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因子(G-CSF)在治疗苯接触后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AAA)的临床价值。方法将56例苯接触后AAA分为两组,A组30例接受G-CSF联合雄激素治疗,B组26例单用雄激素。同期收治的原发性AAA7例为C组,接受与A组相同的治疗。观察三组治疗前及治疗后7、14、30天及以后的外周血WBC的变化,记录入院时感染引起发热的天数及使用抗生素的天数。分析患者WBC变化与骨髓造血指数及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A组骨髓造血指数积分较高的24例在治疗第7天WBC明显升高,第14天稍有下降,第30天再升高,1个月后WBC稳定或逐渐上升,感染发热天数及控制感染使用的抗生素天数明显少于B组及C组。而A组骨髓造血指数低的6例及B、C组病例治疗后WBC无此变化。结论G-CSF能迅速提高大多数苯接触后AAA的外周血WBC,缩短感染天数,提高治愈率。可以根据其治疗后WBC早期变化,较早预测此类患者的预后,并有助于判断苯接触后AAA是否属于苯中毒AAA。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海捷亚和苯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过1周药物洗脱期和2周安慰剂期后,再随机分为两组:海捷亚组(每天1片)和苯那普利组(10mg/d),每组40例,疗程8周。在治疗第1、2、4、6、8周末记录血压、心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血压均下降,海捷亚组显效3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 97.5%;苯那普利组显效 28例,有效 5例,无效 7例,总有效率为 8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海捷亚能有效控制血压,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组织CD105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28例CAA(CAA组)患者治疗前后骨髓CD105表达,并与13例健康人骨髓(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前CAA组CD105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明显升高,但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CAA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障碍的发病机制可能与骨髓中CD105水平低表达有关;CD105表达水平升高可作为CAA治疗有效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海捷亚与苯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海捷亚和苯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8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过1周药物洗脱期和2周安慰剂期后,再随机分为两组海捷亚组(每天1片)和苯那普利组(10mg/d),每组40例,疗程8周.在治疗第1、2、4、6、8周末记录血压、心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血压均下降,海捷亚组显效3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5%;苯那普利组显效28例,有效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2.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海捷亚能有效控制血压,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无效输注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原因.方法:90例确诊的ITP患者中对输注血小板的48例计算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评价输注的效果并分析与感染、脾脏肿大、血小板抗体、骨髓巨核细胞数和免疫指标等因素的关系.结果:18例应用血小板和激素治疗的患者,44.4%有效输注,30例应用血小板、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患者,53.3%有效输注.24例无效输注患者中在感染组与非感染组、脾脏肿大组与正常组、血小板相关抗体升高组与正常组,有效输注率有显著性差异.骨髓巨核细胞数升高组与正常组、调节性T细胞低表达组与正常组,有效输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TP患者输注血小板50%存在无效输注,其原因可能与感染、脾脏肿大、血小板相关抗体有关.因此控制感染和抑制免疫应作为首选治疗,而血小板的输注应严格把握指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线粒体呼吸链的功能变化并分析其与MDS的关系.方法:测定26例MDS患者与10例骨髓象正常者的单个核细胞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Ⅰ、Ⅲ、Ⅳ的活性.结果:MDS患者呼吸链酶复合体Ⅰ、Ⅲ、Ⅳ的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Ⅰ、Ⅲ的活性在RAEB-Ⅰ、RAEB-Ⅱ组与RA、RARS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酶复合体Ⅳ的活性在RAEB-Ⅰ、RAEB-Ⅱ组较RA、RARS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线粒体呼吸链酶复合体的活性在MDS患者中降低,可能与MDS的病态造血及无效造血有关.  相似文献   

7.
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是一种含有活性巯基的三肽 ,由谷氨酸、半胱氨酸和甘氨酸组成 ,具有以下三种抗氧化作用机制 :①可作为氧自由基清除剂 ;②可作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底物 ;③直接修复氧化损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是骨髓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发生异常导致无效造血的一类疾病。有研究结果表明 ,骨髓无效造血至少部分是由细胞凋亡所引起。我们通过凋亡率分析和集落培养 ,研究了GSH在体外对MDS患者红系造血的影响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本组MDS患者 1 5例 ,均按我国统一标准确诊〔1〕。其中男 1 0例 ,女 5例 …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对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9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28例,对照组64例。治疗组给予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1片早晨口服,1次/d,7d为1个观察周期,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复方利血平片1~2片口服,3次/d,7d为1个观察周期,4周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4周末显效68效,有效44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87.50%。对照组4周末显效24例,有效20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68.7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12例(9.38%)上腹不适,8例乏力(6.25%),均能忍受。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检查等无明显变化。结论在农村社区高血压管理中,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可作为抗1~2级高血压药物,值得推广一试。  相似文献   

