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徐冬玲  董来东 《肿瘤防治杂志》2003,10(11):1230-1230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可释放大量促凝物质和纤溶酶原激活物,从而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原发性纤溶亢进,最终导致以皮肤瘀斑和血肿为主的严重出血。我科曾成功地抢救了1例M3合并DIC伴有隐匿性皮下血肿并发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将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对30例各类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浆纤溶酶原(PLG)、血浆激肽释放酶原(PK)、血浆总纤溶活性进行检测,同时进行了常规DIC检查。其中PLG降低的占46.9%,PK降低的占43.3%,血浆总纤溶活性增高占56.7%,三项实验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急性白血病患者不仅在并发DIC时发现继发性纤溶亢进,在未并发DIC时,也有相当一部份患者有纤溶亢进的表现。检测PLG、PK、血浆总纤溶活性可作为探讨急性白血病纤溶亢进及出血原因有意义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GP方案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观察和比较吉西他滨联合顺铂(GP)及氟尿嘧啶联合顺铂(FP)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和耐受性,将经病理确诊的局部晚期鼻咽癌(T3-4N1-3M0)患者56例,分为GP组27例和FP组29例.GP组化疗在放疗第1,5周给予吉西他滨1 000 mg/m2,d1,d8+顺铂25 mg/m2,d1~d3,静脉滴入.FP组化疗在放疗第1,5周给予5-FU 500 mg/m2,d1~d5+顺铂25 mg/m2,d1~d3,静脉滴入.两组放疗方案相同,均为飞利浦直线加速器(能量为6MV X线)常规照射,鼻咽部总放疗剂量(70~72)Gy/(35~36)次,2 Gy/次,颈部淋巴结总放疗剂量(60~70)Gy/(30~35)次,2 Gy/次.治疗结束后行肿瘤疗效评价,GP组近期有效率为100%,CR 21例;FP组有效率为96.6%,CR 18例.GP组与FP组Ⅲ~Ⅵ级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1.1%、13.8%(P>0.05),骨髓抑制发生率分别为29.6%、17.2%(P<0.05),皮肤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8.5%、27.6%(P<0.05),口腔黏膜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8%、24.1%(P<0.05).初步研究结果提示,采用GP方案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近期疗效优于FP方案,毒副反应可耐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与诱导化疗+放疗在T3~4N0~1M0和T1~4N2~3M0期鼻咽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对2002-2005年间收治的92分期为Ⅲ、Ⅳa期的40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组和诱导化疗+放疗组,其中对T3~4N0~1M0(197例)和T1~4N2~3M0(203例)期分别进行亚组分析.放疗采用常规分割方案,化疗采用氟尿嘧啶脱氧核苷+卡铂.结果 中位随访3.9年,随访率96.2%.T3~4N0~1M0期鼻咽癌患者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组(104例)和诱导化疗+放疗组(93例)的3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84.0%和85.9%(χ2=0.08,P=0.780)、77.0%和72.0%(χ2=0.44,P=0.510)、89.5%和92.3%(χ2=0.65,P=0.420)、84.9%和77.0%(χ2=1.59,P=0.210);T1~4 N2~3 M0期(97例和106例)的分别为67.4%和82.2%(χ2=3.48,P=0.060)、61.5%和68.0%(χ2=1.86,P=0.170)、86.2%和87.0%(χ2=0.57,P=0.450)、66.2%和75.6%(χ2=2.07,P=0.150).急性毒副反应只有白细胞减少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比诱导化疗+放疗严重,其余相似.结论 采用诱导化疗+同步放化疗方案未能较诱导化疗+放疗进一步提高T3~4N0~1M0、T1~4N2~3M0期鼻咽癌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1病例介绍 患者,男,20岁.因发热,腰痛伴皮肤瘀斑3天入院.查体:体温:39.2℃,血压:17.96/9.98 kPa,急性病容,神志清,左上肢、右腋下及软腭黏膜见散在针尖大小出血点,下肢可见多处瘀斑、血肿,胸骨下段轻度压痛.心肺无异常,肝肋下2 cm,脾未触及,双肾区叩痛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栓标志物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患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至2015年就诊于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各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80例,采用CS5100型全自动血液凝仪测定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含量(FDP)、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抗凝血酶活性(AT:A)和血浆D-二聚体(D-D)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的诊断效能,对于疾病的预后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除其他未分型的白血病外,各类AML患者中,M0、M1、M2、M3型FD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M0、M1、M3、M4型及其它分型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M1、M2、M3型FⅧ: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M2、M3型AT: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显性DIC组中,FDP诊断DIC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923,95% CI:0.867 ~ 0.979;FⅧ:C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23,95% CI:0.522~0.742;AT:A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81,95% CI:0.690~0.873;D-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4,95% CI:0.863 ~0.966: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AML患者的年龄、化疗药物的使用、干细胞移植与否、血清中FDP以及D-D的浓度是AML患者发生DIC的危险因素(JP<0.05).血浆FDP与D-D水平高于参考值范围上限时DIC累计发生概率显著增高,患者的生存时间较正常水平时间短.结论:AML患者血浆FDP与D-D水平显著增高,并与AML患者的DIC风险分层和DIC风险概率密切相关,具有良好的诊断性能,可作为评价恶性肿瘤患者随访6个月内DIC风险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7.
