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修复肾损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背景:研究发现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定居于肾脏并且分化为肾脏细胞,参与损伤肾组织的修复,但对其修复作用途径尚无公认.目的:探讨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肾损伤的可能治疗作用.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7-03/09在南昌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完成.材料:清洁级SD大鼠56只.雄鼠8只用于制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雌鼠48只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16只/组.荧光染料DAPI为Biotium Inc产品,蓖麻血凝素为Vector Laboratories产品,BrdU为Sigma产品.方法:以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DAPI进行标记,调整细胞数为1.5×1010 L-1.细胞移植组、模型对照组建立缺血再灌注肾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开腹后不予结扎肾血管.缺血45 min后,细胞移植组经下腔静脉注入用DAPI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L,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输入1 mL无菌生理盐水.移植后各组每天腹腔注射BrdU,其后留取血标本和肾组织.主要观察指标:荧光显微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细胞在肾组织中的分布,采用能与肾小管内腔壁特异结合的蓖麻血凝素鉴定移植细胞的分化,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rdu反映肾组织细胞的增殖状况,检测血清肌苷、尿素氮水平.结果:移植后第3天可见少量DAPI阳性细胞,第4天DAPI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 < 0.05),且多数DAPI标记细胞能结合蓖麻血凝素,DAPI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肾脏外髓质肾小管中,肾皮质和内髓质阳性细胞很少,而肾小球内则未见DAPI阳性细胞.假手术组肾组织细胞增殖非常弱,移植后第4天Brdu阳性细胞数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 < 0.05);移植后第2,3,4天细胞移植组Brdu阳性细胞均明显多于模型对照组(P < 0.05),其分布类似于DAPI阳性细胞.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尿素氮水平移植后第1,2天明显降低(P < 0.05);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肌苷水平移植后第1,2,3天均显著降低(P < 0.05).结论:移植的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迁移、定居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肾组织中并分化为肾小管上皮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促进损伤肾脏本身的细胞增殖再生;对肾损伤后早期肌苷、尿素氮的升高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这种早期对肾功能的保护与其迁移定居到肾脏局部、分化修复损伤的肾小管无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使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心肌梗死后或者心肌肥厚心肌组织的电生理学成为当今研究热点。目的:概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移植后的电生理特征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 PubMed 数据库,Springer Link 数据库,Science Direct 数据库,CNKI 数据库 2000-01/2010-10 文献,检索词分别为"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ardiac/heart, electrophysiology/electr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脏,电生理"。选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移植后的电生理特征的文章,无论观察对象是人或者动物均纳入检索标准。排除重复研究或 Meta分析类文章。结果与结论:收集到 208 篇相关文献,排除162 篇不符合标准的文献,共纳入 46 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移植后,在动物试验模型中和心肌梗死或心肌肥厚的患者中均可有效的改善心功能,为心肌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崭新的策略。而移植后所生成的心肌样细胞在改善心脏功能的同时,对心脏电生理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背景: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使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心肌梗死后或者心肌肥厚心肌组织的电生理学成为当今研究热点.目的:概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移植后的电生理特征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Springer Link数据库,Science Direct数据库,CNKI数据库2000-01/2010-10文献,检索词分别为"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cardiac/heart,electrophysiology/ electr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脏,电生理".选择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移植后的电生理特征的文章,无论观察对象是人或者动物均纳入检索标准.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结果与结论:收集到208篇相关文献,排除162篇不符合标准的文献,共纳入46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移植后,在动物试验模型中和心肌梗死或心肌肥厚的患者中均可有效的改善心功能,为心肌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崭新的策略.而移植后所生成的心肌样细胞在改善心脏功能的同时,对心脏电生理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方亮  贾永前 《华西医学》2005,20(4):786-787
干细胞移植是最近医学领域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重点和前沿,干细胞因其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目前已成为了细胞移植的首选靶细胞.近年来的研究认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一定的实验条件诱导下可向不同胚层的细胞转化,如骨细胞、软骨细胞、肌肉细胞以及神经细胞等.基于上述特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已经在组织工程中得到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特性在近年来所取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前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除造血干细胞以外,骨髓中还含有另一类干细胞,被称为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在不同的诱导条件下,这类细胞可分化为多种造血以外组织特别是中胚层和神经外胚层来源组织细胞,如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脂肪细胞、成肌细胞和星形神经胶质细胞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易于分离和培养扩增,还易于外源基因的导入和表达,有望成为一种新的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靶细胞,在多种造血以外组织的缺  相似文献   

