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以强直症状为主的帕金森病 (PD)患者运动皮质的兴奋性是否增高。方法 :选取一组以强直症状为主的PD患者与一组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人对照 ,分别测定其静息、易化状态时的运动诱发电位的阈值 ,并进行比较。结果 :以强直症状为主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诱发电位阈值较正常组为低 ,并且没有明显的易化现象。结论 :以强直症状为主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皮质的兴奋性增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PD患者运动皮质兴奋性影响的持续效应。方法:对38例PD患者,予0.5Hz rTMS刺激其主要受累肢体对侧的M1Hand(20×80,100%RMT),连续7d。于首次干预前及末次干预后20min、1周及1个月分别评价其临床运动功能和运动诱发电位。结果:低频rTMS干预后,PD患者UPDRS Ⅲ、僵直、运动迟缓评分、计时运动试验及CSP均存在显著时间效应(P<0.001)。结论:低频rTMS可改善PD患者运动迟缓症状,其对运动功能的影响可持续到刺激停止后1个月,与运动皮质兴奋性的改变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经颅磁刺激(TMS)技术研究家族性皮质肌阵挛震颤伴癫痫(FCMTE)患者的运动皮质兴奋性。方法对一FCMTE家系中的4例患者及2例亲属分别测定了静息运动阈值(RMT)、短间隔皮质内抑制(SICI)、皮质内易化(ICF)和长间隔皮质内抑制(LICI)。结果该FCMTE家系中患者的RMT较亲属的RMT略降低,SICI及LICI显示患者的皮质内抑制功能较亲属增强。结论 FCMTE患者皮质神经元膜电位兴奋性增高,而跨突触神经环路的抑制效应代偿性增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帕金森病(PD)患者大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并从电生理角度进一步探索PD的发病机制。方法:用1HzrTMS技术治疗3 0例PD患者共10d ,另选择15例PD患者为假刺激组,15名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静息态阈值(RT)、中枢传导时间(CMCT)、中枢静息期(CS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波幅作为评定大脑皮质兴奋性的指标。结果:①PD患者的RT、CMCT和CSP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或缩短,而MEP波幅无变化。治疗组治疗后RT增加,CMCT和CSP延长接近正常,与对照组比已无显著差别,但假刺激组没有变化。②以强直症状为主和以震颤症状为主的PD患者其RT、CMCT、CSP和MEP波幅无明显差别。③将PD患者按UPDRS评分的不同分为轻、中、重3种,分别就RT、CMCT、CSP和MEP波幅进行比较,其差别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D患者大脑皮质兴奋性升高,低频rTMS可部分抑制这种改变,但TMS对评定早期PD患者大脑皮质兴奋性尚不敏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脚桥核(PPN)神经网络在帕金森病(PD)冻结步态(FOG)中的作用及其变化规律。方法对16例PD伴冻结步态(PD FOG+)患者,17例PD不伴冻结步态(PD FOG-)患者及17名正常对照者,行静息态功能MRI(rs-fMRI)扫描,并用功能连接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同时行DTI检查,对脑白质纤维DTI的各相关参数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及PD FOG-组相比,PD FOG+组与PPN功能连接异常的脑区主要分布在皮质-脑桥核-小脑通路以及视觉相关颞叶皮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D FOG+组存在明显的脑白质结构异常改变,包括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胼胝体、连接皮质-皮质间的白质纤维束、连接皮质-皮质下结构的白质纤维束以及连接丘脑的白质纤维束。结论 PD FOG+患者存在异常的PPN功能连接网络,主要影响皮质-脑桥核-小脑通路和参与视觉信息处理的颞叶相关皮质,并有显著的脑白质结构异常改变,可涉及运动、感觉和认知传导相关通路。如结合rs-fMRI和DTI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对PD FOG潜在发病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作为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最为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嗅觉减退在PD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西方研究数据显示,作为疾病早期预警指标之一,嗅觉减退可见于90%的PD患者.通过对嗅觉的分析有助于特发性震颤、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皮质基底节变性及Parkin突变PD与散发性PD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和惊恐障碍(PD)患者情绪Stroop任务时的脑功能状态及其差异。方法:对经过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修订版(DSM-IV-TR)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确诊的5例GAD患者(GAD组)、10例PD患者(PD组)及9名正常对照(正常对照组)完成相关的心理评估,并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结果:功能磁共振结果显示,处理一般焦虑信息干扰时,PD患者和GAD患者均表现出皮质功能不足和皮质下反应增强;处理惊恐/恐惧相关信息干扰时,PD患者仍表现出皮质功能不足。正性词任务时PD患者皮质功能不足,而GAD患者皮质及皮质下激活均增加。结论:GAD与PD患者均存在不同的脑功能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脑深部电刺激双侧丘脑底核治疗帕金森病(PD)对患者嗅觉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15例合并有嗅觉障碍的散发性PD患者行双侧丘脑底核电极植入术,分别于术前1 w、术后6、12个月应用“五味嗅觉测试液”检测PD患者嗅觉觉察阈值(DT)和嗅觉识别阈值(TT),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5例PD患者运动功能症状改善良好.手术前后不服药刺激器“关”状态下患者的DT、IT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12个月DT在刺激器“开、关”状态下对比均无明显改变(P>0.05),但IT在刺激器“开”状态下较“关”状态显著改善(P<0.05).结论 脑深部电刺激双侧丘脑底核(STN DBS)可明显改善PD患者的嗅觉认知功能,可能与改善了纹状体多巴胺代谢及增加了纹状体、中脑、扣带回、前额叶运动区皮质、顶枕叶高级躯体感觉联合区皮质葡萄糖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9.