紫草等中药油膏治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紫草等中药油膏治疗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71例Ⅲ、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随机分为 2个对照组 ,4 2例Ⅲ度分为治疗组 2 2例 ,对照组 2 0例 ;2 9例Ⅳ度分为治疗组 16例 ,对照组 13例。结果 :紫草等中药油膏组和庆大霉素 康复新组创面愈合时间 :Ⅲ度分别为 (7 0 5± 1 36 )d和 (16 75± 2 0 8)d ;Ⅳ度分别为 (16 6 9± 3 11)d和 (32 92± 4 39)d ,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紫草等中药油膏组疗效明显优于庆大霉素 康复新组 ,表明紫草等中药治疗急性放射性损伤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6岁。主因:发现皮肤黏膜瘀斑半月,发热2天,意识不清1天,于2013年5月5日入院。患者既往有银屑病10余年,有可疑应用乙双吗啉病史。患者于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肤黏膜大片瘀斑,同时伴有肉眼血尿,鼻腔、口腔可见血疱,无明显发热及乏力,2天前患者出现发热,体温  相似文献   

9.
 病例报告病例 1,男 ,2 7岁。因反复皮肤瘀点、瘀斑 ,牙龈出血 18年于 1996年 3月18日入院。患者 7岁时 ,“感冒”后出现双下肢皮肤多处瘀点、瘀斑 ,刷牙时牙龈渗血 ,在当地医院检查发现外周血血小板明显减低 ,PLT (35~ 4 3)× 10 9/L ,白血病和血红蛋白正常。后在我院经骨髓涂片检查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经强的松 4 0mg/d口服治疗后 ,血小板逐渐升至 (6 0~ 75 )× 10 9/L。强的松维持治疗 6个月后逐渐减量 ,1年后停药。住院期间及出院后多次复查血常规 ,血小板均保持在 5 0× 10 9/L以上 ,虽未完全恢复正常 ,但因无出血症状 ,未再检查治疗。入院前 3个月 ,患者无诱因出现低热、四肢皮肤弥漫性出血点 ,同时伴牙龈自发性出血。当地血常规结果显示 ,WBC 3.2× 10 9/L ,Hb 96 g/L ,PLT 2 8× 10 9/L。自服强的松 6 0g/d治疗 ,症状无明显改善。入院后行骨髓涂片检查 ,结果示 :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 ,原始粒细胞占 6 .5 % ,原始及幼稚单核细胞占 15 .5 % ,部分粒细胞核浆发育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亚砷酸(As2O3)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方法治疗组18例,采用ATRA 20~30mg/d,分3次口服,直至完全缓解,0.1%As2O3 1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28d。对照组10例,单用ATRA 45~60mg/d,分3次口服,直至完全缓解。结果治疗组CR17例,对照组CR8例,治疗组CR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出现不同程度的口干、维甲酸综合征等,有2例被迫停药,治疗组上述反应轻,出现肝功能损害,需加强保肝治疗;治疗组纤维蛋白原含量(Fbg)、D-二聚体(D—dimer)恢复时间分别为7、21d,对照组Fbg、D—dimer恢复时间分别为14、28d。结论ATRA联合As2O3诱导治疗APL CR率高,副作用小,凝血、纤溶指标恢复快,D—dimer作为早期诊断及观察治疗变化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胰腺癌组织中纤溶成份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肿瘤组织中纤溶成份的表达与肿瘤进展和术后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 用Northern印迹和酶联免疫吸附法研究了 10例正常胰腺组织标本和 3 0例胰腺癌切除标本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uPAR)和纤溶酶激活抑制物 1(PAI 1)表达。结果 Northern印迹表明胰腺癌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相比uPA、uPAR和PAI 1mRNA的表达分别升高 5 .2倍 ,3 .5倍和 9.7倍 (P <0 .0 1)。 77% (2 3 / 3 0 )的肿瘤患者表现为uPA、uPAR和PAI 1同步升高。免疫吸附分析显示肿瘤组织中uPA活性比正常组高 1.7倍 (P <0 .0 1)。uPA、uPAR和PAI 1同步表达者术后生存时间 (中位 9个月 )明显低于非同步高表达组 (中位 18个月 ) (P <0 .0 1)。结论 本研究表明 ,uPA、uPAR和PAI 1在胰腺癌组织中广泛存在 ,并且往往表现为同步高表达 ;uPA、uPAR和PAI 1同步高表达者术后生存时间短。  相似文献   