6.
背景:国内外动物实验多是研究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移植,但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活体椎间盘内的存活情况还知之甚少.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兔椎间盘内的存活情况.方法:选取新西兰大白兔15只,每只兔子的椎间盘被分为3组,即空白组(L1~2)、生理盐水组(L2~3)、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L3~4,L4~5,L5~6).空白组不注射,生理盐水组髓核内注射生理盐水25 μL,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注射1×109 L-1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理盐水混悬液25 μL.移植后1,2,4,6,8周取材,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细胞的分布情况及其数量.结果与结论: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移植后1,2,4,6,8周标本切片,髓核内均可见绿色荧光细胞.移植后6,8周的荧光细胞数量明显少于移植后1,2,4周(P<0.001).提示移植后8周以内,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兔椎间盘内存活.  相似文献   

7.
近来研究认为骨髓中存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体内体外实验证明其能分化为神经细胞,本文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化为神经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移植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否具有改善家兔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缩小梗死面积的作用以及两者间的相关关系。方法 将24只大白兔随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和MSCs组,每组12只。采用局部注射法,将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的MSCs移植到兔梗死心肌边缘带和中心区。通过超声心动图测定两组手术前和术后6周心功能指标。取心脏标本用免疫组化法鉴定植入细胞,病理组织学测定梗死面积。分析心功能与梗死面积的关系。结果 MSCs组梗死心肌边缘带和中心区可见BrdU阳性细胞,AMI组未见BrdU阳性细胞。与AMI组比较,MSCs组术后6周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均明显缩小(P均〈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ΔFS%)明显增大(P均〈0.05),组织学测量梗死面积明显缩小(P〈0.05)。两组LVEF与梗死面积均成显著负相关(P均〈0.01)。结论 MSCs移植可能通过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可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脊髓损伤(SCI)后的不同时间点尾静脉移植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大鼠SCI的修复作用。方法:SD大鼠24只,制备大鼠SCI模型,随机分为3组各8只:对照组于SCI后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4 h移植组和于7 d移植组分别于SCI后24 h、7 d尾静脉注射BMSCs缓冲液(2×106/m L)1 m L。在SCI后各时间点分别进行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运动学评分,于第42天处死动物,HE染色观察SCI处空洞面积的改变情况。结果:7 d移植组大鼠SCI后14、21、28、35、42 d的BBB评分明显高于24 h移植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各组SCI部位形成脊髓空洞,7 d移植组大鼠的脊髓空洞明显小于24 h移植组和对照组。结论:BMSCs可在体外培养、扩增,能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式迁移到SCI部位,促进SCI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移植的最佳时间在损伤后7 d左右。  相似文献   

1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移植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除具有支持体外造血、促进体内造血功能重建外,还具有较低的免疫原性和抑制异体 T 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在调节移植免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目的:就近年来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特性及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作用简要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 2000/2008 PubMed 数据库(http://www ncbi.nlm.nih gov/PubMed)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移植免疫影响的文章,检索词为"BMSCs,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transplantantion immunity",排除重复性研究.共保留 37 篇文献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存在于骨髓中除了造血干细胞外的另一种干细胞,在免疫反应中可以逃避免疫识别、抑制免疫反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能有效地运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促进移植物存活等,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目前为止尚未能建立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统一标准,至今还未能筛选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异性的标记分子;缺乏安全性评价;影响移植物抗宿主病同时是否影响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以及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等问题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才能解决.  相似文献   

1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发展方向之一。近年来,利用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标记靶细胞再经MRI显像的方法已成为研究的焦点。目的:观察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MRI信号上的变化情况及对兔股骨头坏死的修复效果。方法:将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未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理盐水采用原位移植方式移植入兔股骨头坏死区,行MRI检测,观察移植入坏死区的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SE T2WI、FSE T2WI、GRE T2WI 三种扫描序列中信号变化情况;同时行组织学观察及高倍镜下缺损标本边缘新生骨小梁面积百分比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位移植侧,在SE T2WI、FSE T2WI、GRE T2*WI 三种扫描序列中信号减低区即为实验中的靶点,MRI图像示靶点在3种扫描序列中信号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对照侧则无明显信号改变;移植后6周,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侧高倍镜下缺损标本边缘新生骨小梁面积百分比与未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侧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均高于生理盐水移植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果可见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未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位移植治疗兔股骨头坏死有着同样的效果,MRI 可对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活体示踪检测。  相似文献   

