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血病、恶性肿瘤与DIC均可有凝血功能障碍,而且前二者在疾病过程已属慢性DIC的范畴,在某些情况下,并可转变成急性DIC。DIC的病理过程中除凝血功能改变外,尚有纤溶功能的改变。本文以最常用的纤溶指标D二聚体与3P试验为观察对象,以了解其在上述疾病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发色底物法检测 4 0例冠心病(CHD) ,其中急性心肌梗塞 (AMI) 18例 ,2 2例不稳定心绞痛 (UAP)和 30例正常人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抑制物 (PAI)活性 ,及其D2聚体 (D -Dimer)纤维蛋白原 (Fbg)。结果 :冠心病人与正常人比较t-PA活性降低 ,D -Dimer、Fbg含量增多 ,PAI活性增高 (P <0 .0 1) ,提示凝血纤溶系统功能异常在CHD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UAP和AMI有共同的血栓倾向或血栓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子痫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及D二聚体指标,了解子痫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状态,预测母儿预后。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12月分娩的80例孕妇分为两组:正常孕妇(50例)和子痫(30)例。在STAR全自动血凝仪上检测PT、Fbg、aPTT和D二聚体。结果子痫患者PT、aPTT低于正常孕妇组,Fbg和D二聚体高于正常孕妇组,P0.05。结论子痫患者常伴有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异常,分娩前孕妇进行凝血功能和血浆D二聚体水平联合检测,有利于监测孕妇凝血及纤溶功能的改变,预测围产期特殊生理状态引起的病理性异常,为早期发现和早期预防子痫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血浆出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67例DIC患者根据病程分为DIC早期(初发高凝血期)、中期(消耗性低凝期)和晚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测定其常规血凝学指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7例DIC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原片段F1+2、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含量,并与38例正常人对照。结果DIC早期F1+2、D-D、TAT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GMP-140、PA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T活性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DIC中晚期F1+2、D-D、TAT、GMP-140明显升高,AT活性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以直线相关分析,D-D与F1+2、GMP-140、TAT在DIC患者中有显著性相关(r=0.871,P〈0.05;r=0.763,P〈0.05)。结论 出凝血分子标志物能早期反映体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激活的敏感性指标.在DIC早期诊断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凝血纤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73例冠心病患者及 4 0例非冠心病者被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 (17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组 (2 0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2 0例 )、稳定性心绞痛组 (16例 )和对照组(40例 )。用一期法测定血浆FⅦ凝血活性并同时测定血浆tPA ,PAI,FG和D -二聚体值。结果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凝血纤溶因子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异常。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发病后FⅦc持续维持较高水平 ;陈旧性心肌梗死组FⅦc水平较急性心肌梗死组有所下降 ,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发病后FⅦc急剧增高后迅速下降 ,两者回落后仍持续维持较高水平。结论 :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劲松  邵敏  王锦权 《安徽医学》2004,25(3):187-188
目的 观察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危重病患者凝血功能紊乱情况 ,探讨凝血功能紊乱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中的作用及其与SIRS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 3 0例合并SIRS的危重病患者 ,在患者入ICU后次日采用免疫比浊法进行血浆D -二聚体定量检测 ;根据患者的预后不同 ,将患者分为死亡组 ( 13例 )和存活组 ( 17例 ) ;同期在我院外科住院的非SIRS患者 2 9例为对照组。结果 SIRS组与对照组比较 ,D -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0 1) ;死亡D -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存活组 (P <0 .0 5 )。结论 SIRS患者存在凝血纤溶系统功能紊乱 ,凝血系统紊乱在引起多器官功能不全或危重病患者死亡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秦进 《四川医学》2004,25(4):407-408
目的 探讨血浆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在各种类型冠心病及其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 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 ,3 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 3 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结果 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1)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1) ;预后差的心肌梗死患者恢复期血浆中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 血浆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对监测冠心病患者血液纤溶和凝血状态 ,反映病人溶栓治疗情况 ,预测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凝血及纤溶系统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2 0例AMI例患者 (均于 6h内接受溶栓治疗 )在溶栓前 ,溶栓后 2、4、2 4、4 8h测定凝血因子Ⅱ时间 (PT)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凝血因子Ⅰ含量 (FG) ,及D -二聚体含量 (D -Dimer) ,并与正常对照组 (n =2 0 )进行比较。