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新疆地区苯丙酮尿症(PKU)患者中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外显子7的突变特征。方法用PCR及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技术结合基因序列测定法,对37例PKU患者进行PAH基因外显子7突变筛查和鉴定。结果从37例PKU患者(共74条染色体)中,发现20条染色体等位基因异常,经测序鉴定共检出5种错义突变,即R243Q、L255S、E280G、E280K和P281L,等位基因突变检出率为27%。其中R243Q频率最高(18.9%),L255S次之(4.1%),而E280G、E280K和P281L仅为1.4%。在5种基因突变中,E280G为在国际上第2次发现,1255S、E280K和P281L为在国内第2次检出。维吾尔族群体也检出了2例突变,分别是P281L和R243Q,均为在本地区维吾尔族中首次报道。查阅国内外研究结果结合本结果分析后发现,R243Q是亚洲黄种人常见的突变体,P281L和E280K是欧洲及拉美等国较为普遍存在的突变型,而E280G与L255S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因突变。结论新疆PKU基因突变类型及频率具有明显的地区特点,是我国与欧亚地区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一个较为特殊的PAH突变基因分布带,也是研究基因突变多样性、PAH基因异质性特点以及人类起源、迁徙等的理想资源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疆少数民族苯丙酮尿症(PKU)患者的基因突变特征,为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和PCR产物直接测序方法 ,检测12例少数民族PKU患者的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突变.结果 从12例维吾尔族、回族和哈萨克族PKU患者(24个PAH等位基因)中,检出13种基因突变,包括错义突变8种、无义突变1种、剪切位点突变3种,其中突变频率最高的是EX6-96A>G和P281L,EX6-96A>G常见于国内和亚洲地区,P281L多见于欧洲各地.突变频率较高的R243Q、R111X、R176X和F161S 4种突变中,其中R243Q是我国北方地区居首位的突变,R111X处于第3位.而R176X和F161S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少见,尤其F161S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因突变,是第2次在中国人中发现.结论 新疆少数民族中的PAH突变基因不仅与亚洲黄种人和欧洲及拉美人种表现出密切的联系,而且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形成了自身独立的遗传规律和特点,是我国一个十分特殊的PAH突变基因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山西省苯丙酮尿症(PKU)患儿的苯丙氨酸羟化酶(PAH)exon6 基因、exon7 基因的突变特征.方法 通过测序及序列比对的方法对56 例PKU 患儿和112 例健康儿童的336 个PAH exon6 基因、exon7 基因进行序列分析,以确定其突变位点、性质和频率.结果 通过序列分析,发现在PKU 患儿和健康儿童中均高频率的出现Q232Q(CAA→CAG)、V245V(GTG→GTA)两种同义突变,其中cDNA 696 位点的频率高达96.2%,cDNA 735 位点的频率高达76.1%.健康儿童的其他序列与Genbank 完全相同.而PKU 患儿的基因序列中还发现了9 种共计37 个突变基因,占全部PAH 突变基因的33.04%.exon 6 仅发现一种突变基因Y204C,突变频率达9.8%;exon 7 中R243Q 的突变率最高,占10.7%,其次为Ivs7 +2 T >A,占5.4%,其余的G247V、R252Q、L255S、R261Q、T278I 和E280K 分别占0.9%、0.9%、0.9%、0.9%、2.7%和0.9%.9 种突变都在之前文献中有过报道,其中有7 种错义突变和2 种剪接位点突变.结论 明确了PAH exon6 基因、exon7 基因的突变种类和分布等特征,表明exon6 基因、exon7 基因中Y204C 和R243Q属于山西人群中PAH 基因突变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背景: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主要是因为碱基的置换,短片段、插入等。目的:鉴定回族苯丙酮尿症家系中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设计:开放性实验。单位:解放军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和北京首都儿科研究所。对象:患儿,男,回族,就诊时3岁1个月。1岁左右时发现智力滞后,近3岁时到医院就医,诊断为脑性瘫痪,反复治疗无效后于2004—12-13转入解放军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就诊。尿液三氯化铁试验呈强阳性,血苯丙氨酸浓度测定1680μmol/L,遂确诊患儿为经典型苯丙酮尿症。方法:抽取患儿及父母静脉血各5mL,EDTA-Na2抗凝。基因组DNA提取采用经典的酚,氯仿法进行。PAH基因外显子7,6,11,3,12,5的PCR引物序列参照文献设计。