12.
简介:本文报道了多种止血因子与创伤性疾病的严重度有关。方法:为评价止血参数在DIC(是/否)、APACHE-Ⅱ评分、MOF评分峰值(SOFA评分)、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和预后(存活/死亡)中的作用。在入院时对55例外伤患者测定了止血因子的血浆含量水平,包括活化的Ⅶ因子(FⅦa)、Ⅶ因子抗原(FⅦ-Ag)、血栓素-抗血栓素-Ⅲ复合物(TAT)、von Willebrand因子(vWF)、组织因子通道抑制剂(TFPI)、α-纤溶酶原抑制剂-纤溶酶复合物(PIC)、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D-二聚体(D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结果:55例患者的TAT、VWF、PIC、PAI-1、DD、tPA的平均血浆水平高于正常范围。22例DIC患者的FⅦa(31.5±5.8pM)、vWF(182.1±32.8pM)血浆水平比33名无DIC的患者(FⅦa:56.9±7.6pM,VWF:262.1±20.1%)明显降低。而有DIC患者的TAT血浆水平(274.5±69.5ng/ml)比那些无DIC的患者明显增加。55例外伤患者的TAT、PIC、tPA和DD血浆含量显示出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峰值、ISS有显著的相关性。12例死者的血浆TAT、PIC和tPA水平则明显高于42名存活者。结论:入院时的血浆TAT水平可用作评价疾病严重度的有用指标,并可用于早期预测创伤患者伤后的器官衰竭和预后。血浆的FⅦa水平并不反映创伤患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碳离子(~(12)C~(6+))束对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放射治疗的近期疗效和副反应.方法 13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分6批接受~(12)C~(6+)束放射治疗,其中Ⅱ_a期2例,Ⅱ_b期3例,Ⅱ_c期5例,Ⅲ_c期3例.照射总剂量60~66 GyE分6~12 d,单次剂量2.2~4.4 GyE,1次/d,连续治疗.采用RTOG标准和WHO近期疗效标准分别评价副反应和近期疗效.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13.5个月(1~25个月),随访率为100%.13例患者中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3例,有效率为100%,中位生存时间为21.3个月(95%可信区间为18.1~24.5个月).皮肤反应0级3例,1级6例,2级2例,3级2例.血液系统副反应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结论 ~(12)C~(6+)束治疗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近期疗效好,且并发症轻.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69岁,因确诊非霍奇金淋巴瘤(NHL)4年,皮肤瘀点、瘀斑1d于2012年9月15日入院.患者4年前因发现右颈部包块于我院行病理活组织检查,结果示:NHL,Ⅲ期A组(弥漫大B细胞型).先后予CHOD方案(环磷酰胺1000 mg×1d,表柔比星120 mg×1 d,长春地辛3mg×1d,地塞米松20mg×5 d) ×2次、CEOD方案(环磷酰胺1000 mg×1 d,依托泊苷100mg×3d,长春地辛3mg×1d,地塞米松20mg×5d)×1次、ECHOD方案(依托泊苷100mg×3d,环磷酰胺1000 mg×1d,表柔比星120 mg×1 d,长春地辛3mg×1d,地塞米松20mg×5 d) ×1次、MEOD方案(米托蒽醌8mg×3d,依托泊苷100mg×3 d,长春地辛3mg×1d,地塞米松20 mg×5 d)×1次.  相似文献   

15.
