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上世纪末,温病学并入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更加突出了温病学的基础属性。我们思索着从温病联系临床各科的角度改革温病教学,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提出归纳温病常见病机病理、调整教材中篇各病教学内容和增补用温病理法方药治疗各科疾病的内容的三大做法[1]。现已在我院2000级中医本科专业和2001级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温病教学中试行,受到一定的好评。在此作一小结。1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1·1归纳温病常见病机病理温病学作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如何体现其基础属性?怎样应用于临床各科?这是学科转化后直接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充分认识温病的病…  相似文献   

2.
温病学是在总结前人防治温病的理论和经验 ,并吸取近代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以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同时 ,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价值。其理论和方法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临床实践 ,是防治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手段 ,人们至今不能忘记温病学理论指导中医在介入SARS的防治过程中所创立的功绩 ;此外 ,不少治疗学内容也被广泛运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疾病的治疗。因此说 ,温病学既具有基础学科的特点 ,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温病学学科属性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3.
临床基础学科辨证论治体系改革与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伤寒与温病同属外感热病,在教学中,找出两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的共性,融伤寒与温病于一体,统一外感热病辨证纲领,建立中医外感热病辨治体系;融外感热病与内伤热病于一体,统一中医热病辨证纲领,建立中医热病辨治体系;在条件许可、教师自愿的情况下,临床基础学科内部三门课程教师之间进行适当调整,全方位提高临床基础学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4.
正温病学说是关于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学说,其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不仅可用于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而且对中医临床各科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为热证不但在外感热病中有,在临床各科中也广泛存在。温病学对于临床各科的热证有成熟的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治法方药。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学说为中医皮肤病学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其中许多治法与方药,也为中医皮肤科临床提供了可供选择且有实用性的治法方药。温病学对中医皮肤科理论的发展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1问题的提出 温病学属临床学,辨治急性外感热病。近年来因病毒性疾病的增多,抗生素使用不当,现代医药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温病学弥补了这一缺憾,其医疗保健作用愈来愈显示出重要性。2教改的由来 笔者在理论和临床教学中发现:进人实习和刚毕业的青年中医,在临床运用温病学理论时,理法方药把握不准、辨证欠清晰。出现上述情况主要在于两方面的概念不清晰,一是湿病的临床类型,二是湿病两大辨证纲领的应用。这是进行温病辨证论治的关键,也是教学中的两大重点、难点,但按原教材的顺序讲解,会使学生不能清晰把握。针对这一存在…  相似文献   

6.
《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为清·吴瑭所著。该书立论新颖,条理分明,理法方药自成系统,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继承和发展了前代外感热病的学术成果,促进了中医温病学术的发展和临床辨证论治水平的提高。由于《条辨》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临床实用价值,因而后世称此书为“温病之津梁”,“温病的传世之作”,吴氏则被奉为羽翼仲景《伤寒论》之功臣。现将其学术成就和特点略论于后。  相似文献   