PCR产物用2%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取5μL PCR产物与等体积的变性缓冲液混匀,97℃变性5min,冰浴并迅速上样于80g/L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电泳。电泳结束后常规方法银染,分析并记录单链DNA带型。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由上海博亚生物技术公司应用AB1377全自动序列分析仪(PE公司)完成样品纯化及序列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尿液三氯化铁试验,血液血苯丙氨酸浓度和苯丙氨酸羟化酶突变基因类型。结果:分析患者及其父母PAH第7,6,11,3,12,5外显子基因,发现在外显子6中患者及父母的SSCP电泳行为与正常对照均不相同,其中父亲和母亲的电泳条带位置一致,而患儿的电泳条带位置相异。测序结果显示,父亲和母亲的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cDNA第526位发生了胞嘧啶被胸腺嘧啶替代的点突变,是R176X突变型杂合子,而患儿的两条染色体都在同一位点发生了突变,为R176X突变型纯合子。结论:在中国回族首次检出苯丙酮尿症R176X突变型纯合予。  相似文献   

5.
遗传性蛋白C缺陷症家系的一个基因突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一个遗传性蛋白C(PC)缺陷症家系的遗传表型及基因特征。方法 PC活性用凝固法测定,PC抗原用ELISA方法测定。用PCR扩增2代家系12个成员中4个PC活性及抗原减低的PCⅡ-Ⅸ号外显子片段,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cDNA变性后的差异,用测序法检测突变点。用限制性酶切验证突变点,同时分析家系的基因型。结果 该家系2代4名成员PC抗原水平在34.3%-67.8%(参考值80%-120%)。PC活性在22%-49%(参考值70%-130%),较正常参考范围明显减低。限制性酶切分析该家系12名成员时发现9名成员存在基因的突变。基因突变位点在Ⅶ号外显子第6219位核苷酸G→A突变,使正常编码的CGG精氨酸突变为CAG谷氨酰胺。结论 该家系为I型PC缺陷症,基因分析证明先证为杂合子型。在PCⅦ号外显子上第6219位核苷酸G→A突变,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第169位精氨酸被谷氨酰胺替代(R→Q),为目前国内献中尚未报道的一个基因突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宁夏地区回族苯丙酮尿症患儿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的突变构成及特点。方法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测定18例回族苯丙酮尿症患儿PAH基因全部外显子及其启动子区域序列。结果在36个PAH等位基因中共检出24个突变等位基因,突变检出率为66.67%(24/36),包括14种突变类型,其中错义突变7种、无义突变4种、缺失突变2种、剪切位点突变1种。较为常见的突变类型有R243Q、R241C、S16fsX10、R111X、L430P,其余突变类型均为散在发生。查阅国外文献、专业网站及数据库发现S16fsX10、Y414X、S303fsX38是世界未见报道的新的PAH基因突变类型,L430P和D222G突变是国内未见报道的新突变。结论研究结果显示宁夏地区回族苯丙酮尿症患儿PAH基因突变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家系中因子Ⅶ基因的突变。方法应用PCR结合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先证者的因子Ⅶ基因9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分析,鉴别其中可能存在的基因变异。应用PCR产物反向测序法或PCR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技术对突变位点进行确证。随机选取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先证者FⅦ基因第6外显子和第6内含子分别存在R152Q和IVS6+1G→T杂合突变,家系分析表明这2个突变是双重杂合子型,前者遗传自父亲,后者遗传自母亲。100名健康对照者均未发现R152Q错义突变。结论FⅦ基因第6外显子R152Q错义突变和第6内含子供体剪接位点IVS6+1G→T突变可能是先证者因子Ⅶ先天性缺陷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新疆地区汉族苯丙酮尿症(PKU)患儿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的突变规律和特点。方法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基因芯片捕获和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71例汉族PKU患儿及其父母的PAH基因启动子、第1~13外显子及其旁侧内含子等区域进行PAH基因突变分析,并与西北4省及日本、欧洲等进行比较。结果在新疆地区71例汉族PKU患儿142条PAH等位基因中检测出37种突变基因,总检出率为90.1%(128/142),且以错义突变(64.9%)、剪接位点突变(13.5%)、无义突变(13.5%)为主,大部分突变主要分布在第7、6、3、12、2、11外显子和第4内含子中,最常见的错义突变是R243Q(21.8%)、R53H(7.7%);最常见的剪接位点突变为EX6-96AG(6.3%)、IVS4-1GA(4.9%)和V399V(4.2%),最常见的无义突变为R111X(4.9%)、Y356X(4.9%)。