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微流控芯片技术是一种利用微通道处理或操纵微小流体的技术,具有体积轻、反应速度快、能耗低、样品及试剂用量少的特点和优点[1]。微流控芯片技术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前沿分析技术之一,在医药、生化分析以及化学合成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 微流控芯片技术在中药研究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中药萃取与富集、分离检测、机制作用研究以及质量评价等方面,能显著提高研究效率,并为中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是一种极具潜力和前景的研究技术。  相似文献   

2.
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黄辉  郑小林  蒲晓允 《重庆医学》2006,35(10):950-952
分析装置的集成化、自动化及微型化现已成为物质分析和临床检测的研究热点。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chip)作为一种新的微型分析平台建立于20世纪90年代,它通过微细加工技术在芯片上构建由储液池、微反应室、微管道等微功能元件构成的微流路系统,加载生物样品和反应液后,在压力泵或者电场作用下形成微流路,于芯片上进行一种或连续多种的反应,达到对样品的高通量快速分析的目的。微流控分析芯片由于具有高度集成性,可在一张芯片上完成采样、稀释、加试剂、反应、分离、检测等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3.
孙克 《当代医学》2009,15(16):20-21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微流控芯片技术已经成为21世纪最为重要的前沿技术之一,现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环境监测、食品分析等领域,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其具有高灵敏度、高通量、样品和试剂耗量小等优点。本文将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从基因检测、蛋白质组学研究和细胞分析三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微流控芯片以精确的时间、空间掌控能力特点能较好地模拟体内药理、生理环境。微流控芯片还具有样品消耗少、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多功能集成、体积小及便于携带等优点。微流控芯片自身微细结构对于操作细胞及小生物体也提供了便利,并且易于组装和拆卸,与其他精密仪器相互兼容。神经外科是精细学科,因此微流控芯片亦受到越来越多神经科学专家的关注,在神经分子生物学、形态学、电生理等领域均有研究。  相似文献   

5.
液滴微流控技术是在精确的控制下在微小通道中产生和操控高度均一的纳升至皮升级液滴的技术。在生物学研究方面,可以用单个液滴封装一小群甚至单个细胞,并作为单独的生化反应容器,适用于高通量与高分辨率的生化分析。在微生物研究领域,从培养和鉴定微生物到研究微生物群落的时空动态;从对微生物的精准定量到系统性地研究微生物相互作用;从分离稀有和不可培养的微生物到开发工程菌株,液滴微流控技术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有望成为微生物学研究中探索微生物单细胞水平的基本工具。本文简要介绍了液滴微流控的技术基础并对其在微生物研究中的最新应用进行了介绍和讨论,旨在为微生物领域的相关研究起到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7.
微流控芯片是一种新型技术,以其在细胞培养、细胞微环境的模拟和控制、单细胞分析、理化控制以及精确图像采集等方面的独特的优势逐步引起关注,该文对其在肿瘤血管生成方面的研究进行阐述,希望能为今后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8.
微流控是一种以微组装结构为基础在显微尺度处理流体的操作技术。安全有效的体外细胞转运系统对于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等临床应用具有推动作用。以膜中断技术为基础的微流控转运系统日益完善,尤其是在基因编辑和药物投递方面,极大地提高了转运效率,改善了传统细胞物质转运技术的不足。本文对微流控技术在体外细胞转运系统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细菌耐药性严重影响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抗生素错用和滥用不仅没有达到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效果,反而会刺激细菌发生DNA损伤修复反应(SOS反应),加剧细菌耐药性的进化和耐药菌的传播。本文聚焦于耐药菌,简明介绍细菌耐药性与SOS反应,系统概述了质谱技术、微流控技术及其联用技术在细菌检测及细菌耐药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本文为细菌耐药性相关的药物靶点挖掘及新药开发提供理论参考,以期发展细菌耐药性快速检测新方法和抑菌新方法,推动临床细菌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0.
微流控芯片是一种在微米尺度下对流体进行精确操控的新技术,已被证明是对哺乳动物细胞及其微环境进行操控的理想平台.本文拟围绕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一些关键环节,对微流控芯片在肿瘤仿生模型构建中的应用作一综述.目前,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构建的肿瘤仿生模型主要包括:肿瘤原发灶模型、肿瘤细胞诱导血管新生模型、肿瘤细胞内渗模型、肿瘤细胞外渗模型、肿瘤多器官转移模型等.相对于传统的体外研究方法,这些仿生模型很大程度上再现了体内的肿瘤微环境,逐渐成为肿瘤研究极重要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的CHKD期刊知识库1994~2005年报道的中药注射剂ADR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ADR的主要品种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上呼吸道感染的中药注射剂,且ADR类型以全身性反应为最高,占37.52%,其次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21.82%。结论应重视中药注射剂的ADR,加强中药注射剂质量再评价,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2.
数学思维方法与中医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对中医理论的内涵进行阐述,对于理解中医的科学性有重要意义。采用具体数学问题的不同层次解题方法,尝试性使用数学思维对不同层次的中医理论内涵进行分析,以加强中医与现代科学的联系,为利用现代科学理论进行中医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利用现代科学知识对中医理论的内涵进行阐述,对于理解中医的科学性有重要意义。采用具体数学问题的不同层次解题方法,尝试性使用数学思维对不同层次的中医理论内涵进行分析,以加强中医与现代科学的联系,为利用现代科学理论进行中医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查阅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在中药血清药化学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分析和总结,为从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中挖掘出更加有效的仪器分析手段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液/气相色谱及液/气质联用技术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中广泛应用,一些血中移行成分得以分析鉴定出来。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的发展需要先进的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支持,同时需要与血清药理学及中药药代动力学等相结合进行血中移行成分的检测、跟踪和分离。  相似文献   

