病情加重恶化,难治难愈。络脉为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着眼于气络与血络,则可从功能与结构上对络脉进行整体概括并开展相关生物学基础研究。立足于络脉功能障碍与结构损伤,围绕邪蕴成毒,毒成络损来论述病气络、病血络的动态病理过程,并结合急性脑梗死缺血级联反应,试从急性脑梗死病理损害过程阐述毒损脑络机制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肝病包括很广,我所淡的肝病是指乙肝、慢活肝、慢迁肝、肝炎后肝硬化(下同)。西医认为其由乙肝病毒(VHB)引起。我想谈谈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与治疗。一、肝病的病因病理肝病是湿热疫毒为患,虽属湿热,但有秽浊之气与一般湿热有所区别。毒邪伤肝之后,邪正相搏,郁而化热,湿热蕴结,胆汁溢泄,发为疫黄。由于性似湿热,湿易伤阳耗气,热易伤阴耗血,阴阳气血暗受其害,初期体壮不易觉察,久之正气耗损不易治  相似文献   

16.
毒邪所致心病病机是指毒邪侵犯心脏系统导致心的生理功能障碍,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形质发生异常的内在机制。本文将毒邪所致心系病机概括为毒气攻心、毒入营血、毒损心脉(络)、心经火毒下移小肠以及气阴两虚,温毒扰心6个方面。这对深入研究毒邪致病机理,明确其传变转归规律和辨证论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总结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朱莹教授从伏毒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临证经验。认为正虚邪恋、伏毒损络为核心病机, 提出分期论治辨标本、既病防变逐伏毒、瘥后防复重脾肾之治则, 临证治疗以健脾固本为先,辅以疏肝温肾,以祛风、泻火、化湿、散瘀、逐痰之法荡涤伏毒。   相似文献   

18.
肺结节归属于中医学“肺积”“积聚”范畴,病机为肺络气郁痰瘀。基于中医学对肺结节的认识,深入探析毒邪与肺络的生理病理关系,认为“结癌转化”是一个不断蓄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由气络病变向血络病变转化的过程。“结癌转化”以肺络气滞为先,痰、湿、瘀蓄积肺络,发为肺积,病久入血络,酿生癌毒,相互胶结,阻络损络。其中,邪气蓄积是毒邪内生的前提,毒邪是始动因素,毒损是关键环节,毒损肺络是“结癌转化”的病理状态,“气郁痰瘀互结,酿生癌毒”是“结癌转化”的核心病机。治疗上未病先防:形神相俱则结无以成;已病防传:解毒通络则结无以传,并佐以消痰解毒、化湿解毒、祛瘀解毒。为中医药防治肺结节以及有效延缓甚至阻断肺“结癌转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久病入络,由气入血之证治 景岳曾说:“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胁肋故也”。肝居胁下,其经脉布于两胁,胆附于肝,其脉循于胁,故胁痛之病,主要责之肝胆。叶氏在此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肝为主气主血之脏,在病理情况下,其病易由气分到血分而使血络淤阻,导致胁痛顽固不愈。他指出,“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治治气治血之当然也”。还指出:“久病在络”,“久病血瘀”。辨证要点:①得病日久不愈,②胁痛部位固定为刺痛。治疗上叶氏提出,“辛香缓通”,“议通少阳阳明之络,通则不痛”。以辛润温通为主,顺肝之性以达温通阳气而散结,气行血行,阳通瘀化则胁痛自愈。常用药物  相似文献   

20.
魏中海教授首次提出"虚邪伏络"的病机理论,并用于指导痹病的辨证论治。他认为,人体脏气衰弱,外邪侵袭,深伏于体内,痹阻经络,积聚成邪,遇外因而诱发,形成迁延难愈、反复发作之痹病,故"虚邪伏络"是慢性痹病的基本病机。在"虚邪伏络"的理论中,正气亏虚为本,伏邪痹络为标;正虚有肝、脾、肾之分,络痹有气滞、痰凝、血瘀之别;脏虚和伏络相互影响,互为因果。魏中海教授主张"扶正祛邪,蠲痹通络"是痹病的基本治则,扶正重视肝、脾、肾,通络顾及气、痰、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