结果 在溶栓前比较 ,溶栓治疗后 2h ,凝血因子Ⅰ含量大幅度降低 (P <0 0 5 ) ,D -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 (P <0 0 5 ) ,PT、APTT、TT明显延长 (P <0 0 5 ) ;4 8h的指标均恢复到溶栓前水平 (P >0 0 5 )。结论 溶栓治疗后AMI患者凝血活性明显减弱 ,纤溶活性明显增强 ,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DIC、DVT、PE患者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D二聚体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急性深部静脉血栓形成(DVT)、肺栓塞(PE)病人血浆中的水平。方法使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采用免疫比浊法。结果其测定60例正常人,30例DIC、30例DVT,30例PE病人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DIC 3.4±2.4μg/ml;DVT 3.8±2.1μg/ml;PE 3.9±2.6μg/ml;正常人0.20±0.19μg/ml。D二聚体水平在DIC组、DVT组、PE组的水平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D二聚体在DIC组、DVT组、PE组的水平明显升高,对于DIC,DVT,PE疾病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白血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相关因素及早期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6年6月-2012年6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35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比较确诊并发DIC患者前3-5d与未并发DIC患者可能的17个相关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M3所占比例存在显著差异(P<0.01),两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浆组织因子、D-二聚体含量、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7个因素存在显著(P<0.05).两组的血红蛋白、肌酐、血小板、血糖、血脂、血清乳酸脱氢酶、年龄、性别、体温等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D-二聚体含量、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活化部分凝血活酶等指标能作为急性白血病患者DIC的指示指标,可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77例伴有明显出血倾向出血热患者(8例DIC高凝期患者除外)进行凝血机制检查,结果发现①DIC高凝期8例,经肝素25~100毫克,一日二次静脉注射,1~7天全部治愈。②DIC消耗性凝血障碍伴有或不伴有纤溶者共19例,应用各种治疗仅存活7例。③肝素类物质增加33例,鱼精蛋白治疗效果佳。④以FOP增高为主的凝血障碍3例,2例单纯抗纤溶治疗存活考虑为原发病理性纤溶。⑤以NPN明显增高为特征的凝血障碍4例,多尿后出血症状好转。⑥其余10例考虑为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所致出血。  相似文献   

12.
李金密  胡波  陈伟 《重庆医学》2008,37(3):256-257
目的 研究多发性创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F1 2、FIB浓度变化的意义.方法 选取32例多发性创伤患者进行D-二聚体、凝血酶原裂解片段(F1 2)、纤维蛋白原(FIB)检测,与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动态观察多发性创伤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4天静脉血分析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其中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者(DIC组)9例,未并发DIC组者(非DIC组)23例.结果 术后第1天与对照组结果 比较F1 2、D-二聚体、FIB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F1 2和D-二聚体手术后第4天与手术后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手术后第4天与手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IB手术后第1天与手术前和手术后第4天比明显增高(P<0.05).DIC组的F1 2、D-二聚体、FIB水平显著高于非DIC组.结论 F1 2、D-二聚体、FIB可作为监测严重创伤患者凝血纤溶状态的相当有价值的指标,对DIC的早期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血浆D2聚体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日本sysmex公司提供的CA7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对44例正常对照组,44例肝硬化组的胛、TT、APTT、Fbg和D2聚体进行检测。结果肝硬化组与对照组相比,PT、AFFTT、TT明显延长和D2聚体均明显升高(P〈0.01),Fbg明显减少(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功能异常,凝血四项及D2聚体含量检测对判断肝病患者凝血和纤溶功能状况和病情观察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多发性创伤患者血浆D-二聚体、F1 2、FIB浓度变化的意义。方法选取32例多发性创伤患者进行D-二聚体、凝血酶原裂解片段(F1 2)、纤维蛋白原(FIB)检测,与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动态观察多发性创伤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4天静脉血分析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其中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者(DIC组)9例,未并发DIC组者(非DIC组)23例。结果术后第1天与对照组结果比较F1 2、D-二聚体、FIB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F1 2和D-二聚体手术后第4天与手术后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IB手术后第4天与手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FIB手术后第1天与手术前和手术后第4天比明显增高(P<0.05)。DIC组的F1 2、D-二聚体、FIB水平显著高于非DIC组。结论F1 2、D-二聚体、FIB可作为监测严重创伤患者凝血纤溶状态的相当有价值的指标,对DIC的早期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凝血-抗凝、纤溶功能联合检测对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诊断意义。