新疆地区汉族PKU患儿R53H突变的检出率(7.7%)高于西北其他4省,且发现一PAH基因新突变P225S(c.673CT)。结论新疆地区汉族PKU患儿PAH基因突变构成接近于西北其他4省,而与欧洲、日本等完全不同,具有其独特保守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地区苯丙酮尿症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内蒙古地区苯丙酮尿症 (PKU)病人苯丙氨酸羟化酶 (PAH)基因突变类型和频率。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 ,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 (SSCP)、DNA直接测序的方法 ,对内蒙古地区 2 2个PKU家系PAH基因外显子 3、5、6、7、1 0、1 1、1 2 ,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检出 1 0种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的点突变。R2 4 3Q (8/44 )、R2 5 2Q (1 /44 )、R2 6 1Q (1 /44 )、G2 39D (1 /44 )、IVS7nt(2 ) (1 /44 )、Y2 0 4C(5 /44 )、Y35 6X(6 /44 )、R4 1 3P(1 /44 )、R1 1 1X(1 /44 )、Y1 6 1S(1 /44 ) ,经检索国际PAH基因突变数据统计库 ,确认G2 39D(G→A)为首次发现的新突变。结论 R2 4 3Q、Y35 6X、Y2 0 4C是内蒙地区人群中PAH基因的主要突变位点。以Y35 6X的突变率明显高于、R4 1 3P低于北方人群为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6例苯丙酮尿症(PKU)基因纯合子突变分析结果.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基因序列测定技术.结果:在新疆的汉族、维吾尔族和回族三个民族中,检出了6例5种PKU基因的纯合子突变,即R243Q(2例)、R176X、R111X、P281L和IVS4-1G→A,这5种PKU基因突变均为新疆地区常见或较常见的突变类型.结论:新疆的PKU基因突变具有较强的民族特性,表现出极大的遗传异质性.研究结果将为该地区有针对性的PKU防治战略提供科学依据,也是对我国民族和地区资料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1例临床确诊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具有典型FH表型特征的患者进行载脂蛋白B100(apoB100)基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分析,探讨患者发病机制,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间的关系。方法常规血脂测定,提取患者及其父母基因组DNA,扩增apoB100基因第26号外显子蛋白编码3500区域及LDLR基因全部18个外显子,对扩增目的片段进行核苷酸测序,结果与GenBank比对分析。结果患者血清TC 16.8 mmol/L,LDL-C 13.1 mmol/L,apoB100基因第26外显子10707位核苷酸C改变为T,导致apoB100基因3500位上精氨酸被色氨酸置换,为R3500W杂合突变;LDLR基因中第13外显子1879位核苷酸G改变为A,导致丙氨酸被苏氨酸置换,为A606T杂合突变。患者父亲存在与患者一致的apoB100基因R3500W杂合突变,母亲存在与患者一致的LDLR基因A606T杂合突变。结论患者的2个突变基因分别遗传自父母,基因突变导致患者同时发生apoB100缺陷症(FDB)及FH,是FDB/FH双基因复合杂合子,患者有严重的FH表型,临床确诊为纯合FH。  相似文献   

12.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陷症伴组织因子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陷症伴组织因子异常家系的临床出血机制。方法用DNA直接测序法对先证者FⅦ及组织因子(TF)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5’和3’非翻译区进行分析,寻找突变基因。反向测序证实所发现的突变。用RT—PCR及筑巢式PCR扩增先证者FⅦ cDNA,检测FⅦ基因大的缺失和(或)插入突变。对其家系成员作突变基因检测。结果在先证者FⅦ基因启动子区检测到-55C→T杂合突变。该突变来自先证者的母亲。其姐姐也带有同样的杂合突变。其他家系成员的FⅦ基因未见突型。在先证者及所有家系成员的TF基因中均发现了9363C—T(Arg131Trp)杂合多态性,9363T基因杂合频率为2.63%。结论首次报道先证者的临床出血与FⅦ杂合突变及TF的杂合多态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连云港地区苯丙酮尿症(PKU)患儿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突变特点,构建PAH基因突变谱,探讨PKU患儿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用二代测序技术分析29例PKU患儿及其父母PAH基因第1~13外显子及两侧内含子序列,用AV值评分法进行基因型-生化表型的预测。