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链霉菌的遗传研究表明,染料处理和紫外线照射能引起许多不同特性的丢失,如抗生素的产生、对自身产物的抗性以及气生菌丝和孢子的形成等。链霉素(SM)产生菌灰色链霉菌能产生刺激自身抗生素产生的A因子。紫外照射获得A因子缺失灰色链霉菌突变株IFO 13189,它不仅失去了产生SM的能力而且也失去了  相似文献   

2.
链霉菌具有复杂的形态分化过程 ,并且能够产生多种包括抗生素在内的具有生理活性的代谢产物。这些特点使其成为研究原核生物多细胞分化的模式菌株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菌种。链霉菌分化调控的研究也随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现简要介绍灰色链霉菌中A因子对次级代谢和形态分化调控的信号传递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3.
抗菌素     
038.青霉素对灰色链霉菌产生链霉素的影响作者曾证明,链霉胍是灰色链霉菌细胞壁的组成部分。本文采用细胞壁合成的特殊抑制剂青霉素进一步研究灰色链霉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和链霉素形成的关系。将青霉素的亚抑制浓度(1~5微克/毫升)分别加到各生长阶段的灰色链霉菌培养物中。结果表明,培养48小时后,加入1~5微克/毫升青霉素时,链霉素的产量都有显著的  相似文献   

4.
自福州土壤分离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FM41产生菌,链霉菌FM41经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特性与克拉维酸产生菌俸状链霉菌直接对照比较,证明链霉菌FM41与棒状链霉菌十分相似。链霉菌FM41的代谢产物FM41经理化性质和体外生物学活性研究,表明它与克技维酸和已知的克拉维烷类化合物不同,可能是克拉维烷类中的新成员,其化学结构正在研究中。  相似文献   

5.
文摘     
16-21 溴乙啶处理无活性链霉菌诱导抗生素的产生 抗生素产生菌经过原子质融合,可以得到新的菌落,它能产生与原株产抗生素结构不同的抗菌化合物,无活性链霉菌的原生质体再生同样可以诱导产生抗生素。本研究旨在探讨采用溴乙啶插入诱变剂处理无活性链霉菌产生抗生素的可能性。无活性链霉菌孢  相似文献   

6.
一株产生灭瘟素的轮生链霉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筛选农用抗生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轮生类群的链霉菌V-28产生的抗生素V-28B,经理化性质鉴定与灭瘟素(Blasticidin-S)相同。该菌是从我国广西省柳州市都乐采集的土壤分离得到的。 能产生灭瘟素的菌种已经报导很多,国外有灰色产色链霉菌(S.griseochromoge-nes),1-28,28-A,1723,13-3,27-24,白色链霉菌祛病菌素变种(S.albusvar pathocidicus),轮生的莫罗链霉菌V-A型。国内只有灰色产色链霉菌70-1234。  相似文献   

7.
放线菌是产生各种生物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最丰富的来源。从各类微生物分离到的抗生素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数量示于表一。到1988年已鉴定的化合物有7899种(100%)。放线菌产生的占67%,细菌产生的占12%,真菌产生的占20%。日本和美国的科学家贡献最大。放线菌产生的活性物质中,有286种是吸水链霉菌产生的,189种是灰色链霉菌产生的,129种是淡紫灰链霉菌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就近年链霉菌分子遗传学研究中以A因子(A-factor)为代表的自调节物质对链霉菌形态发育、抗生素产生的调控的分子机制及双组分调节系统的研究等方面作简要概述。A因子调节链霉素产生的级联反应的关键环节已全部解析,双组分调节系统的研究逐渐揭示链霉菌与真核生物基因调控相似的复杂性和精密性。  相似文献   

9.
新近年链霉菌分子遗传学研究中以A因子(A-factor)为代表的自调节物质对链霉菌形态发育、抗生素产生的调控的分子机制及双组分调节系统的研究等方面作简要概述。A因子调节链霉素产生的级联反应的关键环节已全部解析,双组分调节系统的研究逐渐揭示链霉菌与真核生长基因调控相似的复杂性的精密性。  相似文献   

10.
北里链霉菌在含葡萄糖培养基中能使柱晶白霉素(Leucomycin)A_1转化为A_3,但丁酸盐能阻遏 A_1转化为 A_3,将丁酸盐与葡萄糖的作用连系在一起考察,则发现催化乙酰化的酶的产生是由葡萄糖诱导的,而丁酸盐显著抑制这种诱导。本文论述丁酸盐的作用机制和柱晶白霉素 A_1—A_3间相互转化的情况。试验采用北里链霉菌突变株66—14—3,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Ⅰ、葡萄糖—氯化钠培养基Ⅱ(加20mcg/ml 变兰菌素以  相似文献   

11.
由于链霉基因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克隆和分析结构以及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与抗性基因的调节,相继发现了一些簇集在一起的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和抗性基因。并且证实了一些基因的启动区和二种形式的RNA聚合酶全酶。在分别丧失生产链霉素(SM)和Istamycin(IS)能量的灰色链霉菌和S.tenjimariensis两个突变株之间进行的种间原生质体融合而产生抗生素抗性的研究过程中,Yama Shita等发现灰色链霉菌原生质体再生的结果出现了显著增强卡那链霉(KM)抗性的克隆。没有经过原生质体再生的灰色链霉菌对5μg/mlKM敏感,抗性克隆后可在500~1000μg/ml KM的情况下生长。尽管人们知道链霉菌原生质体再生可引起各种各样的表  相似文献   

