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什么是“阿司匹林抵抗”抗血小板治疗是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中,阿司匹林是传统的抗血小板药物,常规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阿司匹林的广泛应用使心脑血管主要事件发生率降低25%。但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部分服用治疗剂量,甚至大剂量阿司匹林的患者,仍发生了血管栓塞事件,此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  相似文献   

2.
<正>阿司匹林(aspirin)具有明确的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心、脑和外周血管疾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可减少各类栓塞和血栓形成事件约23%[1]。但在临床中发现,并非所有的患者均能在阿司匹林治疗下获益,部分患者在长期规律服用阿司匹林的预防过程中仍发生脑梗死,即阿司匹  相似文献   

3.
任淑萍  史卫忠 《中国药师》2008,11(3):349-352
阿司匹林(aspirin,acetylsalicylic acid,ASA)用于临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1897年问世,最初主要用于镇痛、解热、消炎及抗风湿治疗。1994年抗血小板试验联合报告(Antiplatelet Trialists’Collaboration)第一、二、三报告的结论认为ASA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可以降低25%心脑血管病事件如死亡、心肌梗死、卒中;降低48%的血管搭桥及动脉栓塞事件;减少肺栓塞事件67%,减少深静脉血栓事件23%。  相似文献   

4.
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金标准”,在预防心脑血管栓塞性疾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服用阿司匹林后,并非所有的患者均能获得一致的抗血小板聚集效益。临床上,服用治疗剂量的阿司匹林后仍出现心血管事件的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resistance,AR)”。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糖尿病患者。尽管很多糖尿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但获益很低。对于非糖尿病患者,阿司匹林可以降低41%的心血管事件。而在糖尿病患者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仅降低了10%。虽然研究显示糖尿病同阿司匹林抵抗高度相关,然而糖尿病患者中高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的原因还不清楚。本文拟就糖尿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机制及其逆转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阿司匹林抵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阮淑萍 《江西医药》2007,42(1):85-87
阿司匹林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方面,已经作为常规药物被广泛应用.然而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并不能获得均一的抗血小板效果,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有部分患者对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存在抵抗现象(aspirin resistance,AR),仍会发生心血管血栓事件[1].  相似文献   

6.
王滨  张涌  陈泽涛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6):2276-2277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寿命的延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阿司匹林能够有效预防血小板聚集,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在冠心病、栓塞性中风、糖尿病等重大疾病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在临床实践中,患者对阿司匹林的疗效有巨大的差异,甚至有的出现阿司匹林抵抗。阿司匹林抵抗可能与基因的多态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阿司匹林     
《英国医学杂志》网站近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对阿司匹林(aspirin)耐药可能使病人因先前存在心脏疾患而突发心脏病、卒中或者甚至死亡的几率增加4倍。那些被称为“阿司匹林耐药”病人,其血细胞(血小板)不像那些对该药有应答的所谓“阿司匹林敏感”病人那样受该药作用和影响。目前尚没有正确确定患者是或不是阿司匹林耐药一致方法。对于发生阿司匹林耐药的原因尚有争论。  相似文献   

