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及TC、TG、LDL、HDL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颈动脉IMT及其斑块面积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及斑块的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TC、TG、LDL、HD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C、TG、LDL水平较治疗前降低,HDL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脂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降低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颈动脉斑块面积,稳定颈动脉斑块,需坚持长期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内中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对36例具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冠心病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作为治疗组和同期只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3个月、6个月时内中膜厚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治疗6个月后内中膜厚度减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除降脂作用外,还有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珺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9):1083-1085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治疗组3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观察治疗6个月以后颈动脉内中膜的变化和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在改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降低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改善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和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月本院门诊诊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45例进行阿托伐他汀治疗及护理。结果: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显著,护理干预同样重要,能够有效地提高对阿托伐他汀药物依从性,积极配合饮食、运动护理干预能够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合并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的变化。方法选择伴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126例,随机分为2组。A组(强化治疗组)65例,服用阿托伐他汀40mg,每晚1次;B组(常规治疗组)61例,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CIMT以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40mg、10mg(P〈0.05)、TC、LDL-C(P〈0.05)和升高HDL-C水平(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能更有效地降低CIMT,以及TC和LDL-C水平,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应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98例,随机分为A组(常规治疗对照组)、B组(常规治疗加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和C组(常规治疗加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治疗6月后比较治疗前后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大小的变化。结果A组、B组、C组治疗后IMT分别为(1.08±0.16)mm,(0.96±0.11)mm,(0.92±0.09)mm,C组治疗后IMT较A组、B组及治疗前有明显差异(P〈0.05)。C组总胆回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目醇(LDL—C)治疗后较A组降低。斑块大小治疗前后以及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长期每天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比10mg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颈动脉超声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将80例经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阿伐他汀10mg/d口服治疗及饮食控制,观察时间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中血脂降低水平同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动脉斑块IMT在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明显的减少(P<0.05);而对照组以上指标无明显的变化。结论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有稳定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阿托伐他汀钙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Hcy)作用。方法 96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给予生活方式指导及服用拜阿司匹林,B组在A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C组在A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40 mg,服药前及服药第4,6,8周分别测定斑块面积及血浆Hcy水平。结果 A组及B组斑块面积及Hcy水平较服药前无明显变化,C组斑块面积及Hcy水平于第6周降低,且第8周低于第6周。结论每日服用阿托伐他汀40 mg可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Hcy水平,且此效应与其对颈动脉斑块面积的缩小作用时间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指南》2019,(2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50例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进行分组,对照组25例仅接受常规的治疗方案,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各血脂指标斑块面积及血管内中膜厚度(IMT)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HDL-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LDL-C、TG及T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研究组各血脂指标水平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斑块面积及IMT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减小斑块面积,在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存在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有斑块形成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08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6例,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对照组52例,给予肠溶阿司匹林100mg,每天1次,共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和斑块大小以及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 6个月后,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斑块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减轻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效降低血脂水平,从而缩小动脉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均分为A组、B组和C组。3组患者均给予低脂饮食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每日1次;B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口服,每日1次;C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用法用量同A组)+瑞舒伐他汀钙片(用法用量同B组)。3组患者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3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发生心脏缺血事件例数、劲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C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及B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患者TC、TG、LDL-C、HDL-C、发生心脏缺血事件例数、I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TC、TG、LDL-C、发生心脏缺血事件例数、IMT均显著低于同组治疗前,且C组低于A组及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单用瑞舒伐他汀或阿司匹林疗效更显著,安全性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5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1,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比较2组颈动脉斑块积分、血脂、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治疗组6个月、12个月复诊时的颈动脉斑块积分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血脂水平显著下降,6个月后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下降。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促进斑块消失,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收集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5例,均给予阿托伐他汀钙口服治疗。观察血脂水平变化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结果治疗后2、4、12周时患者TC、TG、LDL-C等指标水平明显下降,HDL-C明显上升;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总面积和斑块总得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治疗中进行调脂治疗可改善粥样硬化斑块,对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硬化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硬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103例从2008年1月到2009年12月入住中山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颈动脉硬化症患者被随机分为实验组(n=53)和对照组(n=50),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加用辛伐他汀治疗。结果实验组HDL-C、CK和ALT显著上升,LDL-C、TG、TC、CRP、MMP-9和CIMT显著下降,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硬化症发病原因复杂,应给予及早的治疗。辛伐他汀应用于颈动脉硬化症的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炎症因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8例ACS患者随机均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口服阿托伐他汀片20 mg.d-1,连用20周。对照组不口服阿托伐他汀,其他治疗同阿托伐他汀组。结果:2组患者治疗20周后,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阿托伐他汀组下降的幅度更明显(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20周后斑块大小、厚度和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而斑块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IM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具有抗炎作用,能改善血管内斑块的炎症反应,具有阻断和逆转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短期大剂量(40mg/d)和低剂量(20mg/d)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治疗l周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对临床确诊为ACS的69例患者随机分入A组(23例)、B组(23例)和C组(23例),分别接受常规治疗(不给予任何调脂药)、辛伐他汀20mg/d和40mg/d治疗1周,同时测量各组治疗前后hs-CRP、IL-6、vWF和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C组hs-CRP、IL-6、vWF治疗l周后差值与A组、B组治疗前后差值有显著意义(P<0.001);治疗前后以上指标自身比较在C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血脂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短期辛伐他汀强化治疗,可明显减少炎症反应,稳定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8.
阿托伐他汀在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在小鼠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40只雌性C57BL/6小鼠,于左侧颈动脉外置入鞘管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钙药物干预组(10mg·kg-1·d-1,他汀组)。饲以高脂饮食12周后,进行血清学检测并留取双侧颈动脉标本进行HE染色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检测。结果: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他汀组较对照组升高,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丙二醛(MDA)较对照组减低(均P<0.05)。对照组小鼠左侧颈动脉HE染色可见明显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ICAM-1染色阳性;而他汀组未见明显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ICAM-1染色阴性。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干预小鼠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