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非O1群霍乱弧菌是腹泻病原菌,由于它们分布较广,因此对人们的健康具有较大的威协;应用核酸技术对98株非O1菌的主要毒力基因进行检测,并从DNA和基因水平对5株非O1菌的分子特征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3.
由于霍乱弧菌O1群菌株中仅有部分可以引起霍乱流行,研究其主要毒力基因分布和DNA分子特征,已成为目前学者们关注的重要课题,应用原位杂交法对471株O1群VC的主要毒力基因分布情况进行检测,用核酸脉冲场凝胶电泳对其中34株进行染色体DNA特征和CT基因Southem杂交分析。  相似文献   

4.
霍乱弧菌非O1群菌株多位点酶电泳分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非O1群霍乱弧菌进行准确分型和分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应用多位点酶电泳地对来源不同的98株非O1群乱弧菌进行12个酶基因位点的检测和分子分型研究。结果:98例非O1群霍乱弧菌可以分为59个ET型,每个型别所包含的菌株数较少。  相似文献   

5.
对非O1群霍乱弧菌进行准确分型和分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应用多位点酶电泳(简称MEE)法对来源不同的98株非O1群霍乱弧菌进行12个酶基因位点的检测和分子分型研究。结果:98株非O1群霍乱弧菌可以分为59个ET型,每个型别所包含的菌株数较少。在计算不同型别遗传距离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数值分类分析,可将59个ET型划分为22个克隆群(CL),不同克隆群的菌株具有一定的地区特征,其中CLE是新疆1990~1991年分离的大部分菌株,CLN是河北1988~1989年分离的大部分菌株。遗传学分析显示,与O1群霍乱弧菌相比,尤其是与流行株相比,非O1群霍乱弧菌不同ET型别之间的遗传关系较远,但同一地区分离的菌株遗传关系相对紧密。提示:环境因素在非O1菌进化变异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霍乱弧菌O1群菌株多位点酶电泳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更准确区分霍乱弧菌O1群不同菌株的流行病学意义,应用多位点酶早泳法对来自不同国家,地区,时间和人群的霍乱弧菌O1群菌471株进行分型和分子生物学数值分类分析。结果;通过11种酶基因位点的检测,471株O1群霍乱弧菌可以分为71个ET型,ET1-ET28为噬菌体-生物分型所区分的流行株,其中ET1-ET6为古典型菌,ET7包括大多埃尔托流行株和部分古典型菌株;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非O1群霍乱弧菌在人类疾病上的流行病学意义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应用多位点酶电泳法对98株非O1群霍乱弧菌17个酶基因位点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在被检测的基因位点中,大多位点的等位基因数较多,等位基因频率相对较低,但多数位点具有1-2个优良等位基因;平均遗传多态值和杂合度分析表明,检测的17个酶基因位点都是多态的,平均遗传多态值HNO1为0.627,平均杂合度hNO1为6.5,说明非O1VTK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2004-2007年杭州市O139群霍乱弧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其药物敏感性。方法分别采用PCR法和K-B法,检测分离得到的93株O139群霍乱弧菌株携带ctxA、tcpA毒力基因,并测定对12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所检菌株中,91.40%的菌株携带ctxA、tcpA毒力基因。所有菌株均对丁胺卡那和环丙沙星敏感,而对氨苄青霉素耐药率最高,并且携带毒力基因的菌株耐药率均高于未携带毒力基因菌株。结论携带ctxA、tcpA毒力基因的O139群霍乱弧菌致病性与耐药性更强,提示多重耐药现象与毒力基因相关。  相似文献   

9.