12.
γ-丁酸内酯自动调控因子是一种由链霉菌产生的被称为微生物"激素"的小分子化合物,它控制着链霉菌次级代谢物的产生或形态分化。根据该类自动调控因子C-2位细微的结构差别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A因子型、VB型和IM-2型。本文详细介绍了每种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自动调控因子、受体及其对链霉菌次级代谢与形态分化的调控作用,并系统地阐述了其调控网络。  相似文献   

13.
现在已知抗生素的产生不是菌种异同而是菌株差异而不同。尽管对抗生素生物合成和调节作了大量研究,但对涉及产生抗生素菌株的有关生物化学和遗传学基础研究甚少。研究表明产生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G)菌株具有与其相关的AG抗性类型,已证明许多抗生素产生菌的生物合成基因和其抗生素抗性基因遗传结构连锁。灰色链霉菌包括产生多种类型抗生素的菌株,如链霉素(SM),金霉素,和灰霉素产生菌。在灰色链霉菌中,各菌株具有较高的DNA同源性,但各菌株产生抗生素的遗传  相似文献   

14.
传统应用于选种的诱发因子一般形成点突变(碱基置换、小缺失、阅读错位)。链霉菌——抗生素的产生菌经过多年的不断选择导致该属基因组的大量突变的累积。点突变基因组饱和是产生菌进一步选择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但在引起链霉菌大的基因组组建的遗传选种的因子中,总有可能进一步顺利进行工业菌株的选育,和以更快的速率实现生物活性物质的新产生菌的选择。众所周知,链霉菌具有高度的遗传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是链霉菌的包括抗生素产生在内的许多性状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弗氏链霉菌NRRL 2702除主要产生泰洛星外,还产生一定量的大菌素和雷洛霉素。本实验采用弗氏链霉菌的生产菌株,在3L发酵罐中,研究不同溶氧浓度和通气速率对弗氏链霉菌产生抗生类素型及产量的影响。实验所采用的种子培养基为(g/L):可溶性淀粉30,A型N—Z Amine17,黄豆粉  相似文献   

16.
链霉菌中许多品种可以产生抗生素,为此引起人们对它们极大的兴趣。关于在链霉菌中可以通过种内结合的方法来产生低频重组(<10~(-6))进行遗传学分析早有报道~[8]。但最近发现,在人工诱导原生质体形成后,即使是在已知性因子缺失的情况下,也可以产生高频的重组。这样,对于链霉菌的遗传学分析方便多了,推动了链霉菌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的发展。 原生质体再生 通过原生质体融合在链霉菌中建立有效的基因转移方法必须解决两个问题。即从细胞如何形成原生质体以及原生质体如何在合  相似文献   

17.
链霉菌的次级代谢受到种类繁多的小分子量物质和调节蛋白的调控。我们将叙述:1)在天蓝色链霉菌A3(2)中能增强afsB基因对放线紫红素产量起正效应的afsC基因;2)A因子,这是在灰色链霉菌中把次级代谢与细胞分化相联的“微生物激素”;3)在暗黄绿链霉菌(S.fulvoviridis)克隆的碳青霉烯生物合成基因簇中,控制碳青霉烯生产和孢子形成的基因鉴定。天蓝色链霉菌A3(2)中afsB和afsC基因天蓝包链霉菌A3(2)的afsB基因是一个多向性的调节基因,是菌体生物合成A因子(2-异辛酸-3R-羟甲基-γ-丁内酯)、呈色的抗生素放线紫红素(actinorhodin)和十一烷基灵菌红素(undecylprodigiosin)所必需  相似文献   

18.
抗菌素生产     
9.青霉素对灰色链霉菌生产链霉素的影响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生物合成细胞壁和形成链霉素是相关的。作者们以前说明链霉素分子中的链霉胍是细胞的组份,这就指出链霉素或其链霉胍组份起了建筑细胞壁纲的作用。作者们研究了细胞  相似文献   

19.
作者在过去的研究中证实D—葡糖胺或其一种密切相关的衍生物参与链霉素N—甲基—L—葡糖胺部分的合成。由于D—葡糖胺是链霉菌胞壁的成份,故此种糖或其衍生物可能是链霉素和胞壁的一种共同前体。作者还对UDP—N—甲基—D—磷酸葡糖胺是否参与链霉素N—甲基—L—葡糖胺部分的合成,以及UDP—N—乙酰胞壁酰五肽是否存在于灰色链霉菌内作了研究。作者认为,同细菌一样,  相似文献   

20.
研究抗菌素的形成通常要找寻产生抗菌素的最适培养基。必须对培养基中碳、氮源做大量相应的系统的研究。早期的报告中指出链霉菌能利用糖类、糖醇类和某些有机酸。基于不同碳源的利用情况,Pridham氏和Gottlieb氏曾对放线菌进行了鉴别。Ume-zawa氏等在合成培养基中研究了碳源对Str.kanamyceticus产生卡那霉素的作用,并报告葡萄糖、麦芽糖、糊精、淀粉、乳糖和蔗糖与甘油相比是较好的碳源。Romano氏研究了链霉菌利用氨基酸为碳源的作用。Dulaney氏研究了在灰色链霉菌的生长和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