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盛衰乃是发病的主要因素,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所以,祖国医学重视扶正固本,调整脏腑、阴阳、气血之不足,增强抵抗力,防病治病。现代,学者们从生理、病理及临床等方面研究,认为“正气”与遗传、物质代谢、免疫系统、神经  相似文献   

2.
《内经》载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就是说:正气(机体的抗病能力)充实于内,外来邪气不能侵犯,而邪气(一切的致病因素)的侵犯,必先由于正气的不足。《内经》对发病机理的概括性阐述,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外邪是构成疾病的重要条件,外邪必须通过内在因素,才能发病的道理。在中医治疗疾病时,除了注意致病之邪以外,在用药处方上主要着重调整机体的功能,以增强抗病能力。扶正固本治法,就是依据上述理论制订的。扶正固本,就是使用扶助正气的药物,并配合适当的营养和功能锻炼等辅助方法,在疾病的缓解阶段,来调理人体阴阳、气血、经络等。通过扶助正气,增强人体内在抗病能力,以驱除病邪,促进生理机能的恢复,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扶正  相似文献   

3.
扶正祛邪是中医临床的基本治则。张仲景在《伤寒论》一书中对这一治则的运用,为后世医家树立了典范,至今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就个人学习体会,试对此作一粗浅认识,不当之处,请予指正。一、扶正祛邪治则的主导思想《伤寒论》的扶正祛邪治则,是建立在外感疾病过程中邪与正这一对基本矛盾的消长盛衰关系上的,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一)正气为抗邪之本《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仲景对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人的体质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内经》中就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将中又根据人的体质不同,将人分为二十五种。“先立五行金本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张仲景更是发展了《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将中的这种体质思想,在他的划时代医学巨著《伤寒论》中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1体质不同,发病不同由于体质不同,发病有合病、并病、直中、本经自病、两感之不同。会病即二经或三经的复杂症状同时出现的发病形式,无先后次荣之分。《伤寒论》…  相似文献   

5.
疾病的发生不外正与邪两方面,正指人体正气,邪指一切致病的因素,人体正气强盛,抗病力强,虽有邪气侵入,可免于发病,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反之,正气虚弱,无力抗邪,则邪气侵入人体而发病,即《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在疾病整个过程中,正气未衰,尚可抗邪。疾病表现轻浅,易于治疗;若正气虚衰,邪气强盛,正气不仅不能将邪气战而胜之,甚至邪气反使正气更加亏损,邪气危害作用不断增加,病势日趋恶化,造成治疗上的困难,使疾病绵缠难愈,可见正气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早在1700多年前张仲景对正气就非常重  相似文献   

6.
免疫学是六十年代以来进展较快的一门科学。追朔到古代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已察觉机体具有天然的防病、抗病能力。如《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刺法论》又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在于邪正斗争和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在邪正斗争的发病过程中则以“正虚”为主要关键。《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的发展和变化过程,又因邪、正的消长盛衰而有虚证、实证的分别。“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通评虚实论》)。虚证指正气虚损,实证为邪实而正气不虚。正气是否虚损为区别虚证、实证的主要根据。因此,形成了中医学关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十分重视养生之道,认为疾病是由邪气侵袭、体内正气空虚,阴阳失调所致。《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功即根据此理论通过锻炼使得阴阳调整、扶正祛邪。如人体正气充足,体质机能强健,则不会发病,有病亦轻。中医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为养生之道。 1 调养精神情志与气功调心 《内经》“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注意精神调养,是中医养生学关键之一。人是自然和社会的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伤寒论》是以寒立论,其研治对象是寒邪为主因的外感疾病。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是以不少医家认为《伤寒论》治寒不治温,扶阳而不顾阴,以致仲景重视阳气的学术思想显赫医坛,被医家公认,而他存阴的学术思想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事实上,仲景不仅重视人之阳气,也十分重视人之阴津,时刻不忘救阴,这一基本精神,贯穿在《伤寒论》的始终。故陈修园说:“《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以‘存阴津’三字为主”,可谓一  相似文献   