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缺血性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导致长期运动功能残疾的主要原因.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脑的可塑性潜力.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一项能改变人类脑皮质兴奋性的无创、无痛且相对安全的方法,它可通过调整患者脑组织可塑性促进功能康复.此文简要综述rTMS在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0.
帕金森病(PD)大脑微结构的病变较为广泛,除基底神经节区等与运动症状相关的脑结构受累外,其它与非运动症状相关的脑结构如嗅觉系统、脑桥延髓连接处、皮质运动区等也存在损害.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可探测大脑微结构的变化,可用于PD病人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严重程度分析,有助于监测疾病进展、预测预后以及评估疗效.现就近6年DTI应用于PD运动和非运动症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46例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并与原发性帕金森病(PD)相鉴别。方法对46例VP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31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结果VP发病年龄大于PD;病前绝大多数患者有高血压、脑卒中及糖尿病病史;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见;最早以步行困难、运动迟缓起病;临床表现以肌强直-运动迟缓为主、静止性震颤少见;多伴有锥体束损害、智能障碍及尿失禁等;影像学改变以皮质下白质、基底节多发腔隙性梗死为主。结论VP发病年龄较高;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多见;最早以步行困难、运动迟缓起病;临床表现以肌强直-运动迟缓为主,静止性震颤少见;影像学改变主要以皮质下白质、基底节多发腔隙性梗死为主。  相似文献   

12.
Parkinson最初认为震颤麻痹病人的精神状态不受损害.后来在帕金森病(PD)与年龄和教育程度相同的对照组进行神经心理测定的对比研究时发现PD病人有认识功能障碍,包括记忆、知觉和精神运动反应速度的损伤.Albert认为,代表锥体外系的基底节和脑干损伤在神经心理紊乱中是重要的,并提出皮质下痴呆的观点.实验性基底节损伤也可引起认识和知觉障碍.但也有人认为精神紊乱与皮质有关.为了解PD病人EEG上视觉背景活动的频率与运动状态和痴呆程度的关系,作者对128例PD患者作了EEG、精神状态和运动功能检查.运动功能评定按Hoehn和Yahr法分为五期:1.仅有单侧损伤,2.轻度双侧损伤但姿势反射正常,3.轻度平衡功能损伤,4.完全性劳动力丧失,5.被迫卧床或依靠轮椅活动.结果:EEG异常主要为视觉背景节律变慢(<8HZ).128例中,44(34%)例EEG异常,其中60岁以下的19例中均无异常,60~70岁组38例中12例(32%)异常.70岁以上的71例中32例(45%)异常.各年龄组之间EEG异常有显著性差异(P<0.05).伴痴呆的PD患者80例,EEG异常35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变化及其与PD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 纳入83例PD患者和同期6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患者均进行统一的PD评分量表(unified Parkinson disease rating s...  相似文献   

14.