方法选用反应凝血-抗凝、纤溶功能的代表性指标如凝血因子Ⅷ(FⅧ)、抗凝血酶活性(AT:A)、D二聚体(D—D)等,对不同的临床病例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DIC、疑似DIC组、高凝倾向组AT:A、D—D等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01),同时DIC组、疑似DIC组FⅧ改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各疾病组间各检测指标的异常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联合检测能够较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凝血、抗凝、纤维蛋白溶解功能改变,对于血栓性或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脑出血后凝血与纤溶系统紊乱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脑出血早期凝血与纤溶系统功能障碍,并探讨其与脑出血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47例脑出血患者和32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患者于入院6h内行DIC筛选试验与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并分别根据Glasgow(GCS)昏迷评分和D—聚体(D—dimer)测定值对脑出血病人进行分组,计算各组的死亡率。结果脑出血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TT)、D—dimer及APTT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按GCS评分分组,GCS评分越低,D—dimer值越高(P<0.05);按D—dimer值分组,D—dimer值越高,死亡率越高(P<0.05)。结论:脑出血早期存在凝血与纤溶系统紊乱,D—dimer是准确判断脑出血早期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凝血及纤溶变化对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96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根据其病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患有重症肺炎;对照组患者为同期住院的为普通肺炎者。均抽取两组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检测其感染指标(降钙素原),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溶指标(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物),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降钙素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物较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5)。研究不同程度降钙素原增高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物差异明显(P<0.05),降钙素原水平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物呈正相关(r=0.422、0.536、0.433、0.482,P<0.05)。结论:老年重症肺炎患者存在凝血及纤溶系统的紊乱,临床中监测其凝血及纤溶指标,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及时处理患者的凝血功能紊乱,对改善重症肺炎患者的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半自动血凝仪及乳胶凝集等方法 ,对 5 3例APL患者和 2 0例健康人进行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 (PT)、凝血酶时间 (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g)含量、3P试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及D 二聚体含量的检测。结果 :APL 初诊患者Plt计数、Fg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PT、APTT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 (P <0 .0 0 1,P <0 .0 0 5 ) ,3P试验、FDP、D 二聚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0 1) ,TT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APL CR组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动态监测APL CR组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发现 ,绝大多数 ( 36 /4 4 )APL患者凝血及纤溶指标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早于获得CR的时间 ,而且凝血指标的恢复早于纤溶指标的恢复。结果表明 :APL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存在凝血异常及纤溶亢进 ,治疗期间监测凝血与纤溶指标 ,对指导临床积极进行纠正治疗 ,降低疾病的早期病死率 ,提高治疗缓解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变化。方法 :收集 4 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 ,39例同时采集脑脊液 ,测定脑脊液及血液部分凝血纤溶指标 ,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脑脊液及血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及其抑制物 (PAI 1)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脊液及血液中t PA及PAI 1水平 ;且脑脊液和血液中t PA与PAI 1的含量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4 5 2 (P <0 .0 1)和 0 .4 2 9(P <0 .0 5 ) ;脑脊液与血液中t PA含量也呈正相关 ,r =0 .348(P <0 .0 5 )。结论 :血栓形成和纤溶功能异常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起重要作用 ,对血栓性疾病测定t PA及PAI 1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儿急性白血病血浆 D-二聚体含量与病情状态的关系。方法 :将 36例急性白血病患儿依据白血病诊疗标准分为初诊组、持续缓解组、复发组 ,采用胶体金方法分别测定其血浆 D-二聚体含量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初诊组与其化疗前、后自身对照。结果 :1初诊组、复发组与对照组比较 ,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 ( P<0 .0 1 ) ;持续缓解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 P>0 .0 5 ) ;2初诊组化疗前明显高于化疗完全缓解后 ( P<0 .0 1 )。结论 :1急性白血病患儿在初诊、复发时 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 ,完全缓解时降为正常 ,说明急性白血病初诊、复发时存在凝血与纤溶系统激活 ,有继发纤溶亢进 ,随着化疗 ,完全缓解后继发纤溶亢进解除。 2急性白血病 D-二聚体水平与病情状态密切相关 ,可以预测化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