10.
从古代哲学角度和现代科学角度阐释张仲景辨治疾病之"人体自和"观,即从《伤寒论》之"自愈"论,"人体自和"观的诊断依据、治法应用,正气之于"人体自和"观等方面深入探讨张仲景"人体自和"观。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养阴存津治法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伤寒发病、传变过程中,不仅有寒盛阳虚证,亦有热盛津伤证。《伤寒论》中始终贯穿着“存阴液”的基本精神,在治疗上开养阴保津法运用于临床之先河,张仲景用养阴存津法治疗伤寒,既有补法滋阴生津,尚有将其地汗、吐、下、和、温、清等其它治法之中。既有用养阴药物滋阴生津,尚有不投养阴之品,亦获护阴存津之效,其创制的多首滋养阴液及祛邪存津的著名方剂,为养阴存津治法的理论建立和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易经》把乾卦列为八卦之首,并附"元亨利贞"卦辞,开启重阳思想之源头;《内经》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张仲景亦曰:"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元真之气即为正气,元阳是人体正气之根本。故"易阳通元"法则着眼于当今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的发生机理皆为元真不畅,气机失和,气血失调,寒湿痰浊瘀血阻滞,阴邪瘀积成毒,"虚痰瘀毒"互结,五脏失通所致,结合扶阳医学"以火立极"思想,治疗上温阳培元通畅元真,采用易阳艾灸配合桂附萸和汤共奏疗效,以愈顽疾及养生保健。  相似文献   

13.
通过《伤寒论》原文的分析来探析火郁发之的含义及机理,火郁可有外因和内因两大类致病因素,导致邪热郁遏在里。其病机是气滞于内,阳郁于里,不能透达所致,治疗宣畅气机,透达郁阳,有火郁发之之意也。实证火郁重在祛除有形实邪,给郁火以出路,即是“火郁发之”。《伤寒论》不仅论述了气分火郁证治,还论述了血分火郁证的证治。虚证火郁可用补法治疗,例如因虚致郁可用小建中汤治疗。《伤寒论》中的吴茱萸汤证亦可理解为中阳亏虚,虚火内郁之证。可见,发之,不限于王冰所说的:“发汗”之意,火郁发之在《伤寒论》中是指种种调动机体正气,祛邪外出的治则。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医药学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它的显著特点一是着眼于整体,在诊治疾病中注意保护、调动和恢复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二是重视辨证论治,分析疾病发展不同阶段出现的综合征,给以相应的处理。“扶正培本”是祖国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法则之一。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即任何疾病的形成、发展,都与病人生理功能、抗病能力的缺欠有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也就是说机体因素的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 ,麻黄汤为治疗太阳表实证而设 ,为祛邪剂。然细研经诣 ,麻黄汤同时具有扶正作用。就此 ,略陈己见。1 细研经诣“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 ,是中医学对发病的认识。内伤诸证的这一发病观已被公认 ,外感表证的发病也同样如此。纵观《伤寒论》全书 ,不论是发病、治疗 ,还是预后 ,仲景无一不强调正气的作用 ;不论扶正 ,还是护正 ,总以恢复人体正气 ,祛邪外出为宗旨。麻黄汤在《伤寒论》中为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 ,就其病机而言 ,太阳主表 ,为一身之外藩。凡外邪袭人 ,必先于表。如果正邪交争 ,卫气相对偏虚 ,一时不能固护肌表 ,造成“腠理…  相似文献   

16.
脾与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以脾为后天之本,有些医家还认为脾的功能旺盛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中医传统的概念是脾主运化、主肌肉四肢、主统摄血液等。可见脾具有消化、营养、代谢等方面的功能,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脾还具有另一种更重要的功能,那就是防卫功能,事实上,脾是机体内重要的防御系统之一。早在《内经·五癃津液别篇》就有“脾为之卫”的论述;《金匱要略》更提出了“四季脾王不受邪”的论点。《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谓“正气”,指的是什么?我认为“脾王不受邪”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是说脾胃的元气,即是正气。若脾胃元气旺盛,就不易发病;若脾胃元气不足,则百病由此而生。《难经》指出:上损下损之病,过于脾则不可治。说明脾对疾病的发展起到某种屏障的作用。如果病邪逾越了脾这个屏障。疾病就较难治疗。元·李东垣很明确地阐发脾在发病学中的  相似文献   

17.
正虚,指正气亏虚。正气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是人体维持正常功能活动的基础。正气存内,人体才能维持正常功能及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邪防病能力和康复自愈能力等。  相似文献   

18.
癌症在《内经》中早有记载,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虚则外邪乘虚而入,侵及机体日久而发病。“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警戒“虚虚实实”,目前癌症已经被认为是正虚邪实、邪盛正衰关系的一类疾病,依照《内经》的理论应该予以扶正祛邪和攻补兼施的治疗原则,做到“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是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份,是我国现在较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著,它对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学术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书在继承《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具体地指出五脏正气内伤在杂病的发病学和防治学上的主导作用,本文拟就《金匮要略》一书中有关这一学术思想方面的问题加以讨论。一、五脏正气在内伤杂病发病学上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重视内因的思想,可以说是今天中医体质学说兴起的重要依据。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主要是指人体正气的盛衰,它决定了人体抗病力的强弱,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观点与《伤寒论》中重视内因的思想极相一致。 一 在疾病的发生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