9.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祖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主要特征为一系或多系病态造血、无效造血及高风险发展成为急性白血病。目前MDS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研究显示其发病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患者外周血细胞减少,但骨髓多表现为增生正常或异常活跃;近年来临床资料显示,约30%~60%的MDS患者对免疫抑制剂(抗胸腺球蛋白、环胞素A)治疗有反应,因此认为免疫因素很可能参与MDS发病。许多研究确实发现MDS患者存在免疫功能异常,尤其是T淋巴细胞功能的异常,本文就MDS的T淋巴细胞分布及功能异常及其在发病中的可能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苯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方法:对47例健康查体者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87例原发性高血压组患者服苯那普利前后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心率功率谱时域和频域指标。 结果:原发性高血压组用药前和用药后时域相邻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高频功率和总功率、低频功率、低频功率/高频功率值分别显著低于和高于正常对照组,以上指标在原发性高血压组用药前后亦呈显著性变化。Ⅲ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SDNN,高频功率和低频功率及低频功率/高频功率值与Ⅱ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比较P<0.05,显示植物神经功能损害与病情呈正比。各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苯那普利治疗后心率变异损害均有改善和血压有效下降。正常对照组及原发性高血压组间其年龄、性别、心率、RR间期标准差的平均值、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标准差、相邻正常RR同期差值大于 50 ms的窦性心律占心搏总数的百分比、极低频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苯那普利在降压的同时,可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骨髓衰竭性贫血是一组极易误诊的造血系统重症.它包含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细胞再障、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免疫相关性贫血、低增生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意义未明的原发性血细胞减少.该组疾病的正确诊断基于对患者详尽的问史查体、全面的血象骨髓象和病理机制检查以及必要的试验性治疗.提高该组疾病疗效有赖于及时去症、合理治本、足疗程刺激造血等.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骨髓小粒对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再障 )的诊断价值。我们对 5 6例急性再障患者的初诊骨髓片及 3例治疗后骨髓片的骨髓小粒成分进行观察分析 ,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本组男 2 6例、女 3 0例 ,年龄 7~ 61岁、平均3 7岁。2例有苯接触史。油镜观察其初诊瑞氏染色骨髓片中的骨髓小粒的分布及成分 ,并做 PAS染色进行细胞鉴别 ,对其中 3例治疗后再进行观察。结果 :1骨髓小粒的检出率 :本组初诊骨髓片中有骨髓小粒 5 2例 ,检出率为 93 %。3例治疗后其骨髓片均有骨髓小粒。2骨髓小粒的分布 :初诊有骨髓小粒的 5 2例中 ,骨髓小粒出现…  相似文献   

13.
<正>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骨髓表现为一系或多系骨髓细胞增殖异常。2008年WHO分类标准将其分为慢性髓系白血病、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等。本文将我院住院部收治的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的7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为MPN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单用氯沙坦钾片与氯沙坦钾/氢氯噻嗪复方片(海捷亚)治疗2级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对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76例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氯沙坦钾片,1片/d;观察组口服氯沙坦钾/氢氯噻嗪复方片,1片/d;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压、心肌肥厚状况、不良反应。结果76例患者均坚持完成研究,其中观察组38例中显效22例,有效12例,无效4例;对照组38例中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12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563,P〈0.05)。观察组25例伴有心肌肥厚的患者,超声心动图指标有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23例伴有心肌肥厚的患者,超声心动图指标无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舒张压达标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轻微且均能耐受。结论氯沙坦钾/氢氯噻嗪复方片降压疗效确切,且可以逆转左心室肥厚。可作为治疗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PGN)患者尿蛋白定量与血清内脂素(VF)、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PGN患者作为PGN组,依据治疗结果分为有效组(75例)和无效组(25例),同期选取门诊健康人员30例作为健康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组血清VF及HCY水平,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分析24 h尿蛋白定量与血清VF、HCY水平的关系。结果:PGN组24 h尿蛋白定量、血清VF、HCY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且有效组明显低于无效组(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24 h尿蛋白定量与血清VF、HCY水平呈正相关(r_1=0.687,r_2=0.695,均P0.05)。结论:血清VF、HCY水平可能与PGN的发生及其预后转归有关,可作为评估患者病情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慢性苯中毒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贵实  杨玉涛 《山东医药》2008,48(28):25-25
苯可引起骨髓抑制,导致造血系统功能障碍.慢性苯中毒主要是苯经呼吸道侵入人体或苯液污染皮肤等引起.我院自2004年3月~2008年2月共收治21例慢性苯中毒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再生障碍性贫血瘦素水平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患者体内瘦素水平的测定 ,了解再障骨髓造血微环境异常与瘦素的关系。方法 :按正常人、再障、其他类型贫血分为三组 ,每位受试者均抽取骨髓液、外周血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其瘦素含量。结果 :再障组骨髓液和外周血瘦素水平分别与正常人及其他类型贫血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其他类型贫血组与正常人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但三组的骨髓液与外周血瘦素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但三组相关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再障患者骨髓液、外周血瘦素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及其他类型贫血 ,可能与再障骨髓脂肪细胞明显增多 ,脂肪细胞分泌瘦素增多有关。瘦素受体的不完整及造血干 /祖细胞对干细胞因子 (SCF)的反应性降低 ,破坏了瘦素与SCF协同刺激原始造血祖细胞增殖的作用 ,可能是造成再障瘦素水平高 ,而造血干 /祖细胞数量减少的一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小板生成素(TPO)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25例初治ITP患者按治疗效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另设正常对照组22例。采用ELISA法和放免法分别检测治疗前后血清TPO水平,取治疗前骨髓涂片计数巨核细胞数量。结果 无效组TPO水平明显高于有效者及对照组(P均〈0.05),有效者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无效者巨核细胞计数则显著低于有效者(P〈0.01)。结论 血清高水平TPO可能预示ITP治疗困难;TPO治疗有效与无效者的发病机理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骨髓中血管新生的状态,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和β2-微球蛋白(β2-MG)与MM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改良的塑料包埋骨髓活组织病理切片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患者骨髓MVD;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MM患者血清β2-MG。结果初诊MM患者骨髓MV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国际预后分期(ISS)及血清β2-MG相关(P<0.01),随临床分期的增加依次增高(P<0.01)。与治疗前相比,MM治疗有效组骨髓MVD水平明显下降(P<0.01),治疗无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MVD及血清β2-MG检测可作为MM患者体内瘤负荷、预后及疗效判断的指标,骨髓血管新生在MM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抗血管新生治疗可能成为治疗MM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20.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是造血干细胞和(或)祖细胞发育异常及无效造血,其临床特征为一系或多系血细胞减少、骨髓和(或)外周血细胞有发育异常的形态学表现、最终发展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