非O1群霍乱弧菌是形态和生物学性状与O1群霍乱弧菌非常近似的重要的致病性弧菌之一,不仅可引起散发病例,还可以引起水型和食物型爆发流行。自1999年6月-2000年8月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调查,以查清该菌在赣江水域南昌段霍乱病原监测点中的分布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广西O139群霍乱弧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及其药物敏感性.方法 采用PCR方法检测广西2000~2010年分离到的14株O139群霍乱弧菌霍乱肠毒素(ctxA)毒力基因,同时用K-B法对10种推荐用抗生素氟哌酸(NOR)、庆大霉素(GEN)、复方新诺明(SXT)、四环素(TET)、氨苄青霉素(AMP)、阿米卡星(AMI)、环丙沙星(CIP)、强力霉素(DOX)、氯霉素(CHL)和链霉素(STR)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 64.29%的菌株携带ctxA毒力基因,其中病人株携带ctxA毒力基因为100%;所有菌株对氟哌酸、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敏感,对其余7种抗生素高度耐药;病人及病家环境菌株的耐药性高于外环境菌株.结论 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四环素、氨苄青霉素、强力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7种传统药物已不宜用于临床病人治疗,提示在疫情监测中应关注试验检测结果,指导临床用药,及时做好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非O1群霍乱弧菌在人类疾病上的流行病学意义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应用多位点酶电泳法对98株非O1群霍乱弧菌17个酶基因位点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在被检测的基因位点中,大多位点的等位基因数较多,等位基因频率相对较低,但多数位点具有1~2个优势等位基因;平均遗传多态值和杂合度分析表明,检测的17个酶基因位点都是多态的,平均遗传多态值HNO1为0.627,平均杂合度hNO1为6.5,说明非O1群霍乱弧菌群体遗传结构复杂,群体中的变异程度很高;这与非O1群霍乱弧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水体中是一致的。结果提示:在被检测地区,非O1群霍乱弧菌中尚不具有遗传性状稳定的较大优势群体存在;同时也说明环境的自然选择在细菌进化变异中的重要作用。文中还对非O1群霍乱弧菌群体遗传结构的明显变化可能导致的流行病学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霍乱的病原菌是O1群霍乱弧菌,但在O1群霍乱弧菌中,仅有部分可以引起霍乱流行,因此不同菌株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差异很大。为探讨O1群菌不同型别和亚群之间的遗传关系和进化变异规律,应用多位点酶电泳法对O1群霍乱弧菌进行研究。结果:O1群霍乱弧菌的大多基因位点等位基因频率较低,尤其是古典型菌株和埃尔托型流行株,大多被检测基因为非多态位点;O1群霍乱弧菌的平均遗传多态值(HO1)为0.183,平均杂合度(hO1)为5.67;其中古典型菌、埃尔托型流行株、埃尔托型非流行株的平均遗传多态值和平均杂合度分别为:HCVC=0.106,hCVC=1.5;HESEVC=0.056,hESEVC=2.3;HNSEVC=0.425,hNSEVC=5。结果显示:古典型和埃尔托型流行株作为霍乱的病原体是一个遗传关系紧密的群体,而埃尔托型非流行株遗传关系较为离散,与流行株之间的关系也较远,可能是其长期作为环境菌株进化变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O139群霍乱弧菌TLC、CTX、RTX基因簇缺失株。方法PCR扩增TLC上游片段(TLC up)、RTX下游片段(RTX down),克隆入pU18中,再在两者间插入氯霉素抗性(Cm)基因,获得重组质粒pUC18-TLC up-Cm-RTX down。酶切回收TLC up-Cm-RTX down片段,克隆入自杀质粒pDS132,构建重组自杀质粒pDS132-TLC up-Cm-RTX down。通过接合将重组自杀质粒转入O139群霍乱弧菌ZJ199693,20%蔗糖选择培养基(Cm抗性)筛选TLC、CTX、RTX基因缺失株。结果PCR、酶切证明重组自杀质粒pDS132-TLC up-Cm-RTXdown构建正确。PCR证实O139群霍乱弧菌ZJ199693TLC、CTX、RTX毒力基因簇成功缺失。结论成功缺失O139群霍乱弧菌ZJ199693TLC、CTX、RTX基因簇,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和疫苗构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10年江苏省O1群霍乱疫情分离株病原学特征,为霍乱疫情分析及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对2010年江苏省O1群霍乱疫情分离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ctxB基因序列分析?抗生素敏感性实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子分型分析?结果:2010年江苏省O1群霍乱疫情分离株均携带毒力基因ctxA?ace?zot? toxR? tcpI?ompU?rtxC?tcpAEL?hlyAEL,且CTXB氨基酸序列为古典型;对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100%敏感,对复方新诺明?链霉素100%耐药,且均为多重耐药株;除VC201014外,其余14株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图谱相似度达100%?结论:2010年9月初至10月初,发生在江苏省徐州?淮安?宿迁?南京4个地市的O1群霍乱疫情可能是有关联的暴发流行,2010年8月底发生在连云港的O1群霍乱疫情是一起散发疫情,与上述四地的霍乱疫情可能没有流行病学关联,所有疫情的病原均为非典型埃尔托型霍乱弧菌,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5.