8.
马培奇 《上海医药》2011,(5):240-240
2010年12月,欧盟委员会批准了AstraZeneca公司开发的抗血小板新药替卡格劳片剂(ticagrelor/Brilique),用于联用阿司匹林(aspirin)预防成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事件。欧盟委员会是主要依据一项名为"血小板抑制和患者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脾动脉部分栓塞术(PSE)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对2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行超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观察患者术后近期(3个月)疗效和远期(1年)疗效及手术的并发症。结果 26例患者均于术后1~3d血小板开始上升,7~14d达峰值(345.2±66.5)×l09/L,总有效率88.4%,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PSE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下行超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结果:21例患者均于术后3天血小板开始上升,7-14天达高峰,总有效率85.7%,术前、术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明显,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心血管疾病抗栓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心血管疾病与血栓栓塞密切相关,如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的动脉血栓栓塞、心房颤动合并附壁血栓的栓塞并发症以及静脉血栓栓塞所导致的器官组织缺血和(或)坏死。血栓形成是导致心、脑和外周血管事件的最后关键环节,是致死和致残的直接原因。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报告指出,每年心脑血管疾病所致死亡大约1700万例,占各种原因死亡的1/3,其中80%发生在发展中国家;预计该数字到2020年将剧增至2500万例。在以阿司匹林和肝素为代表的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出现100a后的今天,心血管领域的抗栓治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一级预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莉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4):3761-3762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导致临床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病理基础,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在其形成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因此抗血小板治疗有助于减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目前临床效价比最高的抗血小板药物是阿司匹林(环氧酶1抑制剂),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方面初步达成多项共识,但在一级预防中还存在争议,其实一级预防远比二级预防显得重要,挽救的患者也更多,因为这部分患者基数很大。本文就阿司匹林在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级预防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以前主要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等症。近年研究发现,阿司匹林除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外,还可阻止血小板凝集,对血栓形成和心肌梗死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所以,现在被许多老年人广泛用来防治心肌梗死、脑血管栓塞等心脑血管栓塞性疾病,且使用剂量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在社区血栓栓塞性疾病二级预防及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形式,采集X城区并选取X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在上述社区卫生机构就诊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治疗信息,从中筛选出180例具有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患者,按疾病分类分为冠心病组及脑卒中组,每组90例,同时针对性收集其抗栓治疗信息。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抗栓治疗信息等。结果冠心病组患者既往服用阿司匹林81例(90.0%),通过新处方服用3例(3.3%),总体服用84例(93.3%);脑卒中组患者既往服用阿司匹林75例(83.3%),通过新处方服用2例(2.2%),总体服用77例(85.6%)。两组患者绝大部分对阿司匹林的服用率均较高;冠心病组患者阿司匹林服用率略高于脑卒中患者;两组患者中均有近25.0%服用β受体阻滞剂;两组患者中均有近33.3%服用 ACEI或 ARB 药物、两组患者中均有近40.0%服用中药及中成药。结论阿司匹林在社区血栓栓塞性疾病二级预防实践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而显著;对于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同样可以服用例如β受体阻滞剂、ACEI 或相应中药及中成药以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15.
阿司匹林是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及治疗的基石,可减少高危患者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脑卒中。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是指阿司匹林不能预防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或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形成的一种现象[1]。目前,用来评价阿司匹林及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实验技术虽然较多,但尚未形成规范,达成共识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更少。  相似文献   

16.
心脑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已形成流行趋势,极大程度地威胁公众健康,并带来严重的社会负担。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被发现至今已近40年,大量的研究奠定了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基石地位。新近的抗栓试验协作组(ATC)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使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高危患者的血栓性血管事件和非致死性卒中分别减少1/4,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减少1/3,血管性死亡减少1/6。阿司匹林的抗栓效果显而易见。然而仍有部分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会出现血管事件。现就最近阿司匹林研究中发现的与预防心脑血管病相关的问题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及其相应的缺血性并发症可引起多种临床综合征,如中风、心肌梗塞或外周动脉疾病,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心血管病的高死亡率,并造成严重病残及极大的社会经济代价。新的治疗方法如全身溶栓或血管成形术,使血管闭塞的积极治疗大为改观。然而,用于长期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口服药物仍以阿司匹林为主。由于阿司匹林的抗凝机理是选择性地抑制血栓素A入**山)介导的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对不依赖TXA。活化血小板的病变,阿司匹林是难以发生抗检效应的。五纤维蛋白原(FC)受体措抗剂的治疗意义激活下的血小板表面的糖…  相似文献   

18.
一个药物能在临床上使用百年的很少,而阿司匹林就是医药界的“百年老药”。阿司匹林最早被用于解热、镇痛与抗风湿。但目前,已完全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其主要作用是抑制血小板激活、代谢,防止血栓形成。长期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预防心血管性死亡和的非致命性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9.
对于动脉源性(arterial origin)缺血性卒中的血管事件的二级预防,阿司匹林(aspirin)加潘生丁(dipyridamole)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临床试验结果都不尽相同。ESPRIT研究组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发表在Lancet杂志上(Lancet,2006,367:16651673.)。  相似文献   

20.
王燕  史敏  刘永春  李姣 《河北医药》2010,32(20):2794-2796
目的建立一种规范化、标准化的抗血小板药物实验监测方法。血小板反应指数(PRI)并与光学法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进行对比,比较二者在监测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方面的相关性,进一步证实PRI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体检健康者350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心血管患者224例,抽取静脉血进行PAGT和PRI检测,前者血小板聚集率I〉70%为阿司匹林抵抗,后者PRI≥1.25为阿司匹林抵抗。结果健康人PRI参考范围为0.95±0.11;224例患者中,用PRI方法检测,检出阿司匹林抵抗患者30例(13.39%),用PAGT方法检出16例(7.14%)。PRI检出率明显高于血小板聚集率(P〈0.05)。结论PRI可作为监测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临床常规检测技术之一,具有实用、快速、成本低、易操作、不受干扰、准确度和可靠性高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