帕金森病的眼球跟踪运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定量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眼球跟踪运动的特点,为评价PD患者的前庭功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30名健康人(对照组)和55例PD患者(PD组)作为受试者,PD组包括静止件震颤起病者31例(静止性震颤组),运动减少起病者23例(运动减少组),混合起病1例.对全部受试者进行眼震电图检杳.比较PD组和对照组跟踪运动增益值(gain,G)的差异,运动减少组和静止性震颤组跟踪运动的差异,PD患者双侧跟踪运动的非对称性和健康对照者的差异.结果 PD患者双侧跟踪运动的增益值(G左:0.79±0.10、G右:0.78±0.11)较对照组(G左:0.86±0.05、G右:0.85±0.06)明显降低(U=394.500、t=3.547,均P<0.01),运动减少组(G左:0.79±0.14、G右:0.75±0.14)与静止性震颤组(G左:0.79±0.06、G右:0.81±0.07)眼球跟踪运动增益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0、2.005,均P0.05).病例组左右两侧的跟踪运动非对称性(1.03±0.97)明显大于对照组(0.87±0.86,U=755.500,P<0.05).结论 PD患者眼球跟踪运动速度明显减慢,但不存在类型间的差异,两侧跟踪运动存在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重复脑皮质电刺激对氯化铁诱发慢性癫痫大鼠模型脑皮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在运动感觉区脑皮质注射氯化铁建立慢性癫痫大鼠模型,给予脑皮质低频(1 Hz)低强度(0.1 mA)和低频(1 Hz)高强度(1.0 mA)、高频(100 Hz)低强度(0.1 mA)和高频(100 Hz)高强度(1.0 mA)不同的重复电刺激,检测电刺激前后脑皮质后放电阈值、后放电时程和行为学评分.假刺激慢性癫痫大鼠作为对照组.结果 后放电阈值低频低强度组(2.10±0.38)mA与对照组(1.50±0.33)mA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为学评分和后放电时程各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行为学评分与后放电阈值的比值低频低强度组(1.88±0.60)和低频高强度组(2.18±0.38)与对照组(3.22±0.6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 重复低频低强度脑皮质电刺激可以升高氯化铁诱发慢性癫痫大鼠模型的脑皮质后放电阈值,降低脑皮质兴奋性,提示合适参数的脑皮质电刺激对氯化铁诱发大鼠癜痫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帕金森病(PD)运动障碍的偏侧化特征与双侧运动皮质功能活动的联系。方法纳入38例初诊未服药PD患者,其中以左侧症状为主18例为L-PD组,以右侧症状为主20例为R-PD组,另设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人20例为健康对照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显像(fMRI)技术,选取双侧初级运动皮质亚区作为种子点,观察3组间全脑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L-PD组右侧上肢区与左侧中央后回功能连接降低(GRF校正,体素水平P0.001,聚类水平P0.05),并与左下肢的运动迟缓有相关性(Pearson相关,P=0.035);R-PD组左侧上肢区与右侧中央后回功能连接降低,与额中回、前扣带回功能连接升高(GRF校正,体素水平P0.001,聚类水平P0.05)。结论早期PD运动皮质亚区的功能活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偏侧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定量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眼球运动的特点,为评价PD患者眼球运动功能及PD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9例PD患者(PD组)作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全部受试者进行眼震视图检查.比较两组间扫视速度、潜伏期、准确度,平滑跟踪(SP)速度、增益值以及视动眼震速度及...  相似文献   

18.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患者多数会出现言语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近年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在治疗PD患者言语障碍的临床实践中取得了新的进展。研究结果提示,将rTMS作用于初级运动皮质(primary motor cortex,M1)的口面部区域和颞上回(superior temporal gyrus,STG)可能会有效地改善PD患者的言语功能,现有研究未见报道有由rTMS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rTMS治疗PD患者言语障碍的机制可能与rTMS可以调节言语相关大脑皮质(如M1和STG)的兴奋性和功能连接程度有关。总结来说,rTMS在PD言语障碍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目前研究的数量较少,未来还需要更多大规模和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支持其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D)冻结步态的临床及多巴胺转运体显像特征。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PD数据库中的30例原发性PD患者,分为冻结步态(FOG+)组(11例)和无冻结步态(FOG--)组(19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11C-CFT-DAT显像和临床运动评分,对11C-CFT-DAT显像结果与临床运动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FOG+组尾状核的纹状体不对称指数(SAI)显著增高(P=0.004);UPDRS运动评分与重侧(受累严重肢体对侧)尾状核与前壳核比值呈正相关(P=0.034);NFOGQ评分与重侧尾状核SAI呈负相关(P=0.020);冻结步态与尾状核SAI呈显著负相关(P=0.028)。结论双侧尾状核不对称性损害是导致PD患者冻结步态的重要原因,冻结步态可能是皮质-纹状体-脑干-躯体通路中不对称性损害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经颅磁刺激(transeranial magnetics timulation,TMS)是一项相对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的电生理技术,被广泛用于研究大脑皮质的兴奋、抑制功能。国外已应用TMS研究癫癎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评估抗癫癎药物对人体皮质脊髓运动通路兴奋性的药理学作用。目前,对无明显结构异常癫癎患者单药治疗早期阶段的TMS研究罕见报道。我们利用TMS参数比较头颅MRI正常的癫癎患者和健康人运动皮质兴奋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