12.
背景:初步研究结果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但是其确切的治疗机制尚不清楚。有关移植后干细胞的存活状况及发挥作用时机的研究较少。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梗死心肌后的存活状况。
  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80只,于心肌梗死后14 d,在心肌梗死周边区分4个点用微量注射器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移植干细胞后仍存活良好的70只大鼠,分别于移植后第3,5,7,10,14,20,28天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情况。
  结果与结论:移植后第3,5,7,10,14,20,28天免疫组化染色高倍视野(×400)内Brdu标记阳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分别为(36±12),(33±13),(28±9),(15±5),(5±3),0,0个。移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整体呈下降趋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与移植天数呈负相关(r=-0.47,P <0.01),其中移植1周后下降明显,至第20天已无存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果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大鼠梗死心肌后不能长期存活且不会转化为心肌组织。  相似文献   

13.
背景:体外研究显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然而,在体内环境下经冠状静脉逆行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否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尚不明确。目的:探讨经冠状静脉逆行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分化的影响。方法:①杂种犬12只,采用密度梯度离心与贴壁培养法在体外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慢病毒载体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分析转染率。②开胸结扎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1周后将存活犬(n=10)随机分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n=5)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n=5),采用OTW球囊经冠状静脉逆行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1周,免疫荧光法比较两组梗死心肌内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共表达Ⅷ因子和肌钙蛋白I的数量。结果与结论: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慢病毒成功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率达85%;灌注后免疫荧光显示,23.5%的切片可以看到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阳性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共表达Ⅷ因子和肌钙蛋白 I 的细胞数量明显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P&lt;0.05)。因此,经冠状静脉逆行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能更有效地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采用该途径联合灌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有望发挥协同作用,更好地促进心脏修复。  相似文献   

14.
背景: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临床治疗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移植细胞的死亡限制了组织再生,寻找新的抗自由基和保护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药物有着重要意义。目的:研究芒果苷对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氯化钴(CoCl 2)建立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缺氧损伤模型。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氯化钴缺氧损伤组、氯化钴加芒果苷20,40,80,160μmol/L组。缺氧损伤12,24 h检测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过氧化氢酶水平。缺氧损伤3,6,12,24 h检测各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内活性氧变化。结果与结论:芒果苷能明显提高缺氧损伤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率,提高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细胞内丙二醛、活性氧水平,有效保护缺氧损伤下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芒果苷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及缺氧保护作用,可明显减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  相似文献   

15.
背景:研究发现外源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定居于肺脏组织,参与肺组织的再生,但其修复衰老肺损伤方面的报道较少。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减轻D-半乳糖所致肺脏组织损伤的作用。方法:选择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包括对照组、衰老模型组、细胞治疗组,每组10只。衰老模型组和细胞治疗组大鼠每日皮下注射D-半乳糖,连续4个月制备衰老模型。细胞治疗组通过尾静脉输注3×10^6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每周1次,连续4周;对照组和衰老模型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细胞培养液。采用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慢病毒载体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确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肺脏的植入情况。测定3组大鼠肺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3组大鼠肺脏组织结构的差异。结果与结论: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给大鼠后,能向肺脏组织迁移并存活。与衰老模型组相比,细胞治疗组肺脏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明显升高,丙二醛水平明显降低。各组大鼠的组织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大鼠的正常肺泡结构破坏,出现气腔扩大、肺气肿改变;而细胞治疗组大鼠的肺脏损伤有明显修复。结果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衰老大鼠的肺脏损伤有修复作用,从而发挥其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目前传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方法是应用异种血清为培养基,但其存在种间疾病传播、潜在免疫排斥反应甚至是伦理学争议等问题;且与卫生部公布的《组织工程化组织移植治疗技术管理规范》的要求相违背。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是生物自体的全血提取物,内含多种且含量丰富的生长因子。
  目的:使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替代传统异种血清,探讨其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的影响,方法:从兔髂后上棘穿刺抽出8 mL骨髓并加肝素抗凝,密度梯度离心富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组、胎牛血清组,分别加入含10%自体富血小板血浆、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在传至4代时将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组和胎牛血清组细胞各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对培养及成分进行改变;对照组培养基不变。通过生长曲线测定各代细胞的增殖情况;通过对各组细胞进行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判断其成骨分化状况。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可见各代细胞增殖良好。对第4代各组细胞进行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培养第12天,第4代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实验组及胎牛血清实验组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其相应对照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组对照组、实验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胎牛血清组的对照组、实验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使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替代异种血清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安全可靠、操作简单、纯度活性高的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方法。  相似文献   