7.
温病学建立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理论体系,成为一个成熟的学科,但温病学并未涵括所有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规律与经验。因此研读有关原,按照其学术渊源及主要特点,以流派为纲把握各家治疗外感热病的学术特点,取长补短,综合研究汲取其学术精华,实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温病学》是一门重要的中医经典主干课程,也是一门指导学生由学习中医基础知识走向学习中医临床诊疗技能的桥梁课程。经过第一至第五版《温病学》统编教材的发展,现在《温病学》课程基本形成了以讲授温病辨证论治基本理论知识、各病具体辨证论治、温病名著原文选读三大部分内容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由教师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学生进行识记和理解,从而掌握温病学的辨证方法和理法方药知识。因此,积极探讨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以上内容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成立于建校之初,主要进行《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典籍的整理研究、理法方药的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工作,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学科已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医疗为基础,科研为龙头的教、医、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模式。学科于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现已形成经方防治肺系疾病的研究,经方防治消化系疾病、肿瘤及器官纤维化的研究,经方防治风湿病及更年期相关疾病的研究等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论温病学学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病学核心理论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是中医辨证学的重要内容,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其理法不仅可以辨治温病,而且可广泛应用于杂病的辨治;温病学学科应界定为基础中医学三级学科。温病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应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注重温病学理法辨治杂病的研究、温病学名家杂病辨治规律的研究、伤寒学与温病学移植渗透的研究、温病学理论和方法与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移植渗透的研究。温病学课程有待分化为:经典温病学、温病学派杂病学、中医传染病学、实验温病学。温病学的概念有待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1.
温病学是在总结前人防治温病的理论和经验。并吸取近代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以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同时,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价值。其理论和方法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临床实践。是防治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2.
《温病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目前中医经典教育改革中的一些误区,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及课程的含义进行了阐述。提出要加强中医经典著作的教学,重点在掌握辨证论治体系和方证的临床应用。最后对温病学教材改革的具体措施以及未来学术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临床学科,也是一门中医临床经典理论向临床实践过渡,对临床各科有指导意义的桥梁学科.长期以来,温病学教学在知识转变为能力的环节上有明显欠缺,而案例教学则可弥补这一不足.笔者就案例教学在温病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初探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温病学主要学派和不同的温病类型为主要依据,将温病学主要学说划分为温疫学说、伏气温病学说、伤寒法治温学说、四时温病学说、温毒学说五大学术体系。重点探讨了五个学术体系辨治温病的思路和临床用药规律。以期使温病学界在重视叶、薛、吴、王临床经验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它学术体系的研究,从而拓宽温病临床的诊治思路,提高温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与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温病学》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中医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兹就《温病学》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 ,谈几点粗浅体会 ,以抛砖引玉。1 适当联系现代医学知识 ,帮助理解  在清代 ,温病学的因症脉治就已形成完整体系 ,成为了独立学科 ,其理法方药来自于实践 ,又经受了实践的检验 ,无疑是有其真正的科学性 ,但是由于时代、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不同 ,对于有些《温病学》的表述方法 ,学习数理化的现代中医学生不一定容易接受 ,甚至会产生…  相似文献   

16.
<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在理论、临床、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温病学>课程作为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在教学上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目前的学科专业目录,<温病学>已与<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一道,组成了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温病学>课程教育面临严峻挑战.温病学界不得不对<温病学>课程将如何发展,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提高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笔者谨就本科层次<温病学>课程的改革,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谈谈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17.
温病学是中医学的经典理论学科之一 ,从此学说的诞生就一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温病学也是中医学教学的主干课程之一。根据目前温病学教学实际 ,温病课的教学也亟待改革 ,但温病学教学改革的实质应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等综合性改革 ,尤其应从根本即教材上动手。绝非是把《温病学》的编次、标题的重新安排和证型的来回搬动 ;更不应是争论其是基础课还是临床课 ;应设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基于以上 ,笔者对温病的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设想。1 精选教材开设讲座注重原著的学习  当前《温病学》全国统编六版教材主要分为三部分 ,…  相似文献   

18.
回顾温病发展史,依据当前流行病发展形势,分析当前应该重视中医温病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提出加强中医对温病学的理论研究,提高中医应对当前形势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外感热病是感受外邪所致、以发热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发病原因多样,临床发热表现亦各异,从古至今都是中医研究的重点。早在先秦与《内经》《难经》时代,中医对外感热病就有诸多认识,随后东汉末年张仲景创立了六经辨治体系,魏晋隋唐时期重在整理与补充外感热病的内容,宋金元时期发展伤寒学说并增加了许多新的学术观点,明清时期发展与完善了疫病和温病学说,清代医家尤重视寒温融合,近现代医家则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各种新型的发热类流行病、传染病频发的当下,厘清中医外感热病的源流、发展历程及形成的不同学说,有助于现代临床应用和学术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20.
温病方治疗杂病研究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忽视了温病方症及辨温病方症论治体系的研究;二是没有重视温病学中杂病辨治理论的研究.未来温病学应努力从以下四方面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①加强温病方症的研究;②深化辨温病方症论治体系的研究;③注重温病学中杂病辨治内容的研究;④温病学教学应以学习温病原著特别是方症相关的原文为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