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载方剂除重复的36首外共有282首,其中除《伤寒论》已佚之禹余粮丸和《金匮要略》4首只列方名而未载药味外,用茯苓者33方(11.7%),以茯苓命名方剂有18首(不包括五苓散和茵陈五苓散)。《神农本草经》谓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  相似文献   

2.
黎红 《江西中医药》2001,32(2):52-52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 ,性辛温、味甘 ,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肌 ,温经通阳。《本经疏证》概括桂枝有六大功效 ,即“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桂枝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以来 ,为历代医家所常用。《本草》言桂枝辛甘大热 ,能宣导百药。《本草汇言》称桂枝为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伤寒论》中以桂枝为主药的代表方剂及桂枝汤的加减剂就有 2 0余首 ,由于配伍不同 ,作用各异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常用的小建中汤、大小青龙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茯苓丸 ,等等 ,配伍桂枝甚多 ,可见桂枝运用…  相似文献   

3.
黎红 《河北中医》2001,23(2):122-123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 ,性辛温 ,味甘 ,归心、肺、膀胱经。功效 :发汗解肌 ,温经通阳。《本经疏证》概括桂枝有“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6大功效。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以来 ,桂枝为历代医家所常用。《本草》言桂枝辛甘大热 ,能宣导百药[1] 。《本草汇言》称桂枝能散风寒、逐表邪、发邪汗、止咳嗽、去肢节间风痛之药。《伤寒论》中以桂枝为主药的代表方剂桂枝汤的加减就有 2 0余首 ,由于配伍不同 ,作用各异。在临床中常用的小建中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茯苓丸等等 ,配伍桂枝甚多 ,可见桂枝运用…  相似文献   

4.
姜类药在消化道疾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是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 ficinale Rosc.)的根茎,为民间常用的调味品,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入药史。以姜入药首载于《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许多方剂都用到姜,堪称用姜之冠,他所创立的三泻心汤、旋覆代赭石汤、橘皮生姜汤治疗胃肠道功能失调,为后世应用姜类药治疗胃肠疾病开了先河。笔者将几年来应用姜类药治疗胃肠道疾病的点滴心得总结如下,与同道商榷。  相似文献   

5.
闫承彬 《中医杂志》2007,48(8):763-764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此药临床应用甚广,正如《本经疏注》曰:“能利关节,温经通脉,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其功最大,施之最广,无如桂枝汤,则和营其首功也.”[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关联度最强药物配伍的中医止呕类方数据挖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古今中医文献中寻找止呕方剂配伍规律与用药特点,为中药止呕新药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方法:收录古今止呕类方剂985首建立止呕类方剂数据库,运用相关置信度规则,对中医止呕方剂药物配伍的数据进行挖掘,利用剪枝方法筛选关联度最强的数据。结果:最常用的单味药物为生姜使用频率高达61.23%。关联性最强的核心药对是茯苓配伍姜半夏,其相关置信度为0.114 4。关联度最强的药组为生姜、姜半夏、茯苓。结论:生姜、姜半夏、茯苓,其相关置信度为0.295 4是中医止呕方剂中最常合用的药物配伍,其3种药物间存在极强的关联性,张仲景创制的小半夏加茯苓汤被证实是中医止呕的核心药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于《医学衷中参西录》浅述张锡纯茯苓用药经验。方法 运用SPSS 22.0软件对《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含“茯苓”的验案方剂进行性味、归经、功效分类等分析,并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出茯苓常用配伍药物。结果 共纳入方剂23首,共含中药63味;共涉及15类病症,包括阴虚痨瘵、虚劳喘嗽门、女子消渴、痰饮证、吐衄证、惊悸不眠、下痢、癃闭、慢脾风等。药性配伍中频率最高的为温性药;药味配伍中频率最高的为甘味药;归经配伍频率最高的为脾经药;功效分类配伍中频率最高的为补虚药。关联规则分析得出,张锡纯使用茯苓常与山药、白芍、熟地黄、甘草、人参、附子、白术、龙眼肉、龙骨、赭石、半夏、干姜配伍。结论 张锡纯善用茯苓淡渗利湿,化痰行水,健脾宁心,引药下行,敛津止汗,培土生金,大剂量平冲降逆,小剂量防止伤阴。  相似文献   

8.
贾恒  冯泳 《河南中医》2012,32(1):118-119
目的:探索数据挖掘技术在止呕方剂配伍规律研究中的方法.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方剂数据资源入手,预选100首方剂.运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初步构建止呕方剂数据库,并将这一计算机技术手段运用于用药配伍规律研究.通过相应的数据挖掘算法,以期寻找出止呕方剂用药的配伍规律与原则.结果:①生姜、甘草、半夏、陈皮、茯苓、人参、白术、丁香等8味药的出现频率远大于其他药物.②补气药、发散风寒药、理气药、温化寒痰药、温里药、利水消肿药、化湿药、敛肺涩肠药的使用频率排在最前.③止呕方剂的组成药物多归脾、肺、胃三经且多为温性药.结论:本研究表明,数据挖掘技术不同于以往的数据录入与查询模式,它可以对中医方剂这种具备多层次多关联结构的数据资源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属于交叉学科科研探索,其内涵知识的发现需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良好的学科间沟通与理解才能准确运用.  相似文献   

9.
《中药药典》(2005年版)载:“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CaSO4.2H2O)。”《本经》谓: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得息,腹中坚痛”;《本草纲目》曰:“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大渴引饮,中暑潮热,牙痛。”连建伟教授曾师  相似文献   