17.
范敬静 《中国临床康复》2014,(28):4578-4582
背景: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分化为肝样细胞,为治疗急性肝衰竭等终末期肝病提供了新的思路。目的: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发现、分离培养、诱导分化及应用前景等方面做一综述。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以及PubMed数据库1999至2014年期间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向肝样细胞分化的文章。检索词分别为“肝样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分化”和“hepatocyte-like cel 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 s,differentiation”。最后选择52篇文章纳入结果分析。结果与结论:目前,肝组织工程的首要问题是寻找性状稳定具有肝特异性功能的种子细胞,成熟肝细胞获取难度较大,并具有产生免疫排斥反应、体外培养困难等缺陷,严重限制了肝移植的开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自我更新快、易于扩增及培养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细胞来源。已有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外均可分化为肝细胞,并具有肝细胞的合成和分泌功能。但如何大量扩增此类细胞的同时又能保持其良好的分化潜能、体外培养的最佳条件、诱导分化机制和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等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8.
背景:现代研究表明骨碎补具有推迟细胞退行性变、降低骨关节病发病率的作用。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骨碎补冻干粉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分化的效果,并筛选出最佳剂量。
  方法: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空白组、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对照组、骨碎补高、中、低剂量组(分别含骨碎补0.4 mg,0.1 mg,5μg),取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根据实验分组加入不同培养液进行培养,1周后MTT比色法检测活细胞数目,免疫组化法测定Ⅱ型胶原表达。结果与结论:MTT 比色结果显示转化生长因子β1和骨碎补冻干粉均能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对照组>骨碎补低剂量组>骨碎补中剂量组>骨碎补高剂量组>空白组。细胞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结果显示转化生长因子β1和骨碎补冻干粉均可以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诱导后的细胞明显表达Ⅱ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1阳性对照组>骨碎补低剂量组>骨碎补中剂量组>骨碎补高剂量组>空白组。结果表明骨碎补能促进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分化,尤以5μg剂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背景:多项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在梗死心肌存活,改善心功能。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经Percol 密度梯度离心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39只雌性Wistar大鼠采用结扎左前降支的方法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DMEM对照组(n=1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n=15)和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n=12)。8周后行血流动力学、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等检测。结果与结论:两个治疗组左室舒张末压显著降低,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与左室收缩压的比值显著升高;术后体质量显著增加,左室相对质量显著减轻;梗死区Ⅰ、Ⅲ型胶原容积分数显著降低;梗死区血管数目显著增加。两个治疗组之间比较,除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室间隔厚度减小、梗死边缘区血管数目增加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免疫组化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梗死区内有BrdU阳性细胞,而在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梗死区内则基本没有BrdU阳性细胞;两个治疗组在心肌梗死区可见较多desmin阳性和cTnT阳性细胞或细胞团存在。结果提示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降低局部胶原沉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显著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利用Per-coil梯度分离及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和扩增MSCs;利用bFGF、化学诱导剂DMSO和BHA联合诱导MSCs向神经元转化,观察分化过程中细胞形态的变化,利用免疫细胞化学和RT-PCR方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经Perecoll梯度分离及贴壁筛选法获得了纯度较高的人MSCs,诱导分化后的细胞呈现双极、多极和锥形的典型神经元细胞的形态,并且分别从mRNA和蛋白水平上证明诱导分化后的细胞表达神经元标记物NSE和NF,不表达神经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结论人MSCs可以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这种潜能使其有可能成为神经系统疾病细胞移植治疗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