结果 29例PKU患儿的58个等位基因中共检测出50个突变,检出率为86.2%,常见突变依次为R243Q(11/50,22.0%),R241C(4/50,8.0%)和V399V(4/50,8.0%);R169S和P292L为新发突变;通过基因型预测的生化表型与患儿实际生化表型的一致率为80.0%,其中经典型PKU的预测一致率为83.3%,患儿治疗前血苯丙氨酸水平与AV值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71,P0.05)。结论连云港地区PKU患儿PAH基因突变谱与其他地区有差别,基因型与表型之间具有相关性,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对一角膜营养不良家 系的致病基因进行检测,明确该家系角膜营养不良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筛查先证者致病基因及突变位点,并通过Sanger测序对 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DNA样本进行验证。结果全外显 子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5号染色体上的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基因(TGFBI)4号外显子发生c.370 C>T(p.R124C)杂合突变,8号外显子发生c.1007 A>T(p.E336V)杂合突变。Sanger 测序验证 发现患者父亲及家系其他患者TGFBI基因也发生c.370 C>T(p.R124C)杂合突变,患者母亲及家系其他正常成员未见TGFBI基因发生突变。TGFBI基因c.370 C>T(p.R124C)突变与疾病表型共分离。结论TGFBI 基因e.370 C>T(p.R124C)杂合突变 是导致该家系角膜营养不良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家系进行Endoglin基因和ALK1基因突变检测,以探讨其病因。方法:用PCR法对先证者的Endoglin基因14个外显子和ALK-1基因10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和5′端非翻译区(5′UTR)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针对家系成员3代23人基因突变区域进行扩增后测序。结果:发现先证者及家系其他患者ALK-1基因第10外显子1437C→T,导致479位氨基酸Arg(CGA)变为Stop(UGA),均为杂合突变。结论:杂合无义突变C1437T引起的Arg 479 stop是导致本家系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例植物固醇血症家系及其致病基因突变。方法对1例诊断为植物固醇血症的患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家系调查;通过PCR扩增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基因组DNA中ABCG5及ABCG8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采用Sanger测序法对PCR产物进行基因测序;采用Polyphen2及Mutation Taster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突变的致病性。结果 Sanger测序法发现先症者及家系成员中存在多个基因突变,其中ABCG5基因发现3个突变,分别为外显子1 c.64CT(p.Q22X)杂合无义突变、外显子10 c.1336CT(p.R446X)杂合无义突变、外显子13 c.1810CG(p.Q604E)杂合错义突变;ABCG8基因发现4个突变,分别为(ATG前)-19TG纯合突变、外显子2 c.161AG(p.Y54C)纯合错义突变、外显子13 c.1895TC(p.V632A)纯合错义突变、外显子4和5间的内含子g.12902TC纯合突变。Polyphen2及Mutation Taster软件预测ABCG5基因中c.64CT及c.1336CT为致病突变,其他基因突变均为非致病性的多态性位点。结论 ABCG5基因c.64CT及c.1336CT复杂杂合突变是该植物固醇血症家系的基因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两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家系分子缺陷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两个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乏症家系的基因突变类型。方法:用DNA直接测序法对2例患者及其家庭成员FⅦ基因进行分析;应用等位基因特异PCR(ASPCR)以及PCR辅助酶切反应鉴定是否有基因改变。结果:家系A中先证者有两种基因突变:6390位T→G导致Trp40Cys,11496位G→A导致Arg353Gln,这两个突变均为杂合子;PCR辅助MspⅠ酶切证实其母亲也是杂合子Arg353Gln。家系B的先证者有11482T→G,导致His348Gln,PCR辅助NspⅠ酶切证实称证者及其女含有同样的杂保子基因突变,不安现有11514位C→T导致Thr359Met,ASPCR证实先证者及其子携带同样的杂合子突变基因。结论:在两个遗传性FⅦ缺乏症家系中找到3种FⅦ基因的错义突变,其中Trp40Cys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8.