肿瘤患者出现凝血、纤溶系统异常很常见,特别在肺癌患者更为明显.这些异常不仅引起血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直接危害患者生命,而且在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促凝物质、D-二聚体、uPA系统因子、抗凝血酶(AT)Ⅲ及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等凝血、纤溶系统因子对患者病情及预后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 ,35岁 ,病例号 2 33972。因反复头晕、乏力、双下肢酸痛十余天 ,于 1 999年 2月 6日入院。体检 :轻度贫血貌 ,全身皮肤、黏膜无明显瘀点瘀斑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胸骨体压痛 ( - ) ,心肺无异常 ,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 6.3× 1 0 9/L,中性粒细胞 0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 (ATRA)联合三氧化二砷 (As2 O3 )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的临床疗效、作用特点及毒副作用。方法 As2 O3 注射液 0 .16mg/ (kg·d) ,ATRA 2 5mg/ (m2 ·d)联合治疗初治APL 2 9例 ,根据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维甲酸综合征以及肝功能变化调整ATRA和As2 O3 的剂量。治疗过程中每周检查血象、骨髓像 ,随机检查凝血纤溶指标和肝、肾功能、心电图。结果 治疗初治APL 2 9例 ,1例因并发颅内出血而早期死亡 ,其余 2 8例均达到CR ,完全缓解率 96.6% ,平均缓解时间 ( 2 6.3± 4.1)天。结论 As2 O3 联合ATRA治疗APL的CR率高 ,达CR时间缩短 ,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88岁,因"发现全身瘀斑3天"入院。患者入院前3天无明显诱因从头颈部开始出现散在紫癜、瘀斑,迅速发展至全身,伴有散在出血点,无发热、畏寒,无四肢关节疼痛、畏光,无盗汗。2010年5月19日入住我院皮肤科。入院查体:见全身皮肤散在瘀斑、紫癜、出血点,皮肤及黏膜未  相似文献   

19.
近年,对恶性肿瘤的增殖及转移与凝血纤溶系统的关系引人注目。为此,作者对胃癌患者测定α_2纤溶酶抑制物值(α_2-PI),观察该蛋白的变化与胃癌的病情恶化程度、转移以及发生 DIC 合并症之间关系。作者共收集64例早期和进展期胃癌,39例正常健康者作为对照。用单向放射免疫扩散法定量测定α_2-PI。结果表明:1.胃癌及并发 DIC 时α_2-PI 值变化:胃癌患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扩展三氧化二砷(As2O3)临床适应证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MTT法检测As2O3及As2O3。分别与柔红霉素(DNR)、阿糖胞苷(Ara-C)、三尖杉酯碱(H)和长春新碱(VCR)联合对12例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23例初发急性非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NPL)和16例难治复发ANPL病人原代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1)0.5~6.0μmol/L的As2O3对初发及难治复发ANPL细胞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As2O3与Ara-C、H和VCR的抑制作用无相关性,r分别为0.279、0.276和0.204(P值均〉0.05);与DNR有相关性,r=0.432(P〈0.05)。(3)As2O3分别与DNR、Ara-C、H和VCR联用,对多数患者的抑制作用呈协同及相加作用,当As2O3分别与DNR、VCR联用时,其抑制作用明显大于单用化疗药物(P〈0.05)。结论临床可达到浓度的As2O3对ANPL原代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As2O3与Ara-C、H及VCR无交叉耐药性,与DNR有部分交叉耐药性;As2O3与DNR、VCR等组成新的化疗方案,治疗初发及难治复发ANPL患者具有一定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