为阐明O139霍乱弧菌的主要分子生物学特征,并为探讨其来源提供科学依据,应用核酸脉冲场凝胶电泳、基因探针Southern杂交等方法,对国内外分离的23株O139菌和一些O1群菌株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O139菌株均表现为一致的且具有特征性的酶切图谱;它们与埃尔托型流行株的图谱较与古典型菌株图谱更为相似,与埃尔托非流行株和其他非O1菌株的遗传差异较大。在SmaI图谱中,新疆分离的O139菌株显示出与当地1989年分离的埃尔托型流行株较接近的图谱;Southernblot结果显示在不同的酶切图谱分子杂交(SmaI、SalI、XbaIctx,BglI16srRNA)中,O139菌株与O1流行株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我国分离的O139菌株具有一致的图谱,与印度和孟加拉国分离的O139菌株之间有较小差异;新疆分离的O139菌株与该地1989年分离的某些EVC流行株的图谱相似。基因检测表明,O139菌株都具有ctx、zot、ace和RS1;MEE分析表明,O139菌株的ET型与EVC流行株不可区分。  相似文献   

16.
为更准确区分霍乱弧菌O1群不同菌株的流行病学意义,应用多位点酶电泳法对来自不同国家、地区、时间和人群的霍乱弧菌O1群菌471株进行分型和分子生物学数值分类分析。结果:通过11种酶基因位点的检测,471株O1群霍乱弧菌可以分为71个ET(electrophoretictype)型,ET1~ET28为噬菌体生物分型所区分的流行株(包括古典型和埃尔托型),其中ET1~ET6为古典型菌(CVC),ET7包括大多埃尔托流行株和部分古典型菌株;ET29~ET71为非流行株;数值分类分析表明,71个ET型以遗传距离0.325为限可以分为12个克隆群(CL),流行株都包括在CLK中,在流行株克隆群中,以遗传距离0.202为限可以进一步分为6个亚克隆群(SCL),其中大流行株、CT基因缺失流行株和美国海湾分离的产毒埃尔托菌分属不同的SCL。结果提示:古典型菌和埃尔托流行株遗传关系紧密,非流行株占据较多的克隆群,相互间遗传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海南省2005年霍乱菌株暴发分离株的分子特征及菌株之间的分型相似性,为防治工作提供病原依据,并与PulseNet China提供资料进行相关分析。方法对分离株进行噬菌体-生物分型,通过PCR检测霍乱毒素基因,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和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54株分离株中有51株为产毒株,稻叶血清型,噬菌体-生物分型为1b型,其余3株为非流行株。全部菌株被分为15种PFGE带型,聚类分析大部分产毒株之间高度相似,并与PulseNet China提供资料证实,与同时福建、广东、浙江流行的稻叶型菌株带型相同。结论海南省2005年稻叶型暴发菌株,属于2005年流行的菌型,提示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广泛扩散。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2010—2013年广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别、抗菌药物耐药性、毒力基因携带情况以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对广州市2010—2013年食源性疾病监测中分离到的108株副溶血性弧菌进行血清分型、药敏试验以及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基因( tdh)、耐热相关溶血毒素基因( trh)的PCR检测,并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结果2010—2013年广州市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血清型为O3:K6(51株,47.2%)、O1:KUT(32株,29.6%)。药敏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对氨苄西林(90.7%)和头孢吡肟(28.8%)耐药率较高,而对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则100.0%敏感。多重耐药分析显示,2010—2013年分别有53.6%(15/28)、20.6%(7/34)、18.8%(3/16)、33.3%(10/30)的分离株同时耐受≥3种抗菌药物。毒力基因 PCR检测显示,95.4%(103/108)的分离株为tdh+trh-,4.6%(5/108)的分离株为tdh-trh+。 PFGE显示,108株副溶血性弧菌经Not Ⅰ酶切后的PFGE图谱可分为3个聚类,55个PFGE型别,相似值为60.2%~100%。优势血清型O3:K6和O1:KUT主要集中于聚类Ⅱ,O4:K8血清型主要集中于聚类Ⅲ。结论2010—2013年广州市食源性疾病监测副溶血性弧菌优势血清型为O3:K6和O1:KUT型,菌株对多数抗菌药物仍然比较敏感,但存在多重耐药现象,多数菌株携带tdh基因,PFGE结果提示广州市食源性监测副溶血性弧菌存在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