10.
沈海萍  李凤云 《河北中医》1999,21(2):105-105
麻黄辛温微苦,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平喘、利尿之功效。《神农本草经》云:“主中风、伤寒、头疼、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用麻黄配伍的方剂有21首,占全书205方的十分之一,从所治的病证来看,表里寒热虚实均有,现就《金匮要略》中麻黄配伍作初步探讨。1 麻黄配桂枝,温经发汗,祛邪外出桂枝、麻黄同归肺经,皆为辛温发散之品,有温经发汗之功,但桂枝长于温经,麻黄长于发汗,2药相须为用,能增强发汗逐邪之力。《金匮要略》中麻黄、桂枝配伍为用的代表方有:葛根汤…  相似文献   

11.
话“伏龙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伏龙肝又称灶心土。是烧杂草和木柴的土灶内经火久炼面成的焦黄土,以釜脐下外赤中黄者为佳。其性味辛微温,入脾胃、肝经,有温中降逆,止呕止血之功效。历代本草书对此药多有记述,如《别录》曰:“主妇人崩中吐血,止咳逆血”;《大明本草》曰:“止鼻红、肠风、带下、尿血、泄精;《本草备要》曰:主“咳逆反胃,吐衄、崩带、尿血、遗精,肠风”。一般临床用此药,大多取其降逆、止  相似文献   

12.
吕建洪 《吉林中医药》2013,(10):1071-1073
《伤寒论》中应用麻黄的方剂有13首,依据方剂的出处对方剂进行归纳总结。方剂功效的强弱与方剂主药作用的峻猛、君药及药味均量、方剂总量成正比例关系。13首麻黄方剂中有甘草的12首,甘草均为炙甘草,其主要作用有:一是缓和麻黄燥烈之性,二是增强麻黄发汗散水之功,三是增强麻黄止咳平喘之功。麻黄作为13首方剂的君药,仲景均提出“去节”“去上沫”“先煮”等炮制要求。  相似文献   

13.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本经》日:“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桂枝临床应用广泛,医圣张仲景治病就善于用桂枝,在《伤寒论》、《金匮要略》许多方剂中均有配伍,现将桂枝在经方中的配伍意义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生石膏为清解气分实热之要药,善清肺胃之热,善清头面之热,善清咽喉之热。《本经》云:“石膏辛,微寒,无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别录》云:“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结气,解肌发汗,止  相似文献   

15.
咳嗽要言     
黄仕沛 《新中医》1996,28(1):55-55
咳嗽要言黄仕沛咳嗽一症,究其因不外外邪与内伤,究其理总不离乎肺。故《景岳全书》谓:“咳嗽之要,止唯二证。何谓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又曰:“咳证虽多,无非肺病。”《素问·咳论》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乃从另一角度而论,吾曰治...  相似文献   

16.
仲景方巧用杏仁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杏仁味苦,性微温,归肺、大肠经。《神农本草经》谓:“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药性论》言其:“主咳逆上气喘促,入天门冬煎,润心肺,和酪作汤,润声气。”《珍珠囊》曰:“除肺热,治上焦风燥,利胸膈气逆,润大肠气秘。”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凭其紧扣病机,精当配伍,用活杏仁。  相似文献   

17.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由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组成。有滋阴补肾之功效。笔者近十年来用此方加味治疗足跟痛收到满意效果。体会:《临证备案》论治足跟痛曰:“虽系小病,治宜峻补“。足跟痛属肝肾阴血不足,肾主骨生髓;肝主筋藏血,阴血亏损则筋骨...  相似文献   

18.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所列各方、素以法度严谨,方简效彰而称著,故后世则尊之曰:“经方”。其方药物配伍少者仅二三味。作为一首方剂,除单味药治疗之外,一主一副的二味组成,可算是汤方最简单之结构,以其方之简,则其处方立意也最明,而从其方加减化裁应用之意旨,也最为人所了解。笔者拟从这些组方简单的基本方剂出发,并联系各方之演变,藉以探索仲景制方用药之活法。  相似文献   

19.
桂枝汤是《伤寒论》群方之冠。鉴于《伤寒论》乃是中医理法方药体系之鼻祖,兹结合桂枝汤浅谈方剂的一般意义,钦望教正。一、方剂主辅佐使配伍的意义方剂的组成,应遵循主(君)辅(臣)佐使配伍的原则,体现“方从法立,以法统方”的精神。方剂的主药是不可缺少的,占主要的成分,居主导地位;辅药协从辅助主药,以加强其治疗作用;而佐使药仅是使方剂发挥全面有效作用的必要补充和合理配合部分,按处方之实际需要而定。所以,《素问·至真重大论》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说明了方剂并不是所  相似文献   

20.
<正> 经方半夏泻心汤经数百年临床应用,逐步扩大了应用范围。笔者应用其治疗慢性泄泻,疗效较好。 一、方剂来源、功用和适应证 本方首见《伤寒论》,原治疗少阳证误下,损伤脾胃,少阳邪热内陷与气机相结,以致脾胃升降失司,寒热之邪结于中焦,出现“但满而不痛”,“呕而肠鸣,心下痞”等症。药仅七味,但药简意深,配伍精当。方中半夏辛温散结和胃,降逆止呕;干姜大辛,温中散寒,止呕散痞;黄芩、黄连苦寒泄热,燥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