抗凝血酶基因G13328A杂合突变导致血栓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1个遗传性抗凝血酶(AT)缺陷症家系进行AT抗原(AT:Ag)、活性(AT:A)和基因突变检测并对该突变导致的AT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和发色底物法分别检测AT:Ag和AT:A,用PCR法对先证者AT基因的7个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进行扩增,PCR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检测其基因突变。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对家系成员相应外显子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用大引物法构建突变的AT表达质粒并瞬时转染COS-7细胞,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内提取物巾AT:Ag。结果先证者的AT:Ag和AT:A分别为179mg/L和42.3%,为Ⅰ型AT缺陷;AT基因测序显示在AT外显子6区存在G13328A杂合突变,导致Ala(GCC)404→Thr(ACC)对家系成员进行的基因测序显示有3人(Ⅱ2、Ⅱ3、Ⅲ2)存在该突变。突变质粒在细胞培养上清液和细胞内的AT:Ag分别为正常人的40%和68%。结论该家系为Ⅰ型遗传性AT缺陷症;G13328A杂合突变是导致先证者血栓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初步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IDH基因(IDHI和IDH2)突变发生率、突变类型及其与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NPMl基因突变和部分l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基因组DNA-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163例初诊患者IDHI和IDH2基因4号外显子突变、NPMl基因12号外显子突变和FLT3基因14、15号外显子中ITD的突变发生情况.结果 ①163例AML患者中共检测出IDH突变25例,且均为杂合突变.其中IDHl突变7例,突变类型分别为c.395G→A(p.R132H)4例;c.394C→A(p.R132S)1例;c.394C→G(p.R132G)1例;c.315C→T 1例.除c.315C→T为同义突变外,其余均为p.R132错义突变.共检测出IDH2突变18例,均为c.419G→A(p.R140Q)错义突变.IDH2基因突变发生率高于IDHl(11.0%和4.3%,P=0.022),其中1例患者同时检测到IDHl和1DH2基因突变,但IDHl系同义突变.②IDH突变在FLT3→ITD突变阳性组发生率为34.6%,高于阴性组的11.9%(P=0.003),在NPMl突变阳性组和阴性组的发生率分别为28.1%和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33);其中IDH在FLT3→ITD和NPMl突变双阳性组中的突变率明显高于双阴性组(45.5%和11.7%,P=0.002).正常核型患者中IDH突变发生率高于异常核型患者(20.5%和5.8%,P=0.020).IDH突变型患者的中位年龄高于野生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具有IDH突变的患者在性别、初诊外周血细胞水平方面与野生型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DH基因突变在初诊AMI.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其中IDH2突变更为频繁;发生IDH突变者年龄偏高,且与正常核型相关;该突变可与FLT3-ITD、NPMl突变共同存在并有一定相关性,提示IDH突变在促进白血病发生中可能和后两种基因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内皮型NO合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吸烟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吸烟的关系。方法 依据eNOS基因外显子7G894T位点设计引物,通过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目的片段,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目的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透射分析仪检测,计数117例CAD患者和有吸烟的CAD患者及100例健康者基因型及突变基因频率,通过22检验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eNOS基因外显子7的894位点有3种基因型:GG、GT、TT。CAD组117例中31例发生G894T突变,纯合子 TT3例,杂合子GT 28例。对照组100例中15例发生G894T突变,均为杂合子。CAD组基因突变频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GT+TT型x^2检验结果:x^2=4.265 P<0.05,等位基因频数x^2=5.321,P&;lt;0.05。吸烟比例在CAD组明显高于对照组x^2=17.921,P&;lt;0.01。另外,基因突变频数在CAD吸烟组明显高于CAD非吸烟组x^2=4.966,P<0.05。结论 eNOS基因894位点G→T突变与吸烟和CAD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