15.
抑郁症中医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临床常见疾病,患病率高达20%,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至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致残原因。该病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等特点,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传统医学中虽无抑郁症病名。但对其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治疗上也有许多相关记载。因抑郁症临床表现多样,在中医文献中则有多种病名.如“郁证”、“梅核气”、“脏躁”、“百合病”等。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亦不断发展.本文就近年来中医对抑郁症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医理论,从内服和外用两方面统计近年来中药及其制剂在治疗湿疹中的应用情况。其中,内服方面,从健脾除湿、养血润燥、清热凉血、补中益气等方面进行统计划分。外用通过中药外洗、中药外洗、中药湿敷、外用中药膏剂、涂搽成药搽剂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通过综述近5年来的文献,为进一步推广中药及中药制剂在治疗湿疹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改善中药制剂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概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制剂的口服生物利用度问题一直是制约中药制剂发展的瓶颈之一.本文介绍了中药制剂的分类,对采用改变剂型、制剂新技术、应用吸收促进剂、基于药物生物药剂学特征的给药系统设计和基于配伍规律的中药复方制剂处方设计等方面改善中药制剂口服生物利用度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制约中药制剂口服生物利用度研究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改善中...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存在主义?现象学和结构主义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传统中医学的整体论思想的特点和意义,认为中医学的一切理论都以其从属的生活世界的自明性为根基,中医是用汉语建构的一种认识框架,以及在这种框架下观察世界的一种不同于西医的视角,是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中国式的结构主义?传统中医的健康生活观是一种先进文化,始终将医学视野下的人理解为生活世界中的活人和整体的人,这既是中医坚定的科学精神,也是基本的人文特点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高等中医院校急诊医学开展案例式教学方法十分必要,通过自编教材、教师授课培训、案例多元化设计建立案例体系,贯穿一些方法原则加以实施,并以临床技能操作训练作为案例式教学的重要补充。事实证明,与传统模式相比较,案例式教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考试成绩亦明显提高。说明急诊医学开展案例式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临床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中医也在顺应着历史潮流不断发展。在此过程中,有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之处,但亦出现一些问题。本文总结了中医发展中遭遇的突出问题,从中医经典与基础理论、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临床与科研等矛盾冲突的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并探讨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